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范文大全 > 小結:小議批評教育

小結:小議批評教育

2024-08-01 閱讀 2864

文章來

源制度大全課

小結:小議“批評教育”

最近,在“建德論壇”上看到一篇名為《明珠小學一女教師居然罵學生罵了一節課》的帖子。作為一名一

線教師,我也有些自己的心得體會。

有人說“只有不愛學生的人,才會批評學生”,甚至有人說“批評學生的老師是沒有師德的老師”。我想

,這些多少都有些小題大做。批評,只是教育的一種手段。我甚至認為:當學生犯錯誤時,適當的批評,

建立在尊重學生、愛護學生基礎上的批評是需要的。表揚、贊美,人人都喜歡;被人夸獎,被人當楷模學

習,人人都向往;的確,許多人都會為了追求被人表揚、贊美而努力,而學習,而進步。所以大家都會說

“好孩子是夸出來的”。但我們也不得不承認,部分學生,思想還未達到那個高度,會自覺的努力、進步

。在這個時候,就需要外人的提醒,甚至是批評,告訴他這樣做是不對的。

我不知道論壇上的那位老師因為何事而生氣,會生氣到“犧牲”自己和全班學生的上課時間,去批評一個

犯錯誤的學生。但我想,排除教師的個人情緒和職業操守。假如犯錯誤學生所犯的錯誤是班上最近的一個

常態,也就是說許多學生都會犯這個錯誤。只是今天被“抓”的僅僅是一位學生,那教師的做法可以說是

“殺一儆百”,是對事不對人的,利用這個機會,可以對全班學生做一個教育。

至于網上熱議的“教師不應該在上課時間,批評學生,浪費大家的學習時間”。我想“十年樹木,百年樹

人”。學生來到學校,不僅僅是學知識,學習知識的途徑很多,圖書館、培訓班、電腦網絡等。但為什么

要來學校呢?教育專家陶行知說過:“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我想學生來學校更

是來學如何做人的。品德教育是影響學生一生的教育課堂。如果有必要,別說占用一節課,就是一輩子也

值得花時間去學。

張愛玲曾經說過一句話:“我認為教書最難,既要教書,又要做人。”現代社會,對教師的要求越來越高

,不但要有過硬的知識儲備,職業能力,更要面對來自家長、學生、領導、社會的四重壓力。但我想:只

要我們本著一顆求善、求真、求實的心,一定可以做到無怨無悔!一定可以不愧與“教師”這份職業。

文章來

源制度大全課

篇2:一年級老師教育隨筆表揚要大聲批評要小聲

踏著上課的鈴聲來到了一二班,出乎意料的是一二班原來調皮搗蛋,跟老師頂嘴的“煩人蟲”今天很乖的坐到了那里,“煩人蟲”家是本地的,家里也就這么一個獨生子,家人特慣他,有時老師批評教育還會遭到家人的不滿,所以這學生在學校是囂張跋扈,在課堂上也是自由放肆,可是今天咋了,進到班里竟看到他乖乖的坐在那,是不舒服?沒管恁多開始上課,這孩子咋了,平時從不回答問題的他在我提問問題時竟然舉手回答了,“好張同學你來回答”“恩回答的真好,請坐”誰知我這么一夸,他表現更積極了,于是我就當著全班同學大聲表揚說“張同學今天表現很好,老師已經看到了他的進步,大家以后都要向他學習。”整節課上,他都筆直的坐在那里,認真聽老師講課,這讓我不由得暗暗竊喜,這個“煩人蟲”終于不煩人了。

忘了之前聽誰的講座,他說表揚孩子要大聲讓別的同學都聽到,批評學生則要小聲只要學生自己聽到。我想一二班的這個同學之前那么煩人或許是因為老師每節課都在大聲批評他或是忽視他,所以他破罐子破摔反正老師不重視我,又或許想通過上課搗亂引起老師的關注。可是老師一次的表揚讓他感覺到老師還是關注他的,他自己在老師心目中還是有地位的,所以愈加好好表現,這樣看來表揚和批評學生還是要講究技巧的,或許因為你的一次表揚就拯救了一個孩子,又或許因為你的批評而毀了孩子。教育過程中會遇到種種問題,教師也不是萬能的,可能會一時不知道怎樣處理問題學生,但是只要用心,都能做好。就像周慧玲老師所說的心用在哪,哪就好。

表揚要大聲,批評要小聲,我學會了。心往哪用,勁往哪使,講究方法技巧,那就會開花結果。

篇3:小學教育隨筆愛心和信任是批評基礎

心得陶行知先生四顆糖果多么感人!學生打人,校長沒有訓斥,沒有疾言厲色,更沒有體罰學生,而是用四塊糖的方式肯定了學生守時、尊重人、正義和勇于認錯的四個優點,從而使學生一步步認識了錯誤。不愧是偉大的人民教育家,僅用“四塊糖”就達到了理想的教育效果,這“四塊糖”上不僅凝聚著教育家的愛心、信任、平等、尊重、理解和寬容,而且呈現了教育家高超的批評藝術和教育方法,這種循循善誘的方法值得當今教育工作者和家長們的深思。

批評是一種教育手段,也是一門藝術!面對有錯誤的學生,對他們多一份尊重和寬容,少一點批評與苛求;多一份支持和幫助,少一點埋怨與指責;多一份理解和信任,少一點挑剔與猜忌;多一份坦誠和關心,少一點掩飾與冷漠。

陶行知的“四塊糖”故事告誡我們,教學方法要充滿愛心和信任。愛心,是打開學生心靈之門的鑰匙。只有讓學生感受到你的愛心,體會到你的善意,學生才會向你敞開心扉,教師的一切工作才會是有效勞動。否則,縱有千言萬語,也只是徒勞。信任學生,是對自己思想工作的一種肯定。如果教師對學生缺乏信心,不信任他,則全部教育設想和教育、教學方式的準備安排全都是白搭,不會有任何效用。在社會主義制度下,人和人之間是平等的。從法制的角度講,青少年也是獨立的社會個體,他們不僅享受一般公民的絕大多數權利,而且受到社會的特別保護。青少年也有受尊重的權利。青少年時期,如果他們的獨立人格和獨立地位被忽視,甚至被歧視,很容易引起他們的逆反情緒,在他們已存在逆反心理的情況下再去做他們的思想工作,效果恐怕會適得其反。而陶行知,作為一校之長,既沒有領導的架子,也沒有教育家的權威,他既擺平了自己的心態,也擺正了自己的位置,他把犯了錯誤的學生也真誠地當作人對待,尊重其人格,這自然就為進一步做好學生的思想工作開了“綠燈”。這樣一場人與人之間的情感交流,這樣一種建立在平等和尊重基礎之上的思想工作,焉有不成功之理。

理解萬歲,是學生的共同呼聲。只有理解學生,才能更好地和學生溝通;只有理解學生,才能滿足學生的心理需求,才會找到做好學生思想工作的正確方法。缺乏理解,學生的思想工作就會失去保障。如何理解學生呢?首先要經常進行換位思考,設身處地為學生著想;其次,要經常傾聽學生的心聲,了解學生的喜怒哀樂,做到與學生同喜同悲。理解了學生,就會做到寬容。為師者寬容,會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學生,學生在寬容的環境里,才會逐步形成健全的人格。但寬容不等于縱容,無關大是大非,無關道德品質的小缺點、小毛病,會使學生更顯出自己的個性,切不可斤斤計較。對這些小缺點,為師者要有寬廣的胸懷,要努力去發現學生身上的“閃光點”,而不是總去抓學生的“辮子”和“尾巴”;做到寬容,遇事要分情析理,忌把學生“一棍子打死”;做到寬容,要對學生動之以情、曉之以理,不可簡單粗暴。

陶行知的“四塊糖”故事告誡我們,熱愛和信任學生是教育義不容辭的責任,不斷學習、提升素質、塑造師德,靜下心來教書,捧出愛心育人,就是教育工作者責無旁貸的使命。我不但要善待自己的生命,也要善待陪伴我們的學生,呵護比我們弱小的生命,這是教育必須要有高度的責任感。在教育改革深入推進的今天,我們學習陶行知的教學方法,對于老師教學方式和學生學習方式的改變,具有很好的現實指導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