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范文大全 > 小結:正確處理幼兒間糾紛實踐培養

小結:正確處理幼兒間糾紛實踐培養

2024-08-01 閱讀 9585

文章來源

制度大全課件

小結:淺談正確處理幼兒間糾紛的實踐培養

對于我們教師和家長來說,如何正確地處理孩子間的各種小糾紛,是一件非常頭痛

的事情。尤其是現代的孩子,獨生子女居多,即便是非獨生的孩子,都是幾個大人回著

轉,都非常寵愛。孩子們在一起生活和學習,總難免會發生一些嗑磕碰碰的事情。如:

某某小朋友今天打我了;某某小朋友不和我玩;某某小朋友一直欺負我,甚至,孩子之

間發生了一些身體上的小傷害等等。這時候我們總會很為難:想讓孩子寬容忍讓些吧,

又怕孩子受委屈;想讓孩子勇敢些,又不知道孩子會如何把握勇敢的分寸……

小孩子在一起玩,為了雞毛蒜皮的一些小事發生矛盾、爭執是常有的事,有時還會

動起手來。過去,家里孩子比較多,孩子養得不那么嬌,家長一般不大干預;或是家長

忙于生計和家務,就是發現孩子吃了虧,也顧不上管;即或是干預,也是取寬容、忍讓

的態度,是待人寬,責己嚴,一般不那么“護犢子”。現在不同了,家里只有一個“寶

貝疙瘩”,發現孩子發生沖突,家長往往要親自出馬,插手干預,并且多是護著,不能

讓自己的孩子吃一點虧。要是真吃了虧,那可就不得了了,有的到別人家告狀,有的甚

至還動手推推搡搡的。把小孩子之間一時的小沖突,擴展成了大人間的矛盾。其實,孩

子們在一起玩耍、游戲的過程中,經常發生一些沖突、糾紛,這是孩子們在交往過程中

的正常現象。從心理學角度來說,孩子之間的沖突、糾紛有利于培養孩子的自我意識,

有利于孩子學習與人交往、適應社會生活的能力,還有利于鍛煉孩子的堅強意志。因此

,面對孩子的糾紛,家長采取何種態度是十分重要的。

案例:小C和小D為搶一個玩具發生爭吵。兩人在爭執中不相上下,最后以小C挨打、

小D挨咬結束爭執。事后悄悄小D告訴我“媽媽讓我不跟小C玩,以后他再咬我,我就咬他

”。小D的媽媽也表示自己兒子受欺負,有點委屈。

分析:家長這樣做的后果會使孩子變得不合群,缺乏人際交往的能力,慢慢地形成

內向、怯懦、孤僻的性格,養成依賴父母、不敢獨立處事的心理。而且,家長聽信一面

之詞,容易感情用事,在判斷上出現錯誤。可見,上述做法都是錯誤的。那么,家長該

如何正確地幫助孩子解決糾紛呢?您不妨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1、鎮定情緒。有些家長對這些問題采用極端的處理方法,如,“他打你你就打他”

鼓勵孩子去和別人打,認為是培養孩子的競爭意識;還有的家長認為別的孩子不好,就

限制自己的孩子與其交往,這都不是正確的解決方法。這樣容易給孩子造成“爸爸,媽

媽向著我”的錯覺。而應心平氣和地告訴孩子:“爸爸、媽媽只有知道究竟發生了什么

事,才能發表意見。”引導孩子如實地將事實經過講清楚。為什么會發生這樣的事,是

別的孩子無意識的行為,還是自己孩子不對;是自己的孩子還是別的孩子確實以強凌弱

,以大欺小。在找到事情根源后,家長不要急于發表意見,而應讓孩子想一想該怎么辦

,這樣既可以培養孩子獨立處理問題的能力,又可以了解孩子的真實態度,便于針對性

地進行教育。在孩子講述的過程中,家長不能給予諸如“是誰先動手打的?”“你沒有

動手,對嗎?”等錯誤的誘導、暗示,而鼓勵孩子講出真話,做個誠實的孩子。

2、解決糾紛。家長對待孩子之間的爭執,應該冷靜的態度,理智的進行處理,應該

從培養孩子健康人格的角度處理,無論誰是誰非,對孩子都要采取多鼓勵少責罵的方法

。如果自己的孩子不對,要批評教育,讓孩子認識到自己的錯誤,當面給被傷害的小朋

友道歉,教育孩子做一個團結友愛,有禮貌,勇于承擔責任,知錯能改的好孩子。如果

是自己的孩子受了委屈,也要認真分析實情,家長應該肯定孩子的行為:“你是對的,

你比他做得好。”家長的肯定,可以讓孩子丟掉委屈情緒,產生自豪感。這種自豪感對

性格懦弱、膽小的孩子來說,尤其重要。

3、鼓勵交往。作為家長,一定不要因為孩子間常發生爭吵、糾紛而限制他與同伴交

往。幼兒間發生爭執時正常的,家長應該明白活潑好動的孩子在一起玩耍、游戲時,發

生一些矛盾是難免的,不要小題大做,更不能把孩子之間的爭執等同于成人之間的矛盾

。相反的,更應創造條件,鼓勵孩子多與人交往,讓孩子在交往、沖突、糾紛中獲得更

多經驗,促進其社會性的更好發展。同時,家長最好能抽出時間誠懇地和對方父母交交

心,彼此諒解,和和睦睦,易使孩子受到感染,化干戈為玉帛,在以后的日子里友好相

處。

總之,小孩子之間的爭執或沖突,一般不是因為什么大不了的矛盾。只是由于孩子

小,處理問題的方式方法過于簡單而已。小孩子一般是不記仇的,有時候,家長這里較

起“勁”來沒完沒了,可沒過多一會兒,剛剛發生沖突的孩子很可能已經在一起親親熱

熱玩耍起來,把家長弄得很尷尬。孩子發生矛盾和沖突,我們都要相信:孩子我們共同

真誠引導下,他們也能慢慢地學習并最終學會處理、解決各種矛盾和沖突的技巧,健康

、快樂、自信、和諧地發展。

文章來源

制度大全課件

篇2:幼兒園教育隨筆:處理幼兒間矛盾糾紛

文章

來源制度大全

課件幼兒園教育隨筆:如何處理幼兒間的矛盾糾紛

“老師,他打我。”在幼兒園里,類似的告狀聲常常不絕于耳,幼兒之間大大小小的矛盾與糾紛(摩擦)接連不斷,經常有孩子淚眼汪汪的跑到老師面前尋求幫助,可是經過了解,無非是幼兒之間玩耍時一些輕輕的碰撞和一些隨意的比劃而已,很多淚眼汪汪的孩子只不過是看到旁邊的幼兒對自己用手比劃或者被輕輕地碰了一下就委屈有加,真正意義上的毆打其實很少。特別是小班幼兒,這種情況就更多。

那么,如何處理幼兒之間的矛盾糾紛呢?下面是我個人的一些實踐和體會。

一、注意觀察了解

幼兒教師的教育對象是幼小的孩子,因為他們年齡小,特別是小班的孩子,還不能明辨是非,經常人云亦云,甚至會把想象與真實相混淆。所以,老師一定要注意觀察幼兒的表現,及時了解真實的情況,以便進行針對性的教育。

例1:戶外活動準備排隊時,李海昊和聶子涵互相抱在一起玩,越抱越緊,摔倒在地,子涵大哭起來向老師告狀說李海昊打他,海昊一臉驚慌趕緊向我聲明:“我是不小心的!不小心的!……”我先扶起子涵并檢查他沒有摔傷后對他說:“你們是自己互相玩耍不小心摔的,海昊沒有打你,而且你沒有摔痛就哭,男孩子能這么嬌氣嗎?”子涵點點頭不哭了,我進一步以柔和的聲音引導海昊說:“老師知道你是不小心的,但你把子涵壓倒了,應該說‘對不起’”,海昊見老師沒有責備他不再驚慌并認真地向子涵說:“對不起”,子涵趕緊說:“沒關系”,倆個人又成了好朋友。

例2:這兩天,班上最乖的小女孩劉貝雨多次哭著告班上最乖的小男孩饒弘的狀:“老師,饒紅打我。”其他幼兒都跟著喊:“饒弘打劉貝雨。”并跑過去要扭饒弘到老師面前,我很納悶,饒弘從來不跟人打架,怎么也開始欺侮人了,而且是欺侮班上最乖的劉貝雨,但是因為沒有注意到事情的經過,只好一邊安慰貝雨一邊批評饒紅并提醒他以后不敢再欺侮人,可是饒弘卻極力辯白:“我沒有打貝雨。”“沒有打那貝雨怎么會哭呢?”我不相信,但饒弘卻一臉不服氣地說:“我沒有碰到她,我就用手比了一下。”帶著納悶,我開始認真注意他們兩個的表現情況,原來饒弘有時會模仿電視上的武打動作,對著同桌貝雨比劃,雖然沒有真的打到貝雨身上,但是嬌氣的貝雨卻委屈得淚流滿面。明白真相后,我找來饒弘和貝雨,進行了相應的教育引導,取得了明顯的教育效果。

二、及時解決問題

幼兒以暫時記憶為主,如果發生的事情沒有及時解決,過后幼兒容易忘記事情的經過,就會失去最好的教育依據,從而失去教育意義,甚至造成冤假錯案。

如班上有個最好動的幼兒吳嘉豪,經常磕磕碰碰弄傷自己。一天早接待時,他的媽媽指著兒子鼻子下面的一條條紅斑向我告狀:“我孩子的皮膚被劉暢(嘉豪的同桌)抓破了,老師幫忙教育一下。”我耐心地開始詢問事情的經過,嘉豪小朋友一下子點頭一下子搖頭,自己也搞不清事實真相,他的媽媽站在旁邊肯定地說:“沒錯!我在家里問了兒子,他說是劉暢抓的,應該沒錯。”我正想找來劉暢進行教育,旁邊的生活老師提醒我:“看樣子不象被人抓的,如果是被小朋友抓的,傷痕一般是從上往下,而他的紅斑大部分從左往右,還有一些不同方向沒有規則。”我覺得有道理,就理智地找來昨天的當班老師了解事情真相,原來是繪畫活動時,嘉豪小朋友自己用水彩筆在嘴巴旁邊畫畫,是水彩筆的筆尖劃傷了他的皮膚,劉暢并沒有抓他。事實清楚了,在老師的啟發和提醒下,嘉豪小朋友也漸漸記清了事情經過。我差一點就冤枉劉暢了。

三、引導幼兒自己解決問題

幼兒年齡小,他們幼小的心靈還很脆弱也缺乏經驗,對成人的依賴特別強,碰到問題時無法自己解決,常常依賴老師的幫助來解決問題。但我們老師可以盡可能地引導他們自己解決問題,這樣,即可以鍛煉幼兒解決問題的能力,又可以減輕教師的工作負擔。而且在幼兒自己解決問題時,還可以同時結合禮貌行為教育,引導他們之間互相道歉互相原諒,學習使用“對不起”、“沒關系”等禮貌用語。

四、進行“堅強”、“勇敢”、“寬容”等心理品質教育

很多幼兒動不動就流淚,容忍精神和挫折感非常薄弱,經不起一點點磕碰。針對幼兒脆弱、嬌氣等心理弱點,應該進行“堅強”、“勇敢”、“寬容”等心理品質教育,及培養他們經受挫折的能力。

如前面講到的劉貝雨小朋友,就是個嬌氣十足的女孩。每次她流淚時,我都先鼓勵她:“別哭!貝雨很堅強的!把眼淚擦干!老師喜歡堅強的孩子!”等她擦干眼淚后我再引導她:“好朋友一起玩,輕輕地碰一下是沒關系的,你說對嗎?”漸漸的她不再動不動就哭了,而且看到其他幼兒難過時,她也學著老師的口氣說:“輕輕地碰一下是沒關系的。”堅強的品質和寬容的精神慢慢地走進她的心田。文章

來源制度大全

課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