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范文大全 > 妙用俗語優化語文課堂教學

妙用俗語優化語文課堂教學

2024-08-01 閱讀 9975

妙用俗語,優化語文課堂教學

內容摘要:

文學作品中的俗語對于語文課堂教學有著非同尋常的作用。俗語的運用除了使作品的語言更加生動活潑以外,它還在揭示課文思想內容、塑造人物形象、闡發語文教材意蘊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作用。在課堂上有效運用俗語,會使教學提高到了一個嶄新的水平。

關鍵詞:

紅樓夢;俗語;教學

“只要通俗易懂、廣為流傳,這樣的詞語或語句就叫做俗語。實際上,它包括了諺語、格言、警句以及部分成語、歇后語和俚語等。”①俗語在我國民間口語和文藝作品中被大量使用。語文教學過程中,巧用俗語,不僅可以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陶冶情操,還可以提高課堂效果。在我國杰出的古典小說《紅樓夢》中,作者就運用了大量的俗語,有人將《紅樓夢》中的俗語比喻成皇冠上的明珠,璀璨奪目。下面以《紅樓夢》為例,談談俗語在課堂教學中的重要作用。

一、揭示課文思想內容

俗語既擴大了學生的知識面,又考察了學生語文常識。在《紅樓夢》中,揭示思想內容的俗語數量是比較多的,揭示的內容也是比較豐富的。

其一是揭示了封建大家庭由盛而衰、封建社會必然滅亡的趨勢。

在第五十七回,薛姨媽給湘云、黛玉解釋什么是“當票”時:

二人聽了,方笑道:“姨媽家的當鋪也有這個?”眾人笑道:“這更奇了!‘天下老鴰一般黑’,豈有兩樣的。”②

一句“天下老鴰一般黑”,一針見血地揭露了賈府那種赤裸裸的金錢關系,連封建統治階級內部,包括夫妻關系、父子關系、親屬關系,都被涂上了一層厚厚的銅臭,可以想見他們對廣大農民、奴仆的殘酷剝削和壓迫了。第七十四回,在抄檢大觀園時,探春說得更為形象、逼真:

“可知這樣大族人家,若從外頭殺來,一時是殺不死的。這可是古人曾說的,‘百足之蟲,死而不僵’,必須先從家里自殺自滅起來,才能一敗涂地呢!”

一方面由于探春是庶出,再加上她的性格耿直倔強,她早已對賈府里人的行止不滿,她借“百足之蟲,死而不僵”這句俗語表達了自己痛切的心情,實際在客觀上預示了賈府這個封建大家庭行將敗落的前景。例如第十三回,秦可卿托夢給王熙鳳的一席話穿插著幾例精當俗語,體現出了她的過人見識:

“……你(王熙鳳)如何連兩句俗語也不曉得?常言‘月滿則虧,水滿則溢’,又道是‘登高必跌重’。如今我們家赫赫揚揚,已將百載,一日倘或樂極悲生,若應了那句‘樹倒猢猻散’的俗語,豈不虛稱了一世的詩書舊族了!”后又有“萬不可忘了那‘盛筵必散’的俗語”“嬸子好癡也。否極泰來,榮辱自古周而復始,豈人力能可保常的。”之句。其中最為精當的是四句俗語的運用。“月滿則虧,水滿則溢”、“登高必跌重”比喻了物極必反、盛則轉衰的含義。“樹倒猢猻散”比喻中心人物(賈府主子)垮臺,依附者也就紛紛離散。這也正對應了那句“盛筵必散”。這一組俗語的運用,充分有力地說明了賈府及封建社會必然走向衰亡的趨勢是不可阻擋的。

其二是揭示主人公寶黛二人的忠貞愛情。第二十九回寫到寶玉和黛玉拌嘴,一個砸玉,一個剪穗子,鬧得連賈母都急得抱怨:

篇2:運用班班通促進學生學習主動性優化課堂教學結構

運用“班班通”促進學生學習主動性,優化課堂教學結構

尖山鄉燕朝小學覃登嬋

摘要本文著重從“班班通”教學設備在課堂教學中的運用,“班班通”輔助的教學活動,給教學帶來的活力;但在應用中也存在不足。在課堂教學系統中,應讓學生學會學習、學會發展。運用“班班通”,讓學生主動參與自主運用,促進學生學習主動性,優化課堂教學結構。

關鍵詞“班班通”精心備課高效課堂學生為主體

隨著農村“班班通”工程的實施,電腦、投影、白板進入了每個班級的課堂之中。硬件的改善促使我們每個教師必須跟上時代的步伐,讓“班班通”服務于我們的教學成了一個迫在眉睫需要解決的問題。用“班班通”技術來改造傳統的課堂教學,可以活躍課堂氣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可以大大地提高課堂教學效率,開展“班班通”技術輔助教學符合現實的需要。下面就如何用好“班班通”談談我粗淺的想法。

一、教師要精心備課

利用“班班通”有利于營造課堂氣氛,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學習興趣是學習動機中最活躍的因素,學習興趣的產生主要取決于學習內容的特性、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和學生對學習的愉快情感的體驗。在以往的課堂教學中,教師為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多是采用講故事、實物展示、或是幻燈片輔助等方法。但是這些方法都難免容量小、手段單一。而以計算機為核心的信息技術具有“班班通”集成性、交互性等特點,能有效地激發學生興趣,使學生產生強烈的學習欲望,從而形成學習動機。備課是老師們必須完成的一項根本任務,日復一日,年復一年,老師們慢慢地把寫教案當成了一件苦差事,而用“班班通”技術寫教案,這樣,一方面將給老師們帶來許多的方便,免除了很多案牘之苦;另一方面備的課因運用多種媒體而可能使質量有所提高。有的老師說,街上有賣現成的教案,有沒有賣現成的“班班通”教案?如果有,可以買現成的回來用,多方便。事實上,這樣的教案有人搞出來了,由于有文字教材配套,比較容易流通、發行,但是它往往不能反映教學特征和教師的教學風格,問題很多,不能適應千差萬別的教學需要。這樣的“班班通”教案就像樣板戲一樣,肯定是沒有生命力的。因此必須要編制出充分反映教師本人的教學風格,能夠滿足教學需要的“班班通”教案。除了教師要會使用計算機以外,用“班班通”技術備課的兩個基本條件,一是要有一個使用便捷、簡單易行的編輯系統和編輯工具;另一個要有“班班通”資料庫。這樣,我們才能使用編輯工具調用資料庫中的各種資料,編我們使用的教案。那么對于教師來說,需要會使用編輯系統和擁有“班班通”資料庫。現有的編輯系統(工具)有多種。只是“班班通”資料庫難以建設。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只要我們每個教師從一節課一節課開始積累,資源庫的建設也不是無法攻克的堡壘。

二、教學課堂要高效

“班班通”教學具有新穎性、互動性、趣味性、娛樂性、知識性的特點,這些特點能極大地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能讓學生的學生的學習興趣維持下去。由于“班班通”教學充分利用了各種信息的載體(譬如:視頻、動畫、聲音、圖片以及各種互動的手法),充分調動了學生的腦、耳、眼、口等器官,使學生在不知不覺的愉快氣氛中發揮出自己學習的主動性,從而使他們的整個身心都投入到學習活動中來。學生在學習活動中,積極參與、積極思維,大腦思維高度活躍,從而能使問題以最快的速度、最清晰的思路和最靈活簡潔的方法得以解決。創造出一個和諧、高效的課堂氣氛,促進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班班通”在教學過程中,是傳遞信息、溝通交流的組織者和交流者。在組織和交流的過程中,可能會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的興趣,但不能說“班班通”的功能就僅僅是如此。媒體在傳遞過程中,是通過現代化的手段,如放大、定格、再現、動畫演示等再現課文文字及相關知識的,其數據庫、動畫演示、緊缺資料再現功能應該在整個教學中占主體地位。因此,設計軟件時,不能僅僅圍繞學生興趣而設計,過多地追求軟件的花哨效果,造成有些“有趣”的東西可有可無,沒有實際價值。“班班通”課件應當充分利用聲像文字媒介對教材中的語言文字媒介進行詮釋,進行繪聲繪色的情景創設,創造認知“沖突”,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應該依據信息傳遞與反饋原理教學的實際需要去設計,依靠“班班通”的放大、縮小、定格、再現等技術,使學生開拓思路、勾沉舊事、引發想象,將媒介、感知與材料“三位”融于一體,在人機交互中啟發學生的想象能力、邏輯推理能力、抽象思維能力以及文字的閱讀理解能力。

篇3:優化課堂教學提高課堂教學效果

優化課堂教學、提高課堂教學效果

龍門縣龍城街道辦第二小學黃麗萍

摘要:優化課堂教學是提高課堂教學效果的重要手段之一。問題是數學教學的中心,問題設計的優劣是影響教學質量高低的因素之一。因此,精心設計課堂問題能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發揮學生探究的主動性、開拓學生思維的領域。教師如果能設問激趣、設問導學、設問啟思、設問巧思,充分激發學生的探究熱情,就不但能讓探究體現出數學教學的完美,而且展示出數學教師的教學特色,讓課堂問題真正成為教師與學生對話的橋梁。

關鍵詞:精設問題優化課堂激趣導學啟思巧思

優化課堂教學是提高課堂教學效果的重要手段之一。數學教學不論采用何種教學方式,都是不斷在“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展開的。問題是數學教學的中心,問題設計的優劣是影響教學質量高低的因素之一。因此,精心設計課堂問題能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發揮學生探究的主動性、開拓學生思維的領域,使學生真正達到“道而弗牽,強而弗抑,開而弗達”的境界。

一、設問激趣,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

興趣是學生獲取知識的內在動力,是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的最好老師。心理學表明:“學生只要對一種事物產生濃厚的興趣,他就會鍥而不舍地主動去探索和研究”。因此培養學生對數學的濃厚興趣,對培養學生主動探究知識,優化教學效果具有重要的意義。如:在教學“倒數的認識”導入新課時,我注重了貫穿“激趣導學”的基本思想。通過幾個特殊漢字,先出示例子:呆→杏,再讓學生猜一猜:吳→(吞)、士→(干)從中國漢字的結構特點引入,讓學生仔細觀察這兩組文字,問:你能發現什么?學生細心一看便發現這些字上下顛倒。既溝通了學科間的聯系,又形象地激發了互為倒數學習的興趣。一上課就抓住了學生的心。激發了學生探究新知的欲望。看到大家興趣高漲,我引入了新授內容:“在數學中也存在著像語文一樣有趣的現象。再出示口答:×=()、×=()、×2=()然后再提出問題:你發現每個算式有什么相似的地方?學生從引入部分的回文受到啟示,對倒數形成了初步的、直觀的認識,更明白了只要調換分子與分母的位置就會得到一個新的分數。通過對這個新的分數起名,學生不約而同的叫它們倒數。這樣的提問不斷掀起學生的探究興趣,使學生覺得學習數學不是枯燥乏味的,而是趣味無窮的,使學生對數學知識產生一往情深的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