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范文大全 > 教師生涯避免與學生發生激烈矛盾沖突

教師生涯避免與學生發生激烈矛盾沖突

2024-08-01 閱讀 4385

教師生涯如何避免與學生發生激烈的矛盾沖突

張心冰長白山一高中

學生進入高中,其生理、心理特點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教師的教育方式也應隨之變化。若采用簡單粗暴,下壓式方式定會激起青春期學生的逆反心理。一旦發生了這樣棘手的事,教師一定要尊重學生人格,寬容學生的年輕,認真傾聽學生呼聲,及時換位思考,不斷提高自身修養,從而化解對立情緒,接下來才能做好說服教育工作,使學生健康快樂地成長。

滿懷激情走進教室上課,猛然間發現黑板還沒有擦,好心情被破壞得無影無蹤,怎么辦?發火、訓斥、指責……,這些都于事無補,更何況短時間的效果明顯之后,學生依然會我行我素。我并沒有像以往一樣大發雷霆,而是拿起黑板擦把黑板擦得干干凈凈,然后,就像沒有發生這件事一樣繼續上課。學生本來想等待一場暴風驟雨,沒想到我會如此處理。現在,我們班再沒有發生過忘記擦黑板的事情。即使有偶爾忘記擦黑板的學生,其他同學也會及時提醒,在上課鈴響之前把黑板擦得干干凈凈。這一次我改掉了自己的壞脾氣,收到了好的效果。因此,提高班級管理的效率是班主任工作的首要選擇,避免和學生發生正面沖突是班主任工作的明智之舉。

1、遇事要冷靜

當班主任與學生發生矛盾時,特別是雙方矛盾較為激烈,情緒激動時,班主任應該引開話題,轉移目標,或要求學生做別的事情,或班主任借故離開,暫時回避,留給學生也留給自己一個分析思考的時間和空間.待找到解決問題的途徑后,再在適當的時間和場合下,對學生耐心說服教育.如果是班主任的過錯,班主任應勇于自我批評.盡可能地避免正面沖突,特別是班主任在氣頭上謾罵學生,不僅學生難以接受,更使自己在學生面前威風掃地,是班主任無能的表現.例如有一次我在三班上課,突然發現操場上有我班兩個同學的身影,三班的同學還起哄,針對這種情況,我安撫住三班同學,繼續上課,下課后,我馬上找到王鑫敬和楊易,了解情況.

2.針對沖突原因采取措施,采取“冷處理”的方式來消除沖突行為。

在遇到沖突時,很多班主任試圖把自己的看法和要求強加給學生,認為只要讓學生認清矛盾沖突的客觀事實、明了規章制度,苦口婆心地擺事實、講道理,就能順利解決問題。二是就事論事。在學生出現問題時,教師千萬不要揭老底,翻舊帳,不要對學生定性定論,避免傷及學生的自尊,導致沖突升級。其實,處在沖突環境中的學生并沒有意識到此舉將帶來的后果,在情緒激動的狀態下,老師的任何教育方法都不會被他們接受,針尖對麥芒地處理,勢必使矛盾更加激化。處在沖突的情況下,班主任一定要慎重地選擇語言,切忌說些“你怎么這么不懂事”、“你簡直是不可救藥”等傷人自尊心的語言。那樣不是在試圖解決矛盾,而是在激化矛盾。以人為本的核心是師生雙方的平等,只有在平等的前提下,才有解決問題的誠意。所以,教師要積極轉變教育觀念,特別是要樹立民主,平等的教育觀念,轉變師道尊嚴的舊觀念,師生只有從人格上構建了和諧,教師才不會“居高臨下”地看待學生存在的問題,把“頂撞”現象看作是師生間的一種爭執,也就能用平常的心態來對待這一問題。

篇2:我特崗教師生涯開始

我的特崗教師生涯的開始

那一年,我通過特崗考試,帶著幾分欣喜與憂愁來到榮邦。我不害怕落后的環境,那也不算落后,在臨近高速路口的地方,可以很快到達無數縣城的地方還是落后嗎。或者比起當年自己一畢業就參加志愿服務西部的地方,相差很遠啊。如此的地方,就少了人氣,少了熱鬧。或是喜歡安靜的人休閑勝地。或是文人墨客遠離城市煩憂和物質去處。

可憂的是我不是一位在此閑暇的人,為了生活,也為了教育,為了神圣的職業,我來了。那是我教師生涯的開始啊。我學到了教育的一點理論,可我還沒有實踐的經驗,有的是十多年學生生涯的體驗,體驗那時我的老師對自己負責或是以后自己認為老師教育的失誤。如今我將成為人師,角色的轉變,我能適從嗎?

我上講臺了,當領導在演說還是當法官審判那樣擁有高尚的權利,在講臺唾沫飛流。那符合教育的規律嗎?學院教授講過要與學生為主體,教師是引導,我不是誤人子弟嗎?

改吧,我走下講臺,問我的學生們,如此天然的眼睛一樣純潔,會說話眼睛在我心中犯困,如此孩子不可教也。或是自己沒有掌握教育規律,或是自己真的在實踐,或是教育真的需要我們去思考,去完善。

榮邦,是我教師生涯的開始,也是我對教育思考的開始。

的,教師

篇3:教師生涯贊美是對待犯錯誤學生最有效批評

教師生涯贊美是對待犯錯誤的學生最有效的批評

今天無意中向同事提起,“昨晚我班一位女生犯了錯誤,被校領導碰到,我們訓了她一頓。然后昨晚我就做了個夢,在夢中向學生大發雷霆,然后滿腔怒火地醒來,這己經是這學期第二次做這樣的夢了,這班主任工作真是累人啊!”同事突然問,“平時你對學生是表揚多還是批評多?”這個問題使我陷入了深深的沉思,是啊,對待犯錯誤的學生是以表揚為主還是以批評為主呢?

這使我想起了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的“四塊糖果”的故事:

著名教育學家陶行知曾經任育才學校校長。一天,他在課余時間巡視時發現一個學生正舉起一塊磚頭砸向另一個同學。陶行知立即大聲喝止住,并責令其到校長室等候。過了好一會兒,陶行知才回到辦公室,見那個學生正在緊張地等候接受批評。他并沒有發火,而是出乎意料地掏出一塊糖果遞給對方:“這是獎勵你的,因為你比我按時到了。”接著又掏出一塊糖果遞給他:“這也是獎勵你的,因為我叫你住手你就住手了,說明你很尊重我。”那個學生疑惑地接過糖果。陶行知贊許地點點頭:“我剛才了解了情況,你打同學是因為他欺負女生,說明你有正義感。”說完,掏出了第三塊糖果遞給他。這時,那個學生哭了:“校長,我錯了,我不該打同學。”陶行知笑了,拿出第四塊糖果說:“你已認識到錯誤,再獎你一塊,我們的談話已經結束了,你回去上課吧。”從此以后,那個同學再也沒有犯過一次錯誤。

陶老用“四塊糖果”喚醒了學生的覺悟,讓學生在感動中認識了錯誤;把批評寓于表揚之中,實在是高明極了!

詩人泰戈爾說“不是槌的打擊,乃是水的載歌載舞,使鵝卵石臻于完美。”同樣,犯錯誤的學生,不是在疾風暴雨的“痛斥”中,改正自己,而是在和風細雨的“贊美”中揚起善心!

老師們,對待犯錯誤的學生,盡情地去贊美吧!你會發現,每塊鵝卵石都是那么的完美與光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