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小學數學骨干教師高級研修班學習體會
省小學數學骨干教師高級研修班學習體會
--由陌生到接納的過程
20**年4月20日去zz大廈報到,從那天晚上到第七會議室集合,直到4月28上午才結束,期間每天除了吃飯就是在會議室,聽了兩天的報告,然后就是學習的同時策劃、研討研修專題和視頻。
這次的學習,不同于以往的學習,平常只是用好耳朵和筆,好好記錄,即使思考也不用當場表達,一切都是自身的活動--而現在,不僅要學習思考,還要把自己的思考表達出來,更要參與到組內的各項任務中,董升將老師和李秋煥老師分別作為專家和組長帶領我們一起研究、構建專題內容,真是既有分工又有合作,結束的時候,四組十二位成員之間已經結成下了深厚的友誼。
下面就以時間的先后順序來匯報一下參與學習活動的全過程及感受:
4.20
晚上集合,z博士為全體一百多位數學老師進行了分組。第七會議室內,六個小組圍坐的桌椅都事先排好了,當我們去一組坐定后,發現我們幾位都是臨沂的,彼此熟悉,真好!接著認識了輔導專家潘老師,組長姚老師,第一天晚上,在專家的引領下進行了具體的分工。我、郯城的梁老師和北城小學的盧老師分到一組,負責A段視頻的腳本編寫。雖然還找不著頭緒,但是我們三位成員信心滿滿,只要有樣子可參考,我們都不笨,絕對沒有問題。
4.21聽z教授的講座。
上午《學習活動的特點及對教育的啟示》,在這個報告中,讓我們重新認識了學習的含義、學生活動特點以及這些特點對教育的啟示。一直以來大家對學習存在的誤區讓我震撼:學習不是立竿見影的,凡事都有厚積薄發的過程;學習不是勻速前進的,凡事都會呈一定的曲線軌跡;學習不應該是統一步調、齊頭并進的,每個人都有獨特的學習方式;學習并不一定能使人進步,因為也有消極的結果......
學生學習活動特點有:綜合性、動態性、開放性、系統性、節律性、多樣性。從中得到一定的啟示:課堂中要多問“你是怎么想的?”“為什么會這樣想?”;設計時不要封閉學生的思維;好課堂應該是有溫度的;課堂上要注意調整課堂節奏,快慢結合,讓學生多種感官參與學習。
作為教師,教育教學應該遵循以下原則:充分理解并尊重學生;師生之間要相互積極地反饋;保持適當的課堂教學節奏;讓學生進行多途徑的學習。
下午z教授做了《從備課到教學設計--超越課堂、超越自我》的報告,進一步明確了教學設計的含義。教師要注重知識與生活實際相聯系,還要注重知識的系統性。然后更多的是一個超越自我的測試,通過測試,驚人的發現自己竟然存在這么多的劣勢,真是知識面太狹窄了,有點慚愧。
啟示:要想做一個好老師,了解學生的特點,研究學生是前提,這也就是平常嘴邊的“目中有人、心中有學生”。
晚上,集合研討之后,最后公布最終分組,我竟然被調到了四組。怯生生地去問能不能不去,結果徐云鴻老師鼓勵我,是被當做骨干調過去的--到了四組,人家都已經磨合地差不多了,一個人也不認識,不知道該干什么,直到結束回房間,心里有著淡淡的懊惱。但告訴自己,如果不能改變,那就趕緊學習,迎頭趕上。加上四組的QQ群,惡補。
4.22
上午聽了z院長做的講座,講了20**雙對接研修的特點與任務。蔣院長剛大病初愈,但是作為研修平臺的總設計師,竟然到現場給我們做報告,讓我們感嘆他的敬業。
聽完蔣院長詳細的報告,有一種感受,那就是研修這件事情是好事,如果真正能夠按照蔣院長規劃的那樣,讓老師們真正參與整個過程中,對老師的成長作用真的會非常大,可是面對目前的現實,有一種深深的遺憾,那就是“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為什么這么讓老師們受益的好事情,做下來卻變成了怨聲載道的應付公事了呢?我感覺這個問題值得一些管理人員去反思。
下午,讓人更加激動,我特別崇拜的吳正憲老師來到了我們第七會議室現場--吳老師依然那么年輕,那么有激情,很有代表性的問好“老師們好!”接著開始了一個下午的講座《數學教育給予學生的應該是什么》。吳老師從《強調學科德育》《學生觀》《學生是發展中的人》三個方面進行了詳細的解讀。我第一次發現,原來我跟教務處幾位主任在學科德育課題中的觀點和方向竟然是正確的!--它根本不是虛的,學科中的德育滲透無時無刻不在進行,其中第一要素就是學科教師,數學老師應該把數學課堂變成學生喜歡的樂園。在對如何看待學生問題上,吳老師一句話“課是上給孩子們的,不是上給聽課老師,更不是上給評委的”,我們愛孩子要從尊重開始,對話要用“心”交流,讓我們如醍醐灌頂--正好反思在附小正在舉行的市數學講課比賽,有多少位老師是在把課上給我們親愛的孩子們的?捫心自問,真有點汗顏。
晚上,最讓我感動,吳老師深入到每一個小組中,悉心指導,把每一個專題的研究問題都給確定了。這個過程中,吳老師一個組一個組地參加,真正跟組內老師一起研討互動,六個組下來已經接近22:00,吳老師的聲音已經有點沙啞,真是讓人動容,這樣的好專家--怎么能不讓人敬重......
4.23
上午吳老師又做了一個上午的報告《縱橫聯通的簡潔課堂》,讓我更加明確了數學教學就是給孩子們心中栽種下一棵棵的知識樹,并且能夠讓孩子體會到知識之間是有聯系的,這樣數學知識就會變成縱橫聯通的網絡,數學教師心中有棵“樹”,教學的時候才會有“術”。真是受益匪淺。
啟示:數學老師要讀讀哲學、要潛心研究教材,自己把小學階段的知識梳理成“樹”,這樣才有可能給孩子們栽種樹提供可能。
從下午開始,進入了各組內的研修階段。直到4月28日上午。
每天白天晚上都集中在會議室內,交流著、工作著。
回過頭來想整個過程,自己經歷了一個由陌生到接納的過程。這個過程一方面指的是我對這次學習的接納--因為我是第一次參加這樣的活動,根本不知道該怎么做或者做點什么,一切都是在培訓中慢慢熟悉,逐步接納;另一方面是我在研修組的學習,開始在一組,當被調到四組時那種陌生的感覺讓我無助,到后來跟專家老師一起研討學習交流,越來越多的了解,也讓他們接納了我。這個過程中,感受頗多,如今回味起來剩下的應該就是幸福了。因為參加這次研究,學到了知識,給自己充了電,還結識了我們組的十幾位專家和老師,通過交流,對自己的教學和工作又有了新的認識,盡管過程有點漫長,也有點“累”,但學習著也幸福著。
篇2:參加市小學數學骨干教師研修班學習體會
參加市小學數學骨干教師研修班學習體會
20**年9月28日至30日,我很榮幸的參加了z市第二屆小學數學骨干教師研修班,來不及欣賞沂河的美景,午飯后就立即趕往會場。稍作休息,沂河實驗學校的的趙艷華老師便出場了,她執教的是《三角形的內角和》,教學中趙老師采用老課新上的方法,通過對帕斯卡的發現“三角形的內角和是180度”的質疑,引導學生經歷了“量、拼、算”的過程,同時滲透了轉化的思想。趙老師創新的設計思路激活了學生的思維,培養了學生的質疑探究的科學精神。
接下來于科長做了一個講座,她首先介紹了本次的活動的日程安排和與會的老師,接下來回顧了第一屆小學數學骨干教師研修班的學習歷程,在回顧的過程中講了很多今后需要研究的內容,例如小組合作學習、如何進行草根式的研究等內容,讓與會老師深受啟發。令我印象最深的是于科長為鼓勵本次講課的老師,每一次都適時的在QQ上留言,如“借人之智,成就自己”,如“讓課堂擁有讓人過目不忘的記憶”等等,在世風日下的今天,這種人文的精神確實讓人心生感動。緣于本次研修的主題是:同研究,共成長,因此本次活動還有一個“戲眼”:于科長為每位老師發了一張評價條,評價條上寫有一位骨干老師的名字,抽到誰就在研修的這幾天默默地觀察誰,會議結束時給出恰如其分的評價。這個“戲眼”不僅讓每位老師感到背后有人在默默的觀察、鼓勵你,還可以實現自我約束。接下來的兩天會發生怎樣的精彩呢?期待著。
第二天早飯結束后就開始了緊張的聽評課活動。截止到下午一共聽了7節課。縱觀7節課,各有特點,例如z老師執教的《三角形的內角和》設計巧妙,引導學生經歷了猜想、驗證,最后得出結論的過程,步步自然和諧,水到渠成;z老師上的《用數對確定位置》十分大氣,整節課可以說是著眼于數學的整體,立足于學生的個體,為學生后續知識的可持續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z老師看似不經意的每一個問題,其實都是別具匠心的:深化對數對的認識,滲透坐標系的知識,將學生的視野拓展到三維空間......是的,教育就是這樣的潤物無聲;z老師執教的《長方形的面積》很好的實現了問題、探究、過程的有機結合,古語說得好:“思源于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韓老師在課中圍繞兩個問題“長方形的面積和什么有關?有什么關系?”,引導學生經歷了知識的產生、形成與發展的過程,從而實現了真正意義上的探究性學習。如果我們每位老師的課都象韓老師那樣不斷的把求知的種子播撒在孩子們的心田,那我們的數學課堂就一定充滿魅力;z老師執教的《飲食與健康》是一節綜合應用課,我很佩服她的勇氣,類似該課型的課,很少人問津,而她卻勇于實現自我挑戰,并且挑戰出了智慧的火花。她的教學流程猶如行云流水般流暢自然,細細體味,每個環節的教學目標層層遞進,落實有效,讓學生經歷了數據的調查、整理、分析的過程;z老師是一位很幽默機智的老師,他執教的《可能性有大有小》讓學生在摸球活動中經歷了猜測、驗證、結論、推測的過程,感悟到可能性的大小和數量有關。學生在張老師的課中精神是愉悅的,而思維卻是高度緊張、極其活躍的;梁紹美老師執教的《點擊雙休日》上的也是異彩紛呈,我特別欣賞她與學生的平等對話,那是緣于一種對孩子心底的愛,正是由于這種師生間相互尊重,才使這節課顯得如此和諧,如此平等,才使每一位學生敢想敢說,真正成為了課堂的主人;z老師執教的《比的認識》并不是按照傳統的教學模式去設計,而是突出了“比”學習的必要性,讓學生感悟到生活中用“比”的簡便性,這種有意識去創新的膽量值得肯定,每一次的進步不都是在革新中實現的嗎?
7節課下來,緊接著就進入了分組研討的過程中,我被分到《飲食與健康》小組,通過研討組每位老師思維的碰撞,使我對于如何上好綜合應用課有了進一步的理解,同時也引發了自己的思考:如何在數學中拓寬老師的思維,努力挖掘豐富的課程資源呢?
研討結束后,回到賓館已近晚上9點,躺在床上,眼睛已合上,但思維還走在路上。
30日,也就是研修的最后一天,大家又集中在一起對每一節課進行了研討,于是思維又在一次次的對話、互動、思辯中得到明晰,我很佩服這些老師們,像沂州實驗學校的劉中華主任、實驗二小的姜黎黎主任、臨沭的劉秀艷老師等等,他們的見地、學識都值得我學習。從而我也進一步反思自己的數學課堂:真實有效打多少分?互動生成
打多少分?自己的專業水平打多少分?自己個性化的教學主張與見解又打多少分?想來不禁汗顏。
回想這次研修活動,確實讓自己確實受益匪淺,一句話結束:敢立潮頭乘風去,上下求索研修班!
篇3:省小學數學骨干教師研修班學習隨感:最是書香能致遠
省小學數學骨干教師研修班學習隨感:最是書香能致遠
經歷了幾天的磨合、研討,我們組的十幾個人之間建立了深厚的友誼。特別是組長和專家對我們每一個人貼心的關懷,讓我們感動不已。對這次的研修活動也有了更深的認識。
在最后一個晚上,尊敬的z院長也來到了z大廈第七會議室,參加了大家的研討,他是想聽聽來自一線教師對研修的看法,聽聽大家的聲音。
我們組在組長的帶領下,也進行了熱烈的討論。重點討論了三個問題:1、關于研修的內容和程序安排,你怎么看?2、關于研修的內容,你還有其他的建議嗎?你覺得教師最需要什么樣的培訓引領?3、你覺得數學老師需要讀書嗎?你都讀過哪些數學書籍?印象最深的是什么內容?
針對這三個問題,大家都進行了發言,李老師進行了大致的梳理。其中我最受觸動的是第三個問題。李老師問:你們能說說都讀過哪些書嗎?其中對你觸動最大的內容是什么?--這個問題對我們來說似乎一下都不知道從哪說起了,說到最后才發覺,原來自己從來沒讀過什么像樣的數學書籍......唯一讀過的是吳正憲老師的《吳正憲與小學數學教學》,那本書中更多的還是關于勵志方面的,記錄了吳老師從教以來的心路成長歷程......
對于這個問題,談得最多的是李成林老師,他列舉的書名有的聽說過,可是從來沒有看過--看著這個略顯儒雅的青年侃侃而談,不難理解他課堂上那么精準的語言、那么得當的引領是從何而來了--最是書香能致遠,腹有詩書氣自華,數學書和兒童心理特點的書讀得多,對孩子的了解會更加深刻,對數學課堂的把握也就會得心應手。
等到小組匯報時,組長李老師想讓我們自告奮勇起來發言,我忽然就沒了勇氣,其他幾位也都推辭沒能承擔發言任務--最終李老師發言,最后李成林老師又談了自己的觀點。
小組討論后的自由交流,李成林老師又給我們介紹了他讀書的情況,我們都忙著記錄他介紹的書,都迫不及待地到網上搜,會議室里的網不太好,最終在李成林老師的幫助下,當晚我就在亞馬遜訂了四本書,其中有一本暫時沒貨......
回到房間,跟梁老師交流自己受“刺激”的全過程,我們談起身邊的讀書楷模呂健老師,感嘆于他們的堅持和毅力,我們缺少的正是這個--讀書,只有讀書才能讓我們在書的滋養下,更快地成長,更好地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