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范文大全 > 教學隨筆:孩子活動是整合

教學隨筆:孩子活動是整合

2024-08-01 閱讀 3173

文章來

源制度大全課

教學隨筆:孩子的活動是整合的

在二期課改中,我們力圖營造一個與孩子生活本身相一致的綜合的形態,但是往往有拼湊的痕跡。

一個偶發的事件給了我很大的啟發。

一天,我和孩子在操場上早鍛煉。幾個孩子趴在高高疊起的輪胎邊,往里看,還大叫:“龍卷風!

龍卷風!"我走上前一看,在輪胎疊起的筒里,有一些樹葉,被風吹得沿著筒邊扣‘轉。潔潔問:“這是

龍卷風嗎?’’小萬說:“不是,這是被風一吹,樹葉才轉圈的0”潔潔:“里面哪有風啊?”孩子們的

爭論引起我的關注,我想:“為什么不讓孩子在這樣的情景中學習呢?”

于是,我從教室里拿出了“我和風兒捉迷藏"的活動用具,開始了不知道是“運動"、“生活”、“

游戲”還是“學習”的集體活動。“我和風兒捉迷藏"的活動設計1、2、3是在集體活動中完成,只是第

二和第三點對換一下,因為DISCOVERY中的龍卷風和臺風的強烈震撼,正好激起孩子躲避風的愿望。而

“風爺爺”和“制作風車’’放在角落活動中完成。而制作成的風車,可以進行體育游戲《轉風車》。

值得說明的是:這些活動的計劃安排,不在同一天完成。但是我知道:現在會面目全非的。

接著潔潔的問題,我問:“里面沒有風嗎?那么哪里有風啊?"我轉身面對在場地上活動的孩子:“

大家找一找哪里有風?"于是,孩子們用眼睛找風:“樹葉在搖動,樹上有風”、“衣服在飄動,我的身

邊有風”、“我們的三毛球在飄,這里的空中有風”……用自己的身體感受風:“我的臉上涼嗖嗖的”

……用耳朵來找風:“我聽見呼呼的風聲”……小樂說:“露在外面的地方都有風的0"潔潔舊事重提:

“那個輪胎里是龍卷風嗎?"還是小萬:“不是的,風一吹樹葉就轉圈了。”小樂補充:“說明輪胎里有

風。”王王:“龍卷風來了可厲害了!”

我介紹:“這張碟里,有說龍卷風的事。"

我又問:“你需要風嗎?”孩子又議論開了:“我現在玩得很熱的,風來了就很涼快”、“我們打

三毛球,不要風"、“對,我跳繩子也不需要風”、“我現在出汗了,不能吹風,會感冒的"……孩子說

了許多要風和不要風的理由。

我又介紹:“好,現在不需要風的孩子去找一找,躲一躲:什么地方是吹不到風的。另外,我還帶

來了有關風的游戲。我們可以一起來玩玩。”

于是,一些孩子在“躲風”:大紙箱、布袋、降落傘等等都成了孩

子躲風的工具;一些孩子在制作風車:花壇邊的小木椅,成了孩子的手工作坊;一些孩子在我的帶領下

,跟隨著錄音機里的音樂,做起了“風爺爺”的游戲。‘

這時,孩子帶著各自的興趣、需要和已有經驗直接參與活動,而孩子接觸到的內容,也不再以信息為特

征,而是蘊涵在信息的背景與意義之間的聯系之中了。

這時,我盡管帶著“支持者、幫助者、引導者”的角色參與活動,但是“共享者”的角色,讓我并

不在意活動的目標達成,而更關注活動的開展。

孩子的風車做好了,他們在操場上奔跑,比誰的風車轉得快。一個孩子提議:“我們排好隊,不許

跑,只好走,看誰的風車轉得快。”當他們排成一橫隊時,我驚喜地呼叫:“啊,一排五顏六色的風車

,好漂亮!”“是啊,好漂亮!”老師和同伴的贊美,引發了孩子的表現欲,他們一會兒橫隊,一會兒縱

隊地走或跑,轉動著自己的風車,玩得不亦樂乎!――這個玩法已經接近體育游戲“轉風車"了。應該這

么說,《運動》中的游戲,倒是與孩子的生活很接近的,以致孩子在這樣可能的游戲環境中,玩著玩著

,就與書中的游戲謀合了。而老師的作用在于敏銳地捕捉孩子的活動與我們教育目的之間的聯系,在順

從孩子玩耍(游戲)的愿望中,引導這種有機的、整體的聯系的建立,這就需要我們教師的心中不斷注意

整合孩子的游戲行為。

吸引玩“風爺爺"游戲的,除了好聽的歌曲,還有一些裝扮玩具。在我帶領了兩遍之后,便離開孩

子,讓他們自己玩游戲。可當我再次來到孩子們中間的時候,他們的游戲又有了新的玩法――“龍卷風

來了”,他們改變了游戲的第二部分,即扮“風"的孩子一聲“龍卷風來了"。其他孩子在規定的區域內

,躲避“龍卷風”,被“龍卷風"刮到,就停止游戲。孩子們告訴我:“風爺爺來了,我們就像木頭人

一樣,龍卷風來了我們就逃,這樣很有勁的。"是啊,有靜有動有變化,游戲才有玩頭!孩子在游戲中不

斷地練習、不斷地表現,宣泄著情緒,展示著能力,折射著情感、個性、經驗和智慧的光芒,這才是孩

子自己的游戲呢。.

進行“躲風"活動的孩子,也正忙碌著。操場上的許多體育用具都成了他們的道具。瞧,他們用竹梯

將降落傘高高撐起,用輪胎壓住降落傘,搭建成一個帳篷模樣。這時,阿哲在搬運輪胎時,被輪胎碰了

一下,流出了鼻血。他們驚慌地找到我。我跑去一看,并不嚴重,腦子里卻閃現出近期的生活目標:“

……積累自我保護的經驗。”于是,我故作驚慌:“出鼻血了怎么辦呢?快想想辦法!"駱駝把阿哲的頭

抬起:“這樣,血不會流下來。"嘉文拿來了保健盒,用棉花塞住出血的鼻孔;佳佳拿來了濕毛巾,捂

在了阿哲的額頭……事情就這樣在個別孩子的忙碌下解決了,卻也引起了其他孩子的疑問:“這樣行嗎

?"“干嗎要捂毛巾啊?"“我媽媽就是這樣給我弄的。”“為什么要這樣?有用嗎?"這些問題引發了另一

場討論。而我體會到:生活目標就是在孩子所進行的活動中完成的,只有當我們的外在要求化作孩子內

在的需要時,生活教育才有可能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潤物細無聲"。當然,有關對“風”的了解和探

索還會繼續:孩子們在教室里觀看VCD,和爸爸媽媽從網上下載有關風的種類和風的形成,分享自己有

關風的圖書等等,這些都是后話。

只是,這半天的活動給我的啟發是:1.整合的核心就是聯系的建立――最好使我們不同的類型、

不同性質的教育,在孩子的活動中,相互產生關聯。這種聯系的前提是教師對教育目標的爛熟于心。2

.整合就是整體形成的環節和過程――最好把孩子的需要化成一個活動的整體過程。3.整合就是回歸

孩子本身的活動――最好使過程與內容、學習者與學習對象密不可分。因為孩子需要的了解和掌握的基

本信息往往存在于他經常進行的活動中。

世界是綜合的,相信我們可以在孩子的整合活動中,分享更多的經驗

文章來

源制度大全課

篇2:教研隨筆對六環節教學步驟理解

寫心得1、“六環節”是學生自主學習的六種手段和方式,在課堂教學中要靈活運用。在一節課中,不一定要把六種手段全部運用,才叫“六環節”。要把每種手段運用得充分,可以突出某一個環節,而忽略某一環節。就如同外出旅游,與其被導游領著疲于奔命地走完全部景點,不如選擇自己最感興趣的地方充分欣賞。

2、教學要有模式,但不能模式化。要把握“六環節”的實質,一是要強調自主學習。建構主義告訴我們知識不是通過教師傳授得到的,學習是學生自主地、能動地、富有創造性地建構知識的過程。看書、做題、回答問題、實驗操作、總結知識結構.......都是自己學習的形式。二是強調交流合作。建構主義強調學習是在不斷地交流、溝通、合作,即多邊互動過程中實現的。

3、語言能力的發展與思維能力的發展是密不可分的。理解了不一定能夠說出來,只有說出來才能達到深刻地理解。如果一節課既無自主學習的活動,又無學生之間的交流、合作,這樣的課堂就是傳統的缺乏活力的課堂,就是老師滿堂灌的課堂。

篇3:小學教學管理隨筆分層小組勝于平衡小組

在大班額的情況下分組式教學勢在必行,但怎么分組是個技術活。

許多專家、教師倡議的是平衡小組。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智力,能力,喜好,性格,心理素質,家庭背景,性別等情況對學生進行分組,采取組內異質,組間同質的模式。注意合理搭配,將內向的同學與善談外向的同學組合,將成績偏差的與成績較好的學生組合,并兼顧男女比例,以保證學生能夠最大限度的互補,互相幫助,發展智力,培養能力。這種分組方法比較深入人心,從理論層面上講是科學合理的。

但是,鮮有人知道它的執行難度和局限性。首先,就是各組之間的管理組織困難。老師想要長期做到公平合理、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不得不首先培養一批有毅力、處事公義的組長幫助組織教學并及時統計各組間競爭結果的數據,這個過程要付出的管理成本實在太大了,沒有多少老師會堅持下去。試聯想在黨紀國法高壓限制下仍然層出不窮的貪官污吏事件,官員們可大都是社會精英啊,他們尚且如此不值得人民信任,何況身處社會底層的百姓的兒女們,有多少敢讓老師放心交托任務呢?第二,組內學生的積極性難以有效提升。那些學習成績處于中下層的學生,根本就不是什么學不會需要幫助的類型。他們往往智力更好、反應更機敏,就是“兩天打魚三天篩網”,惰性特別強,單調枯燥的學習任務他們能逃避就逃避。那些成績較好的學生得有多大的本事、多大的感染力才能帶得動他們啊!第三,壞習慣強大的學生具有更強的負面影響力。在老師布置任務時,積極參與的往往是那些性格溫和習慣良好的學生,他們幾乎包攬了絕大部分的小組合作任務,其余的組員們也不全是不愿意干,而是時間利用效率極低,半天也弄不出個像樣的小小成果,太耽誤事兒了。久而久之,他們干脆就退居二線,做些與學習無關的活動。他們對學習以外的信息量倒是極其豐富,聊個八卦、傳播點同學間的小秘密那是講的眉飛色舞,不一會兒就把組內的“軍心”給動搖了。

為解決這個問題,我在將班級分成了八個平衡小組之后,很快又確定了分層小組。我根據學生成績將他們分成A,B,C三大層,每層兩個小組。每一次布置任務時,我是分三個層次要求的。每一次統計把關的結果時,我很容易就能找出來各層里那些未完成任務的名單,對他們及時進行督促或者批評。在平衡小組里那些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懈怠型學生就不那么容易蒙混過關了。那些曾經想破罐破摔的學生也不得不動起來。我給他們布置的任務不多,只要他們肯干一定會完成。如果他們不懂,那就可以向自己所在的平衡小組里成績好的學生求問。注意,這可是他們自己主動求知的過程,比起被動接受輔導或幫助來說,效果絕對不一樣。這種分組教學法我已經堅持了兩年,班級成績的確在節節攀升,而且這種分組法也更有利于班級形成互幫互助的和諧氛圍。

所以,根據我們學校生源質量差異太大的學情,我堅持“分層小組”為主,“平衡小組”為輔的分組教學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