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組合作課改實踐反思
課堂教學改革勢在必行。在教學過程中,學生如果不具有自己的真實活動,教育就不能成功。小組合作學習給學生創造了機會,我們教育者要善于把握機會,使小組合作學習落到實處,達到真正、實質的有效學習。
在《課程標準》的基本理念和課程實施建議中,小組合作學習已經成為一個重要的概念。因而,在教學過程中,我們倡導將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盡可能地給學生提供自主探究、合作學習、獨立獲取新知的機會,盡可能多地讓學生體驗嘗試成功、探索與發現的快樂。現在廣大的教師都在嘗試運用這種新的教學理念,但是,我沒有把小組合作學習用到實處,只局限于在形式上的模仿,從而導致了小組合作學習的無效性。
如何更有效地開展小組合作學習,現就結合平時的聽課情況和自己的教學經驗來談談我的一些體會。
一、把握合作學習的時機
開展合作學習,要結合學生和教師的實際水平以及教學內容的特點,不能濫用。因為并不是所有性質的教學內容都適合合作學習的。例如簡單的學習內容,可以讓學生獨立學習,快速解決問題;而復雜的知識內容,則需要教師的精講,所以合作內容的確定需要我們每一個教師慎重考慮。一般來說,重點的問題,應多采用小組合作學習。合作性學習可以集中大家的智慧,有利于問題的解決和學生團隊精神的培養。
二、充當好合作伙伴
教師不再是教學的主宰者,而是學生學習的合作者、引導者和參與者。傳統意義上的教師教和學生學,將不斷讓位于師生互教互學,彼此形成一個真正的“學習共同體”。教師的角色應當是學生學習的伙伴,是學習過程中的組織者、引導者、誘導者和輔導者。在實施小組合作學習時,教師決不僅僅是一種教學形式上的簡單轉換,而是一種教育觀念上的深刻轉變,是對學生主體性的進一步的認識過程,在實踐教學中,教師應擺正學生“主體”的地位,充分挖掘其創新潛能,發揮“主體”作用。而如何擺正教師的“主導”地位和學生的“主體”地位,其關鍵就在于教師的“扶”和“放”。“扶”是指教師在小組合作學習時,深入到小組中去,了解他們合作的效果、討論的焦點、思考的疑難點。適時地考慮學生需要什么,創設有針對性、啟發性的問題,有挑戰性的問題,讓學生“跳起來”能“摘到果子”。“放”是指教師
在小組合作學習時,針對一些一般性的問題大膽地讓學生自主學習,解決問題,讓學生體驗成功的快感。
三、適時評價,激發興趣
積極的評價,將不斷增強學生參與合作的意識,也使學生不斷獲得成功的喜悅。因此,合理運用小組成員互評與自評,對于保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增強其學習的自信心尤為有效。同時,正確的評價與被評也正是學生將來走上社會所必須具有的基本素質之一評價可以是個人評價、小組互評、教師評價。可采用口頭表揚、鼓掌祝賀、授予小組榮譽稱號等。
通過獎勵使學生知道什么行為是有價值的,是能得到認可的,激發學生盡可能地展示自己的才華,開發他們的潛能,樂意為共同的學習目標而努力,從而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提高合作技能。
小組合作學習不是萬能的鑰匙,需要我們不斷地進行研究,不斷探索有效合作學習的途徑和方法,以實現學習方式的轉變,促進學生不斷發展。
篇2:新課改中學音樂課深化與反思
新課改中學音樂課的深化與反思
臨高縣臨城中學音樂教師:羅堅
我是一名剛剛從校園畢業,踏入教師崗位的新教師。在大學里面,我們學校了音樂課程改革的理念與思想,學習了如何進行教育改革,如果把音樂作為素質教育的一個重要課堂,同時也是實施美譽的首選課堂。步入崗位之后我才明白,其實要實施新課程,在縣級中學是一件比較難的事情,有下面幾個原因:一是課堂紀律問題,二是教師心態問題,三是學生與社會的距離問題,第四就是學校的學習條件問題,第五學生實踐活動問題。在這些方面存在著很大的問題。
對于一位外地新老師來說,在新的環境下,語言的差別,地域的差別等等都是一個外地新教師要去適應,去摸索去改變的過程。三個月來,環境適應了,語言根本無法適應,這邊學生普遍都是說自己家鄉話,從小沒有養成說普通話的習慣,所以這是教育教學的一個大問題,聽不懂普通話,我們教學主要是通過我們的語言來傳達我們所要教學的內容,如果這個問題解決不了,我想改革只是空談沒有實際意義。所以我想想從下面幾點談談我對于縣級中學音樂的課改的實施及其自己教學中的深化與反思。
一、地方語言與普通話的轉換
中國是一個文字大國,中國有五十六個民族,不只有五十六種語言,針對海南來說,海南就有很多種,其中基本相似的有海南話,他包含很多地方,語調有些不一樣,但基本都能聽懂,但是臨高和儋州兩個地方,是和海南話完全不一樣的,其次還有黎族語言,黎族也分了很多種。所以說中國的語言豐富多彩。在對于一個比較落后的臨高來說,從小就使用自己地方語言表達是件很正常的事情,但是我想知道,難道他在小學的時候也用地方語言嗎?難道小學里面的老師都是用地方語言來上課嗎?開學的時候,我發現我教的很多班,連我說普通話他們都不知道我在說什么,一愣一愣的在那傻看著我。我當時就在想,難道他聽不懂,后來得知,他確實聽不懂!對于這樣的學生,我們怎么去實施課程改革,簡單的普通話聽不懂,教學如何進行,如果我認為,如果要實施課程改革語言是一個大問題,特別是對于地方學生。
二、音樂教師本身的綜合水平有待提高
前面的那個問題是基本問題,但是對于一些學習比較認真的學生來說,這個問題已經不是問題,因為他們基本都能聽懂老師所要表達的意思。但是對于音樂教師本身的綜合水平要求提高,在新課程里面,內容越來越豐富,覆蓋的面也越來越廣,這就要求我們老師有更寬廣的知識,不光只有音樂方面的,我想還有天文地理都要有所了解,不然在上課的時候你的課堂就會枯燥無味,學生在上課的時候也會沒精打采,因為他們對于專業音樂教育學習的東西完全不一樣,我們主要目的是培養他們對于美的一種欣賞和基本素質的提高,更高的要求培養他們愛國情懷,培養他們創新精神等等。所以說,對于簡單的音樂教學是完全不夠的,學生需求的東西不完全只有書本上的幾個音符,他們還包括舞蹈、戲劇美術影視等等及其音樂之外的學科知識。在對于新課程學生的學習觀念改變了,學生通過各種手段對于課本已經熟知,所以照本宣科已經不可能滿足現在的學生,網絡的發達,更讓學生要求與世界接軌,了解中國以外的更多知識。所以這對于一個老師來說,知識的增加,主動從別的學科入手引入到音樂學科,讓各種學科都與音樂學科綜合,加深音樂內涵,創造新的音樂內涵,豐富課堂,從而引導學生更加興趣的學生與思考。
篇3:新課改背景下多媒體在課堂教學中反思
新課改背景下多媒體在課堂教學中的反思
摘要:關注課程內容與生活與時代的聯系,通過課堂教學引導學生關注生活、了解生活以及運用課堂所學知識和技能引領生活是新課程改革的重要目標,在此背景下,“課堂情景化,情境生活化,生活活動化”成為新課程理念下課堂改革的一個重要特征。同時,近年來隨著我國科技和經濟的發展,絕大多數學校都安裝了多媒體等現代教學設備,于是很多老師似乎找到了新課改和現代教育技術的契合點,紛紛一改傳統教育模式實行多媒體教學,甚至有些文科老師將多媒體教學作為提高教學質量的救命稻草。筆者認為:多媒體教學作為一個新的教學模式,其既有有利于教學的一面,同時也存在一些弊端,如果我們不加分析的盲目使用,勢必會影響教育教學成效。
關鍵詞:新課程改革;多媒體教學;教學模式;教學成效
近年來,隨著國家經濟的發展,國家財政及其社會對教育事業的投入,很多學校都紛紛在教室安裝了多媒體及現代教育教學技術設備,很多教師甚至老教師都紛紛一改以往的一支粉筆、一本教案、一張嘴的傳統教育模式,而采用多媒體教育。筆者通過多年多媒體教學實踐摸索得出:多媒體教學作為一個新的教學模式,其既有有利于教學的一面,同時也存在一些弊端,如果我們不加分析的盲目使用,勢必會影響教育教學的成效。
一、多媒體教學的積極效應
(一)多媒體具有形象及直觀的特點,具有豐富的表現力。多媒體可以模擬仿真各類情境。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根據不同的學科特點,創設與教學內容相關的場景氛圍,使學生在一種虛擬而又真實的生活空間中得到最深切的情感體驗,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滿足了他們的好奇心,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多媒體教學具有直觀、方便、快捷、實用等特點,與傳統教學相比,多媒體能對教材進行準確的、生動的展示,能將抽象的觀念和事物具體化,也能將課節知識系統化。多媒體課堂教學的特殊性就在于它能將教學內容多維化呈現出來,在此過程中,教師既是講解者,也是課堂教學的設計者以及課堂教學的組織者,學生既是課堂教學的對象,也是課堂活動的參與者甚至組織者。因此,無論是從教師的“教”的角度還是從學生的“學”的角度,利用多媒體上課,確實起到了優化課堂、整合資源、調動學生主動性的作用。
(二)對教學中一些重難點的處理有很好的解決作用。多媒體的信息符號有文本、圖形、圖像、音頻、視頻、動畫等;有靜止的、運動的、分散的、合成的、視覺的、聽覺的。這些表現形式多樣化的多媒體信息,對于抽象的概念、原理可以用文字描述圖片展示,也可以用動畫模擬現實全過程,化不可見為可見,化靜態為動態,化抽象為直觀,從不同角度,以不同方式恰當的表現和揭示知識的內在規律,突破時空的限制,使學生的形象思維得到發展的同時,邏輯思維能力也能得到相應的發展,解決教學中的重難點,從而實現教學目標最優化。
(三)多媒體運用極大的擴充了教學的容量,有利于提高教學效率。多媒體教學會減少教師上課書寫板書的實踐,從而加大課堂教學容量。同時,由于互聯網的應用,網上信息豐富而新穎,可以從網絡及其他生活信息源中獲得大量的相關知識,教師可以采用整合、對比、進行相關鏈接的方式呈現給學生,這樣既拓寬了學生視野,也提高了學生收集信息、分析信息、提取信息的能力,這正是新課改的教學目的之一。
(四)多媒體教學能讓教師及時了解學生的學習效果,并以此來規劃教學進度。在課件制作過程中,一堂課的內容可能是一些相關知識的整合,因此必須注重課堂中知識傳授的整體性。這一點必須在課件中體現出來,在上完相應框節甚至一目的知識后,教師可以通過及時練習來鞏固和檢驗學生對剛學過的內容是否有充分的理解,這點在傳統教學模式中是很難實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