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園教學隨筆:7篇
文章來源
制度大全課件
幼兒園教學隨筆7篇
1孩子需要老師的愛
愛是偉大的,無私的,我們做教師的應用愛去包容孩子的一切,理解、寬容、關愛孩子是教師所必須的,象我們班的劉曉萍小朋友,看上去很乖,也很討人喜歡,但是他非常任性記得他剛入園時,經常哭鬧,其他小朋友一段時間后就適應了幼兒園生活,唯有劉曉萍小朋友一直是讓大人抱著,吵吵鬧鬧的進入活動室,甚至不讓她的媽媽走,到現在有時還讓大人抱著來園,有一次,她來園后發現與一起坐的小朋友沒有來,就不坐下,開始哭,任我怎樣勸、哄,還是不肯坐下。后來讓她自己選擇了一個位置后,才勉強坐下。有時,我認為孩子在一個地方呆時間長了,需要換一換位置,讓她與別的小朋友坐在一起,硬是不愿意,還要回到原來的地方。有時看到別的小朋友坐了她的椅子他就哭,硬讓別的小朋友讓出來才愿意。真讓我對她沒辦法。但我轉念一想,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個性,應該耐心對待他。看到這種情況,我想了很多的辦法對他進行教育,發現她做的好的時候我就表揚她,在游戲時我和她一組,經常和她交流,鼓勵她象其他的小朋友那樣,自己走進幼兒園,經過一段時間后,發現她表現得比以前好了,就抓住時機對她鼓勵。由此可見,在日常的生活中要善于發現每個孩子的個性,耐心對待每一個孩子,不要以強硬的態度,要隨從孩子的做法,用溫和的語言來教育他,這樣會收到良好的效果。作為一名幼兒教師,愛護、關心幼兒是我們的職責,去愛護每一個天真活潑的幼兒,這樣我們才能走進幼兒的童心世界。
2讓幼兒學會相互謙讓
幼兒時期是培養良好習慣性格的關鍵時期,好的行為習慣可以讓幼兒受益一生,壞習慣也可以影響幼兒一生,良好的行為習慣可以促進幼兒智力、能力和身心健康全面發展。
有一次戶外活動時,劉艷飛搶小朋友的玩具球,他把小朋友推倒在地上,搶上玩具就跑。我看見后并沒有大聲的斥責他,而是走到他的面前說:“劉艷飛你為什么將小朋友推倒在地?”“我想玩這個球”他好像沒事似的說,我又說:“你想玩可以同小朋友商量一下,有禮貌一點,小朋友會給你玩的,玩具是大家一起玩的,你把他推倒在地上多么不好,他會不會摔的疼啊?”這時我發現他有點覺得不好意思了,于是及時對他進行教育,讓他知道小朋友之間要應該互相謙讓,玩具大家一起玩,當別人玩的玩具你也想玩時,要有禮貌的和小朋友商量著一起玩,不能搶別人的玩具,小朋友之間要互相謙讓,你想一想現在該怎么辦?這時劉艷飛上走到小朋友的面前說:“對不起,以后我再也不搶玩具了。”緊接著這個小朋友也很有禮貌的說:“沒關系”,我說:“好朋友,握握手。”兩個孩子微笑著握了握手,然后就高高興興地一起玩了起來。
通過這件事情,教育幼兒同伴之間玩玩具時輪流玩,互相團結,互相謙讓,才是好朋友。因此,在幼兒園的一日活動中要注重培養幼兒的良好行為習慣,會使幼兒終身受益,無論在家庭或幼兒園,培養良好的行為習慣和學習習慣都是關鍵時期。
3我們共同給孩子創造良好的環境
培養孩子良好的習慣,首先要給孩子創造一個精神氛圍,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長的一言一行很重要,好的習慣是從小養成的,學習型的家庭培養出的孩子愛學習,尊重孩子的學習欲望,了解她在幼兒園的情況,每天我都想知道她在幼兒園的情況,乖不乖,聽不聽老師話,老師喜不喜歡她。多和老師交流,了解。有時孩子與家長的對話,會發現孩子的一些問題,老師今天對我怎么樣了,上課提問她,她覺得老師不喜歡她,今天老師表揚我了,羨慕得到老師的表揚,在心里盼著老師能喜歡她,家長覺得是自己的孩子在這樣問自己,是啊,如果是自己應該怎么辦?要讓孩子愛學習,鼓勵是很重要的當看到孩子專注地投入學習時,不要打擾她,而是事后贊賞她,鼓勵繼續努力,這樣能激發了孩子對學習的熱情,也使能加強自信心,從而也養成良好的習慣。作為家長,不但要關心他的物質需要,還有精神需要,在日常的生活中,要和孩子多溝通交流,細心觀察和研究孩子,要根據孩子的心身發育特點來進行幫助教育,讓孩子感受到家庭的溫暖并信任父母,當孩子遇到問題時就可以告訴父母,家長及時幫助孩子解決。家長與老師的教育要密切配合,共同引導孩子不如正確的方向,這樣才能使孩子健康成長。作為一名教師,要熱愛班上的每一個孩子,讓孩子喜歡老師,他就會努力的表現自己,不斷挖掘自己的潛力,有更好的發展。在在活動中要盡量給每一個孩子表現的機會,讓她覺得老師是關注我的,老師的眼里有我。同時也要耐心的與家長溝通,不同的家長有不同的溝通方式,做老師的要善于傾聽,多了解孩子在園外的情況,孩子在家里是的表現及時針對她的情況做出教育。要真誠的對待家長,才能得到家長的尊重和真誠對待。家園共同教育得到的效果會明顯,孩子是最大的收益者,作為一名教師,就是要“一切為了孩子,為了孩子的一切”。
4讓孩子親近人群
學期初剛接手了一個可愛女生,小名笑笑。初入幼兒園的孩子不適應生活環境的巨大變化,不免有些哭鬧,但孩子適應能力都極強,短短一周就不再做無畏的取鬧。
我們的笑笑就有些與眾不同了,為什么呢?笑笑是我班最小的孩子,年齡兩周歲半。開始我們以為她會哭鬧不休,然而孩子表現卻讓我們大大吃驚。送園不哭,在別的孩子哭鬧時她只是好奇的看看這個望望那個。我和另一老師好奇就逗她,點她名字,在玩玩具的笑笑理都不理咱一下,好像叫的根本就不是她。當時我就想:這孩子平時可能與外界接觸太少,不懂得與人交往的基本方式(包括談話)。初入園好奇心強,只顧著玩,還沒弄懂上幼兒園是怎么回事呢?弄不好過幾天,好奇心過了就會哭的比一般孩子都要兇。
果不其然,兩周后當別的孩子都適應了幼兒園生活時,笑笑小朋友才開始表現反抗。送園時竭斯底里的哭,情緒穩定下來玩一陣,到了午睡又開始哭哭啼啼。這時的孩子才剛剛明白過來上學是怎么一回事。
入園時哭鬧,我就接手抱著哄她,可是笑笑根本聽不進老師的話,只顧著哭。直到坐在我的膝頭哭夠了,自己才慢慢下來又自顧去玩耍。戶外活動時,有個教師看到她很開愛要抱抱她,她是死活不肯(不喜歡與人親近)。到了午睡時間,笑笑的新一輪哭鬧又開始了,不肯上床。此時的我們很難與孩子溝通。在幾天的努力后,孩子慢慢只認我一人哄、抱,表現出“認人”的傾向。又過了一周,她才慢慢有所適應,好像是剛剛學會與人交流。孩子慢慢會成長,會適應生活變化。可是由孩子的表現我們又不免深思:這種現象能不能不免?
通過與家長交流不難看出,家長對待孩子非常用心,但用心又不到位。對孩子的生活起居照顧的無微不至,卻又忽略了孩子交際能力的培養。平時孩子遠離外界和人群根本不會與人交流,不懂得如何適應新的群體。對待學齡前兒童,我們應該讓孩子多去親近人群,懂得傾聽別人談話、懂的基本與人交流的談話方式。
5寶寶服藥也快樂
天氣漸漸變冷,感冒的孩子逐漸增多,有的孩子就把藥帶到幼兒園里,通過給孩子服藥我發現,有的孩子不愿意服藥,可總喜歡帶到幼兒園里來,文宇就是這樣的一個孩子,她的父母為給她服藥,絞盡腦汁,可是想不出一個好辦法,可她在幼兒園里服藥都是自己喝的呀。
每天早上,吃完早點,她就把藥自己從藥袋里取出來,找來杯子就喝起來,我趁機問她:“文宇,自己喝藥真棒,你在家里也是自己服藥的嗎?”她搖了搖頭。“那你為什么在幼兒園里的時候自己服藥這么棒呢?”“因為在幼兒園里有很多小朋友服藥,我和他們比賽,誰喝得最快,誰就是最棒的,我總是拿第一。”哦,我明白了,在幼兒園里服藥對孩子有一定的激勵作用。從此,我對在家喝藥困難的孩子,讓家長把藥帶到幼兒園里來喝,讓他們互相比賽,然后獎勵喝藥快的孩子,讓他們在家在園一個樣。
一段時間以后,家長反映在家服藥難的情況也漸漸地少了。
6學會感恩,從心開始
問題的提出:當今社會,多數家庭都是獨生子女,無論你在家還是在幼兒園,都可以看到這樣的現象,全家人圍著一個寶寶,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父母們逆來順受,對孩子百般溺愛。究其原因主要是,孩子少,大人都視為掌中寶,含在嘴里怕化了,捧在手心怕飛了。孩子們長期處于過分呵護的狀態中,養成了驕蠻任性的性格,在他們的眼里,沒有過不去的火焰山,因為所有的一切大人早已為他們計劃好了。覺得父母長輩所做的一切都是天經地義的,而自己是理所當然地享受這一切。殊不知,作為老師或家長,早應該教育孩子學會感恩,讓他們了解大人所付出的辛勞,讓他們對給予自己關懷和幫助的人抱有感激之心。
案例一:
記得我教大班時,有一次在課堂上,我給小朋友講一個《我為爺爺奶奶捶背》的故事,故事中的小朋友是一個懂事乖巧的孩子,在父母的感化下,這個孩子主動的給爺爺奶奶捶背,借這個故事我問孩子們,“小朋友在你成長的過程中得到過誰的幫助呢?”“媽媽、爸爸。”老師問:“還有誰呢?”“姑姑、奶奶、爺爺、哥哥。”“還有嗎?”“……”“哦,你得到了這么多人的幫助,那么他們是怎樣幫助你的呢?”“媽媽做飯,洗衣服、打掃衛生,爺爺奶奶給我買東西吃。”孩子們七嘴八舌,各抒己見。我反過來問“那么,你幫他們做過什么事情呢?”孩子們啞口無言。
案例二:
幼兒園放學了,家長們迫不及待的從從老師手里接過孩子,隨后的事情就是接過孩子的書包,隨手遞上牛奶、巧克力等好吃的食物,邊走邊親昵孩子,好像很長時間沒見孩子一樣。
解決問題的方法:
怎樣解決這些問題呢?通過與老師們的研究,我們借“三、八節”之際,在園里開展了“感恩教育”活動,對孩子們進行感恩教育。這種教育法離不開家長的配合,因為家庭是孩子人生的第一站,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庭教育方面,我們強調家長在遇到此類情況的時候要對孩子進行感恩教育,在家里,讓孩子用實際行動感受父母的辛勞,如掃地、刷碗、擦桌子、幫父母拿拖鞋、自己洗腳洗襪子等等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自己做,絕不用父母的幫忙。如果孩子抱怨累,當家長的也不要心疼,熟能生巧,孩子做得多了,自然也就輕松勝任了。老師和家長要配合好,不失時機的教育孩子學會感恩。家園配合好,過段時間交流一下孩子的最近表現,讓孩子每天都有一點進步。當然,當孩子在家庭生活中幫助了父母時,父母要及時感謝孩子的施恩行為,使其體會到施恩的快樂。父母為孩子提供的榜樣示范能夠促使其更加自覺地知恩、報恩與施恩。
在幼兒園里,老師們多安排幾節感恩教育的課程,老師會有意強調幼兒在得到父母、老師或其他小朋友的幫助時要說聲“謝謝”,并學會主動幫助別人。和孩子談心時,有的孩子會不經意間流露出對大人感激的話語,做老師的記下來,并送給他們的父母閱讀。
通過學歌曲的形式讓孩子學會感恩。“感謝父母養育我,感謝老師照顧我,感謝幫助我的所有朋友……”諸如此類的歌曲,讓孩子回家唱給大人聽。幼兒在教師的引導下,通過游戲、創編兒歌等形式來體驗父母、老師的關懷,在體驗中去嘗試關心自己的爸爸、媽媽。在本次活動中讓幼兒說一說,自己的父母為他們的成長做了哪些事情,老師們為他們做了哪些工作,其他人為他們的生活提供了哪些服務。通過討論讓幼兒理解別人的付出,要擁有一顆感恩的心,別人快樂我才幸福。感恩的氣氛縈繞在一日活動當中的每一個環節,使之成為幼兒的一種習慣。
總之,讓孩子洋溢在一種感恩的氛圍中,對孩子的成長大有益處。
效果:
感恩教育不是說教,應是一種無形的教育,它需要我們正確的、持續的堅持下去。。通過一段時間的觀察,孩子們的表現有所好轉,家長在這一方面的認識也提高了很多,替孩子背書包,拿玩具等的現象不見了,問起孩子,你在家幫媽媽做什么事情了,你曾經幫助過誰?孩子們的回答,令人欣慰。通過與幼兒園的雙向交流和溝通,能夠意識到對孩子的感恩教育對于孩子的一生是多么至關重要。相信孩子的感恩之心會在父母的榜樣、社會的氛圍中慢慢充盈起來,長此以往,必將使孩子長久地擁有一顆感恩之心。
7穿衣保暖要適當
在幼兒園我發現冬天衣服穿得較多的孩子反而經常要得感冒,而衣服穿得較少的孩子反而很少感冒。原因在哪兒呢?主要是有的爺爺、奶奶總是說要給孩子多穿些衣服,以免凍著。孩子衣服穿得少感冒是感冒的導火線,不是真正的原因。如果孩子衣服經常穿得不多,那么他的抗寒能力反而會很強。當然也不是說要穿的過少,小孩應該比大人要多穿一件衣服差不多。打個比方在溫室里的小草,又細又長,太陽一
篇2:教研隨筆對六環節教學步驟理解
寫心得1、“六環節”是學生自主學習的六種手段和方式,在課堂教學中要靈活運用。在一節課中,不一定要把六種手段全部運用,才叫“六環節”。要把每種手段運用得充分,可以突出某一個環節,而忽略某一環節。就如同外出旅游,與其被導游領著疲于奔命地走完全部景點,不如選擇自己最感興趣的地方充分欣賞。
2、教學要有模式,但不能模式化。要把握“六環節”的實質,一是要強調自主學習。建構主義告訴我們知識不是通過教師傳授得到的,學習是學生自主地、能動地、富有創造性地建構知識的過程。看書、做題、回答問題、實驗操作、總結知識結構.......都是自己學習的形式。二是強調交流合作。建構主義強調學習是在不斷地交流、溝通、合作,即多邊互動過程中實現的。
3、語言能力的發展與思維能力的發展是密不可分的。理解了不一定能夠說出來,只有說出來才能達到深刻地理解。如果一節課既無自主學習的活動,又無學生之間的交流、合作,這樣的課堂就是傳統的缺乏活力的課堂,就是老師滿堂灌的課堂。
篇3:小學教學管理隨筆分層小組勝于平衡小組
在大班額的情況下分組式教學勢在必行,但怎么分組是個技術活。
許多專家、教師倡議的是平衡小組。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智力,能力,喜好,性格,心理素質,家庭背景,性別等情況對學生進行分組,采取組內異質,組間同質的模式。注意合理搭配,將內向的同學與善談外向的同學組合,將成績偏差的與成績較好的學生組合,并兼顧男女比例,以保證學生能夠最大限度的互補,互相幫助,發展智力,培養能力。這種分組方法比較深入人心,從理論層面上講是科學合理的。
但是,鮮有人知道它的執行難度和局限性。首先,就是各組之間的管理組織困難。老師想要長期做到公平合理、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不得不首先培養一批有毅力、處事公義的組長幫助組織教學并及時統計各組間競爭結果的數據,這個過程要付出的管理成本實在太大了,沒有多少老師會堅持下去。試聯想在黨紀國法高壓限制下仍然層出不窮的貪官污吏事件,官員們可大都是社會精英啊,他們尚且如此不值得人民信任,何況身處社會底層的百姓的兒女們,有多少敢讓老師放心交托任務呢?第二,組內學生的積極性難以有效提升。那些學習成績處于中下層的學生,根本就不是什么學不會需要幫助的類型。他們往往智力更好、反應更機敏,就是“兩天打魚三天篩網”,惰性特別強,單調枯燥的學習任務他們能逃避就逃避。那些成績較好的學生得有多大的本事、多大的感染力才能帶得動他們啊!第三,壞習慣強大的學生具有更強的負面影響力。在老師布置任務時,積極參與的往往是那些性格溫和習慣良好的學生,他們幾乎包攬了絕大部分的小組合作任務,其余的組員們也不全是不愿意干,而是時間利用效率極低,半天也弄不出個像樣的小小成果,太耽誤事兒了。久而久之,他們干脆就退居二線,做些與學習無關的活動。他們對學習以外的信息量倒是極其豐富,聊個八卦、傳播點同學間的小秘密那是講的眉飛色舞,不一會兒就把組內的“軍心”給動搖了。
為解決這個問題,我在將班級分成了八個平衡小組之后,很快又確定了分層小組。我根據學生成績將他們分成A,B,C三大層,每層兩個小組。每一次布置任務時,我是分三個層次要求的。每一次統計把關的結果時,我很容易就能找出來各層里那些未完成任務的名單,對他們及時進行督促或者批評。在平衡小組里那些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懈怠型學生就不那么容易蒙混過關了。那些曾經想破罐破摔的學生也不得不動起來。我給他們布置的任務不多,只要他們肯干一定會完成。如果他們不懂,那就可以向自己所在的平衡小組里成績好的學生求問。注意,這可是他們自己主動求知的過程,比起被動接受輔導或幫助來說,效果絕對不一樣。這種分組教學法我已經堅持了兩年,班級成績的確在節節攀升,而且這種分組法也更有利于班級形成互幫互助的和諧氛圍。
所以,根據我們學校生源質量差異太大的學情,我堅持“分層小組”為主,“平衡小組”為輔的分組教學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