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用信息技術抓好小學閱讀訓練
運用信息技術抓好小學閱讀訓練
摘要:小學閱讀教學是學生吸取知識的關鍵。如何抓好小學閱讀教學,是小學語文教師最關心的話題。閱讀教學中,教師要盡量避免“授人以魚”式的直白說教,追求“授人以漁”式的情景教學。賞花先需會種花,教師要多在訓練方式上下功夫,教師要善于運用信息技術讓學生掌握閱讀學習的方法,使學生的心融入到語言文字中,在優(yōu)美的文字或信息資源中感知、吸取。簡言之,教師要運用信息技術教給學生愛讀書、會讀書的方法,學生的閱讀能力才會開花結果。課件設計要會用、善用、活用,充分運用信息技術的引領作用。
關鍵詞巧妙設計;循序漸進;多樣靈活
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是學生掌握語言文字的重點,承載學生對語言的理解與使用,是學生今后交際必備的工具。對小學語文教師來說,使命光榮,責任重大。運用信息技術抓好學生閱讀訓練的途徑有:
一、教學導語要巧妙設計(課件直觀點睛)
一篇好文章,就像小時候吃的一塊棒棒糖,讓人回味無窮,糖吃完了,棒棒舍不得丟,還在嘴里舔來舔去!同理,教師一段好的課件導語,就能引起學生學習的極大興趣。教師要抓住小學生對什么事物都懷有好奇心,不達目的不罷休的求知特點,巧妙設計閱讀課文的導入語,短時間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我在教學《九寨溝》課文時,課前查閱了九寨溝相關資料,在充分了解其地理位置、文化價值基礎上,播放我制作的“畫龍點睛”式的九寨溝信息課件,設計了開門見山、直奔主題的導語:美麗的九寨溝是我國唯有獲得“世界生物圈保護區(qū)”、“世界自然遺產(chǎn)”兩項殊榮的旅游勝地。具有原生態(tài)環(huán)境,空氣沁人心脾,美麗的雪山、森林、湖泊、瀑布等自然景物,讓游人“樂不思蜀”,贊嘆為“仙境下凡”。你們想知道九寨溝在哪個地方嗎?為什么叫九寨溝?想親身游覽九寨溝嗎?同學們按我提的這幾個問題仔細學習課文吧,你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獲。現(xiàn)在,同學們和我一起去游覽九寨溝吧?通過我精心設計的課件和這些問題,既體現(xiàn)了作者的寫作思路,還引導學生抓住學習內(nèi)容和目標。這樣為學生指明了學習方向,抓中心切入,直奔主題,利于學生理清脈絡,活躍思維,發(fā)展興趣。
二、教學過程要循序漸進(課件因需設計)
好的閱讀效果能激發(fā)小學生的學習興趣,能在閱讀過程中情景交融,產(chǎn)生心靈之間的共鳴。因此,教師要合理的提出閱讀要求,運用合理化的課件,引導學生有序的閱讀課文,抓住學生的年齡特征和學習認知水平,避免問題過深挫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問題過淺導致孩子浮躁,循序漸進式的進行閱讀訓練。比如低年級閱讀課文只要求孩子借助拼音讀懂一句話,能用自己的話大體說出一句話的意思就可以了;中年級要求學生不僅能讀懂、讀通一句話,而且要準確地理解句子,有一定的感情,且能用自己的話較準確地理解一句話的含義;高年級要求學生把各句聯(lián)系起來讀懂一段話,甚至一篇文章。能夠理解句與句之間的聯(lián)系。能從句與句之中體會作者的感情。切記在一個班里,還要根據(jù)學生個體差異,提出的要求也要具有針對性,不可整齊劃一。閱讀訓練不要追求一蹴而就的眼前效果,要循序漸進的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能力,只有一步一個臺階,上樓梯式的前進,久而久之,學生都能做到逐句逐段讀懂,以致理解全篇內(nèi)容,為運用語言文字打好堅實的基礎。好的課件即使教師授課的助手,又是學生獲知的益友。設計課件要因需設計,不可課件滿堂灌。
三、朗讀方式要多樣靈活(課件多樣設計)
在閱讀教學活動中,教師無休止的講授最讓學生頭疼,其實教師成了主體,學生成了客體,教師扮演了封建制的公婆,學生扮演了奴隸制的兒媳,等到“媳婦熬成婆”,學生個性被扼殺,教學任務已耽誤。因此,閱讀教學盡量做到精講多讀,廣泛運用現(xiàn)代教學信息技術,在整堂教學活動中,發(fā)揮課件的引領作用,教師只當配角,學生永做主角;教師只當導演,學生只當演員。閱讀課文中設計多樣靈活的朗讀課件,就會事半功倍的收獲教學成效。
1.在閱讀教學中要“以讀為主”。(朗讀課件的設計)多年的課堂教學經(jīng)歷告訴我:“閱讀教學就是教師和學生和語言文字互相之間在對話表演”、“用語言文字感染師生”。語言文字的感染力要在讀中去感受。所以,閱讀教學要抓好從初讀課文到精讀課文這一主線,朗讀課文是閱讀教學的魂魄,閱讀教學的生命在于“書聲瑯瑯”的朗讀課文,教師要讓學生在理解中去讀,情感傳遞中去讀,讀出語言文字包含得韻味,讀出作者流淌的感情。“文章不怕千次讀,就怕有心人”。在閱讀課堂教學中,學生的個性特點才能得到真正表現(xiàn),教師才能觀察到學生千差萬別的個性。通過課件設計,讓不同學生在朗讀過程中自由地、充分地與語言文字進行對話交流,在師生情感互動的閱讀實踐中,學生讀出自己對語言文字的理解,朗讀過程中領悟意思、感悟情景。因此,教師要合理安排學生去讀,做到恰如其分、有條有理。根據(jù)課文內(nèi)容的不同特點,用靈活多變的形式來讀。如個人朗讀、小組朗讀、全班齊讀、男女分句分段讀、默聲讀、細聲朗讀、大聲朗讀、背誦朗讀、分角色朗讀、感情朗讀、表演朗讀等。切記,朗讀一定要有目的,不管用那種方式去讀,教師要對學生提出明確的要求,杜絕流水賬式的泛泛去讀。不同方式的朗讀,教師都要引導學生置身語言文字的情境中,朗讀時要字字讀得響亮,讀好每一字,不要多一字,不要顛倒一字,不要心不在焉。在閱讀教學中,教師切記讓學生理解“有感情地朗讀”的意義,即用什么樣的語調(diào),抒發(fā)什么樣的感情。如:《難忘的一課》中,“我是中國人,我愛我的祖國”這句話三次朗讀中,情感表達是不一樣的,隨著文章情感變化過程的改變,朗讀的語氣、情感要變化。第三次朗讀到位了,就這一句話讓讀者、他人會激情澎湃、熱淚盈眶的。如何設計課件,讓學生在朗讀氛圍中噴發(fā)感情,這才是教師設計課件的目的所在。
2.在閱讀教學中要“以讀精講”。(重點內(nèi)容設計)閱讀教學就是老師和學生在對話,要具有平等融洽過程,要集中體現(xiàn)學生的主體性,杜絕家長式對話,才能不斷激發(fā)學生學習的熱情和發(fā)展力。《鳥的天堂》中,作者傍晚去時,只看到了大榕樹,連一個“鳥影”都沒見著,懷疑朋友騙了自己,第二天清晨去時,鳥多著讓他目不暇接。這是為何呢?讓學生讀中去找答案,學生說“鳥的習性是晨出暮歸,天亮了就離巢覓食,作者早晨才會看到眾鳥紛飛的景象”。鳥的天堂名不虛傳呀!眼見為實,耳聽為虛。教師在教學時,抓住大榕樹(無鳥)→大榕樹(鳥多)→這真是鳥的天堂(大榕樹)去反復朗讀,就會被文章優(yōu)美的文字所感染。大榕樹是眾鳥的家,我們才會更加熱愛大自然,才會更加珍惜自己的家。我在設計課件時,以“無鳥”“有鳥”去設計,形成對比,感染學生。
每逢學生考試,許多學生在閱讀題中丟分“損失嚴重”,為何?作為教師多把責任推卸給學生,大都會說學生不會閱讀短文。問之,教師在平時教學時“授人以漁”沒?多在“授人以魚”吧!教育信息技術日新月異的時代,我們作為教師,對教育信息技術掌握的程度如何?在授課時運用和發(fā)揮信息技術的效果如何?諸多問題促使我們加強信息技術的學習與提高,平時想方設法抓好學生閱讀訓練是關鍵。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教育信息技術要善于設計與運用,以巧妙設計、循序漸進、多樣靈活為要領設計與運用,才會讓閱讀教學“如魚得水般飛到紙上”。
參考文獻:
在多年課堂教學經(jīng)驗積累基礎上,學習借鑒《小學語文新課程標準》寶貴內(nèi)容,以及在參加“國培”體驗中,陳述個人一點見解,愿與同仁教學相長,共同提高!
篇2:用信息技術課程整合參與下閱讀教學
用信息技術課程整合參與下的閱讀教學
【摘要】以計算機技術為核心的信息技術是當前影響最廣泛的科學技術之一,信息技術與其他學科的綜合和相互滲透,已成為教育發(fā)展和改革的強大動力。隨著素質(zhì)教育的發(fā)展和教育信息化的推進,在語文教學中有效運用信息技術,為學生創(chuàng)設一個愉快的生動活潑的學習氣氛,注入了活力。本文就信息技術與小學語文課程整合、優(yōu)化閱讀教學、創(chuàng)設樂學氛圍的幾點思考及研究、實踐,作一些初步的探討。
【關鍵詞】信息技術課程整合閱讀教學
人類已進入了信息時代,以網(wǎng)絡技術和多媒體技術為核心的信息技術不斷發(fā)展,“信息技術和課程整合”,是我國面向21世紀基礎教育教學改革的新觀點,它要求教師能從自己的學科教學過程中研究如何使用信息技術幫助自己的教學,把信息資源、人力資源和課程內(nèi)容有機結合,共同完成課程教學任務的一種新型的教學方式。這種“整合”教學方式的研究和實施,能創(chuàng)設一種生動活潑的教學氛圍,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開闊學生的知識視野,使學生“愛學”、“樂學”,使閱讀教學朝著特色、個性的教學方向發(fā)展。
一、信息技術與教學內(nèi)容的整合,創(chuàng)設意境,感受真切。
現(xiàn)行蘇教版小學語文教材內(nèi)容得選擇貼近兒童生活,符合現(xiàn)代科學技術發(fā)展,趨應社會發(fā)展需要,洋溢著現(xiàn)實得生活氣息,不僅能夠使學生體會到所學的內(nèi)容與自己接觸的問題息息相關,而且能夠大大調(diào)動學習的興趣和積極性。但人無完人,書亦無完書。現(xiàn)行的小學語文教材中,還出現(xiàn)一些離生活現(xiàn)實、離這個時代比較遠的信息,而利用網(wǎng)絡教學就能彌補此中不足。
例如小學語文第六冊19課《航天飛機》這一課,學生對航天飛機的了解是非常有限的,而且這些知識基礎和生活實際都比較遠,在教學中,我們通過學生上網(wǎng)查詢資料,借助信息技術,解決學生難以理解的信息,通過圖片、視頻、文字等具體、形象地展現(xiàn)在學生面前。不僅讓學生理解了課文內(nèi)容,還讓學生掌握了一定的科學知識。
又如:《黃山奇松》是蘇教版小學語文第八冊的一篇課文,這篇課文采用了比喻、擬人的修辭手法,以生動的筆墨描寫了黃山奇松美不勝收的各種姿態(tài),抒發(fā)了作者對它們的贊嘆之情。全文洋溢著作者對黃山奇松的喜愛之情,充滿了生活的情趣。但由于大部分學生不能親身觀看,體會黃山奇松的之奇的特點。教這篇課文時,借助多媒體資源使學生了解黃山奇松的姿態(tài),感受黃山松的奇美,從而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情趣,激發(fā)學生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熱愛之情。我在播放完四絕的圖片,問學生在這四絕中,人們卻對黃山松情有獨鐘。你有什么問題要問?學生問完后,讓他們再看課題,你能從哪個字中找到答案?(學生回答:奇)那你又有什么問題要問?(學生問,黃山松奇在哪里?)這樣問題層層深入,讓學生對本文的學習產(chǎn)生興趣。然后再創(chuàng)設情境,讓學生身臨其境,并閱讀課文第二自然段,你看到了哪些奇松,他們奇在哪里?(學生讀后討論)這樣讓學生人情入景,更有利于接下來的學習。這樣處理,學生的思維既輕松又活躍,變對課文內(nèi)容的理解分析為圖片、錄像中黃山奇松形象的回味,這不僅培養(yǎng)了他們的形象思維能力,而且還培養(yǎng)他們的語言表達能力,這樣教學使學生易懂難忘,達到“樂中學知”的目的。
我們正是利用了信息資源、現(xiàn)代化手段來跨越時空的界限、剖析事物細節(jié)。將信息技術融合到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引入時代活水,與小學語文教學內(nèi)容相結合,使學生的知識更加豐富多彩,更具有時代氣息、更貼近生活和現(xiàn)代科技。能極大提高小學生的閱讀興趣,開闊他們的視野。
篇3:讓現(xiàn)代信息技術成為培養(yǎng)羌族地區(qū)幼兒閱讀能力多面手
讓現(xiàn)代信息技術成為培養(yǎng)羌族地區(qū)幼兒閱讀能力的多面手
【摘要】幼兒早期閱讀能力的培養(yǎng)程度,將會影響其終身學習的學習能力和水平。羌族地區(qū)孩子因為語言和生活環(huán)境的影響,致使他們用普通話表達的完整性、連貫性、流暢性不夠,閱讀能力落后,培養(yǎng)他們早期閱讀的能力尤為重要。隨著幼教改革的深入,現(xiàn)代信息技術在教學中優(yōu)化教學的作用日益凸顯。早期閱讀教育中巧妙應用現(xiàn)代信息技術,充分發(fā)揮信息技術的靈活性、新穎性、直觀性、趣味性、可操作性、互動性的優(yōu)勢,可以深度挖掘閱讀教育的多層教育價值,大大縮短教育周期,促進羌族幼兒閱讀能力的提高。
【關鍵詞】現(xiàn)代信息技術;優(yōu)化;早期閱讀教育;羌族地區(qū)幼兒;閱讀能力
近年來,世界各國的幼教專家們都十分關注早期閱讀,認為早期閱讀對孩子的口語表達能力和思維的發(fā)展等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幼兒早期閱讀能力的培養(yǎng)程度,將會影響其終身學習的學習能力和水平。羌族地區(qū)的孩子生活在山區(qū),由于生活環(huán)境的局限,交通和信息相對閉塞,詞匯貧乏,平時都用四川話和本民族語言混合與人交流,加之受羌族的地方方言的影響,導致羌族地區(qū)幼兒用普通話表達比較困難,他們只能通過電視、音像制品和幼兒園的教學活動感受學習標準的普通話。他們用普通話表達的完整性、連貫性、流暢性非常不夠,閱讀能力落后,培養(yǎng)他們早期閱讀能力,提供閱讀圖書的經(jīng)驗,前識字經(jīng)驗與前書寫經(jīng)驗,對于他們今后的學習發(fā)展都很有必要,也很重要,又可謂艱辛。要規(guī)范地培養(yǎng)和提高孩子的閱讀能力,學校對孩子進行系統(tǒng)的針對性的早期閱讀教育是必不可少的。
針對幼兒早期閱讀的重要性和緊迫性,“分享閱讀”走進了我們羌族幼兒園,為羌族幼兒閱讀能力的提高提供了良好的物質(zhì)基礎。分享閱讀主要指在輕松、愉快的親密氛圍中,成年人和兒童并非以學習為目的,共同閱讀一本書的類似游戲的活動。其核心價值在于以輕松愉快的方式培養(yǎng)幼兒閱讀能力和興趣,它可以讓孩子感受閱讀、享受閱讀,是一個讓兒童從“聽故事”過渡到“讀故事”的安全橋梁;它不以識字為目的,卻可以讓兒童在不知不覺中學習漢字;它強調(diào)的是成人與孩子一起閱讀、共同分享其快樂,也是一種社會性互動的過程。分享閱讀是一種工具,重要的不是在閱讀中學習而是學會閱讀。分享閱讀配套的領讀音像資料的使用,能幫助幼兒學習普通話,豐富詞匯,促進幼兒語感的發(fā)展。但僅用分享閱讀領讀光盤輔助教學非常有局限性,它缺乏可操作性、互動性、不能瞬間實現(xiàn)反復傾聽和觀看的意愿等的缺憾,不能更快更好地促進幼兒主體性主動思考的意識、能力和語言文字運用的遷移能力的提高,多方面提高幼兒的閱讀能力,現(xiàn)代信息技術正好可以彌補這些缺憾,為培養(yǎng)羌族幼兒早期閱讀能力注入了生命力。因此,我們應適時、適量、適度地運用現(xiàn)代信息技術優(yōu)化分享閱讀教學,有效的提高羌族幼兒的閱讀能力,讓其成為培養(yǎng)幼兒閱讀能力的多面手。
一、讓信息技術有效促進羌族地區(qū)的孩子使用普通話表達能力的提高
普通話是我國各民族共同的語言,學會了普通話可以在不同的地方與人交流,很快融入社會。羌族地區(qū)孩子由于地方方音太重,說普通話較困難,運用信息技術可以有效的幫助他們說好普通話。
(一)讓幼兒在教學中學普通話
在教學中,運用多媒體、DVD、錄音機多種形式,為幼兒播放教學中的兒歌、故事,鍛煉幼兒的發(fā)音吐字,對幼兒發(fā)不準或易發(fā)錯的音,可以反復強化練習,還可以找一些相關的圖片、碟片相結合,讓幼兒學說。這一種方法容易被幼兒喜愛、接受,它既可以糾正幼兒不正確的發(fā)音,還可以培養(yǎng)和提高學說普通話的興趣。
(二)讓幼兒在游戲中提高普通話的水平
游戲是幼兒喜歡的活動,所以教師可以利用有趣的游戲幫助幼兒練習發(fā)音,讓幼兒在游戲中輕松愉快地學習正確的發(fā)音,并練習用普通話交談。可以從互聯(lián)網(wǎng)上搜索適合幼兒的游戲教給他們,在游戲中,幼兒不斷地反復練習,學會正確的發(fā)音,很自然地融入說普通話的氛圍,逐步說好普通話。還可以做錄音游戲,讓孩子聽自己的發(fā)音,再對比標準的發(fā)音,也能促進幼兒普通話水平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