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范文大全 > 參加數學課專家報告會學習體會

參加數學課專家報告會學習體會

2024-08-01 閱讀 2192

參加數學課專家報告會學習體會

--本真數學課堂本色教學研究

20**年11月16日,周六,很榮幸在z一小聆聽了z老師那“安靜”的數學課以及精彩的報告。深深地被這略顯不同的公開課打動了。朱老師沒有夸張的語氣,沒有花哨的課件,更多的是要求學生“安靜”地做著--開始的時候,我還感覺有點不以為然,沒想到越聽越感覺出味道。下午的講座更是對教學研究和教學管理提出了一種非常好的思路。僅僅是一天的時間,卻讓人收獲很大,真是一個很有意義的周末。下面就學習收獲結合自身的教學教研情況簡要總結如下:

一、數學課還有這樣冷艷的一面

在網上看過朱老師執教的《分數乘分數》一課,就為他那精巧的設計而喝彩。那節課上就圍繞一幅數軸圖,分數乘分數的算法和算理都清晰直觀地展現在孩子面前。沒想到,這次沒出家門,就可以一睹朱老師真人風采,非常開心。

朱老師的課給了我兩個感受:

1.意外

朱老師執教的第一節《分數的初步認識》,從兩個乘法算式入手,逐漸引出用1和2組成的所有加法、減法和除法算式,讓孩子們在疑惑中開始探究之旅。因為像1-2和1÷2這樣的算式對學生來說是全新的東西,打破了他們原來認知結構的平衡,同時也引發了他們探究的興趣和欲望。

讓學生折出一個分數后,都要摸一摸它的大小。并且在同一面上,讓學生分幾次折出不同的分數--當這滿張紙上都布滿方格、寫滿分數時,在學生不斷摸的過程中感受這些分數的大小后,最讓人驚奇的是原來用意在后面,學生竟然可以生發出那么多的分數加減乘除算式!這些算式完全來源于學生對分數意義的理解,從直觀圖中感受到它們之間的關系而寫出來的,這些算式表達的都是學生對這些分數意義的直觀理解,而不是分數的四則混合運算。--這種表達方式是我們這些普通老師從來都沒有想過的事情,第一次見,所以非常驚嘆。

2.安靜

朱老師在兩節課中都不止一次地要求學生“靜靜地想一想......”“獨立思考,寫一寫......”,這都給了學生獨立思考的機會,在朱老師的引領下,孩子們雖然是在安靜地想,思維卻是無比的活躍。從呈現結果上可以看出,孩子思維之門被朱老師打開的盛況。--這是一般老師所不太敢嘗試的,因為在我們的字典里,似乎學生安靜下來時間稍長一點,馬上就跟要冷場了似的,特別是在參賽課中,普通老師沒有幾個敢于這么給學生時間的,大家都忙著讓課堂呈現出一幅欣欣向榮的樣子,孩子能夠手里有東西操作,匯報時氣氛熱烈一些,給人感覺很熱鬧--不管結果如何,似乎是經歷了一個體驗的過程。但是今天,在朱老師安靜的課堂上,卻讓我們看到了體驗的另外一個涵義,學生安靜地思考、匯報,其中蘊含著學生活躍的思維,給了學生深刻的數學學習體驗。

反思我們的課堂,多是從生活實際出發,更多的關注了形式上的東西,這樣對增加學生研究的興趣效果會更好一些,特別是低年級,最好還是以生活為載體,讓孩子更好地理解生活中的數學,理解數學與生活的聯系,對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有很好的作用。但是對于有的數學學習內容,與生活聯系不大,當我們苦苦尋找著情境貫穿的時候,卻從來沒有想過像朱老師這樣從數學本身出發,忽略了數學內部的結構對孩子來說一樣有吸引力。通過這次聽課讓我清醒地認識到數學拋開了熱鬧的外衣,還有冷艷的一面。

二、教學研究竟然還有這么多的學問

朱老師的講座比課更生動,他所有的語言都透出一股坦誠、熱情,我被他感染了。聽著朱老師的講座,我有一種深深的沖動,也想做一個數學的忠誠研究者,把數學、學生和課堂研究到底。特別是聽一小劉校長介紹朱老師連教育局副局長都辭了,就做一位數學老師的時候,我真是心潮澎湃,我這個小小的業務教干何足掛齒,我也可以不做這個,就專心地做一個好數學老師,影響和帶動本學校本學科教師研究數學、研究教學......

1.研究數學教學時可以從另一個角度出發

不僅可以從生活的角度,還可以從數學角度,數學的源頭出發。讓學生意識到數學是在自己發展過程中遇到矛盾而開始的。由此為我們以后再研究課堂教學時提供了另外一個思路,不一定非得局限在生活中,更可以從數學本身出發去尋找數學發生發展的足跡,特別是對高年級孩子來說,這樣的出發點可能會更有效。

2.校本教研檔案的留存顯示著學校的積淀

從朱老師的講座中,讓我明白了校本教研中的檔案留存有多么的重要。當我們年復一年、日復一日地組織老師們進行教研活動時,更多的只是安排具體的活動而已,沒有縱向地思考過,如何讓我們的研究能夠每年都不是簡單的重復,讓研究發展成為每一個明天都是今天的延續,這是非常重要的事情。假如我們能夠有心做好這樣的檔案留存,將對學校的校本研究會有巨大的作用,老師們也不用每年都在同一個層面上徘徊--反思我們學校的教研活動,每年的活動看起來也林林總總感覺不少,如果每個學期的都放在一起看的話,似乎每個學期都是如此--這也是我所了解的每一所學校似乎都是這樣安排的,大家只是注重了當前學期的活動開展資料的整理,看不到與以往活動之間的關系。比如:集體備課,每年都是隨意定主題,組織老師們參與活動,制定單元計劃和規劃重點課時備課,每年都如此。確定的單元也是隨機的,沒有考慮領域和課型的規劃,僅僅是活動而已。

聽了朱老師的講座,對我們以后的教研活動會有很大的幫助。這就需要再安排教研活動時有計劃有規劃,要有目的地按照一定的順序來安排內容,下一個學期再安排時要考慮與上一個學期安排的活動之間的銜接或者聯系,假如還是安排這個內容,以往已經研究過的就可以放一放,再往深層次延伸,這樣的研究才有價值。

3.一節課的研究引領學科的發展

朱老師講的《一課研究》對我的觸動很大,朱老師團隊已經開發出的系列著作引起了我的關注。面對一節課,我們可以從不同緯度去研究,每一節課都能夠有多種解讀和演繹,所以學校的課堂教學研究完全可以從一節課入手,引領老師們進行同課異構、深度剖析,直至把這節課研究透,這樣一節課一節課地研究,用這節課承載著不同的領域、不同課型、不同結構的內容中滲透的數學思想方法,可以讓老師們對數學有更深刻地了解,在研究中成長地更快。

4.骨干教師的成長需要技術

骨干教師怎么才能聰明起來,唯有讀書,這樣才能有足夠的自信。書中可以尋找到好多東西,來解讀我們的問題、困惑,讓我們有更充分的底氣去面對自己的職業。

對學生,在課堂上一定要給學生留有安靜思考的空間,不要打擾他們的注意力--這一點,真是深有體會。朱老師舉的例子就好像是在我們課堂上看到一樣,我們這些一線普通的教師,好多屬于老母雞類型的,課堂上會不住聲地提醒孩子注意這注意那,大量的提示讓孩子的注意力沒辦法集中起來,也就談不上高質量的思考了。

對教學過程和結果的把握,聽朱老師的講座,豁然開朗。在數學教學中,不同的課型承載著不同的任務,比如新課教學中,應該大量給孩子提供探索的機會和時間,讓孩子真正參與這個過程,體驗探索的樂趣,更好地理解所學內容。在接下來的練習課中,那就要大量地有針對性地練,好好設計練習題,確保學生不僅在練習中能夠熟練掌握新課中所學的知識和技能,在應對考試中也能夠應對自如。作為骨干教師,應該不僅僅會上新課,練習課同樣也能練得很精彩。

從課堂到研究,朱老師娓娓道來,我聽得津津有味。這樣的報告會對我們來說太寶貴了,我們可以從專家課堂上、研究中學到好多東西--讓我們欣喜地感覺到專家離我們并不遙遠,他們的成果也是從教學實踐中得來的,對我們這些普通人做研究同樣有著指導意義。接下來,要做的研究那就從課堂開始,注重研究的縱向聯系,讓我們的研究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把研究落到實處,真正讓研究成為老師們成長的踏板。

篇2:參加數學課專家報告會學習體會

參加數學課專家報告會學習體會

--本真數學課堂本色教學研究

20**年11月16日,周六,很榮幸在z一小聆聽了z老師那“安靜”的數學課以及精彩的報告。深深地被這略顯不同的公開課打動了。朱老師沒有夸張的語氣,沒有花哨的課件,更多的是要求學生“安靜”地做著--開始的時候,我還感覺有點不以為然,沒想到越聽越感覺出味道。下午的講座更是對教學研究和教學管理提出了一種非常好的思路。僅僅是一天的時間,卻讓人收獲很大,真是一個很有意義的周末。下面就學習收獲結合自身的教學教研情況簡要總結如下:

一、數學課還有這樣冷艷的一面

在網上看過朱老師執教的《分數乘分數》一課,就為他那精巧的設計而喝彩。那節課上就圍繞一幅數軸圖,分數乘分數的算法和算理都清晰直觀地展現在孩子面前。沒想到,這次沒出家門,就可以一睹朱老師真人風采,非常開心。

朱老師的課給了我兩個感受:

1.意外

朱老師執教的第一節《分數的初步認識》,從兩個乘法算式入手,逐漸引出用1和2組成的所有加法、減法和除法算式,讓孩子們在疑惑中開始探究之旅。因為像1-2和1÷2這樣的算式對學生來說是全新的東西,打破了他們原來認知結構的平衡,同時也引發了他們探究的興趣和欲望。

讓學生折出一個分數后,都要摸一摸它的大小。并且在同一面上,讓學生分幾次折出不同的分數--當這滿張紙上都布滿方格、寫滿分數時,在學生不斷摸的過程中感受這些分數的大小后,最讓人驚奇的是原來用意在后面,學生竟然可以生發出那么多的分數加減乘除算式!這些算式完全來源于學生對分數意義的理解,從直觀圖中感受到它們之間的關系而寫出來的,這些算式表達的都是學生對這些分數意義的直觀理解,而不是分數的四則混合運算。--這種表達方式是我們這些普通老師從來都沒有想過的事情,第一次見,所以非常驚嘆。

2.安靜

朱老師在兩節課中都不止一次地要求學生“靜靜地想一想......”“獨立思考,寫一寫......”,這都給了學生獨立思考的機會,在朱老師的引領下,孩子們雖然是在安靜地想,思維卻是無比的活躍。從呈現結果上可以看出,孩子思維之門被朱老師打開的盛況。--這是一般老師所不太敢嘗試的,因為在我們的字典里,似乎學生安靜下來時間稍長一點,馬上就跟要冷場了似的,特別是在參賽課中,普通老師沒有幾個敢于這么給學生時間的,大家都忙著讓課堂呈現出一幅欣欣向榮的樣子,孩子能夠手里有東西操作,匯報時氣氛熱烈一些,給人感覺很熱鬧--不管結果如何,似乎是經歷了一個體驗的過程。但是今天,在朱老師安靜的課堂上,卻讓我們看到了體驗的另外一個涵義,學生安靜地思考、匯報,其中蘊含著學生活躍的思維,給了學生深刻的數學學習體驗。

反思我們的課堂,多是從生活實際出發,更多的關注了形式上的東西,這樣對增加學生研究的興趣效果會更好一些,特別是低年級,最好還是以生活為載體,讓孩子更好地理解生活中的數學,理解數學與生活的聯系,對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有很好的作用。但是對于有的數學學習內容,與生活聯系不大,當我們苦苦尋找著情境貫穿的時候,卻從來沒有想過像朱老師這樣從數學本身出發,忽略了數學內部的結構對孩子來說一樣有吸引力。通過這次聽課讓我清醒地認識到數學拋開了熱鬧的外衣,還有冷艷的一面。

二、教學研究竟然還有這么多的學問

朱老師的講座比課更生動,他所有的語言都透出一股坦誠、熱情,我被他感染了。聽著朱老師的講座,我有一種深深的沖動,也想做一個數學的忠誠研究者,把數學、學生和課堂研究到底。特別是聽一小劉校長介紹朱老師連教育局副局長都辭了,就做一位數學老師的時候,我真是心潮澎湃,我這個小小的業務教干何足掛齒,我也可以不做這個,就專心地做一個好數學老師,影響和帶動本學校本學科教師研究數學、研究教學......

1.研究數學教學時可以從另一個角度出發

不僅可以從生活的角度,還可以從數學角度,數學的源頭出發。讓學生意識到數學是在自己發展過程中遇到矛盾而開始的。由此為我們以后再研究課堂教學時提供了另外一個思路,不一定非得局限在生活中,更可以從數學本身出發去尋找數學發生發展的足跡,特別是對高年級孩子來說,這樣的出發點可能會更有效。

2.校本教研檔案的留存顯示著學校的積淀

從朱老師的講座中,讓我明白了校本教研中的檔案留存有多么的重要。當我們年復一年、日復一日地組織老師們進行教研活動時,更多的只是安排具體的活動而已,沒有縱向地思考過,如何讓我們的研究能夠每年都不是簡單的重復,讓研究發展成為每一個明天都是今天的延續,這是非常重要的事情。假如我們能夠有心做好這樣的檔案留存,將對學校的校本研究會有巨大的作用,老師們也不用每年都在同一個層面上徘徊--反思我們學校的教研活動,每年的活動看起來也林林總總感覺不少,如果每個學期的都放在一起看的話,似乎每個學期都是如此--這也是我所了解的每一所學校似乎都是這樣安排的,大家只是注重了當前學期的活動開展資料的整理,看不到與以往活動之間的關系。比如:集體備課,每年都是隨意定主題,組織老師們參與活動,制定單元計劃和規劃重點課時備課,每年都如此。確定的單元也是隨機的,沒有考慮領域和課型的規劃,僅僅是活動而已。

聽了朱老師的講座,對我們以后的教研活動會有很大的幫助。這就需要再安排教研活動時有計劃有規劃,要有目的地按照一定的順序來安排內容,下一個學期再安排時要考慮與上一個學期安排的活動之間的銜接或者聯系,假如還是安排這個內容,以往已經研究過的就可以放一放,再往深層次延伸,這樣的研究才有價值。

3.一節課的研究引領學科的發展

朱老師講的《一課研究》對我的觸動很大,朱老師團隊已經開發出的系列著作引起了我的關注。面對一節課,我們可以從不同緯度去研究,每一節課都能夠有多種解讀和演繹,所以學校的課堂教學研究完全可以從一節課入手,引領老師們進行同課異構、深度剖析,直至把這節課研究透,這樣一節課一節課地研究,用這節課承載著不同的領域、不同課型、不同結構的內容中滲透的數學思想方法,可以讓老師們對數學有更深刻地了解,在研究中成長地更快。

4.骨干教師的成長需要技術

骨干教師怎么才能聰明起來,唯有讀書,這樣才能有足夠的自信。書中可以尋找到好多東西,來解讀我們的問題、困惑,讓我們有更充分的底氣去面對自己的職業。

對學生,在課堂上一定要給學生留有安靜思考的空間,不要打擾他們的注意力--這一點,真是深有體會。朱老師舉的例子就好像是在我們課堂上看到一樣,我們這些一線普通的教師,好多屬于老母雞類型的,課堂上會不住聲地提醒孩子注意這注意那,大量的提示讓孩子的注意力沒辦法集中起來,也就談不上高質量的思考了。

對教學過程和結果的把握,聽朱老師的講座,豁然開朗。在數學教學中,不同的課型承載著不同的任務,比如新課教學中,應該大量給孩子提供探索的機會和時間,讓孩子真正參與這個過程,體驗探索的樂趣,更好地理解所學內容。在接下來的練習課中,那就要大量地有針對性地練,好好設計練習題,確保學生不僅在練習中能夠熟練掌握新課中所學的知識和技能,在應對考試中也能夠應對自如。作為骨干教師,應該不僅僅會上新課,練習課同樣也能練得很精彩。

從課堂到研究,朱老師娓娓道來,我聽得津津有味。這樣的報告會對我們來說太寶貴了,我們可以從專家課堂上、研究中學到好多東西--讓我們欣喜地感覺到專家離我們并不遙遠,他們的成果也是從教學實踐中得來的,對我們這些普通人做研究同樣有著指導意義。接下來,要做的研究那就從課堂開始,注重研究的縱向聯系,讓我們的研究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把研究落到實處,真正讓研究成為老師們成長的踏板。

篇3:參加醫院管理能力提升培訓心得體會

參加《醫院管理能力提升培訓》心得體會

  一段時間里,我迷上了《解密華西》,一度深陷其中不能自拔,從來沒有一本管理方面的書籍如此吸引我,迷戀其中的人物、感嘆其中的精神、震撼其中的力量!然而解密華西并沒有為我解開華西醫院發展的秘密,卻讓我更加癡迷、崇拜和向往!

  2021年5月,非常幸運,在李陽總會計師的帶領下,我被醫院選派參加了由四川大學華西醫院醫院管理研究所主辦的為期三天的醫院管理能力提升培訓。醫院績效管理實務、以科室精細化管理為抓手、推動醫院高質量發展、新形勢下醫院運營管理創新實踐、手術室運營管理、醫院人才戰略、醫療不良事件管理、以質量控制為抓手,保障醫療質量與安全等九項內容,九名來自華西的資深老師,三天封閉式培訓,讓我真正意義上走近華西、深入了解關于華西管理的方方面面,破解了華西為何能成為與北上廣醫院PK的國內乃至世界一流的醫院之謎。感慨老師們講的太好但是學習時間太短,意猶未盡的期待下次,如果再有下次學習,我會聽的再仔細一些、記錄的再認真一些。太多感受和心得請讓我細細回憶,“華西人”的“華西精神”且聽我娓娓道來:

  超越當下:華西尚處在發展期

  “如果把醫院發展過程的生命周期分為初創期、成長期、發展期、穩定期、衰退期,我們華西應該處在哪個期?”臺下的學員們幾乎異口同聲回答“華西一定是穩定期”時,老師說:“不,華西還處在發展期,如果一個醫院的發展到了穩定期,那就離走向衰敗不遠了!”

  華西有今天的成就,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這個巨人,就是擁有120年歷史的華西醫院,懷揣夢想、拼搏實干的歷代華西人,身負使命、開拓創新的歷屆醫院黨政領導班子。每一位講者,都代表了華西醫院整個管理體系中的一個點一個面,他們分享著不一樣的內容,但人人身上充滿一股子沖勁、闖勁、拼勁、韌勁,他們統一把自己稱為“華西人”,有超強的凝聚力和歸屬感。

  “機遇總是青睞有準備的人,現在很多年輕人抱怨沒有機會,但我認為機會到處都是,關鍵看你有無準備和能否抓住!”機會總是留給懂得“居安思危”的準備好的奮進人。

  從人入手:管理者要食人間煙火

  作為管理者,既要能頂一攤事,也要學會“把球傳出”,在醫院形成授權文化,因為群眾才是英雄。但授權不等于放養,前者需要決策者奠定必要的基礎——構建起縝密的行事規則,被授權者在既定的框架內點亮智慧、查缺補漏,改進工作方法、流程等。“傳球”第一階段:把球傳給科室主任和部門主管,鼓勵提升能力并委以重任,再凝聚團隊熱火朝天地拼搏。第二階段,把球傳給基層員工,促進他們破舊立新。不斷接到球的中層和基層員工,內心的激情被點燃,上下共謀創新的氛圍就會由口號走進現實。

  管理者要食人間煙火,主動放棄“命令式”、“運動式”的傳統管理,把自己定位于服務者的角色,要從原來的“拉車”轉為“推車”,由拉到推,效果迥然不同。過去,常由行政領導拉著大家做,領導想往哪里走就往哪里走,而且領導在前面拉車,根本不知道身后人的狀況,他們或許坐車,或許推車卻出工不出力。領導推車則不一樣,時刻知道前面人的表現,進而及時給出力者精神鼓勵和更多的物質回報,在這種情況下,懶惰者就會情不自禁地想“為何我沒有得到奶酪”。若領導拉車,每次回頭,員工則會想, “壞了,又要動我的奶酪”。

  管理者“推車”顯然會促使更多員工自我革命——跟著用力推車。

  筑巢引鳳:打造人才正三角

  林子大了,有時也缺鳥。2000年,華西醫院的人才結構呈菱形,即兩頭弱,中間強。怎樣把菱形轉向合理的正三角形,即如何擴增住院醫師和補強資深專家?“內培外引”成為突破口。通過情感打動、藍圖感染、提供卓越的事業平臺幾招,以及華西醫院內可感可見的拼搏氛圍,吸引到一大批志同道合的醫療精英共同編織夢想。在引進院外英才期間,培養院內潛苗,一邊培養其業務能力,一邊用引進人才的那套標準武裝其頭腦。

  如何盡可能合理地反映每個人的價值?只有不斷優化人力資源管理。將全院職工劃分為醫師職系、護理職系、醫技職系、管理職系、支援保障職系、科研職系六大類,在縱向的職系分類基礎上,對每一個職系進一步橫向分為基本層、中間層、骨干層、核心層進行分類分層管理。在績效評估與分配中,遵循“按勞分配、效率優先、兼顧公平”和“調動職工積極性”的原則,完全結合各職系、不同層級人員的業績、貢獻等,通過合理的管理與績效分配制度認定員工勞動與創造的價值,激勵員工從追求獎勵到主動敬業,淘汰“僵尸”員工。目前,華西人力資源已經擁有一套基本完整的管理體系,也形成了正三角型人才梯隊,為醫院發展釋放出強大的埋頭苦干、你追我趕的人才建設力量。

  眾星拱月:以學科建設為引擎拉動醫院全盤發展

  學科建設是立院之本,也是衡量醫院水平和學術地位的標尺。華西醫院學科建設方略清晰:一是定方針——因地制宜打造差異。簡單模仿必定走向紅色海洋,若要走向藍色海洋,必須因地制宜打造差異化。二是強根基——遵循新銳管理思想。選走服務型管理、管理者的角色從“拉車”轉為“推車”,筑牢改革根基。如果管理理念滯后,再高明的建設策略也將淪為徒勞,哪怕費心費力搞學科建設,終究難逃曇花一現。三是造聲勢——增強改革認同感。要求團隊成員發自內心地認可專科領導人,專科領導人又反過來認可團隊的每一位成員,他們在一起認同改革可能帶來的最大化效益和可能遭遇的風險。四是拓思維——堅持“三個結合。基礎研究、應用基礎研究與臨床結合;臨床與醫藥企業、社會團體結合;華西醫院與區域內中小醫院結合。做好前面的幾項準備工作,華西醫院的學科建設這才切入主題。

  華西學科的發展,與醫院開展創新性十足的人才隊伍建設、產業改制、提升后勤保障、創新運營模式等等密不可分,始終堅持“一盤棋”思路,一直保持“眾星拱月”的格局。如今,華西醫院的學科已生長出多座奇峰秀水,由此帶動的科研碩果同樣十分耀眼。

  打破壁壘:學科要整合,職能部門更要協同

  21世紀的第一個十年,國內公立醫院掀起史無前例的規模擴張潮,住院床位猛增拉動臨床、醫技、行政、后勤等細化出琳瑯滿目的部門。當部門和科室的數量劇增,幾乎所有醫院管理者都會碰到一個共性的難題——縱向部門之間的協同越來越弱,彼此單打獨斗嚴重阻礙醫院的整體化管理,從管理學上講,只有從上到下的傳達,沒有自下而上的反饋,缺了半個環,各部門/科室獨來獨往,有些“跨界”的院內事務便無人理睬。若所有部門管理者一味只盯著自己的管轄范圍,久而久之,便無從知曉其他部門的新需求,而診療活動偏偏跟打仗一樣,迫切需要各個兵種相互配合。怎樣才能消除各科室/部門之間的壁壘進而增強橫向協同?2004年,運營管理部落戶華西。2005年5月,27名專科經營助理上崗,成為全國第一批專業化的醫院管理團隊,截至目前,華西醫院運營部工作人員130余人。專科運營助理50人,科運營秘書30人。運營管理部之于醫院運行彰顯出兩大功用:其一,與縱向的職能部門相互協同,通過提供決策依據促進醫院細化管理;其二、形成自下而上的反饋。

  醫院門診運營、住院運營、手術運營、日間手術管理等凡此種種,背后都有專科經營助理的身影,運營管理部與各科室的配合日趨默契,"運營管理部還真不是吃干飯的。”

  多年來,華西管理緊緊圍繞“是什么、為什么、做什么、怎么做”,以學科建設為軸,全盤激活醫、教、研和后勤的發展。三天的培訓學習,聽到的、感受深刻的還有很多:

  關于愛院精神,華西說:“我要在這里生根發芽、開花結果!我們為事業創意、為團隊奉獻、為個人成長!”

  關于醫院高質量發展,華西說:“你重視它,它就重視你,其實你對國家可有可無,可國家的支持是你發展的基石!”

  關于績效考核,華西說:“既要關注個人奉獻,還要關注整體質量和效益,既要注重差異性調動積極性,還要公平保證和諧!”

  關于不良事件,華西說:“安全無小事,事事要重視!”

  關于開源節流,華西自嘲為“家庭主婦風格”,因為“創收一塊錢很難,扣除成本后實效益很低,甚至可能是負數,而節省一塊錢就不一樣,是可支配的一塊錢!”

  關于人才引進,華西說:“我們不做填空題,我們只根據醫院發展做選擇題!”

  面對三級公立醫院績效考核全國排名第二的成績,華西說:“我們跟第一名有差距,我們一直在尋找差距,追趕超越!”.......

  我們,作為新一代中心人,身上有著更多的責任和希望。當下,日新月異的時代在反復催促我們一要團結、二要有夢想、三要創新。因為,袖手旁觀就寸步難行,槍自己是不會動的,需要勇敢的心和強有力的手來使用她們。我們去華西“補鈣”,學習了華西管理的理念和機制;我們同樣需要在醫者的身份中“補心”,面對百姓疾苦而心有悲憫的情懷、解決問題的智慧;我們更需要在自己的實際崗位中“補鐵”,硬化自己的肩、強化自己的心,踔厲奮發做好當下、超越當下,為市中心醫院的明天,用自己的擔當和所學,奉獻更多的力量、智慧和膽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