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做最好老師》讀后感
讀《做最好的老師》讀后感
讀了李鎮西老師的《做最好的老師》一書,感觸很深。這本書是李老師25年教育教學思想和智慧的精華集粹,全方位地闡述了李老師的教育觀、學生觀、班級管理、思想工作、心理教育以及語文教學的理念與實踐。李老師把他的教育思想、教育機智、教育技巧與教育情感融為一體。語言樸實而富有詩意,形象而充滿激情。讀著書,讓人不禁為之激動、贊嘆、折服!
啟示一:童心是師愛的源泉
李老師提出教育者是否擁有一顆童心,對教育至關重要。教師的童心意味著懷有兒童般的情感,能夠自然地與學生“一同哭泣,一同歡笑”的教師無疑會被學生視為知心朋友,贏得學生的心靈。教師的童心意味著擁有兒童般的興趣,教師的職業要求我們應該在任何方面都與學生有著共同的興趣愛好,多一種與學生共同的興趣愛好,你便多了一條通往學生心靈深處的途徑,他們會不知不覺地把老師當作朋友。在與學生嬉笑游戲時,教師越是忘掉自己的“尊嚴”,學生越會對老師油然而生親切之情
篇2:老師看《有困難不上交》讀后感
老師看《有困難不上交》讀后感
翻閱完這部地地道道的本土勵志與管理圖書,不禁讓我為這本書的流行叫好。其成功首先在于一個簡單而有沖擊力的概念:有困難不上叫交!這個切合了經濟發展所需要的民族精神。其次,本書敏銳把握了近年來,企業及政府管理領域正在發生的深層次變化。“有困難不上交”這一用語越來越成為中外優秀組織打造高效業績的一大思維利器。最后是這本書的一個亮點是架構比較好,共分五部分從認識、了解困難到解決困難再到迎接困難,一目了然結構清晰明了。
一本好書的價值并不僅僅在于閱讀過程的片刻愉悅,更是為人打開一扇通往新世界的大門。在這一點上,《有困難不上交》沒有辜負我們的厚望,她教會了我們如何做“困難”的終結者,做組織、社會需要的人。所以,我很希望每位朋友都能夠靜下心來,認真讀一讀《有困難不上交》,因為,精讀這本書就可以改變您的命運。
最后我想修改德魯克的一句話結尾:每個人必須停止把問題推給別人,應該學會運用自己的意志力和責任感,著手行動以處理這些問題,真正承擔起自己的責任來!
讀后感,上交
篇3:老師讀《給教師建議》讀后感想
老師讀《給教師的建議》讀后感想
響水鎮金江學校鄭曉剛
蘇聯當代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是一位具有30多年教育實踐經驗的教育理論家。他寫的《給教師的建議》一書*談了一百條建議,讀著此書,就好像有一位智者站在你面前,他循循善誘,給我排解煩惱,給我指點迷津,又猶如一位和藹可親而又博學的老人,在我遇到困難的時候及時給我以幫助,讓我充滿信心……
書中每一條談一個問題,有生動的實際事例,也有精辟的理論分析,很多都是蘇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學中的實例,娓娓道來,有益于教師開闊眼界,提高水平。書中眾多理論對我影響深遠,其中給我印象最深的是第二條“教師的時間從哪里來?一晝夜只有24小時”。一看著題目我就被深深吸引了。是啊,我們經常聽到老師們這樣談論“我忙,沒有時間啊。”平時我也經常這樣地抱怨。一晝夜只有24小時,每天在單位工作的時間只有8小時,而且這8小時是排得滿滿的:備課、上課、批改學生的作業、輔導學習能力比較差的學生、還要處理學生之間發生的摩擦,已經是有點應接不暇,更何況現在還要抽出時間來搞科研;晚上回到家還要忙著家中瑣碎的事情。那么教師的時間到底從那里來呢?帶著這個問題與煩惱我仔細閱讀了這一章節。書中寫到:每天不間斷地讀書,跟書籍結下終生的友誼。潺潺小溪,每日不斷,注入思想的大河。讀書不是為了應付明天的課,而是出自內心的需要和對知識的渴求。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閑時間,不至于把備課變成單調乏味的死摳教科書,那你就要讀學術著作。
對啊!這段話發人深省,讓我從本質領悟了一些教育技巧的奧秘。我不應該總是抱怨沒有時間,抱怨事情太多,我應當在自己所教學的語文這門學科中,使學校教科書里包含的那點科學基礎知識,成為入門的常識。在科學知識的大海里,我所教給學生的教科書里那點基礎知識,應當只是滄海一粟。明白了這些道理,一切抱怨都拋到了一邊。書中所舉的那個歷史教師的例子就是最好的證明。他的成功之處就是用他的終身的時間在擴大自己的知識海洋,持之以恒地提高自己的教育技巧。教師的時間問題是與教育過程的一系列因素密切相關的。教師進行勞動和創造的時間好比一條大河,要靠許多小的溪流來滋養它。怎樣使這些小溪永遠保持活力,有潺潺不斷的流水,這是我們安排時間時應該首先考慮清楚的!
古人云:“開卷有益”。常讀書和常思考,會使我們勇于和善于對自己的教育教學作出嚴格的反省和內省,既不憚于正視自己之短,又要努力探究補救途徑,更要擅于總結自己的或同行的成功經驗,從中提煉出可供借鑒的精華,為理論的突破夯實根基。讀《給教師的建議》,我想對自己及老師們說一句:讀書,能使你的知識變得更豐富,若干年以后,“教科書在你眼里看來就淺易得像識字課本一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