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新教材數學讀懂教材用活教材探討
小學新教材數學讀懂教材用活教材探討
本冊《生活中的大數》單元中的《數一數》,是該單元的起始課,主要目的是讓學生認識新的計數單位“千”與“萬”,并了解單位之間的關系,培養學生的數感。
一、課時編排,更關注學生的經驗
舊版教材中的這節課以學生的基本生活經驗作為認數的基礎,充分體現了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由于數的范圍的擴大,本課一開始就列舉了一些生活中的大數,例如,“東方明珠電視塔高四百六十八米”“世界海拔最高的山峰是我國的珠穆朗瑪峰,高約八千八百四十四米”等作為學生學習內容的重要資源。再通過多種多樣的數學活動,如“數一數”“說一說”“填一填”等,使學生通過大量的感性經驗形成表象,并進一步體會數的意義。在各項有趣的活動中,激發了學生強烈的求知欲。新版教材將這節課分為數一數(一)和數一數(二)兩部分來進行教材編排,數一數(一)中通過“再添一個珠子是多少?”的操作活動、“大正方體有幾個小正方體?”的借助圖形數一數活動和“你能從八百八十七數到一千嗎?”借助語言描述“數一數”的活動來深化學生的“數”,數一數(二)中通過“再添一個珠子是多少?”的操作活動,將計數單位“千”遷移到“萬”,再通過“數一數”活動,讓學生明確“10個一千是一萬”,接著,用不同方式引導學生從“九千八百八十七數到一萬”,最后讓學生“說一說”生活中的大數。
由于學生平時接觸到的大數不是特別多,也有一部分學生的生活經驗不夠豐富,對含有“千、萬”這些計數單位的大數的具體運用還存在一定的困難,新版教材將原來的內容分成兩個部分來呈現,尤其是將原本放置在教材一開始的內容“生活中的大數”修改為置于教材最后的內容呈現“‘說一說’生活中的大數”,修訂前后的教材,雖在內容編排順序和課時數上有所不同,但都是將“認識新的計數單位‘千’‘萬’,并了解兩個單位之間的關系”作為重點。修訂之后的教材更關注了基于學生的知識經驗、生活經驗和思維經驗。
二、學習信息,更關注學習的過程
,轉自新舊兩個版本教材的編寫都是讓學生從實際中感受“千、萬”的具體含義,知道“10個一百是一千、10個一千是一萬”之間的關系,再通過各種有趣的活動,讓學生對大數有具體的感受,從而發展學生的數感。雖然在學習信息的提示上有所不同,但它們各具特色。如果說舊版教材關注了結果的內容呈現,新版教材則在關注結果的同時更關注了學生思維過程的呈現。
將原來的“數一數”一課的內容,分散在兩個課時進行教學,第一課時:伴隨著用算珠進行的操作,讓學生進行“再添一個珠子是多少?”的思考。例如,“9個珠子,再添上一個……”,延伸出“99個珠子再添上一個”,“999個珠子再添上一個”的思考;再進行“大正方體中有多少個小正方體?”的分析,“一個一個地數,數10個是1條”“一條一條地數,數10條是一片,一片有100個”“一片一片的數,數10片是……”。第二課時:同樣是通過“再添一個珠子是多少?”的操作活動,讓學生明白“九千九百九十九再添上一個是一萬”,繼而在“數一數”活動中,通過一千一千地數,讓學生對“10個一千是一萬”這一知識的理解水到渠成。通過“你能從九千八百八十七數到一萬嗎?”這一問題由“一個一個數”發散出多種數數的形式,在夯實基礎知識的基礎上,讓學生說一說生活中的大數。無痕地將新舊知識進行連接,在學生思維的拐角處進行教學重點的突出,難點的分散,從而讓學生輕松地感悟到“10個一百是一千”“10個一千是一萬”的新知。較好地實現了讓學生的思維方向由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發展。
三、習題設計,更關注能力的提升
新舊兩個版本的教材中關于《數一數》部分的習題設計各有特點。如果我們仔細進行比對,就會發現,兩種教材的習題設計都沒有安排太多的單一題型訓練,而是在具體情境中選擇了適合學生年齡特點的練習。
舊教材設計了“數正方體”“涂小方格”“估一估一筒花生有多少粒”“估一估一篇文章有多少字”等活動,使學生初步感受大數的實際意義,培養學生的數感。在有趣的活動中,讓學生樂學數學、好學數學。
新版教材則由淺入深,習題的設計形式多樣。使學生獲得的知識逐步轉化為技能。首先,通過在“想一想”中圈出一千個豆子,繼而“一千有多大”活動是通過學生身邊天天接觸的數學書的演示,加深了學生對“一千”的認識,訓練了學生的估算技能。“說一說”中木塊圖的數法是為了掌握大數的組成,為后面學習大數的大小比較和計算打好堅實的基礎,“涂一涂”的練習是對前面練習的補充,前面是看形說數,后面是看數涂形,小組游戲以及“我說你擺”活動綜合學生所學的知識,把學生的數學知識學習與具體的操作活動有效融合,這樣的練習設計既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也培養了學生的思維。這些練習都以實踐性和操作性練習為主,很好地培養了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和綜合應用數學知識的能力。
教材是我們設計教學活動時一個參考的藍本,為我們的教學提供了一種可能。作為一線的數學教師,要能在讀懂教材的基礎上用好教材,要對修訂前后的教材進行仔細的研讀,理解編者的意圖,把握教材的共性與個性,創造性地用活教材,使得教學活動的設計源于教材,而不局限于教材,在不斷完善中超越,使其成為最適合學生的鮮活的教學資源。
篇2:蘇教版三年級(下)語文教材分析
蘇教版三年級(下)語文教材分析
二、教材編排
本冊課本主要由“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6)”、“課文”、“習作”和“練習”組成。
全冊課本安排了8個單元,每單元安排“課文”3~4篇,共26篇。每單元安排“習作”l篇,共8篇。每單元安排“練習”1個,共8個。
1.關于課文。
全冊教材安排課文26篇,其中韻文2篇。所編選的課文內容豐富,體裁多樣,為學生學習祖國語文,獲得基本的語文素養,促進全面和諧的發展,提供了充裕的材料。從內容看,既有反映歷史人物的課文,如《李廣射虎》,又有展示當代人物精神面貌的課文,如《微笑著承受一切》;既有贊頌革命英雄人物的課文,如《菩薩兵》,也有表現少年兒童日常生活的課文,如《雪兒》、《趕海》;有的課文主要介紹風景名勝,如《美麗的南沙群島》、《廬山的云霧》,有些課文則主要介紹自然科學常識,如《恐龍》、《海底世界》等,從體裁看,除記敘文,還有詩歌、童話、民間傳說、寓言故事等。以上特點,不僅能讓學生了解多方面的知識,接受多方面的教育,而且還能激發兒童的閱讀興趣,擴大他們的閱讀視野。
本冊的生字均安排在課文里。生字安排繼續采用“識寫分流”的辦法。全冊共安排生字388個,其中要求會寫的為245個,另外的143個生字只要求認識。所謂“只要求認識”的生字,在本冊的要求是讀準字音,認準字形,能初步結合詞語理解字義,主要幫助學生掃清閱讀課文時的障礙,不列入生字考核的范圍。每篇課文安排生字6~21個,其中要求會寫的字都在課文后面的田字格中一一列出;只要求認識的字則列在田字格的上面。課本最后按課次安排了生字表,以便復習、鞏固。
本冊教材所列出的常用的多音字,均在其右上角加*以示區別。多音字仍然只在要求會寫的生字出現其他讀法時列出,也仍然不計人生字總量。
本冊課文篇幅短小,語言規范,便于對學生進行朗讀、背誦、復述、口語交際等訓練。插圖精美細致,饒有童趣,有助于學生理解課文內容,培養其形象思維能力。
每篇課文后面的作業題一般安排了如下內容:
一是朗讀、背誦、默讀、復述等常規訓練,意在讓學生認認真真地讀書,養成良好的預習習慣,繼續培養語感,并增加其規范化語言的積累。
二是要求學生用鋼筆描紅。以每課要求會寫的生字為內容,提供鋼筆書寫的樣字,意在讓學生扎扎實實地練好寫字的基本功。
篇3:小學信息技術教材再處理初探
小學信息技術教材再處理初探
陜西省漢中市,寧強縣大安鎮中心小學常安武
摘要:對信息技術教材進行再處理是小學信息技術教師在教學活動中一項重要而必需的工作。同時,也是教師創新能力的一個重要體現。這些年,我校使用的是**年陜西科學技術出版社出版的信息技術教材,本文就我在信息技術教學實踐中教材再處理方面的一些探索與體會與各位同仁交流。
關鍵詞:網上沖浪多媒體電腦powerpoint金山打字通中國教育網少兒信息港
教材是教師教學工作的重要依據,無論從事哪一門學科的教學,一個不愿照本宣科的教師在他教學活動中都會對教材進行創造性地加工、再處理。信息技術高速發展,計算機軟硬件升級換代更是日新月異,而紙質教材的編寫、印刷周期較長,教材也不可能被頻繁地改編,信息技術教材的編寫速度落后于信息技術的發展步伐是一個無法改變的事實。加上,各個學校的信息技術教學軟硬件環境亦存在很大差異。因此,對教材進行再處理就成為小學信息技術教師在教學活動中一項重要而必需的工作。同時,它也是教師創新能力的一個重要體現。
繼承是創新之基礎,對教材的再處理要在準確把握原教材的編寫理念和知識要點的基礎上進行,這樣才可以避免教材再處理的隨意性和盲目性。小學信息技術教師對教材的再處理應當從有利于學生掌握知識、發展能力的目的出發,以期達到課堂教學的科學性與藝術性相統一的目標。
這些年,我校一直使用的是**年陜西科學技術出版社出版的小學信息技術教材,以下是我在信息技術教學實踐中教材再處理方面的一些探索與體會:
一、合理調整,改變教材的編排順序。
教材中的知識編排順序固然有它的內在邏輯,但未必都符合所有學生的認知水平。教師應該根據教學實際進行適當調整。我在進行小學信息技術教材四年級下冊第三課《網上沖浪》和第四課《網上學英語》兩課的教學時,發現農村學校的大多數學生由于家庭條件局限上機操作時間僅限于學校的信息技術課堂上,即使是五年級學生也有很多人仍然不熟悉鍵盤輸入,導致在瀏覽器的地址欄中輸入網址時有困難。學生好不容易才把網址輸入正確,在瀏覽網站的過程中,一不小心把網頁關閉了,又要重新輸入一次網址,學生課堂上用來輸入網址的時間過多,而沒有充足的時間在網站上進行網上學習。我于是將第五課中“如何使用收藏夾”和第八課中“如何巧記主頁地址”兩部分知識調整到第三課中來講解。這樣,學生先記住了網址,輸入速度就提高了,正確打開網站以后立即把網址收藏起來,避免了學生誤操作造成重復輸入的困擾。這樣,他們感到學習輕松多了,學習效率也大幅提高。同時,有了前期的學習,我在講第五課和第八課的相關內容時,只需要用很少的時間復習一下就行了,教學難度降低了許多,學生知識掌握得也更快、更牢固。
二、因地制宜,充分利用現有資源。
各個學校的信息技術教學資源存在相當大的差異,凡是本校不具備的資源,就需要靈活應用現有資源來替代。在一堂課上,教師只要能夠達到教材要求的教學目標,實現教材的重點、難點突破,就是一次成功的教學。教師需要保證的是教學要和教材的知識點相一致,而不必追求和教材敘述細節的絕對一致。
比如,小學信息技術教材四年級下冊整冊講述的都是利用多媒體電腦娛樂和學習。教材敘述中提到了許多學習光盤和輔助軟件。我校雖然配備了大量的用于教師教學的光盤和軟件,但沒有和信息技術教材敘述完全一樣、用于學生自主學習的光盤和軟件。按照教材所講學生每人一套光盤在電腦光驅上來播放學習,學校根本無法提供那些和教材相配套的、數量不菲的光盤和輔助軟件。對此,我先鉆研教材的編寫意圖,該部分教學的重點是要學生學會利用多媒體電腦為自己的學習和生活服務,感受信息技術的魅力。使用光驅播放學習光盤,只是一種學習的形式和手段,至于光盤的播放方法,教師完全可以通過示范講解讓學生輕松掌握,而不必讓每位學生都親自操作。因此,我課前從網上將免費和收費的學生自主學習資源下載到本地電腦,再分發、安裝到學生機上,學生上課時在本地磁盤上播放即可,不僅播放流暢,而且資源更豐富。除了教材上列舉的語文、數學、英語和作文學科的學習資源,還有音樂、美術、科學、信息技術等學科的資源。經過我的悉心準備,課堂上學生學習積極性高,教學效果令人滿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