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心得我教一年級寫字
寫字是一項重要的語文基本功。寫字和寫字能力的培養,是第一學段語文教育的一個重點。第一學段的寫字要求,突出一個“好”字。要求學生一出手就做到“書寫規范、端正、整潔”,同時要求寫字姿勢“正確”。怎樣才能做到“好”呢?
九年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材語文第一冊的寫字部分的編排最突出的特點就是數量少:全冊漢字要求認的是400個,而要求寫的字僅100個。學生每課的習字量只有3-4個漢字,且都是按字形規律編排的筆畫簡單的獨體字。教材科學的編排為教師的教、學生的學提供了廣闊的空間。下面就談幾點關于寫字教學方面的體會:
一、觀察聯想,活化字形,感知字形美
觀察是認識事物的基礎。寫字教學首先要指導學生觀察字形,弄清漢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在指導觀察時,如果引導學生對抽象的漢字加以聯想,活化漢字字形,漢字字形就會深深扎根于學生的心中。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課程標準》在總目標中提出:培植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情感。漢字由抽象的筆畫組成。如何讓學生對祖國文字的字形產生興趣,如何讓學生對寫字感興趣呢?除了故事、兒歌以外,比喻是個好方法。“撇”像掃把,“捺”像劍。“點”像小雨點。“橫”像小扁擔……比如“傘”,同學們看像什么呢?有的說像大蘑菇,有的說像大樹……想象生動的比喻,再加上形象的電腦畫面的顯示,不僅讓學生感受到了漢字的形體美,而且讓學生對抽象的漢字字形頓生興趣,產生了寫字的欲望。
例如:教學“人”,“人”字很簡單,一撇一捺,寫起來卻十分不易。由于不知道運筆方法,學生寫出來的“人”字,就像兩根支撐起來的小棍子。我引導學生觀察電腦畫面上的筆畫,讓學生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看看這“撇”像什么,“捺”像什么,有了生動的視覺感受,有了如此形象的比喻,“人”這個字在孩子的心中已經不再抽象了,而變得生動可感起來。比喻,充分激起學生寫字的熱情,學生按捺不住,自己嘗試著寫了起來。
二、比較觀察,示范演示,體會書寫美
小學生寫字往往眼高手低,原因在于,相對某一個人來說,其觀察審美能力比較強,但實際動手書寫的能力還不夠,還沒有很好地把觀察審美能力轉化為書寫審美能力。那么,在寫字教學中如何幫助學生提高書寫能力呢?
一年級起步階段,教師要詳細指導寫字的基本筆畫、筆順規則,要求每一個字,每一個筆畫,都要盡量要求。一橫,一豎,一撇、一捺……教師都要筆筆指導到位。教師的范寫很重要。示范是寫字教學的先導。在指導學生整體認知之后,教師要在黑板上畫好的田字格中示范,向學生展示寫字的全過程。教師要邊演示邊講述:這個字是什么結構,第一筆在田字格的哪個部位落筆,每一筆畫的名稱、運筆方法以及筆順等,使學生有一個初步的感性認識。但是,對于一年級的孩子來說,僅僅范寫還遠遠不夠,由于受到觀察能力的限制,學生的臨摹并不能一步到位。此時,運用比較的方法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比較運筆方法:教學“一”,我讓學生觀察老師正確的運筆之后,我要求學生進行臨摹,將學生的不正確的書寫和范字比較,在比較中學生看到自己的不足。教學豎,我讓學生比較“懸針豎”和“垂露豎”的寫法的不同,并加以示范。
比較間架結構:教師除了指導漢字的筆畫,還應該著重指導漢字的間架結構。例如:教學“皮”,在觀察“皮”后,我讓學生臨摹,學生寫出來的“皮”字,五花八門。有的把下面的“又”字寫得太短,有的把“又”寫的太窄,有的又寫得太寬……這時我將他們這些字在黑板上“公開亮相”,和書上的范字進行比較,并逐一幫助他們找到“病因”,指出“治病良方”。欣賞著自己的“杰作”,孩子們也不好意思地笑了起來。比較之后的書寫,效果令人滿意。
教師要指導學生認真觀察,仔細領會,悉心模仿筆畫運筆,熟練掌握筆順規則,體會漢字的造型美。
三、嚴格訓練,培養習慣,發展個性美
1.練字要嚴格要求。沒有規矩,就不成方圓。《課程標準》對第一學段中明確提出:“養成正確的寫字姿勢和良好的寫字習慣。”正確的寫字姿勢,不僅有利于把字寫端正,而且有利于學生身體的正常發育,有利于保護學生的視力。習慣是一種動力定型,從小養成良好的書寫習慣,可以終身受益。
寫字前,教師指導學生削好鉛筆,放好作業本,端正坐姿,指導執筆方法。練習時,教師巡視,時時提醒學生,時時糾正學生不正確的姿勢和方法。書寫時,教師要適時巡回指導,隨時提醒學生每個字每一筆在田字格中的位置、運筆方法,與上一個筆畫的間距,其長短如何,整個字的結構特點,及各部分的比例,做到防患于未然。
教師在課堂上要反復指導,學生在練習中要認真書寫,循序漸進,逐步形成寫字能力,養成良好的寫字習慣。
2.訓練要有度,要注重學生的發展。練字貴在精,而不在多。小學生手指的小肌肉群不夠發達,學習興趣也難以持久。過多的書寫不僅對孩子的身體發育有害,還會影響孩子寫字的興趣。因此我們在教學中,堅持一個“少”,保證一個“好”字。每課的字,每個寫2-3個,自己覺得寫得好的,可以少寫幾個,自己覺得寫得不滿意的,就可以多寫幾個。你還想寫哪個字,就可以再寫幾個。目的只有一個,那就是“好”。我們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給學生選擇作業的權利。我們的作業本上不再像以前一樣整齊劃一的作業,而是有的多,有的少。寫的字,有的可能是“五、一、二、三……”。有的可能是“入、八、大、……”作業雖然不像以前那樣整齊劃一,但所有的孩子在寫字方面的發展卻是一樣的。
四、激勵評價,鼓勵進取,展開競賽
表現欲是小學生的特點。我們教師應該讓孩子充分展示自己的成功,為孩子創造展示自己的機會。課堂上,我們采用板演、用實物投影儀等手段展示學生習作。課后,我們在教室辦學生作業專欄,將他們的作品上墻“公開發表”,比比誰上榜次數多。這樣學生就可以經常了解自己的進步情況,了解自己在班中的位置,而且時常能聽聽同學生的建議。這樣的競賽雖無物質鼓勵,但同學們依舊興致高昂,有時因沒有上榜,會嘀咕半天,眼中流露出的盡是悔恨,這些足以證明每個學生都有可貴的上進心。
一個學期的寫字教學,效果十分明顯。學生不再感到寫字是負擔,真正感受到寫字的樂趣,許多孩子的幼小的心里已經立下當書法家的愿望。他們的字真正做到“書寫規范、端正、整潔”。看到他們的成績,心中便又增添了無窮的力量和信心。
篇2:一年級課堂的組織與調控教學心得
一年級課堂的組織與調控教學心得
怎樣才能使我們小學的課堂教學更有效呢?教師只有建立課堂教學的有效性理念,掌握相應的課堂教學組織調控策略,才能提高課堂教學效率,促進每位學生全面和諧地發展。
一、了解學生特點,認識課堂教學組織調控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一年級學生有這樣的特點:1、自制能力差:有時會發生一些與課堂教學毫不相干的動作語言;2、注意力不集中:在課堂教學中他們情緒不穩,焦慮,恐懼不安,東張西望......;3、難跟老師配合:表現在感知教材較籠統,不精確,難于長時間集中在某一知識點上,等等。因此,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的組織調控就顯得非常必要和重要。教師必須注重采用豐富多彩,形式多樣的課堂教學的組織調控策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集中學生的注意力,使學生適應課堂學習環境,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二、把握原則分寸,增強課堂教學組織調控的預見性和針對性。
首先,課堂組織調控必須以教師的權威作為基礎。這里的教師權威指的并不是學生對教師的威嚴產生的懼怕心理,而是指作為一名教師,他必須得到學生的認可,也只有得到學生的認可,學生才會從心理上認可老師的行為與語言。教育社會學家發現,小學生,特別是低年級的小學生一般具有“向師性”的特點,即,一旦他們認可了一名老師,就很容易以教師的話為行動指南。
其次,要針對學生的心理及時調整教學內容,教學方法等。從學生的心理特點出發,是教學的一大原則,在課堂組織中也同樣適用。比如,同樣是小學生,一年級和五年級的學生對新的教學內容的關注時間絕對不一樣,因此對一年級的學生不能長時間地講同一個內容,應注意教學內容的切換,否則學生就會因厭煩而“暴動”,導致課堂紀律混亂。
再次,嚴格要求與尊重學生相結合。這指的是要把對學生的思想和行為的嚴格要求與對他們個人的尊重和信賴結合起來,使教師對學生的影響與要求易于轉化為學生的內在品質。課堂組織,很多程度上表現了老師對學生的嚴格要求,但是在嚴格要求基礎上要體現教師對學生個體的尊重。
三、努力實踐探索,提高課堂教學組織調控的自覺性和實效性。
許多教低年段的老師都覺得課堂組織調控是個大難點。因為活潑好動是孩子的天性,尤其是低年級的孩子坐在一起,就像一群快樂的“小鳥”在聚會一樣。我們必須根據科學的教學理念,把課堂教學的組織調控作為自覺的思想方法,注重實效,使這群快樂的“小鳥”在我們的帶領下進行有條不紊地學習:
1、課前要讓“小鳥兒”穩下來
我們經常看到“小鳥兒”在課堂內或嘰嘰喳喳叫個不停,或在展翅飛翔,或在編織美麗的白日夢......如何使這群快樂的“小鳥”立即投入到快樂的學習里去呢?是否是大吼一聲,罵聲迭起呢?不,如果是這樣的話,我想一定會使課堂氛圍出現鴉雀無聲的寂靜場面,但孩子的天性也被吼走、罵跑了,試問這樣的教育效果會好嗎?我認為應該因勢利導地穩住“小鳥兒”,用訓練反應的方法穩住“小鳥兒”,比如采用特殊的信號控制:
(1)老師說:“一、二、三。”學生馬上答:“坐好了。”
(2)老師說:“三、二、一。”學生回答:“安靜了。”
(3)利用學生爭強好勝的心理:“看誰坐得最端正?”“看誰的耳朵最靈?”
(4)課堂上適時表揚守紀律的學生,使其他學生受到感染......
其實穩住“小鳥兒”的方法很多,如還可以用猜謎語,玩游戲,講故事,語言激勵等方法,但不管采用哪一種方法都要注意實效性,關鍵在于穩住,千萬不要嚇住或罵住,也不能穩而不住。
2、課中要讓“小鳥兒”樂開來
在課中怎樣才能讓這群“小鳥兒”聽你講,樂學呢?首先要進行情緒和興趣的調動:孩子們天性好動,我們就應該有目的地根據教學內容的特點,設計一個個有趣的游戲,讓“小鳥”們在一個個有趣的游戲中潛移默化地學知識,練技能,也就是在動中學,在學中動。如我在教一年級數學《整十數加、減整十數》一課時,設計了送信、摘蘋果、找朋友等游戲,讓“小鳥”們在游戲中積極主動地學習。在課堂上,教師的語言要帶有鼓勵性,如“小鳥”們答對了,要給予及時的表揚,如“你真棒”“你真行”“你真了不起”“你真聰明”“你說得真好”等,要是答錯了,也要給予鼓勵,如“下次你一定能行”等,也可以用“掌聲”或“送小紅花”等方法鼓勵他們,使“小鳥兒”聽你講、愛聽你的課。其次要進行“動手”、“動口”和“練習”前后過程的調控:如①教材中的“擺一擺”,要求學生用到學具,老師在課前讓學生準備好學具,在課堂上,學生動手操作的過程中,為了避免學生把學具當“玩具”,分散學習精力,老師提出要求后,達到了教學目的就讓學生迅速收起學具,我采用的組織方式是“看誰最快”“誰最守紀”等鼓勵語言,來培養和促進學生學習習慣的養成。②教學過程中的“說一說”,有的學生回答的與問題相距太遠,或未聽清楚問題就回答,此時老師要結合教學內容進行組織教學,在說前可采用“看誰的話說得最完整”“看哪個小組討論的結果最接近答案”等教學要求,并及時表揚,讓學生體會成功的喜悅。③學生做作業時容易分散注意力,坐姿不正確,做完作業不及時檢查。因此,在做作業前可采用:“看誰坐姿正確,做題時細心認真,做完后還能檢查”等激勵語言提醒大家。第三要進行重難點教學過程的注意力提醒和調節:在教學知識重點,突出難點時,可采用“哪組最守紀”、“分組奪紅旗”“哪組能相互合作,積極參與”等語言來提醒學生進行有意注意。
3、課后要讓“小鳥兒”飛起來
課后教師又怎樣才能使這群“小鳥”們回歸活潑好動的本性呢?我認為,課后的作業要與課堂上的內容緊密地聯系起來,從課堂上的主要內容中精篩出最能啟發學生們創造性思維的知識,讓學生去練習、操作,做到既輕松,又能啟發學生思維。如我一年級《有趣的七巧板》一課后,我設計了一道作業,讓“小鳥”們回家后發揮自己豐富的想象力,用七巧板拼出自己喜歡的圖案、故事等。“小鳥”們非常樂意,第二天展現了一幅幅天真美麗的圖案。
小學低年級組織課堂教學的作用是顯而易見的,但使用不當容易造成“課堂上熱熱鬧鬧,下課后什么也不知道”的現象。通過以上實踐,我認為低年級課堂教學組織調控要:
1、注重知、情、意的統一結合,把知識的傳授,教師感情的關注,以及學生的習慣的培養,意志的鍛煉融為一體,多以鼓勵為主,避免生硬訓斥批評,要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學生的心靈是純潔的,很容易受到傷害,因此我們應堅持多表揚,少批評。
2、把握適時,恰當,適度,不能主次不分,不能因為組織教學忽略了教學的目標要求,忽視了教學方法和講究教學藝術,組織課堂教學好比是一道可口菜肴中的佐料,既不能少,但也不能過多。
3、注意多樣化,趣味性,有機地交替進行,學生是有豐富感情的,要讓他們在愉悅的課堂中學習,注意師生間的感情交流,構成師生之間活躍的,互動的,飽滿的學習熱情。
4、保持師生之間的默契,并非一日之功,教師就注意在平時每一節課的教學之中培養與運用,形成一系列的行之有效的課堂組織形式,根據學生實際相間使用,并在教學實踐中,不斷地積累和發現新的組織形式,方法和策略,使之常用常新。
總之,小學低年級課堂教學組織調控是一門藝術,生動有趣的課堂教學組織調控形式,會使教師與學生之間架起一座相互融洽的橋梁,課堂上學生學習氣氛活躍,達到最優最佳效果。讓我們共同努力,使課堂教學真正成為師生展示激情、個性和智慧的舞臺。
篇3:小學一年級3月份教學心得體會
小學一年級3月份教學心得體會
三月份是一年級下學期開學的第一個月,孩子們從假期悠閑快樂的生活過度到了學習的忙碌狀態。開學第一周,孩子們明顯還處于假期狀態字寫的沒有上學期工整,讀書出現錯字、漏字,上課是隨意說小話,甚至出現了上課叫喚媽媽的情況。針對這樣的情況,我采取循序漸進的方法,上、中、下旬分別用了多種方法和進度來契合學生,讓孩子們快樂的從閑適過渡到忙碌。教學中針對三月份出現的識字課和閱讀課,我采用不同的方法來引導和幫助學生學習。
識字教學課上,主要采用以下幾種方式進行課程:一是引導學生發現識字方法、識字規律。對于要認的、特別是要寫的字,對于已學過的字,要引導學生在聯系中、在比較中找到漢字的共同點,不斷發現適合自己的識字方法,點點滴滴的發現積累起來,就會形成比較強的獨立識字能力。比方說換偏旁,加一加,猜一猜的識字方法,有趣而又高效。比方說,學商字時,我先猜一個謎語:一點一橫長,點撇在中央,大口張著口,小口戴帽里面藏。我一邊書寫一邊說,學生們很快就記住這個難字了!二是引導學生在課外、在生活中主動識字。在校內,在家里,在街道,在社區,通過讀書、看報、看電視,看商標字、招牌字、廣告字……只要見到漢字,就有識字的欲望,就自覺地識記。教師要經常給學生展示課外識字的機會、舞臺,讓學生不斷地交流自主識字的成果。堅持這樣引導,學生不僅增識許多漢字(課外識的字甚至比課內識的還要多),而且在學習興趣、方法、習慣等方面收效良多。三是引導學生在閱讀、在運用中鞏固識字:兒童識字,認得快,忘得也快。因此,不斷復現是鞏固識字的重要方法。而把識的字放到語言環境中,鞏固的效果最好。教師一方面可以把需要識的字編成句子、兒歌、短文,讓學生閱讀,鼓勵學生組詞、寫句子,在讀和用中鞏固識字。
在閱讀課中一個問題非常明顯:很多學生不會讀書。這個問題表現在:朗讀時拖腔,讀字而不是讀書,句子讀得不連貫,語氣沒有抑揚頓挫之感,找不到人物的對話,不能從文本中找到問題的答案。以上種種讀書現象,使得在語文教學過程中完不成教學任務,達不到某些教學效果。課外之余我也常常思考這些問題,怎樣才能提高學生的朗讀水平和閱讀能力呢?通過觀察發現,學生朗讀不流暢原因一:沒有牢固掌握課文中的生字,也就是識字量根本不夠。一年級學生剛剛接觸課文,每課的生字數量增多,難記,特別是這學期,識字任務更大,字行復雜,有些很難找到好的識記方法,沒有識字經驗,只能死記,所以處理這個問題,除了多給學生提供識字方法外,再就是讓學生多讀,我要求學生每天回家給家長讀數,讓家長給孩子讀童話故事,提高孩子的閱讀欲望,遍數不限,讀完后家長簽名。
另外一個原因就是學生不理解文章感情,讀起句子來不會斷句,不會停頓,不會換語氣,我想這和學生的理解有關,這就需要我們老師在教學中化大力氣教孩子有感情讀書。怎樣讀出美的語氣,在學生理解文意的基礎上,給學生創設一個情境,讓學生進入角色,在對話較多的課文使用,效果不錯。閱讀教學就是教孩子學會有感情讀書,學生能夠繪聲繪色的讀出課文,這也就達到教學要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