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范文大全 > 小學語文老師讀書隨筆讀《小學語文教學內容指要》有感

小學語文老師讀書隨筆讀《小學語文教學內容指要》有感

2024-08-01 閱讀 1546

散文在整個的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還有占很大比例的,可以說是一主導文類。小學生以自身的經驗及閱歷等方面存在的問題,對于散文的理解還存在一定的難度。幾乎一線的教師都按照參考書的內容及流程教,自己沒有對文本嚴格的研究與分析。而參考書上的教學內容又是科學的、合理的嗎?我想這個很值得教師們思考?如果讓教師自己去設計一篇課文的教學設計,恐怕會花樣百出。因為習慣性的依賴,他們已經不知道該依據什么來確定教學內容,一堂散文課到底應該怎么去教,教什么。筆者通過一年多的實踐教學經驗,發現并總結出散文教學目前存在的問題,具體如下:

一、概念模糊化,混淆散文與其他文類的具體特征

經實踐調查發現,不排除有的教師會混淆散文與其他文類的具體特征,將散文教學與其他文類教學混為一談。因為散文是一類寫作手法很靈活的文類,通常會采用抒情、議論、記敘等手法來創作,因此這個給教師在辨識文體的時候帶來了困擾,或者說有時候會誤導教師辨識文體,影響教師在教學內容上的判斷與設計。由于教師對散文的文體特點缺乏一定的認識,把散文當做議論文、記敘文甚至說明文來教也是存在的。不能嚴格區分散文教學和記敘文教學、議論文教學、說明文教學。比如說,對于一篇寫人敘事的散文,有的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總是要從文中找出記敘文的六要素,因為散文融合了記敘文的某些寫作方法,它可以敘事,但是有時候在整篇文章中未必有完整的情節。教師的這種做法就是最明顯混淆文體特征的表現。因此,教師要讀懂并講清某篇文章,關鍵是要弄清其文體。

二、模式化教學,忽視散文篇目的個性特點及分類

雖然要求教師根據課程理念設計課程目標,努力改革課程的內容、結構和體制,但是在現在的語文教學中,教師仍然采用“講讀分析法”,滿堂講、滿堂灌,教師不停地講,學生默默的接受。這種注重講讀忽視思考、注重分析忽視體驗、注重結論忽視過程的教學模式,嚴重束縛了學生的思維。很多教師在面對不同性質、內容散文,面對不同層次學生的時候其教學模式是一樣的。無論是敘事性散文,還是抒情性散文,或是議論性散文,都采用同一種模式教學,即先介紹作者的資料,寫作的背景,然后解決字詞,然后分析文本。分析文本一般都是從整體感知到具體分析再到歸納中心思想和評析寫作特點。在分析過程中還停留在“形散而神不散”的套路上,不管是敘事性散文、抒情性散文還是議論性散文都是抓住散文的結構來體現散文的“形散”,抓住線索體現散文的“神不散”。忽視散文具體的每一篇目自身的特點,學生在學習這么多年散文,只知道散文“形散而神不散”這一個特點,其他關于散文的特點就一概不知了。最終散文教學就會出現同一時代背景下不同風格作家的散文用一種模式去解讀,失去的閱讀的個性。

三、解讀簡單化,缺乏對文本語言細膩的品味

散文是一種字里行間都流露著作者情感的文類,它的每一個詞語、每一個句子都是經過推敲揣摩的。散文的語言飽含著作者的情感并能夠體現作者個性的語言?!耙粋€具體的文學作品總是滲透著作家本人的生活經歷與人生經驗,因此對它的解釋也必然要求解釋者擁有相關的生活閱歷或人生經驗與之呼應。所以,教師應引導學生走入文本,用心靈去傾聽作者的敘述,讓學生與文本中的人物進行精神的對話,與文本語言展開心靈碰撞?!盵1]由此可見教師在教課的時候必須通過品味文中的語言帶領學生體會散文中作者的情感。而不能像目前的教學現狀,教師讓學生閱讀重點語句,然后概括、歸納、推斷出某些信息要點,體會、品嘗、探究的過程直接省略。而這過程恰恰就是品讀、學習散文的重要之處。學生需要也應該通過品味語言感受作者細膩的情感。

四、強調人文性,淡化散文篇目中具體的情感

隨著課改的深入,新課程強調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提出“一切為了每一個學生的發展”理念,但是有很多老師走了極端,沒有處理好“工具性”和“人文性”,尤其是走向了“泛人文化”。對散文作品的人文性任意拔高提升,忽略作者的情感,忽略作者自身的因素,尤其是個人情感因素,分析時都以“人文性”為統帥,并未深入到作家的內心去體會,去挖掘作者內心真正要表達的情感。

我想,《小學語文教學內容指要》這本書在散文的教學內容的取舍上為我們一線教師提供了很大的幫助,也為我們理清了閱讀教學方面的思路,使不們不至于因為教什么而感到茫然。

篇2:小學語文教學隨筆動手操作調動課堂氣氛

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經說過:“兒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边@句話的意思是說,兒童多動手操作會促進智力的發展。從腦的結構看,人的大腦皮層的各種感覺和運動部位中,管手的部位所占面積很大,所以手的運動能使大腦的很大區域得到訓練。

動手操作的過程,調動了學生的感官參與,手腦結合。學生的思維離不開動作,動手操作是智力的源泉,發展的起點,激發了學生對操作活動的興趣。動手操作建立學生的表象思維,是學生的直觀學習,把書本內容生動化,讓語文學習更加形象,課堂學習氣氛不再是講和聽的形式。比如,學生在課外進行剪報活動,把用到的知識、語句剪下來,增加了記憶,將學習變成了一種布滿情趣的活動課。

篇3:初中語文教學隨筆:改進作文課堂教學?

如何改進作文課堂教學?

作文教學是語文教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我們學習課文的一個關鍵指標就是體會作者文章的特色,學以致用,為今后走向社會,成為有用之才打基礎。要使學生得到發展,先要讓課堂成為學生的能言堂,樂言堂,讓課堂成為他們的話語自由空間,做課堂的主人。我們的課堂實效性才得以保障。多年來的教學經驗告訴我,多讀書,善于積累,勤動手是提高語文作文課堂教學的實效性的關鍵。在新課程背景下如何改進作文課堂教學呢?現就此話題談淡幾點具體的做法。

1、日記或者片段描寫入手,激發寫作興趣:

“日記是道德長跑,每天堅持使人求真、向善、愛美。”(魏書生)從日記入手激活學生興趣,在愛好興趣中打開學生寫作之源,引出“情感活水”。

第一,學會觀察,寫好分類日記。在日常生活中,教師要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觀察意識,教給學生有條理、有層次、分類別的寫日記的方法。第二,創設情景,寫好活動日記?!斑\動會”、“五四”、“十一”、“教師節”、“元旦”等學生有了豐富的實踐,寫起作文來新鮮、刺激,就能抒寫真情實感。并用“新聞發布臺”、“故事笑話林”“手抄自辦報”、“班級明星榜”、“聰明一休屋”等形式,營造作文環境。以此來擴大他們的生活范圍,豐富他們的生活閱歷,引導他們留心身邊的人和事。對生活既觀察又思考,以微知著,將自己所見所聞所感的“各種”生活信息,真實地、創造性地“再現”到文章中。

2、在作文課堂教學中,充分利用多媒體網絡形象性、再現性、可控性的特點。將人、事、物、景等寫作材料通過實物、圖片、錄音、投影、錄像、電腦等多媒體進行再現,讓聲光色像充分刺激學生感官,喚起學生的記憶或再造想象。②這樣的作文教學能營造寫作情境,激發學生的寫作熱情,有效地引導學生細致地觀察、思考,實現全體參與、個別輔導。拓展寫作空間,幫助學生更廣泛地積累材料,促進思維和表達。

寫作時應該做到:

一、學會審題,把握選材。

寫作的第一步是審題,只有弄清題目每個字的含義,才能確定中心。所以審題是作文成敗的關鍵。初中以記敘文為主,應注意題目的范圍和抓住題目中關鍵的詞。接下來是如何選材,有些同學作文中心不突出,內容沒有詳略。一定要讓學生有這樣一個概念:選材必須圍繞中心,最能表達中心思想的要詳寫。接著給他們作文趣目,讓他們確定中心,概述所選的幾件事。通過專項訓練,學生對如何審題和選材有了正確認識。

掌握了審題和選材,還不能寫好一篇作文。荀子曾說“不積跬步,無以致干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薄K嬖V我們材料的積累是寫作非常關鍵。

二、拓寬閱讀面,善于發現。

如果我們僅憑借語文課內閱讀,是難以滿足積累語言材料的需要的。作文源于生活,生活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源泉。可是很多學生對身邊發生的新鮮事視而不見,聽而不聞。因此我要求學生要善于觀察,充分運用視覺、聽覺、觸覺、味覺、嗅覺,對男邊的人、事、景、物進行細致觀察,異且進一步分析、綜合、比較,以獲得更全面更深刻的認識。

隨著科技的發展,我們進入電子時代,電視與網絡給學生帶來了巨大的影響。它們給學生比書本更直觀、更容易理解的知識。面對眼花繚亂的電視節目,應如何選擇呢?我建議學生和家長一起看,在家長的幫助下認清真善美假丑惡,提高提高的審美能力,并把它和看書、參觀,做游戲結合起來,使自己的各種積累相互聯系,更系統化。而網絡為學生打開通向遙遠世界的窗戶,讓我們更快、更有選擇地接受更多、更新的知識。

三、勤于積累,注重練習。

寫日記可以有效地提高作文水平。但是中學生課業負擔比較重。因此我要求每周寫一次隨筆,把最有意義的事記錄下來。每天有一名學生把自已所寫抄寫在小黑板上,課間同學們幫助他論證字、調、句的錯誤。使同學們少寫“土語”,多用“雅詞”。總之,凡自已的親身經歷,喜怒哀樂,生活中的酸甜苦辣,都可以寫。這樣,學生在生活和實踐中豐富自己的“材料庫”,讀書、看報,積累了知識。仿寫、改寫、周記、書信掌握多種寫法,激發學生寫作欲望和興趣,又互相取長補短,拓展思路,活躍學生思維,又不加重學生負擔,達到多練的目的,提高寫作速度,效果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