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范文大全 > 為什么需要人文素養

為什么需要人文素養

2024-07-31 閱讀 1819

我今天想講的是年輕人要有什么樣的人文素養。我來的原因很明白,今天你們大概20歲,你們將來很可能影響社會。25年之后,當你們之中的諸君變成社會的領導人進,我已72歲,我還要被你們領導,愛你們影響。所以“先下手為強”,今天先來影響你們。

人文是什么呢?我們可以暫時接受一個非常粗略的分法,就是“文”、“史”、“哲”,三個大方向。先談談文學。我說的文學,指的是最廣義的文學,包括文學、藝術、美學、廣義的美學。

文學:使看不見的東西被看見

為什么需要文學?了解文學、接近文學對我們形成價值判斷有什么關系?如果說,文學有一百種所謂“功能”而我必需選擇一種最重要的,我的答案是:德文有一個很精確的說法machtsichtbar,意思是“使看不見的東西被看見”。在我自身的體認中,這就是文學跟藝術最重要、最實質、最核心的一個作用。

我不知道你們這一代人熟不熟悉魯迅的小說?他的作品對我們這一代人是禁書。魯迅的短篇《藥》,講的是一戶人家的小朋友生了癆病,民間的迷信是,饅頭沾了鮮血給小朋友吃,他的病就會好。或者說祥林嫂;祥林嫂是一個嘮嘮叨叨近乎瘋狂的女人,她的小朋友給狼叨走了。讓我們假想,假如你我是生活在魯迅所描寫的那個村子里頭的人,那么我們看見的、理解的,會是什么呢?祥林嫂,不過就是一個讓我們視而不見或者繞道而行的瘋子。而在《藥》里,我們自身可能就是那一大早去買饅頭、等著人砍頭的父親或母親,就等著要把那個饅頭泡在血里,來養自身的小朋友。再不然,我們就是那小村子里頭最大的知識分子,一個口齒不清的秀才,大不了對農民的迷信表達一點不滿。

但是透過作家的眼光,我們和村子里的人生就有了藝術的距離。在《藥》里頭,你不只只看見愚昧,你同時也看見愚昧后面人的生存狀態,看見人的生存狀態中不可動搖的無可奈何與悲傷。在祥林嫂里頭,你不只只看見貧窮粗鄙,你同時看見貧窮粗鄙下面“人”作為一種原型最值得尊敬的痛苦。文學,使你“看見”。

我想作家也分成三種吧!壞的作家暴露自身的愚昧,好的作家使你看見愚昧,偉大的作家使你看見愚昧的同時認出自身的原型而涌出最深刻的悲憫。這是三個不同的層次。

文學與藝術使我們看見實際反面更貼近生活實質的一種實際,在這種實際里,除了理性的深刻以外,還有直覺的對“美”的頓悟。美,也是更貼近生存實質的一種實際。

誰能夠完整地背出一闕詞?講我最喜歡的詞人蘇東坡好了。誰今天晚上愿意為我們朗誦《江城子》?

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千里孤墳,無處話凄涼??v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面,鬢如霜。

夜來幽夢忽還鄉,小軒窗,正梳妝。相顧無言,唯有淚千行。料得年年腸斷處,明月夜,短松崗。

你說這總共不到五十個字吧,它帶給我們什么?它對我們的價值判斷有什么作用?你說沒有,也不過就是在夜深人靜的時候,那欲言又止的文字,文字里幽渺的意象,意象所激起的朦朧的感覺,使你停下來嘆一口氣,使你突然看向窗外倏然滅掉的路燈,使你久久地坐在黑暗里,讓孤獨籠罩,與隱藏最深的自身素面相對。

但是它的作用是什么呢?假如魯迅的小說使你看了實際背后的縱深,那么,一首動人、深刻的詩,我想,它提供了一種“空”的可能,“空”相對于“實”??眨橇硪环N實際,我們平??床灰姷?、更貼近存在實質的實際。

假想有一個湖,湖里當然有水,湖岸上有一排白楊樹,這一排白楊樹當然是實體的世界,你可以用手去摸,感覺到它樹干的凹凸的質地。這就是我們平常理性的實際的世界,但事實上另外一個世界,我們不稱它為“實”,甚至不注意到它的存在。水邊的白楊樹,不可能沒有倒影,只要白楊樹長在水邊就有倒影。而這個倒影,你摸不到它的樹干,而且它那么虛幻無常;風吹起的時候,或者今天有云,下小雨,或者滿月的月光浮動,或者水波如鏡面,而使得白楊樹的倒影永遠以不同的形狀,不同的深淺,不同的質感出現,它是破碎的,它是回旋的,它是若有若無的。但是你說,到底岸上的白楊樹才是唯一的實際,還是水里的白楊樹,才是唯一的實際?事實上沒有一個是完全的實際,兩者必需相互映照、同時存在,沒有一個孤立的實際。然而在生活里,我們通常只活在一個實際里頭,就是岸上的白楊樹那個層面,手可以摸到、眼睛可以看到的層面,而往往忽略了水里頭那個“空”的、那個隨時千變萬化的、那個與我們的心靈直接觀照的倒影的層面。

文學,只不過就是提醒我們:除了岸上的白楊樹外,有另外一個世界可能更真實存在,就是湖水里頭那白楊樹的倒影。我們假如只知道有岸上的白楊,而不知道有水里的白楊樹,那么做出來的價值判斷很可能是一個片面的、單層次的、簡單化了的價值判斷。

哲學:迷宮中望見星空

哲學是什么?我們為什么需要哲學?

歐洲有一種迷宮,是用樹籬圍成的、非常復雜的。你進去了就走不出來。不久前,我還帶著我的兩個小朋友在巴黎迪斯尼樂園里走那么一個迷宮;進去之后,足足有半小時出不來,但是兩個小朋友倒是有一種奇怪的動物的天性,不知怎么地就出去了,站在高處看著媽媽在里頭轉,就是轉不出去。

我們每個人的人生處境,當然是一個迷宮,充溢了迷惘和彷徨,沒有人可以告訴你出路何在。我們所處的社會,尤其是近些年來的臺灣,價值顛倒混亂,何嘗不是處在一個歷史的迷宮里,每一條路都不知最后通向哪里。

就我個人體認而言,哲學就是,我在綠色的迷宮里找不到出路的時候,晚上降臨,星星出來了,我從迷宮里抬頭往上看,可以看到滿天的星斗;哲學,就是對于星斗的認識。假如你認識星座,你就有可能走出迷宮,不為眼前障礙所惑,哲學就是你望著星空所發出來的天問。今天晚上,我們就來讀幾行“天問”吧。

天何所沓十二焉分日月安屬列星安陳

何闔而晦何開而明角宿未旦曜靈安藏

兩千多年以前,屈原站在他綠色的迷宮里,仰望滿天星斗,脫口而出這樣的問題。他問的是,天為什么和地上下相合,十二個時辰怎樣歷志?日月和著在什么地方,二十八個星宿根據什么排列,為什么天門關閉,為夜呢?為什么天門張開,為晝呢?角宿值夜,天還沒有亮,太陽在什么地方隱藏?

基本上,這是一個三歲的小朋友,眼睛張開第一次發現這個世界上有天上這些閃亮的碎石子的時候所發出來的疑問,非常原始;因為原始,所以深刻而巨大,所以人,對這樣的問題,無可回避。

掌有權力的人,和我們一樣在迷宮里頭行走。但是權力很容易使他以為自身有能力選擇自身的路,而且還要帶領群眾往前走,而事實上,他可能既不知道他站在什么方位,也不知道這個方位在大格局里有什么意義;他既不清楚來時走的是哪條路,也搞不明白前面的路往哪里去;他既未發覺自身深處迷宮中,更沒發覺,頭上就有縱橫的星圖。這樣的人,要來領導我們的社會,實在令人害怕。其實,所謂走出思想的迷宮,走出歷史的迷宮,在西方的歷史發展里頭,已經有特定的名詞,譬如說,“啟蒙”,十八世紀的啟蒙。所謂啟蒙,不過就是在綠色的迷宮里頭,發覺星空的存在,發出天問,思索出路,走出去。對于我,這就是啟蒙。

所以,假如說文學使我們看見水里白楊樹的倒影,那么哲學,使我們能藉著星光的照亮,摸索著走出迷宮。

史學:沙漠玫瑰的開放

我把史學放在最后。歷史對于價值判斷的影響,好像非常清楚。鑒往知來,認識過去才干預測未來,這話已經說爛了。我不太用成語,所以試試另外一個說法。

一個朋友從以色列來,給我帶了一朵沙漠玫瑰。沙漠里沒有玫瑰,但是這個植物的名字叫做“沙漠玫瑰”。拿在手里,是一蓬干草,真正枯萎、干的、死掉的草,這樣一把,很難看。但是他要我看說明書;說明書告訴我,這個沙漠玫瑰其實是一種地衣,針葉型,有點像松枝的形狀。你把它整個泡在水里,第八天它會完全復活;把水拿掉的話,它又會漸漸干掉,枯干如沙。把它藏個一年兩年,然后哪一天再泡在水里,它又會復活。這就是沙漠玫瑰。

好,我就把這一團枯干的草,用一個大碗盛著,注滿了清水,放在那兒。從那一天開始,我跟我兩個寶貝兒子,就每天去探看沙漠玫瑰怎么樣了。第一天去看它,沒有動靜,還是一把枯草浸在水里頭,第二天去看的時候發現,它有一個中心,這個中心已經從里頭往外頭,稍稍舒展松了,而且有一點綠的感覺,松枝的綠色,散發出潮濕青苔的氣味,雖然邊緣還是干死的。它把自身張開,已經讓我們看出了它真有玫瑰形的圖案。每一天,它核心的綠意就往外擴展一寸,我們每天給它加清水,到了有一天,那個綠已經漸漸延伸到它所有的手指,層層舒展開來。

第八天,當我們去看沙漠的時候,剛好我們一個鄰居也在,他就跟著我們一起到廚房里去看。這一天,展現在我們眼前的是完整的、豐潤豐滿、復活了的沙漠玫瑰!我們瘋狂地大叫出聲,因為太快樂了,我們看到一朵盡情開放的濃綠的沙漠玫瑰。這個鄰居在旁邊很奇怪地說,這一把雜草,你們干嘛呀?

我愣住了。

是啊,在他的眼中,它不是玫瑰,它是地衣啊!你說,地衣美,美到哪里去呢?他看到的是一把挺難看、氣味潮濕的低等植物,擱在一個大碗里;也就是說,他看到的是現象的自身定在那一個時刻,是孤立的,而我們所看到的是現象和現象背后一點一滴的線索,輾轉曲折、千絲萬縷的來歷。

于是,這個東西在我們的價值判斷里,它的美是驚天動地的,它的復活過程就是宇宙洪荒初始的驚駭演出。我們能夠對它欣賞,只有一個原因:我們知道它的起點在哪里。知不知道這個起點,就形成我們和鄰居之間價值判斷的南轅北轍。

不必說鑒往知來,我只想告訴你沙漠玫瑰的故事罷了。對于任何東西,現象,問題,人,事件,假如不認識它的過去,你如何理解它的現在到底代表什么意義?不理解它的現在,又何從判斷它的未來?

對于歷史我是一個非常愚笨的、非常晚熟的同學。四十歲之后,才發覺自身的缺乏。寫“野火”的時候我只看孤立的現象,就是說,沙漠玫瑰放在這里,很丑,我要改變你,因為我要一朵真正的芬芳的玫瑰。四十歲之后,發現了歷史,知道了沙漠玫瑰一路是怎么過來的,我的興趣不再是直接的批判,而在于:你給我一個東西、一個事件、一個現象,我希望知道這個事情在更大的坐標里頭,橫的跟縱的,它到底是在哪一個位置上?在我不知道這個橫的跟縱的坐標之前,對不起,我不敢對這個事情批判。

了解這一點之后,對于這個社會的教育系統和傳達媒體所給你的許許多多所謂的知識,你發現,恐怕有百分之六十都是半真半假的東西。比方說,我們從小就認為所謂的西方文化就是開放的、民主的、講究個人價值反抗權威的文化,都說西方是自由主義的文化。用自身的腦子去研究一下歐洲史以后,你就大吃一驚:哪有這回事?。课鞣轿乃噺团d之前是一回事,文藝復興之后是一回事;啟蒙主義之前是一回事,啟蒙主義之后又是另一回事。然后你也相信過,什么叫中國,什么叫中國國情,就是專制,兩千年的專制。你用自身的腦子研究一下中國歷史就發現,咦,這也是一個半真半假的陳說。中國是專制的嗎?朱元璋之前的中國跟朱元璋之后的中國不是一回事的;雍正乾隆之前的中國,跟雍正乾隆之后的中國又不是一回事的,那么你說“中國兩千年專制”指的是哪一段呢?這樣的一個斬釘截鐵的陳說有什么意義呢?自身進入歷史之后,你納悶:為什么這個社會給了你那么多半真半假的“真理”,而且不告訴你他們是半真半假的東西?

對歷史的探索勢必要迫使你回頭去重讀原典,用你現在比較幼稚的、參考系比較廣闊的眼光。重讀原典使我對自身變得苛刻起來。有一個大陸作家在歐洲哪一個國家的餐廳里吃飯,一群朋友高高興興地吃飯,喝了酒,拍拍屁股就走了。離開餐館很遠了,服務生追出來說:“對不起,你們忘了付帳?!弊骷揖蛯懥艘黄恼麓蟠蟮刭澝罋W洲人民族性多么的淳樸,沒有人懷疑他們是故意白吃的。要是在咱們中國的話,吃飯忘了付錢人家可能要拿著菜刀出來追你的。

我寫了篇文章帶點反駁的意思,就是說,對不起,這可不是民族性、道德水平或文化差別的問題。這恐怕根本還是一個經濟問題。比方說假如作家去的歐洲正好是二戰后糧食嚴重缺乏的德國,德國侍者恐怕也要拿著菜刀追出來的。這不是一個道德的問題,而是一個發展階段的問題,或者說,是一個體制結構的問題。

寫了那篇文章之后,我洋洋得意覺得自身很有見解。好好,有一天重讀原典的時候,翻到一個暢銷作家在兩千多年前寫的文章,讓我差點從椅子上一跤摔下來。我發現,我的了不起的見解,人家兩千年前就寫過了,而且寫得比我還好。

韓非子要解釋的是:我們中國人老是贊美堯舜禪讓是多么道德高尚的一個事情,但是堯舜“王天下”的時候,他們住的是茅屋,他們穿的是粗布衣服,他們吃的東西也很差,也就是說,他們的享受跟最低級的人的享受是差不多的。然后禹當國王的時候他的勞苦跟“臣虜之勞”也差不多。所以堯舜禹做政治領導人的

篇2:優秀電影促進小同學人文素養有效性研究方案

一、選題背景一〉時代的召喚:歸來兮――人文教育1、勝利的古代人文教育的啟示:當我們陶醉于先秦散文、詩歌、漢賦、唐詩、宋詞、元曲時,當我們埋首于中外古典名著時,當我們頂禮膜拜諸子百家、古希臘“三杰”和其他圣人、哲人、偉人時,我們不得不掩卷而思:那個時代何以能孕育出一座座令人仰止的智慧高峰?除政治、經濟等因素外,更重要的是古典人文教育涵養了一代代先哲先賢的智慧,激發了他們的下載性,發明出了絢爛輝煌的古典文化。而今,我們身處更進步、更偉大的時代,我們當今的教育缺了些什么?我們的教育應該從中攝取哪些營養?我們不得不深思。2、近、現代教育實踐證明:人文教育不可或缺翻開近、現代教育史,我們不難發現:科學教育與人文教育自18世紀工業革命以來就存在尖銳的對抗,相互攻訐。極端科學主義者認為:人文主義的社會價值觀和道德價值觀從根本上講是不切合實際,無助于實際問題的解決。而極端人文主義者認為:現代科學的發展和其應用對人性是一種摧殘,對文明是一種毀滅。兩者的較量,早在20世紀前50年就漸見分曉,科學教育逐漸占據了主導地位。“二戰”后,以蘇、美為代表的東西方集團為爭奪世界霸權,科學教育憶穩據“霸主”地位。美國的“學科結構運動”,蘇聯的“高難度教學”,使教育關注的焦點集中到科學人才的培養上。“一個剛入學的兒童,越來越不被看作是一個未來的詩人、畫家、音樂家、文學家、評論家、宗教領袖、哲學家、小說家或是政治家。人們首先想到的是把他培養成一個物理學家、技師、工程師……一個工藝技術王國的預言家和牧師。”我國教育也深受這種思潮的影響,“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口號就是這種唯智的科學教育的反映。即使是素質教育的今天,重理輕文現象仍隨處可見??茖W萬能論、技術決定一切的理念,使科學教育失卻了方向。“科學”這把雙刃劍,既給人類社會帶來衛豐厚的物質基礎,也導致了人的物欲惡性膨脹。加強了諸多全球性社會問題,如生態環境日益惡化、種簇暴力抵觸、宗教抵觸、恐怖主義、首先滑坡、腐敗等問題無不標明,科學萬能論者所企望的:科技能夠克服人類社會的一切危機,解決人類社會的任何難題,并自動使人類走向光明的“理想”已化為泡影。人類需要一種完整的生活。個人向往一種和諧的發展,社會需要在物質和精神兩個方面堅持基本平衡。人類社會期盼的福址何依?人們開始反思我們的教育,開始重新為“科學教育”與“人文教育”定位。懷特海早就說過:“沒有地道的技術教育,也沒有地道的人文教育,二者缺一不可?!比毡窘逃揖畲笤谂u當今教育時指出,偏重科學教育“忘記了方向”,“丟掉了教育的另一半”。愛因斯坦認為:“只教給人一種專門知識、技術是不夠的,專門知識和技術雖然使人成為有用的機器,但不能給他以一個和諧的人格。最重要的是人要藉著教育得到對事物和人生價值的了解和感覺,人必需對屬于道德性質的美和善有親切的感覺,對于人類的各種動機、各種期望、各種痛苦有了解,才干和別的個人和社會有合適的關系。”美國圣母大學前校長赫斯柏指出,完整的教育應同時包括“學習做事”和“學習做人”兩大局部。在他看來,“學習做事”必需接受科學教育,“學習做人”必需接受人文教育。歷史昭示:教育不可失去另“一半”!時代召喚:歸來兮,人文教育!二〉教改的洪流:人文教育迅猛復興20世紀70年代,長期被忽視、貶低的人文教育開始復蘇,并與科學教育融為一體,以迅猛之勢蕩激宇內。人文教育已成為世界教育改革普遍關注的問題。各國紛紛把人文教育提高到了它應有的地位上。伴著新世紀的強音,我國新一輪課程改革拉開了序幕。人文教育成了新課改的重要理念之一。從教育觀、教育目標到教學觀、教學目標;從教學內容到課程設置、管理,再到評價體系無不體現出人文主義教育思想。電影課,作為全國教育科學“九五”和“十五”規劃研究課題《素質教育實驗研究》的重點子課題,也大步邁進了校門,走進了課堂,在國內外發生了重大影響。為人文教育提供了豐富的、同學喜聞樂見的內容,開辟了新的途徑。三〉學校背景1、概況。我校是一所全日制完全小學,現有同學2500多名,教師139人。早在1997年,我校就購買了百余部電影錄像帶,并在局部班級中試影,為參與“十五”電影課題,積累了可貴經驗。2、科研興校為本課題的開展奠定了思想基礎。多年來,學校領導非常重視師資隊伍建設。1995年――1998年學校組織開展了《運用PDCA循環提高青年教師素質》課題研究。獲得了國家二等獎;1998年――**年,學校繼上輪師資培訓后,開展了《運用現代教育技術提高教師素質》的課題研究,獲得了湖南省二等獎;兩輪的師資培訓,提高了教師整體素質,鍛煉了教研隊伍,確立了科研興校的指導思想。我?,F有研究生學歷3人,本科學歷45人,其余均具備大專學歷?,F已是“湖南省中小學教師心育實驗基地”和國家級“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實驗基地”,且正在申報“湖南省基礎教育科研示范學?!?。學校教師機構完備,教研室下設19個學科教研組,有一批教育、教學、教研能力強的骨干教師。3、一流的硬件設施為本課題研究提供了物質保證。我校已于2000年,以一流的硬件、軟件、潛件,一舉通過了湖南省現代教育技術實驗學校的評估驗收。還購置了500多部電影VCD光盤或錄像帶。為本課題的開展打下堅實的物質基礎。4、嚴格、科學的管理將為本課題研究提供可*的組織保證。我?,F已是“湘潭市窗口示范學?!薄ⅰ俺鞘幸幏痘瘜W校”,嚴格科學的管理在市內外享有盛譽。為本課題的順利開展,我校還成立了專門的組織機構,校長葉劍軍親任組長。并聘請專家當顧問,為課題開展提供了組織保證。二、研究目標、對象、內容一〉目標:1、通過實驗,遴選出適合個年段小同學觀看的有助于提高其人文素養的國內、外優秀影片。2、通過實驗,研究運用優秀電影資源促進小同學人文教育的原則、方法、模式。3、通過實驗,建立相應的檢測、評價體系。4、通過實驗,驗證優秀電影資源對于加強小學人文教育的重要作用。推動優秀電影資源的教學應用。5、通過實驗,促進同學對世界多樣性文化的感知。如對(宇宙、地球、自然、地理、生物、歷史、情感、社會常識、古今中外名人、名著)等方面的感知,從而提高同學的人文素養。這是本課題的重點目標。二〉對象:在全校1-6年級中,在教師、同學、家長自愿的申報的基礎上,各年級選擇2-3個班進行實驗,對實驗班同學不作均等處置。三〉內容:將電影課題中500部優秀影片,36個系列與本課題相關的內容,根據同學的年齡特征和認知規律,遵循循序漸進的原則,選擇、放映合適內容的影片。人文教育的內涵十分廣泛,本課題以促進小同學“八心”(誠心獻給他人、孝心獻給家長、愛心獻給社會、忠心獻給祖國、熱心獻給和平,以下簡稱“八心”)形成為切入點和落腳點,利用電影對小同學進行人文教育。圍繞“八心”主題開展實驗研究活動中,重點培養同學的對于他人、社會、自然、自我的正確態度,并建立相應的行為準則。主要內容和相互關系列表如下:人文教育范疇人文教育類別人文教育主題人文教育側重點影視類別(舉例)人與人(社會)人與人之間誠心獻給他人誠信、禮讓友情孝心獻給家長親親尊師愛友親情人與社會之間人與多樣文化愛心獻給社會少兒與社會忠心獻給祖國美麗的祖國熱心獻給和平世界各地、名著改編世界重大歷史事件人與自然親近自然敬重自然維護自然關心獻給環境人與自然耐久的和諧宇宙、地球環保人自身內部主我與客我自在與自為信心留給自身恒心留給自身人的價值與尊嚴少兒與智慧生長經歷、歷史偉人生活遭遇命運童話、神話科學家、藝術家傳記三、研究方法一〉研究方法:1、實驗研究法:采用對比實驗,即實驗班與非實驗班對比。這是本課題的主要研究方法。2、調查研究:采用訪談、問卷、檢驗、開座談會、個案分析等方法,驗證實驗目標。3、觀察法:確定觀察的目的、對象后,有計劃有步驟進行觀察。如:實驗班同學的行為習慣、言談舉止、精神風貌、情感態度的變化。二〉實驗假設和論證:我們假設,優秀電影能有效促進人文教育。這一假設建立在以下事實和理論的基礎上。(一)人文教育――教育的另“一半”1、人文教育,醫治“世界之癌”的良方。近、現代人文教育的冷落與失落,給人類帶來了諸多的、嚴重的、普遍的社會問題,格雷格指出:“世界生了癌,這癌就是人?!碑斘覀兓厥兹祟愒谏蟼€世紀經歷的種種災難(如:兩次世界大戰、奧姆真理教、****、911事件、生存環境惡化……)時,不難發現:無論是“天災”,還是“人禍”,幾乎都是與人的物欲膨脹、人性惡化、人的價值理性(非科學的、非工具的)匱乏有著密切的關系。要使人類社會的福址長盛不衰,就必需醫治導致“世界生癌”的人,而這種良方,人們公認,則是“人文教育”莫屬。于是,加強人文教育便成了當今世界教育改革的熱點。2、人文教育,素質教育的催化劑。素質教育是促進同學身心發展為目的,以提高國民的思想道德、科學文化、勞動技術、身體、心理素質為宗旨的基礎教育。在教堂內容上,重視德、智、體、美、勞、心諸方面的全面和諧發展。視教育青少年學習做人為首要任務……。當代人文主義教育(科學人文主義教育)即信奉科學,又崇尚人道。是以科學為基礎和手段,以人文為方向和目的,以在科學和人文的相互協調、互相補充中促進人和社會在物質和精神兩方面和諧發展,并在此基礎上實現人的解放為最高目的。在教堂內容上,人文教育重視文學、藝術、倫理、社會、歷史、地理、自然等學科教學。由此可見,素質教育與人文教育的目標和教學內容雖表述不一,但實質上大體一致,至少是相通、相融的。但人文教育更著力于素質教育中所指的“思想道德素質和身心素質”兩個方面,偏重于教育同學做人。而這兩個方面正是我們在實施素質教育過程中容易忽視的。因此,加強人文教育有利于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深化。3、人文教育,小學教育的窘境。人文教育,關乎人性、關乎心靈、關乎道德倫理、關乎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關乎人類的過去,特別是現在和將來,關乎人的精神和智慧的下載性,也關乎個人、關乎他人、關乎社會、關乎自然界。這一切似乎是高等教育的奢侈品,小學教育由于同學年齡特征和認知結構等方面的限制,人文教育難以深入。加上長期以來,小學教育目的功利化傾向嚴重和人文知識體系零散、單薄、狹窄、陳腐和實施途徑、方法的單一、落后,于是人文教育在于小學教育中幾近空談,陷入了十分窘迫的境地?;谌宋慕逃闹匾院臀覈宋慕逃默F狀,在小學加強人文教育勢在必行。4、推陳出新,電影人文教育。數千年的人類文明,給我們留下了豐厚的遺產,是人文教育的極好教材。怎樣對待保守文化呢?*同志早就說過,“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古為今用,洋為中用”??稍谥R、信息爆炸的今天,“數典忘宗”的現象更為嚴重,對珍貴的保守文化,人們越發淡漠。赫欽斯早就感嘆:一個從沒讀過古典名著的人怎能稱得上是受過教育的呢?那么,怎樣利用人類文明中,優良的人文教育內容呢?怎樣找回“教育的另一半”呢?我們認為“電影”不失為小學人文教育的一種有效途徑和方法。(二)開啟人文教育資源的寶庫1、電影蘊藏著豐富的人文教育資源。電影自問世以來,全世界共生產23萬余部,匯集了人類數千年的文明效果?!耙徊亢秒娪皩⒂绊懸粋€人的一生”,這已成為人們的共識?!半娪罢n題”的倡議者們,從中為小學階段的同學選取了500余部優秀電影,編排成36個系列,其中包括神話、童話、寓言、幻想、民間傳說、傳奇、智慧兒童、少兒社會、歷史偉人、藝術家傳記、軍事家傳記、音樂歌舞、學校生活、親情、文學名著改編、世界重大歷史事件等系列。這些都是人文教育的極好內容,“這些電影值得每個小朋友至少看一遍”。2、電影是人文教育的有效載體和途徑。影視藝術是當代最具群眾性的藝術之一,是通過銀幕或熒屏上的藝術形象進行思想熏陶,情緒感染的一種精神活動。有人說:電影,它從詩中中學得了語言和韻律;從小說中得到了故事和描寫;從戲劇中襲取了角色和扮演;從攝影中搬來了光線和色彩;從音樂中竊取了音響流動;從畫師處偷得構圖和情趣;從建筑那里摹得了結構。它是各種藝術的綜合,是形式與內容的完美結合,是思想與藝術的珠聯璧合。

篇3:教育反思提升學生人文素養從教師自身做起

作為一名教師,專業素養必不可少,但是人文素養也很重要。“世界上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聽了牛志強老師的講座,我更深深地理解了這一句話。

牛老師以自己所教授的美術專業為切入點,讓我們重新審視了這門學科,美術其實并沒有我們想象的那么遙不可及。作為“門外漢”的我一直覺得自己跟美術的距離很遠,但聽了牛老師的講座,我學會了一些欣賞美術作品的知識,也認識到一個道理,雖說“隔行如隔山”,但人們都會有發現美、欣賞美的能力,就看你自己能在多大程度上開發自己的能力。之后牛老師又從自己的專業教學入手,跟我們分享了很多他的教學經驗和見解,其中一點讓我獲益匪淺。牛老師提出這樣兩個問題:“我們需要什么樣的教育?”;“作為老師我們應該擁有什么樣的教育能力?”我們的教育不應該只是讓學生掌握知識和技能,還要使學生有思想、有文化、有修養等。那作為老師,我們更應該有這樣的能力,不能只專注于自己的專業提升和教育技能的提升,還要不斷提高自己的人文素養。而對學生人文素養的教育,光靠上美術課、音樂課是不行的,需要各科老師在日常教學中向學生傳遞美,激發學生發現美、踐行美的能力。這就要求作為老師的我們首先擁有感受美、發現美的能力。

人文素養的提升對培養全面發展的人至關重要,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起著關鍵性的作用,希望自己以這次培訓為契機,努力提升自己的人文素養,做一名引導學生發現美、踐行美的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