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范文大全 > 聚集高效課堂教學研討會學習體會

聚集高效課堂教學研討會學習體會

2024-08-01 閱讀 7238

聚集高效課堂教學研討會學習體會

春意盎然,春暖花開,在這美好的季節里,Z市農村小學數學“關注常態,聚集高效”課堂教學研討會于4月18日至20日在沂南舉行。此次活動采取“同課異構,同場交流”的形式,共分四個課題,部分縣區聯小的老師與省市講課比賽獲獎者同上一節課,同場交流,共同提高,這種活動在全市小學數學發展史上尚屬首次。在歷時兩整天的活動中,活動安排節奏緊湊,時間充實,效果高效,像春風一樣注入了與會者的心田,讓人徜徉,給人鼓舞,下面談幾點參加此次活動的感受。

感受一:同課異構之口算兩位數加減兩位數

三位講課教師展現了不同的教學設計和教學效果,感覺主要做到了“四化”:

一、創設情景生活化。

課始,都能利用“美麗的鳥島”來創設情景,讓學生通過觀察主題圖,主動地收集圖中的信息,根據這些信息提出數學問題,然后引導學生自主去解決這些問題。老師們創設了聯系生活實際、學生感興趣的情境,為探究新知提供了豐富的背景,讓學生感受到了數學與現實的聯系,體現學習數學的價值。

二、探究過程自主化。

學生提出問題之后,教師及時引導:“這些方案可行嗎?怎樣列算式呢?如果讓你口算你會怎么做?......”正是老師們一句句親切的話語,給學生充分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主動參與,親自經歷解決問題的過程。印象最深刻的是孫成美老師在引導學生解決完第一種方案之后,后兩種方案放手讓學生自己去解答,給學生充分的思考時間和寬闊的思維空間,讓學生自主探究,充分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

三、重視算法多樣化。

在探究中,教師充分尊重學生的想法,鼓勵學生先獨立思考,用自己的方法計算,然后在每個學習小組內交流方法,再向全班同學匯報,并通過“還有其他算法嗎?”來激發學生的求異思維,提倡算法的多樣化。在交流中,使每個學生都能充分發表自己的不同想法,同時在表達交流中促進數學思維活動,從而使學生體驗成功解決問題的喜悅。讓學生懂得了解決問題既可以用多種方法,又可以在眾多方法中優中選優,拓寬了學生的發散思維。

四、解決問題比較化。

這一理念在孫成美老師的課中體現非常到位,主要表現在四處,第一處是在引導學生找出23+31的兩種口算方法之后,把兩種方法進行比較,告訴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方法。第二處是引導找出32+39的口算方法之后,再與23+31的兩種口算方法進行比較,找出進位加與不進位加的區別和需注意的事項。第三處學生自主解決完方案二和三之后,把三種方案進行對比,找出哪種方案合適?哪種方案不合適?為什么?引入了減法的學習。第四處是把學生通過計算得出的方案與老師出示的方案進行比較,有哪些不一樣?為什么?這樣通過幾處簡單的比較,使學生的課堂學習變得更加輕松,印象更加深刻。

感受二:同課異構之筆算乘法

縱觀三節課主要體現了“四個注重”:

一、注重數學與生活的聯系。

教師在創設情境中利用了學生熟悉的教室中的圖書室角、到書店購買圖書等情境,學生對這些情境非常熟悉,學習興趣一下就被激發了起來。然后在探究交流中,讓學生感受到了數學就來源于生活,應用于生活,體驗到了數學與生活的聯系。

二、注重學生的體驗和感悟。

教師在引入階段通過現實數學情境的創設,引出兩位數乘兩位數的筆算,由于兩位數乘兩位數的筆算,可以分解為兩位數乘一位數和兩位數乘整十數來計算,所以這樣的設計充分激活學生原有的知識經驗,為學習新知打下扎實的基礎,也為學生理解算理提供了思維支撐。

三、注重對算理的理解和算法的掌握。

每位教師都非常重視學生對算理的理解,在學生探究兩位數乘兩位數時,及時組織交流活動,引導學生充分展示算法思路,明確口算過程與筆算過程的算理是相同的,只是書寫形式不同而已,讓學生充分感受到知識的發生、發展過程,真正領悟數學知識,掌握數學技能。

四、注重學生學習習慣的養成。

課堂教學中教師都滲透著對學生學習方法、學習策略的指導,讓學生自己能用不同的策略解決實際問題,尤其是讓學生體驗到了運用舊知識解決新問題的方法,同時鼓勵學生根據自己的實際選用合適的方法。

感受三:同課異構之小數加減法

縱觀三節課主要體現了“四個實”:

一、課堂教學真實。

參加活動的所有課堂給人感覺就是課堂真實,課前沒有預設,從創設情境、提出問題,學生自主探究、解決問題等各個環節,都能看出是一節節實實在在的常態課,緊扣本次活動的主題:關注常態。

二、創設情境樸實。

“情境是知識的外衣”,創設情境是更好地為探究知識服務的,三位教師沒有受教材的束縛,而是創造性地使用教材,將教材中的20**年奧運會例題改為更加貼近學生生活實際的購物情景,這樣比較適合學生的年齡特點,同時激發了學生學習的熱情和興趣。

三、探索交流扎實。

在引導學生探究時,教師注重前后知識的對照和聯系,注重知識的遷移,在學小數加減法時先回憶整數加減法,并找它們的相同點和不同點,讓學生感覺學習小數加減法并不困難。在探究小數加減法時,通過分析、對比,抓住了小數加減法的關鍵就是小數點對齊,教師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只在關鍵處設疑和恰當的總結,引領學生的思維不斷深入,讓學生不僅知其然,還要知其所以然。學生就在一步步扎實的探究中,理解了算理,掌握了算法。

四、鞏固應用夯實。

在學生探究之后,教師及時給予學生相應的鞏固練習,如完成教材的做一做、我當小醫生、闖關游戲等,形式式樣,注重了練習題的層次性和針對性,使學生對所學的知識得到了較好的鞏固和應用。

感受四:同課異構之同分母分數加減

三節課主要體現了以下幾個特點:

一、平實中追求有效。

無論從教學設計還是教學過程都注重了實質,創設情境簡潔、樸實,沒有花花架子,可謂直奔主題。呂健老師課前先讓學生比較3333和3/8中各個3分別表示什么?為什么不一樣?讓學生明確了雖然數字相同,但所在位置不同,表示的意義也就不同。課的開始,教師分別出示了整數加法和小數加法,引導學生解釋解釋加?為什么這樣加?然后祟分數加法,通過這一情境的創設,學生輕而易舉地把分數加法的意義與整數、小數加法的意義聯系起來,可謂水到渠成,這一過程學生的自主性得到了體現,學習的效果非常有效。

二、平淡中追求實效。

z老師的情境創設追求平淡,用學生熟悉的學校班級占全校班級的幾分之幾?然后引入同分母分數加減。當學生列出算式后,馬上有學生大聲的說出了分數加減法的計算方法,這時老師“從結果走向過程”,讓學生說說自己“為什么這樣計算”,“為什么不用分母加分母,分子加分子呢?”啟發學生深入的思考、探究,層層推進,讓學生經歷同分母分數加減法計算方法的形成過程,明確了算理,突破了這節課的重點和難點。

三、平凡中追求高效。

z老師的課很好的體現了這一點,他雖然是一名聯小老師,看似平凡,實則功底深厚,課堂駕馭能力自如,學生在他的引導下,學的輕松、有效。學生在探究完算理之后,他設計了大量的、豐富的練習題,其中那棵大樹的設計更是點睛之筆,通過幾道題的計算,引導學生尋找它們的相同點和不同點,什么變了?什么沒變?并讓學生解釋計算方法,使學生對分數加減有了更深層次的認識。直到最后引導學生總結出同分母分數加減法的計算公式,學生就在這一步步探究和練習中,鞏固了知識,提高了認識。正像王老師最后送給學生的禮物一樣:是什么很重要,為什么同樣很重要。由此聯想到在他平常的課堂當中也體現了高效,平凡中透露了不平凡。

當然,兩天的學習也給我們留下了思考:

1.一節課的時間既要讓學生探究明白算理,又要掌握計算方法,練習題的設計又不可少,在這幾節課中設計好的練習題沒有時間去做,如何在課堂中去尋找這個平衡點呢?

2.課堂上很多學生的表現很精彩,但每堂課是不是都做到了關注每一名學生呢?

篇2:中小學校本教研與高效課堂教學研討會學習體會

“中小學校本教研與高效課堂教學”研討會學習體會

新課程標準實施這幾年,自己一直為校本教研而苦惱,究其本質,自己并不很透徹理解在新課標中對教材該怎樣教,對課本內容又該怎樣研,該培養學生的哪些能力,很多時候是帶著迷惑看待它,就象是霧里看花。20**年10月22至24日,本人有幸參加了由縣教育局、教育學會組織參加中國教育學會教育實驗研究分會在廣西南寧舉行的中小學校本教研與高效課堂教學研討會學習,與會的專家帶來了他們在校本研究方面的一些有效做法,聽完后,給予我深深的啟迪。

本次學習聽了三場報告,分別是山東即墨市第二十八中學校長、全國心理健康教育先進工作者李志鋼同志作的《即墨第二十八中學和諧互助高效課堂教學策略》講座;山東杜郎口中學業務校長高俊英同志作的《杜郎口中學改革的實踐與思考;學校自主創新三三六課堂教學模式》講座;[制度大全為您編輯]全國著名教育家、教育藝術專家、原北京市教育學院副院長吳松年教授作的《解讀創生優質高效課堂要素與過程》講座。三位大師的講話高屋建瓴,返璞歸真,真實反映追求教育的最高境界就是抓實每一個課堂,而要實現高效的課堂,必須注重學生的自主學習,一切方法和手段都是為學生的自主學習服務的,學生才是學習的真正主人。

首先是山東即墨市第二十八中學的李校長聲情并茂地介紹了二十八中的歷史由來、學校布局以及和諧互助高效課堂教學策略。

和諧互助課堂教學有兩個突出的特點:

第一,將班級學生每2人分成一個小組,其中的一個學生是師傅,另一個學生則是在師傅教授下的徒弟。

誰是小師傅,誰是小徒弟,不是單憑考試成績來確定的。教師根據學生的知識基礎、興趣愛好、學習能力、學習習慣與品德行為,把他們粗線條地劃分成四大類:優秀、良好、一般、較弱。然后,采取學生自愿建組與教師適當調整相結合的方法,把全班學生按照優秀一般,良好較弱的座位調好。同位之中,一個成績優秀些,是為小師傅;一個成績比較弱,就是小徒弟。這個小師傅的主要職責是教會這個小徒弟學習,督促、管理小徒弟學習常規,培養小徒弟好的學習方法和技巧。小徒弟不但要接受小師傅的學習指導,更重要的是要和小師傅共同學習,共同探究,形成好的學習習慣,增強學習的信心。

篇3:小學數學聚焦高效課堂教學研討會學習體會(二)

小學數學聚焦高效課堂教學研討會學習體會(二)

20**年4月21~23日我有幸參加了Z市農村小學數學“關注常態,聚焦高效”課堂教學研討會。收獲頗多,感受頗深。

參加工作7年多來,從事語文教學五年之久,從事數學教學剛剛兩年,也算剛剛起步吧!雖工作了兩年,但對于數學教學的相關知識掌握的還不夠深入。近三天學習了這些老師的課,茅塞頓開。無論是骨干教師的精彩課堂還是各位領導幽默風趣而又飽含哲理的總結,都深深觸動了我。

像讀書一樣,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每人都有自己的觀點。都能從不同角度發現每一位老師的閃光點,正如呂主任說的“用欣賞的眼光去看每一堂課,每一堂課都有許多值得思考的東西”。學會了欣賞,學會了思考,我們又何愁上不好每節課呢?在這十幾節課中給我印象最深的要數呂老師的課,她的語言始終如一,無論孩子們怎么表現,她總有獨到的評價,聲音那么甜,那么美,聽得讓人陶醉;還有尤梅老師的充滿著陽剛之氣,語言剛勁有力又不乏和藹親切的生動課堂,從孩子們的表現中我們能感受到什么是真正的數學課堂,該怎樣組織進行數學教育教學;再有王永勝老師的課,極富幽默感。教學環節環環相扣,層層深入,步步為營,題題滲透,每一個環節都能激起孩子們學習的興趣,參與的信心。

這些老師不僅給孩子們上了一堂極具特色的課,也為我們在座的各位老師展現了一節最原生態的生動課堂。但在大會即將結束的一刻,有一位老師的講話深深觸動了我,那就是張偉老師。年輕漂亮而又不乏青春的激情。她流淚的那一刻我仿佛看到了當年的自己,那是20**年的4月,我參加了我們縣(z縣)組織的作文講評課比賽,我讓孩子們寫的是《那一次,我···》,在講評的過程中,我原本的預設只用到了開頭,整個過程我順著學生的思路走了,還好的是老師吹哨時,我順利的結束了這一課。但縣教研室李老師在評課時,先肯定了我的閃光點,開頭極具特色,能結合學生的實際導入作文的講評。在接下來的評課中,我真的想找個縫鉆進去,我當時的心里真的是這樣。但我沒有流淚,我只是默默地低著頭在那里靜靜地聽著······回來的路上我的眼前始終浮現著當時的畫面,到了學校,回到宿舍,我哭了,很傷心。不是因為老師的評課流淚,而是在那里自責,為什么沒有講好呢?這件事深深影響著我,那也是我第一次

走出去,第一次到一個大地方去講課,至今那次講課我仍記憶猶新,現在想來失敗怕什么,不是有句話說嗎,與其晚失敗,不如早失敗;與其早成功,不如晚成功。但愿我們還有機會走出去,展示自己的精彩。但愿這樣的活動能像花兒一樣常開,給我們搭建一個同臺競技的舞臺。

最后,愿我們能從今天的活動中收獲未來,共創數學教學新時代。

以上是我本次學習活動的小小體會,不當之處,敬請領導老師們批評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