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范文大全 > 《周易推算萬年歷》老師讀后感想

《周易推算萬年歷》老師讀后感想

2024-08-01 閱讀 2486

《周易推算萬年歷》老師讀后感想

港政聯小學譚堅平

人的看法總是隨著自己的見識而不斷改變的,就像以前學物理的時候,牛頓總是讓我很崇拜,因為牛頓三大定律極大地改變了人類的生活,正當我對他極端膜拜的時候,我卻了解到牛頓對科學的研究只占了他很少的時間,他晚年大部分時間都在研究神學。為什么一個頂尖的科學家會去研究這些封建的思想呢?直到今天我才想明白,神學里面也有很多科學道理,當人們無法解釋這些現象的時候,人們就把這些東西稱為神跡。

我對《周易推算萬年歷》的最初理解,也只是把它看作宣傳一些封建思想的讀物。直到選修了《建筑易學風水與人居環境》這門課,聽到老師對《周易》的介紹,我才明白,《周易推算萬年歷》不僅僅是一本占卜算卦的書。與其說它是一本占卜書,不如說它是對我們中華文明幾千年的文明歷史的總結,對現在和未來都具有極大指導意義的哲學全書。善讀周易者,從不占卜之。也就是說,熟知周易的人,從來都不拿周易用來占卜。《周易》的歷史地位。《周易推算萬年歷》一書是華夏五千年智慧與文化的結晶,被譽為“群經之首,大道之源”。在古代是帝王之學,政治家、軍事家、商家的必修之術。《周易》是中華文化的源頭活水,演繹著中華民族最深層的心理結構。它是群經之首,是大道之源,是民俗之根,是白家之脈,是萬法之宗。在儒家,它是群經之首;在道教,它是三玄之一。它深入到了每個中國人思想的沒一寸土地,扎根在那里。它是華夏思想與哲學的源頭,是文學的鼻祖。至今,我們天天用的名言警句“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都是出自《周易》,而我們從來都不知道,這可能就是熟知而不知其出處吧!這是《周易》之正道,也是中國傳統文化經久不衰的精神。

《周易》教會我們做人的道理。我們都知道,我們國家深受儒家思想的影響,而從《周易推算萬年歷》里,我們可以看到儒家思想的源泉。儒家提倡“中和”,“中”就是不走極端,而“和”就是和氣的意思;在今天,我們仍然執行著這種政策,這就是我們所提倡的和諧發展。我們對人也要和氣,不走極端,這樣犯罪這種事情才會少發生,人們才得以安居樂業。《周易》中包含著“遵道重德,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人生觀。也就是說,自己不想做的,也不要強迫別人去做,將心比心,站在對方的角度去思考問題,這樣人與人之間的矛盾必定會少很多。《周易》有言,“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要能預測到所做的事情有沒有遠大的前途,若前途渺茫,就要主動生變,減少損失的機會成本,要有打破既有時局的膽識與魄力,去營造另一番洞天!這樣的,才有可能做到“一覽眾山小”。《周易推算萬年歷》是管理者的枕邊書。

回想起來,《易經》據說最早由伏羲氏創立先天八卦,到周朝周文王改變了伏羲氏的坐標系,創立了后天八卦,推演出六十四卦,并寫了每一封的卦辭,歷史上稱為《周易》。因為《周易》被君王說采用,而君王統治著天下,勢必《周易》對我們做管理有很大的幫助。水能載舟,亦能覆舟。

《周易》要求管理者要以民為本,一切以人民的利益為根本,只有這樣才能鞏固統治,國家長治久安。這就啟示我們上層的管理者要照顧下層員工的根本利益,只有這樣員工才會全心全意為企業服務。《周易》認為,人之處世,第一要義是要找到自己應處的位置。“守正”這是《周易》推崇的為人處世的第一法寶。按照《周易》的觀點,天地萬物各有其位,人不例外。每個人都應在世界上找準自己應處的位置,如若這樣,世界就是有序的了,就不會有禍亂產生了。

《周易》推崇的處世法寶第二當是“中孚”。“孚”,誠信的意思,“中”,在這里表示出自內心的意思。因為只有真情才能換取真情:只有摯信才能換取摯信。這個世界的維系并不完全靠金錢、權勢,也要靠人與人之間的理解、同情、信賴和相互幫助。而這些屬于人的精神生活方面的東西又往往不是用金錢可以買得,用權勢可以掠取的。

《周易》推崇的處世第三法寶是“和”。“和”在《周易》中是個十分重要的思想,“和”與“中”常常聯:在一起,號稱“中和”。“中”要求做事不走極端,要適度,“和”則要求與他人關系要諧調,要順暢。“中”是講個體所處的位置,“和”則是講個體與個體、個體與群體的關系。“和”的思想體現在《周易》的整個體系之中,而整個《周易》體系就是一個生命通達、循環不息的和順的整體。守正,中孚,尚和--這是《周易》作者從其對生活的深刻體察中所總結出來的處理人事關系的三個基本法則,也是我們需要學習和去實踐的人生哲學。

總的來說,《周易推算萬年歷》一書博大精深,我只言片語是不能將其中所有的奧妙展現給大家的。有機會的話,大家一定要好好的研讀此書,你會發現,我們一生都在尋找的答案,《周易推算萬年歷》里面都有。

篇2:老師看《有困難不上交》讀后感

老師看《有困難不上交》讀后感

翻閱完這部地地道道的本土勵志與管理圖書,不禁讓我為這本書的流行叫好。其成功首先在于一個簡單而有沖擊力的概念:有困難不上叫交!這個切合了經濟發展所需要的民族精神。其次,本書敏銳把握了近年來,企業及政府管理領域正在發生的深層次變化。“有困難不上交”這一用語越來越成為中外優秀組織打造高效業績的一大思維利器。最后是這本書的一個亮點是架構比較好,共分五部分從認識、了解困難到解決困難再到迎接困難,一目了然結構清晰明了。

一本好書的價值并不僅僅在于閱讀過程的片刻愉悅,更是為人打開一扇通往新世界的大門。在這一點上,《有困難不上交》沒有辜負我們的厚望,她教會了我們如何做“困難”的終結者,做組織、社會需要的人。所以,我很希望每位朋友都能夠靜下心來,認真讀一讀《有困難不上交》,因為,精讀這本書就可以改變您的命運。

最后我想修改德魯克的一句話結尾:每個人必須停止把問題推給別人,應該學會運用自己的意志力和責任感,著手行動以處理這些問題,真正承擔起自己的責任來!

讀后感,上交

篇3:老師讀《給教師建議》讀后感想

老師讀《給教師的建議》讀后感想

響水鎮金江學校鄭曉剛

蘇聯當代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是一位具有30多年教育實踐經驗的教育理論家。他寫的《給教師的建議》一書*談了一百條建議,讀著此書,就好像有一位智者站在你面前,他循循善誘,給我排解煩惱,給我指點迷津,又猶如一位和藹可親而又博學的老人,在我遇到困難的時候及時給我以幫助,讓我充滿信心……

書中每一條談一個問題,有生動的實際事例,也有精辟的理論分析,很多都是蘇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學中的實例,娓娓道來,有益于教師開闊眼界,提高水平。書中眾多理論對我影響深遠,其中給我印象最深的是第二條“教師的時間從哪里來?一晝夜只有24小時”。一看著題目我就被深深吸引了。是啊,我們經常聽到老師們這樣談論“我忙,沒有時間啊。”平時我也經常這樣地抱怨。一晝夜只有24小時,每天在單位工作的時間只有8小時,而且這8小時是排得滿滿的:備課、上課、批改學生的作業、輔導學習能力比較差的學生、還要處理學生之間發生的摩擦,已經是有點應接不暇,更何況現在還要抽出時間來搞科研;晚上回到家還要忙著家中瑣碎的事情。那么教師的時間到底從那里來呢?帶著這個問題與煩惱我仔細閱讀了這一章節。書中寫到:每天不間斷地讀書,跟書籍結下終生的友誼。潺潺小溪,每日不斷,注入思想的大河。讀書不是為了應付明天的課,而是出自內心的需要和對知識的渴求。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閑時間,不至于把備課變成單調乏味的死摳教科書,那你就要讀學術著作。

對啊!這段話發人深省,讓我從本質領悟了一些教育技巧的奧秘。我不應該總是抱怨沒有時間,抱怨事情太多,我應當在自己所教學的語文這門學科中,使學校教科書里包含的那點科學基礎知識,成為入門的常識。在科學知識的大海里,我所教給學生的教科書里那點基礎知識,應當只是滄海一粟。明白了這些道理,一切抱怨都拋到了一邊。書中所舉的那個歷史教師的例子就是最好的證明。他的成功之處就是用他的終身的時間在擴大自己的知識海洋,持之以恒地提高自己的教育技巧。教師的時間問題是與教育過程的一系列因素密切相關的。教師進行勞動和創造的時間好比一條大河,要靠許多小的溪流來滋養它。怎樣使這些小溪永遠保持活力,有潺潺不斷的流水,這是我們安排時間時應該首先考慮清楚的!

古人云:“開卷有益”。常讀書和常思考,會使我們勇于和善于對自己的教育教學作出嚴格的反省和內省,既不憚于正視自己之短,又要努力探究補救途徑,更要擅于總結自己的或同行的成功經驗,從中提煉出可供借鑒的精華,為理論的突破夯實根基。讀《給教師的建議》,我想對自己及老師們說一句:讀書,能使你的知識變得更豐富,若干年以后,“教科書在你眼里看來就淺易得像識字課本一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