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信息技術促進教師專業發展研究
教育信息技術促進教師專業發展研究
大悟縣夏店鎮中心初級中學鄧永亮
[摘要]隨著信息化、網絡化時代的到來,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給教育也帶來了新的生機,更帶來了沖擊和挑戰,教師專業發展已成為熱點、難點問題之一。針對教育信息化給教師專業發展提出的挑戰與機遇,提出信息技術環境中教師專業發展的有關策略。通過在中小學廣泛、有效應用信息技術,探討用信息技術促進教師專業發展的策略與方法,思考在教學中、教師培訓上應用信息技術所產生的效果、效率和效益。為今后持續有效提高教育教學質量,深化中小學教學改革,全面推進學校的發展尋找有效途徑。
[關鍵詞]信息技術教師專業發展教學理念教學方式
隨著信息化時代的到來,信息技術已應用于教育的每一個領域。它作為一種先進的科學技術,必然要對中小學教師專業發展提出新的要求:教師要把信息技術熟練地運用于課堂教學之中;要把信息技術更加有效地與教學研究結合起來;還要憑借信息技術進行交流與合作。毋庸置疑信息技術在推動我國教育現代化的同時,實現了教師教育觀念和手段的變革,更為教師專業發展提供了廣闊的舞臺。
一、教師專業發展的必然性。
二十一世紀是一個信息化、網絡化的時代。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給教育帶來了生機,更帶來了沖擊和挑戰,同時對教育的改革發展及教師隊伍的建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隨著網絡信息技術的日益發展和普及,尤其是因特網與校園網的接軌,為教師專業化發展提供了十分廣闊的前景和豐富的信息資源,當今教育的發展要求加快實現教師專業化發展的進程,教師專業化發展需要通過教師不斷學習得以實現,現代信息技術的成熟為教師專業化發展提供了較為理想的網絡技術環境和信息環境。這些都必然促使教師不斷地接受新知識、新技能,同時要轉變教育思想和觀念,也即是走專業發展之路。教師也只有不斷地努力學習,充實自己,才能站在時代發展的前沿,把握時代的脈搏,迎接新時代的挑戰,真正成為實現教育跨越式發展的生力軍。
二、教育信息技術與教師專業發展的涵義。
“信息技術(InformationTechnology)”是在信息科學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的指導下擴展人類信息功能的技術。一般說,信息技術是以電子計算機和現代通信為主要手段實現信息的獲取,加工,傳遞和利用等功能的技術總和。信息技術是實現信息化的核心手段。信息技術是一門多學科交叉綜合的技術,計算機技術、通信技術和多媒體技術、網絡技術互相滲透、互相作用、互相融合,將形成以智能多媒體信息服務為特征的時空大規模信息網。“教師專業發展”是指教師個體的發展,這一概念有兩個基本含義:一是指教師的專業成長過程;二是指促進教師專業成長的過程(教師教育)。教師專業發展是一種“動態”發展的過程,教師的態度、價值、信念、知識技能和種種行為表現時刻需要不斷調整、修正、重新審視、評估、接受挑戰和考驗。
三、教師專業發展的現狀分析。
當前針對教師專業發展,提出了許多辦法和措施,其中最重要的是對教師進行培訓,如Intel未來教育中的教育培訓、全國教育技術水平培訓等等。這些培訓固然能提高教師的專業知識及教育信息化水平,但從效果來看,它并沒有使教師的信息素養獲得大幅度提升,出現這種情況的原因很多,主要有以下幾點:
(一)在培訓過程中,培訓者對受訓教師缺乏了解,不能做到培訓過程、培訓方式因人而異、因學科而異。往往是所有的教師培訓模式都是一樣的,這極大的降低了教師學習的積極性。
(二)教師在培訓中掌握了信息技能,但在實際的教學中不知如何運用,使培訓與教學實際脫節。
(三)當前教學評價方式是以學生的學習成績為主要依據,這使得教師為了學生的成績,而不愿意去采用一些新技術去提升教學質量。
由于上述問題的存在,使得教師培訓在促進教師專業發展方面的作用大為減弱,那么采用何種方式、運用何種方法,才能有效地促進教師專業發展呢?是值得我們深思的問題
四、我國教師專業化存在的問題
教師是一個正在形成中的專業。就專業的六個基準:專業知能、專業訓練、專業組織、專業道德、專業發展、專業自主而言,教師已經基本具備了專業的要求和特征,并越來越專業化。依上述六個基準作為衡量的尺度,比較分析國內外教師專業化的程度,可以發現我國教師專業化存在的問題主要如下:
(一)知識結構比例失調,從教能力顯得不足
就當今世界各國教師教育而言,在課程與實際做法上,其專業知能一般包括普通文化知識(人文科學、社會科學、自然科學)、學科專業知識(學生畢業后講授的專門課程)、教育專業知識(教育學、心理學、教育哲學、教育史、教育社會學、教育心理學、教育經濟學、教材教法、見習實習等)三大類。但各國在教育專業知能的具體內容上,即三大類知識的課時、學分比例如何分配上差異很大。由于我國現行高師本科課程的設置上存在片面強調各核心專業學科知識的、忽視了社會發展的要求和高師學生發展的需要現象,課程的比例嚴重失調。現行教師的從師專業技能、教學基本功類課程與實踐等準備不足,這需要從課程設置觀需要盡快更新和不斷完善。
(二)專業道德危機潛伏,師德建設仍需加強
從專業道德看,社會對教師的道德期待和教師的道德要求之間還存在著一定的矛盾。根據有關調查,存在的主要問題有:(1)事業心、進取意識、敬業奉獻精神不足。(2)教師用帶侮辱性的語言傷害學生仍然比較常見,體罰學生的現象也時有發生。(3)部分教師不能正確對待學習成績和思想品德差的學生。(4)個別教師的拜金、亂發泄等不良行為損害教師隊伍的整體形象。
篇2:加強學習型團隊建設促進教師專業發展
加強學習型團隊建設促進教師專業發展
八五二農場幼兒園于寧
[摘要]圣吉博士提出的一種新的管理理論,在組織上推行學習型文化,構成終身教育體系。學習型組織比傳統的教育組織形式具有較高的靈活性、前瞻性和凝聚性。基于以上認識,結合我園園本實情,建立有效的教育機智,營建學習氛圍,通過構建學習型組織、園本培訓體系,加強學習型團隊建設,增加集體凝聚力,提高教師終身學習能力,促進個人的學習意識和學習動力不斷提升,達到教師專業化標準。
[關鍵詞]學習型團隊、園本培訓體系。
教師專業發展的最基本且最重要的因素是教師隊伍的整體素質。教師的自身素質與教育智慧對幼兒園教育質量的提高起重至關重要的作用。園領導班子,對教師隊伍結構進行了系統分析,制定了“建設一支師德高尚、教育教學能力強、學歷層次與年齡結構合理的師資隊伍”的發展規劃。為適應新時期課程改革的需要,將“加強教師隊伍建設,促進教師專業發展”這一實驗課題,經過反復論證,我們提出了“加強學習型團隊建設,促進教師專業發展”實驗研究這一課題。
為適應教育的發展趨勢,加強學習型團隊建設,從整體上提升教師專業素養,以促進教師適應新時期教學改革的需求。
一、構建學習型組織,促進教師自主發展
走進新課程后,教師主體思想、教師專業化發展及教師反思性實踐,從不同角度對教師成長提出了新的思考。為使教師以主人翁的姿態應對教育教學活動,為培養和造就新型教師,結合我園園本實情,進行了積極的嘗試。
1、新教師培訓,打好堅實基礎
為使參加工作的新教師盡快地進入教學角色,我園對新參加工作的新教師進行了崗前培訓、崗中指導。一是崗前培訓。組織教師參加新教師上崗前培訓,目的使教師快速進入角色,適應教學要求。二是崗中指導。新教師在承接教學任務的同時,與學科骨干教師結對子“傳、幫、帶”,教學管理人員進行跟蹤指導,指導常規工作,重點是課堂教學,使新教師一年進入角色,二年達到合格,三年進入骨干教師行列。教師中有許多優秀人才脫穎而出。
2、培訓者培訓,促進能力提升。
通過培訓,掌握培訓技能,運用新的教學理念,指導教師走進課改,并解決課改進程中遇到的實際問題。每月兩次的園本培訓,教師通過培訓者的引領,掌握課改新動態,促進了教師教育教學能力的提高。
3、崗位培訓,更新知識結構。
通過培訓,補充了教師本體性知識,豐富了教師的文化底蘊,使教師實踐知識上升到理性認識得以完善,條件知識得以進一步更新。
4、學歷提高培訓,完善知識體系。
隨著教育教學的不斷發展,新一輪課程改革向我們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為此,教師提高學歷水平的同時,也促進了教師專業水平的發展。教師終身學習意識強,教師利用假期及時充電,進一步完善更新、知識結構,為教師教育教學工作的順利開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篇3:運用信息技術促進教師專業發展措施
運用信息技術促進教師專業發展的措施
摘要:信息技術對教育發展具有革命性影響,尤其是對教師專業發展提出要求和挑戰。進入信息時代,教師專業發展因附有信息化特色,對很多教師來說不知所措。本文針對信息時代教師專業發展過程中,教師對信息技術及專業發展的理解給予定位;對信息技術的導向作用及其促進教師專業發展所采取的有效措施進行研究和總結,進一步使教師明確信息時代自身專業發展方向;明確信息技術對自身專業發展所起的促進作用。從而能夠更好的提高和完善自身專業發展,最終達到專業成熟的境界。
關鍵詞:信息時代信息技術教育信息化教師專業發展
信息時代以來,信息技術悄然融合到教育教學中,對教育各因素產生影響。因此,教育信息化發展、信息時代的教師專業發展、信息技術促進教師專業發展就成為教育領域一系列新課題。近年來,教育領域一直致力于通過各種方式培養中小學急需的信息化教學人才,借助信息技術推動基礎教育信息化和教師專業發展。然而通過一些研究資料和作者實踐中發現,教師對信息技術融入教育教學有些不知所措,迫切需要教師專業發展的理論指導,特別是信息技術促進教師專業發展的理論、方法、途徑和經驗技巧,需要提供大量案例,啟發他們如何有效地利用信息技術促進自身的教師專業發展,并結合自身的實際情況,在適當的指導下,設計出一條適合自己的教師專業發展之路。存在這些問題,主要原因是教師對于“信息技術促進教師專業發展”的話題普遍感到比較陌生,只有在弄清楚信息技術為何能夠促進教師專業發展的道理,并且掌握信息技術如何促進教師專業發展的方法、途徑和技巧之后,才會提高在教育教學實踐中利用信息技術的自覺性、可持續性和有效性,才有可能將信息技術融入工作、學習、生活和專業發展。
一、對信息技術和教師專業發展的理解
提到信息技術,老師們并不感到陌生,也許能說出很多自己的理解,但往往很片面甚至理解錯誤,人們總是簡單地把信息技術看成是機器或有形的物體。從技術的起源和發展來看,技術是指在解決實際問題或完成現實任務過程中,系統地運用科學和其他有組織的知識。因此,在教育領域,信息技術則可以理解為:利用計算機、網絡等各種硬件設備及軟件工具與科學方法,對圖文聲像等信息進行獲取、加工、存儲、傳輸與使用的技術之和,即包括“硬技術”和“軟技術”。硬技術為所使用的工具和設備,如儀器、視聽媒體、計算機及其軟件等;軟技術為所使用的知識、策略、方法和技巧,如思維方法、學習策略、教學設計等。我們對信息技術的理解,必須綜合“硬、軟”兩方面技術,不能獨立的只看到物化技術,還要深入到背后所隱藏的智能層面。
教師專業發展,這個詞對很多老師來說有點陌生,不明白是什么意思,曾經和一些老師交流,他們中有人在質疑是不是叫法不對,或者書寫錯誤。因此,這種理解也是導致教師專業發展緩慢的重要原因。教師專業發展是指教師作為專業人員,在專業思想、專業知識、專業能力等方面不斷增長和完善的過程,即由一個專業新手發展成為專家型教師的過程。也就是說作為教師,我們不光會給學生傳授已有知識,還得隨著社會的進步和發展,不斷提升學習意識、拓展知識面、提高能力,在不斷鉆研中形成自己獨有的教學理念和思想。所以教師專業發展是一個自我不斷完善的過程,是沒有最好、只有更好的發展過程。
二、信息時代的教師專業發展目標及特點
信息時代將教育推向信息化,因此,教師專業發展不同于以往時代的教師專業發展,人們往往把信息時代的教師專業發展稱為“面向信息化的教師專業發展”。故教師專業發展在這個新的時代呈現出新的目標要求和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