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小學數學骨干教師研修班學習隨感:最是書香能致遠
省小學數學骨干教師研修班學習隨感:最是書香能致遠
經歷了幾天的磨合、研討,我們組的十幾個人之間建立了深厚的友誼。特別是組長和專家對我們每一個人貼心的關懷,讓我們感動不已。對這次的研修活動也有了更深的認識。
在最后一個晚上,尊敬的z院長也來到了z大廈第七會議室,參加了大家的研討,他是想聽聽來自一線教師對研修的看法,聽聽大家的聲音。
我們組在組長的帶領下,也進行了熱烈的討論。重點討論了三個問題:1、關于研修的內容和程序安排,你怎么看?2、關于研修的內容,你還有其他的建議嗎?你覺得教師最需要什么樣的培訓引領?3、你覺得數學老師需要讀書嗎?你都讀過哪些數學書籍?印象最深的是什么內容?
針對這三個問題,大家都進行了發言,李老師進行了大致的梳理。其中我最受觸動的是第三個問題。李老師問:你們能說說都讀過哪些書嗎?其中對你觸動最大的內容是什么?--這個問題對我們來說似乎一下都不知道從哪說起了,說到最后才發覺,原來自己從來沒讀過什么像樣的數學書籍......唯一讀過的是吳正憲老師的《吳正憲與小學數學教學》,那本書中更多的還是關于勵志方面的,記錄了吳老師從教以來的心路成長歷程......
對于這個問題,談得最多的是李成林老師,他列舉的書名有的聽說過,可是從來沒有看過--看著這個略顯儒雅的青年侃侃而談,不難理解他課堂上那么精準的語言、那么得當的引領是從何而來了--最是書香能致遠,腹有詩書氣自華,數學書和兒童心理特點的書讀得多,對孩子的了解會更加深刻,對數學課堂的把握也就會得心應手。
等到小組匯報時,組長李老師想讓我們自告奮勇起來發言,我忽然就沒了勇氣,其他幾位也都推辭沒能承擔發言任務--最終李老師發言,最后李成林老師又談了自己的觀點。
小組討論后的自由交流,李成林老師又給我們介紹了他讀書的情況,我們都忙著記錄他介紹的書,都迫不及待地到網上搜,會議室里的網不太好,最終在李成林老師的幫助下,當晚我就在亞馬遜訂了四本書,其中有一本暫時沒貨......
回到房間,跟梁老師交流自己受“刺激”的全過程,我們談起身邊的讀書楷模呂健老師,感嘆于他們的堅持和毅力,我們缺少的正是這個--讀書,只有讀書才能讓我們在書的滋養下,更快地成長,更好地完善......
篇2:參加市小學數學骨干教師研修班學習體會
參加市小學數學骨干教師研修班學習體會
20**年9月28日至30日,我很榮幸的參加了z市第二屆小學數學骨干教師研修班,來不及欣賞沂河的美景,午飯后就立即趕往會場。稍作休息,沂河實驗學校的的趙艷華老師便出場了,她執教的是《三角形的內角和》,教學中趙老師采用老課新上的方法,通過對帕斯卡的發現“三角形的內角和是180度”的質疑,引導學生經歷了“量、拼、算”的過程,同時滲透了轉化的思想。趙老師創新的設計思路激活了學生的思維,培養了學生的質疑探究的科學精神。
接下來于科長做了一個講座,她首先介紹了本次的活動的日程安排和與會的老師,接下來回顧了第一屆小學數學骨干教師研修班的學習歷程,在回顧的過程中講了很多今后需要研究的內容,例如小組合作學習、如何進行草根式的研究等內容,讓與會老師深受啟發。令我印象最深的是于科長為鼓勵本次講課的老師,每一次都適時的在QQ上留言,如“借人之智,成就自己”,如“讓課堂擁有讓人過目不忘的記憶”等等,在世風日下的今天,這種人文的精神確實讓人心生感動。緣于本次研修的主題是:同研究,共成長,因此本次活動還有一個“戲眼”:于科長為每位老師發了一張評價條,評價條上寫有一位骨干老師的名字,抽到誰就在研修的這幾天默默地觀察誰,會議結束時給出恰如其分的評價。這個“戲眼”不僅讓每位老師感到背后有人在默默的觀察、鼓勵你,還可以實現自我約束。接下來的兩天會發生怎樣的精彩呢?期待著。
第二天早飯結束后就開始了緊張的聽評課活動。截止到下午一共聽了7節課。縱觀7節課,各有特點,例如z老師執教的《三角形的內角和》設計巧妙,引導學生經歷了猜想、驗證,最后得出結論的過程,步步自然和諧,水到渠成;z老師上的《用數對確定位置》十分大氣,整節課可以說是著眼于數學的整體,立足于學生的個體,為學生后續知識的可持續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z老師看似不經意的每一個問題,其實都是別具匠心的:深化對數對的認識,滲透坐標系的知識,將學生的視野拓展到三維空間......是的,教育就是這樣的潤物無聲;z老師執教的《長方形的面積》很好的實現了問題、探究、過程的有機結合,古語說得好:“思源于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韓老師在課中圍繞兩個問題“長方形的面積和什么有關?有什么關系?”,引導學生經歷了知識的產生、形成與發展的過程,從而實現了真正意義上的探究性學習。如果我們每位老師的課都象韓老師那樣不斷的把求知的種子播撒在孩子們的心田,那我們的數學課堂就一定充滿魅力;z老師執教的《飲食與健康》是一節綜合應用課,我很佩服她的勇氣,類似該課型的課,很少人問津,而她卻勇于實現自我挑戰,并且挑戰出了智慧的火花。她的教學流程猶如行云流水般流暢自然,細細體味,每個環節的教學目標層層遞進,落實有效,讓學生經歷了數據的調查、整理、分析的過程;z老師是一位很幽默機智的老師,他執教的《可能性有大有小》讓學生在摸球活動中經歷了猜測、驗證、結論、推測的過程,感悟到可能性的大小和數量有關。學生在張老師的課中精神是愉悅的,而思維卻是高度緊張、極其活躍的;梁紹美老師執教的《點擊雙休日》上的也是異彩紛呈,我特別欣賞她與學生的平等對話,那是緣于一種對孩子心底的愛,正是由于這種師生間相互尊重,才使這節課顯得如此和諧,如此平等,才使每一位學生敢想敢說,真正成為了課堂的主人;z老師執教的《比的認識》并不是按照傳統的教學模式去設計,而是突出了“比”學習的必要性,讓學生感悟到生活中用“比”的簡便性,這種有意識去創新的膽量值得肯定,每一次的進步不都是在革新中實現的嗎?
7節課下來,緊接著就進入了分組研討的過程中,我被分到《飲食與健康》小組,通過研討組每位老師思維的碰撞,使我對于如何上好綜合應用課有了進一步的理解,同時也引發了自己的思考:如何在數學中拓寬老師的思維,努力挖掘豐富的課程資源呢?
研討結束后,回到賓館已近晚上9點,躺在床上,眼睛已合上,但思維還走在路上。
30日,也就是研修的最后一天,大家又集中在一起對每一節課進行了研討,于是思維又在一次次的對話、互動、思辯中得到明晰,我很佩服這些老師們,像沂州實驗學校的劉中華主任、實驗二小的姜黎黎主任、臨沭的劉秀艷老師等等,他們的見地、學識都值得我學習。從而我也進一步反思自己的數學課堂:真實有效打多少分?互動生成
打多少分?自己的專業水平打多少分?自己個性化的教學主張與見解又打多少分?想來不禁汗顏。
回想這次研修活動,確實讓自己確實受益匪淺,一句話結束:敢立潮頭乘風去,上下求索研修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