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重別人也是尊重了你自己
尊重別人,也是尊重了你自己
生活中,我們每個人都渴望得到別人的尊重,即使是一個微不足道的處于社會最低層的小人物。
記得多年前,我去一個商場買東西,路過一條馬路時,迎面飛來一頂帽子,就落在我的腳邊。那帽子看上去舊舊的,臟兮兮的,我看到對面一個拾荒老者正顫巍巍的試圖穿過馬路來拾他的帽子。我遲疑了一下,還是撿起那頂臟得要命的帽子,向對面晃了晃,示意我會拿給他。當我穿過馬路,把帽子交到那個老者手上的時候,我清楚地看到了他眼中的感激,也聽到他一連聲地對我說:“謝謝你,姑娘,你長命百歲!”。“姑娘,你長命百歲”,這在一個拾荒者缺少詞匯的嘴里,可能是最真摯的感激和尊重了吧?
我不知道“尊重”一詞,究竟深藏了多少深情厚誼,但我由此知道了,一個人、一個生活在凡塵大千世界中的人,不論你地位多么高或多么卑微,只要你尊重了別人,別人就一定會以百倍的尊重來回報你。這,就是以心換心,這,就是做人該具備的最起碼的品德吧?
世界是龐大的,相似的人很多,但是完全相同的人是沒有的,社會各層次的人,因為各自的經歷不同,性格不同,價值取向不同,受社會影響不同,接觸的人群不同,因此,對尊重的理解也會各不相同。
很多時候,我們在生活、學習和工作中,只顧了尊重比自己地位高的人,而忽略了細枝末節,忽略了小的方面,殊不知,世間的萬物都是流動的,都不會一成不變,也許某一天,那個拾荒者變成了你的上司,也許某一天,你的上司變成了拾荒者……
三人行,必有我師”,一個真正懂得尊重別人的人,不僅僅會尊重自己的上司和父母,更會懂得尊重自己的下屬和身邊每一個地位卑微的人,因為每一個人都有他的優點,從別人的優點中吸取精華,從別人的缺點中找出自身的不足,何嘗不是一種領悟和提高的過程?
尊重別人不僅僅體現在語言上,更要體現在行動中。尊重別人需要真心實意,不是虛情假意。尊重別人,需要用一顆真心去感染對方,帶給對方快樂。那么,從中獲得快樂的又何嘗不是自己呢?
讓我們用原本清純的本質,去對待身邊的每一個人吧,學會尊重別人,為自己的生命增加彈性和厚度,別人,也才會更尊重你。
尊重了別人,也是尊重了你自己!
篇2:論教師與學生相處關系尊重學生以人為本
論教師與學生相處的關系尊重學生,以人為本
論文提綱
序論:筆者認為,學生是祖國的未來和希望。作為知識的傳承者和引導者的教師,必須與學生建立一種人與人的平等,而且對于學生的尊重應該是建立在理解之上的,教育工作者只有換位思考,以平等的觀點去看待、理解學生的問題,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本論:一、尊重學生,是教師取得教育成功的關鍵
(1)尊重學生,是開展教育工作的前提
(2)尊重學生,學生才能學會愛
(3)尊重學生,激發學生求知欲望
二、尊重學生,是學生健康成長的需要
(1)尊重學生生命成長的需要
(2)尊重學生個性發展的需要
(3)尊重學生心理發展的需要
三、尊重學生、教師應該從方法入手
(1)尊重學生人格與個性
(2)友善的提醒是最好的關愛。
(3)尊重學生,必須學會運用賞識教育
結論:總之,教師作為教育這項神圣使命的承擔者,肩負著培養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文化素質的歷史重任,只有不斷加強自身的道德建設,在教育教學中始終做到“以人為本”,才能真正成為塑造人類靈魂的工程師,不斷促進我國教育事業的繁榮發展,進而促進國家的繁榮和富強。
內容摘要
教育是一門藝術,因為人是最神秘最復雜的生物,在教育過程中,每位教師都應用愛心去灌溉,以尊重去耕耘,才能讓那些幼苗茁壯成長,綻放出鮮艷的花朵。
在今天的社會中,學生們追求個性發展,個體意識明顯加強,他們更追求的是人與人之間的平等。本文從三個方面進行了分析論述:
首先,尊重學生,是教師取得教育成功的關鍵
其次,尊重學生,是學生健康成長的需要。
再次,尊重學生,教師應該從方法入手。
簡單來理解,尊重就是一種人與人的平等,是一種寬容,是一份關懷,教師尊重學生,這本身就是在以身示范,教育學生要學會尊重他人,尊重師長。所以,能否尊重孩子直接影響到教育是否成功,直接影響到學生的健康成長。然而,尊重學生,不是遷就學生;尊重學生,不是無視學生的存在,聽之任之,放任自流,尊重學生,教師應該從實際情況出發,在尊重他們的個性心理的基礎上,給予友善的提醒和引導。
作為教師,我們應該揚起愛的風帆,用愛心與尊重來鋪就教育之路,用愛心與尊重去澆灌每粒種子,去培育每株幼苗。
關鍵詞:尊重學生以人為本
尊重學生,以人為本
曾看到這么幾句發人深省的話。有人說,這個世界上有很多東西,給予他人時,往往是越分越少的,而有一樣東西卻是越分越多的。那就是愛。還有人說,教育是一種藝術,是一種愛的藝術。高爾基說過:“誰愛孩子,孩子就愛誰。只有愛孩子的人,他才可以教育孩子。”而夏丐尊先生說過:“教育不能沒有感情,沒有愛,就如同池塘沒有水就不為池塘一樣,沒有感情,沒有愛,就沒有教育。”由此可見,愛對于教育是非常重要的。只有用愛心去灌溉,以尊重去耕耘,才能讓那些幼苗茁壯成長,綻放出鮮艷的花朵。
一、尊重學生,是教師取得教育成功的關鍵
(1)尊重學生,是開展教育工作的前提
尊重是一種人與人的平等,是一種以人為本的寬容和引導,更是一種發自肺腑的愛的關懷。
師生間的平等是建立在老師和學生互相尊重的基礎上的,是一種相對的、動態的平等。學生有獲得尊重的權利,但前提是學生對老師的尊重。不尊重老師的學生也必然會喪失權利并接受懲罰。對學生的尊重應該具有以人為本的理念,要著眼于培養適合時代發展的優秀人才這一目標,這就意味著老師和學生要充分溝通,老師不僅僅要尊重學生的人格、感情、獨立意識,還要讓他們充分發揮自己的主動性,建立健全自己的身心;對于學生學習生活中的錯誤和缺點,也要求老師毫不猶豫的批評、糾正,加以引導。寬容不是縱容,引導而不能誤導,能夠發現學生的優點,指出他們的不足,是對他們最好的幫助和尊重。
(2)尊重學生,學生才能學會愛
尊重學生,本身就是一種愛的教育,老師需要用一種發自內心的愛去感染每一個學生,讓他們感受到這種尊重的存在。這是尊重學生的更高境界。帶著愛心的教育是講究方法的教育,是因地制宜的教育,愛會讓老師自覺運用恰當的方法去引導學生,而不會流于粗暴;愛會讓老師真心實意地去探究學生的內心,成為他們的朋友,將學生引向正確的方向;愛會讓老師充分信任學生,發掘他們的潛力,鼓勵他們不斷前進。
誰能察覺學生思想深處的奧秘,誰能觸摸到學生感情的脈搏,誰才能進入學生的心靈,才能獲得教育的成功。并不是學生教不好,只是我們自己的方法太少而已,只是我們自己還不夠愛學生。愛學生不僅要以一顆寬容的心去了解他們,承認他們,寬容他們的缺點,克服偏見,一視同仁;愛學生還應該善于發現他們身上的閃光點,珍惜、贊揚他們的優點;在愛學生的同時,更要尊重學生,以真情對待他們,以平等的心態與他們相處,還應讓自己多一份童心,盡量親近學生,拉進彼此之間的距離,讓彼此的心靈更容易溝通,只有這樣,彼此之間的情感才更加顯得真切。精誠所至,金石為開。一旦他們感受到你給他們的關愛,他們才會以他們自己真正的思維與你交流,以積極的姿態與你交往。
篇3:創設欣賞與尊重活力政治課堂
創設欣賞與尊重的活力政治課堂
在政治課堂教學實踐中,如何欣賞與尊重學生,優化政治課堂教學中的師生互動和交流機制,把課堂還給學生,創設活力政治課堂,實施有效教學,是許多政治老師在新一輪課改中追求的目標之一。筆者結合個人的教學實踐,試就這一課題,談一點看法。
一、問題的提出
在素質教育和課程改革的大背景下,鼓勵、贊美和尊重是以人為本的教育思想的應有之義。“學會欣賞”“學會尊重”已經成為一種有益的理念,并積極地指導著人們的行為。欣賞與尊重能夠呵護學生的個性,讓學生個性得到充分發展,使學生的潛能得到最大可能的釋放,并能使學生獲得持續發展的力量。欣賞與尊重的價值如此之大,但真正將它付諸實施仍然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
透視當前的政治課堂,教師面對學生在課堂上的表現和提出的問題,要么是“充耳不聞”、“置之不理”,要么是批評與嘲諷,仍然按照自己課前預設的教學計劃進行教學,對學生的欣賞與尊重少而又少。長此以往,就會有意無意地挫傷學生思維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抑制學生的思維發展,撲滅學生創造性思維的火花,課堂教學活動就必然陷入盲動,違背教育教學的客觀規律,就不可能實施真正的有效教學。
二、欣賞與尊重的具體運用
第一,欣賞與尊重學生的意愿,選擇自主的教學方式
課程改革的一個根本目的就是要“以人為本”,促進高中學生“全面而有個性的發展”是高中課程的根本理念。而“人是會思想的葦葉”,會思想的人是有著多層次需要的。得到社會和他人的肯定、認可從而實現、彰顯自身價值及能力,就是其中的一種需要。可見,人天生是需要被贊美的。在教學中欣賞與尊重學生,努力發掘每一個學生的優秀品質和潛力,能夠激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把課堂還給學生,讓政治課堂動起來,創設活力課堂。
例如,綜合探究活動課《提高效率促進公平》是高一《經濟生活》新教材的內容,是對教材第七課第二框題的深入。提高效率,促進公平,也是經濟學家和社會學家討論的永恒話題,堅持提高效率與促進公平相協調,既有利于促進經濟發展,又有利于保持社會穩定。在教學過程中以我國分配制度的歷史沿革為主線整合教學內容,根據學生的調查內容設計情景,并設計和提出能激發學生思維活動的問題,使課堂具有內在的邏輯性,符合高一學生的思維水平。因此,在教學過程中必須引導學生通過探究活動,深入認識和理解效率與公平的辯證關系,理解提高效率與促進公平的重要性,進一步懂得如何處理效率與公平的關系;引導學生通過自主、合作、探究等活動培養學生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的學習態度,學會用辯證的觀點看問題,提高學生的思辯能力。那么,這個內容應該怎么教,怎么學,才能收到最佳效果?
在課前,我提出兩套方案供學生選擇:第一套,常規教學方法:分組調查,由學生選派代表在課堂上匯報,然后引入新課,由教師主講,學生配合;第二套,全班學生自愿組合分成六組,由學生當主持人,主持辯論賽,主持情景劇的表演等,最后由教師點評。
學生們一聽這兩套方案,立即表示要用第二套方案。并且很快就分好了組。我高興,但也很擔心:課堂放開了,調控不當,課堂容易呈現出一種“散亂的活躍”,看似熱鬧,其實漫無目的,那就失敗了。但我又想,學生才是課堂的主人,學生的課堂應該要以學生為主,不是有句廣告語說“我的地盤我做主嗎?”。必須由學生做主,才能真正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我下定決心,選擇第二套方案。
在課前準備時,學生熱情空前高漲,回家調查,到村里進行調查,上網搜索資料,圖片,寫辯論稿,準備發言內容,而且還選好了主持人。由于做了充分的課前準備,在課堂上,無論是辯論賽環節,還是情景劇的表演,都展現出了學生的風采,還出現了學生之間的自由即興辯論。這節課同學們的表現遠遠超出了我的想象,表現極佳。在這節課中,我雖然由傳統的“領銜主演”變成了一個“導演”,學生由過去的觀眾而成為了“領銜主演”,但師生互動、生生互動,交流得是那么自然、和諧、融洽,充滿了民主、平等、愉快的氣氛。“演出”取得了空前的成功。
這使我深深體會到:學生的學習和吃飯一樣,是不能代替的;主動學習和被動接受所獲得的東西是不一樣的。因此,必須確立以學生為主體的理念,欣賞與尊重學生的想法與要求,創設能夠讓學生主動參與的教學情境,給學生提供自主合作探究的時空,讓學生真正參與到教學中來,將學習內容以問題的形式間接呈現給學生,然后引導學生去尋找解決問題的多種方法和途徑,“帶著學生走向知識”,而不是“帶著知識走向學生”,端給學生現成的結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