首頁 > 范文大全 > 小學杭州數學老師學習體會

小學杭州數學老師學習體會

2024-08-02 閱讀 3259

12月4日到6日,我有幸到杭州參加“千課萬人第二屆核心素養下的小學數學‘學習力提升’課堂教學觀摩會”。在三天的時間里,我們聽了21節課,4場專家報告,名師的風采、專家的魅力深深吸引著我,讓我感受到數學名師們在信息時代下孜孜不倦的探索精神。同時體會到數學課也可以用這么有趣的方式演繹出來。

首先要說的是袁曉萍老師的《“跨界”測量》,這節課是從讓學生整理歸類已有的單位知識入手的,一般老師在單位知識的復習中常常只是將計量單位如(長度、面積、體積、時間)進行整理復習,進一步明確每一個計量單位的實際大小,進一步數值計量單位之間的進率,袁老師這節課卻用“跨界”打開了學生的思維,讓他們從課內走向課外,從課堂走向世界,從數學出發走向各個學科,讓學生大膽的表達自己、展示自己,激發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讓學生明白“提出一個問題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提問比回答更有力量”

還有一節是朱珊珊《棋盤上的奧秘》,朱老師是一位只有4年教齡的年輕老師,但是在課堂上表現的落落大方又充滿睿智,這節課是用電子白板教學的,在電子白板上能像真正的棋盤一樣移動棋子,又能把移動的過程和步驟展示出來,真正的把信息技術運用到了教學中,提高了課堂效率。工作這么多年,我連電子白板都不會用,更不要說了解它的這么多功能了。這是讓我特別欽佩朱老師的地方。

要在不斷地學習中完善自己、充實自己。作為青年教師的我都做不到,但是朱樂平老師就能堅持這么多年,朱老師講的《豎式意義的練習課》,一上課我們就被他那看起來很高端的課件吸引了,我們都在小聲的討論是什么軟件,課后專門跑去問了,朱老師介紹說就是我們平常慣用的ppt,只是換了一種展示方式。

另外還有楊梅老師的《一千米有多長》、劉偉男老師的《認識面積》,都另辟蹊徑的從新的角度讓我理解了數學課的意義。

精彩的課還有很多,各位老師不僅給我們帶來新穎的課堂,也給我留下了太多的的思考,時代在變、社會在變、學生在變、教學工具在變,我也要擠出時間想想自己的課堂今后要走的方向,同時也要不斷地學習,勤于鉆研、慎于思考、勇于創新、善于反思去踐行自己的教育夢。

篇2:參加小學數學教學改革觀摩交流會學習體會匯報材料

全國第十屆深化小學數學教學改革觀摩交流會學習體會

石嘴山市第十六小學于繼紅

**年4月27日-29日,我有幸參加了福建廈門舉辦的全國第十屆深化小學數學教學改革觀摩交流會的聽課活動。我非常感謝學校領導給予我這次難得的聽課機會。通過參加這次活動是我受益匪淺,我領略到了全國各地優秀教師的風采,學到了寶貴的教學經驗。這次聽課,感觸頗深。下面就這次活動談談自己的體會:

一、觀摩活動規模大、課例多

全國第十屆深化小學數學教學改革觀摩交流會,經過層層選拔,一共展示32節課,兩個分會場同時進行。大會安排我們在廈門市工人文化宮體育館進行觀摩,共觀摩16節課。課型全面,涉及領域多。參加聽課的教師人數多。

二、精彩的開頭

每位教師都非常注意課前與學生的溝通,或是談話,或是師生互動。消除了學生的緊張情緒,減輕數學學習的枯燥感。例如阮志強老師執教的《解決問題的策略

篇3:《體驗數學感悟數學》學習體會

《體驗數學,感悟數學》的學習體會

目前,課改正在蓬勃開展,課改的一個核心理念就是“以學生發展為本”。改革所產生的深刻變化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1、教學目標采用“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和“知識與技能”的三維目標。2、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即改變原先單一的接受性學習方式,倡導接受與體驗、研究與發現相結合的學習方式;改變單一的個體學習方式,倡導獨立自主與合作交流相結合的學習方式。3、教師的教育觀念、教育方式、教學行為的改變。新課程環境下,教師的角色由傳授者轉化為促進者;由管理者轉化為引導者;由居高臨下轉向“平等中的首席”。課改的理念還有很多,給我感受最深的是課改非常注重學生的感受和體驗。

《數學課程標準》提出:“要讓學生在參與特定的數學活動,在具體情境中初步認識對象的特征,獲得一些體驗。”所謂體驗,就是個體主動親歷或虛擬地親歷某件事并獲得相應的認知和情感的直接經驗的活動。讓學生親歷經驗,不但有助于通過多種活動探究和獲取數學知識,更重要的是學生在體驗中能夠逐步掌握數學學習的一般規律和方法。教師要以“課標”精神為指導,用活用好教材,進行創造性地教,讓學生經歷學習過程,充分體驗數學學習,感受成功的喜悅,增強信心,從而達到學會學習的目的。我從在情境中體驗、在生活中體驗和在應用中體驗三方面來講。

一、在情境中體驗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提倡數學問題生活化和生活問題數學化。所以,我們教師要力求創設生活化教學情境,使學生體會到數學就在身邊,生活中處處有數學,數學知識是能直接為生活服務的。數學新教材十分注重生活化情境的創設,所以我們教師在教學時應依托這一有利條件,對學生進行多元智能的培養。

數學知識與生活的聯系越來越緊密,只有讓學生感到數學就在我們的生活中,才能更積極地投入到學習數學之中,也使學生感到數學不是一門枯燥乏味的學科,而是解決實際問題的工具。教學中,教師應盡量的為學生創造生活化情境,引發學生自覺地運用數學知識、數學方法去分析、解決實際問題,以培養學生的數學意識。在教學《利息和利率》這一課時,我突破常規教法,沒有在新課開始向學生講解什么是利息,什么是利率。而是課前要求學生跟隨家長到銀行去參觀,并以自己的壓歲錢為例,讓學生模擬儲蓄、取錢,觀察銀行周圍環境,特別要記錄的是銀行的利率,學生記的時候就開始產生問題了,“利率是什么啊?”“為什么銀行的利率會不同啊……”。然后就讓他們帶著問題去預習新課,到上課的時候學生由于是自己發現的問題,自己來解決問題,自然興趣濃厚,氣氛活躍,輕輕松松地學習了新知識,從而找到了符合實際需要的儲蓄方式。這樣可培養學生養成留心觀察周圍事物,有意識的用數學的觀點去認識周圍事物的習慣,并自覺把所學習的知識與現實中的事物建立聯系。創設生活化的情景,就能讓學生體會到數學就在身邊,生活中處處有數學。

二、在生活中體驗

數學知識源于生活,而又用于生活,眾多的數學知識都可以在生活中找到原型。所以,在教學中教師應精心選擇一些現實的、有趣的、貼近學生生活實際的問題與現象,創設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使學生產生親切感、好奇心,從而產生強烈的學習興趣,激發起學生探求數學知識的積極性與主動性。眾所周知,數學中概念課一般難教,特別像重量單位這樣看不出、聽不見的,學生更是難以掌握,如能把這些抽象的數學概念變成學生看得見的“數學事實”,采用直觀、形象、生動的教學方法深入淺出地教學,就能卓有成效地幫助學生建立起這些抽象的概念。小學生在日常生活中雖然都接觸過重量問題,但對重量單位還缺乏認識,而且重量單位也不像長度單位那樣直觀、具體,不能只靠觀察得到。因此,在“克和千克的認識”這一課中,我采用了“體驗學習”的教學模式。

教學時,教師先讓學生分別用手掂一掂1克和1千克重的物品,使學生親身感受到物體都有重力,有的物體重一些,有的物體輕一些,使學生對看不出、聽不見的重量能夠用手或其他部位的感覺而感受到,體驗并比較什么“重”,什么“輕”。接著,教師請學生一手拿1千克的物品,一手拿1克的物品,感受一下他們的不同,使學生進一步對“1克、1千克”所代表的實際重量有一個親身的“感受”。這種“感受”是一種直接經驗,是進一步學習的基礎,也是學生進入社會生活、“學會生存”所必須具備的本領。在課后,教師又組織學生開展一個“尋找千克”的活動,讓學生三三兩兩自由組合,在校園里或家中,在商店里或市場上,尋找哪些東西重約1千克,在下次課上匯報交流。這樣的活動,除了可以加深對千克的認識,還有助于使學生體會到數學就在身邊,感受到數學的趣味和作用,從而對數學產生親切感。

三、在應用中體驗

隨著社會的發展,教育觀念的更新,課堂上的知識已遠遠不能滿足現在的學生了,學習的目的在于應用,教師在教學中要經常培養學生聯系生活實際、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問題的意識和能力。知識只有在應用中才能被學生真正掌握,也只有在應用中才能體現其價值。利用學生新學的知識去探索和解決實際問題,既能加深對新知的理解,又可以在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體驗到成功的樂趣。

所以,除了把生活引進課堂,注重數學課堂教學的研究之外,尤其要引導學生在課堂以外,在家庭生活、社會生活中,時時學數學、用數學,在數學的實踐活動中去發展思維、開闊視野、陶冶情操、增長才干。教師要培養孩子的自主觀察能力,重要的是教會孩子怎樣觀察,抓住要點,通過自己的“看”來接觸沒有學過的知識;通過自己的“學”去接觸社會。為此在數學教學中,創設運用數學知識的條件給學生以實際活動的機會,使學生在實踐活動中對新學知識的拓展。例如,學習“長方形面積”一課后,我布置了這樣一道習題:學生回家測量家里客廳的長和寬,求出面積,再測量一下一塊地磚的長和寬和面積,最后算一算客廳里鋪這樣的地磚需要多少塊?如果一塊地磚12元,一共需要多少元?更重要的是把課內外緊緊結合起來,把所學的知識應用于生活實踐中,從而培養了學生的應用意識和實踐能力。在應用中體驗數學,能讓學生的數學思維、應用能力伴隨著問題的解決而得到發展。學生有了應用數學的意識后,會對數學學習產生濃厚的興趣,他們會自覺地希望補充更多的知識,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使學生真正感受到數學來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與生活,并獲得學有所用的積極情感體驗。

總之,重視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出發學習和理解數學,聯系生活,在生活中體驗,在體驗中感悟,在感悟中思考。通過實踐活動,讓學生觀察、分析、推理、估計、想象、整理,在探索中體驗,學生對概念就會有較深刻的理解,也會提高抽象概括的能力。而加強合作交流,重視應用,在學習中體驗,留給學生充分發展的時間和空間,能使學生在主動獲取知識的過程中,思維得到鍛煉,情感得到體驗,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得到培養。

數學,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