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范文大全 > 就本模塊中某個課標解讀要點您看法

就本模塊中某個課標解讀要點您看法

2024-07-31 閱讀 1236

就本模塊中的某個課標解讀要點談談您的看法

發布者:張秀林

對于區域地理教學而言,最重要的內容是區域地理特征,而把握特征的關鍵是使學生形成正確的、完整的、動態的地理形象,區域地理的教學可以用好“舉例說明”如:舉例說明地理環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理解地理環境的整體性。

我們教師不能簡單呈現地理環境各要素間的相互關系圖,介紹陸地環境各要素是相互聯系制約滲透,構成陸地環境的整體性就行了。學生其實是很不容易理解的。新課標中的“舉例說明”我認為是學生通過觀察身邊的和其他的地理環境及要素,思考舉例,才能理解地理環境的整體性。我們可讓學生看一段西北內陸地區的風光片,和本地的一段風光片。讓學生很直觀感受到這兩個地區地理環境整體性不同。在引導學生看片段過程中注意這些地理要素,然后填在下表中(填出的答案也就是一種舉例)

位置

氣候

水文

生物

土壤

地貌

我國西北

地區

大陸內陸地區,距海遠

干旱的溫帶大陸性氣候

降水少,地表水貧乏.

植被稀少

土壤發育差,有機質少.

戈壁和荒漠,沙漠等為主

各要素結合在一起,才構成了我國西北內陸地區的整體干旱的地理環境。如果這幾個要素的其中一個發生變化,如:氣候等,就會導致其他要素甚至整個環境的改變。讓學生結合剛看的片段和生活環境,可以舉例說出各地理要素特征和整體性。這樣將直觀感受例子印象和理性的知識結合起來,就能很好的達到和理解新課標的要求,也能逐類旁通。

的,模塊

篇2:小學語文新課標及課標解讀

小學語文新課標及課標解讀

小學語文新課標

第一部分前言

現代社會要求公民具備良好的人文素養和科學素養,具備創新精神、合作意識和開放的視野、具備包括閱讀理解與表達交流在內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運用現代技術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語文教育應該而且能夠造就現代化社會所需的一代新人發揮重要作用。面對社會發展的需要,評價目的和方法等方面進行系統的改革。

九年義務教育語文課程的改革,應以馬克思主義和科學的教育理論為指導,總結我國語文教育的成改得失,借鑒各國母語教育改革的經驗,遵循語文教育的規律,努力建設與現代社會發展相適應的語文課程,在培養學生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等方面發揮應有的作用。

一、課程性質與地位

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

語文課程應致力于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與發展。語文素養是學生學好其他課程的基礎,也是學生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的基礎。語文課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決定了它在九年義務教育階段的重要地位。

二、課程的基本理念

(一)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九年義務教育階段的語文課程,必須面向全體學生,使學生獲得基本的語文素養。語文課程應培育學生熱愛祖國語文的思想感情,指導學生正確地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語,豐富語言的積累,培養語感,發展思維,使他們具有適應實際需要的識字寫字能力、閱讀能力、寫作能力、口語交際能力。語文課程還應重視提高學生的品德修養和審美情趣,使他們逐步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促進德、智、體、美的和諧發展。

〔二)正確把握語文教育的特點。

語文課程豐富的人文內涵對人們精神領域的影響是深廣的,學生對語文材料的反應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應該重視語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學內容的價值取向,同時也應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

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應著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而培養這種能力的主要途徑也應是語文實踐,不宜刻意追求語文知識的系統和完整。語文又是母語教育課程,學習資源和實踐機會無處不在,無時不有。因而,應該讓學生更多地直接接觸語文材料,在大量的語文實踐中掌握運用語文的規律。

語文課程還應考慮漢語言文字的特點對識字寫字、閱讀、寫作、口語交際和學生思維發展等方面的影響,在教學中尤其要重視培養良好的語感和整體把握的能力。

篇3:小學語文低年級閱讀教學課標實踐解讀

小學語文低年級閱讀教學課標實踐解讀

海口市第二十六小楊艷

**修改版的《語文課程標準》中對之前語文課程是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修改為:(語文課程是一門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也就是說:學語文就是學語言用語言。學語言就是讓學生充分地朗讀,老師不要過度的分析講解課文,而要量力而行。用語言就是訓練學生在課堂上會說會寫。

新課標低段閱讀要求:

第一學段(1、2年級)閱讀目標和內容:

1、學生喜歡閱讀,感受閱讀的樂趣。養成愛護圖書的習慣。

2、學習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學習默讀。

3、結合上下文和生活實際了解課文中詞句的意思,在閱讀中積累詞語。借助讀物中的圖畫閱讀。

4、閱讀淺近的童話、寓言、故事,向往美好的情境,關心自然和生命,對感興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樂于與人交流。

5、誦讀兒歌、兒童詩和淺近的古詩,展開想象,獲得初步的情感體驗,感受語言的優美。

6、認識課文中出現的常用標點符號。在閱讀中體會句號、問號、感嘆號所表達的不同語氣。

7、積累自己喜歡的成語和格言警句。背誦優秀詩文50篇(段)。課外閱讀總量不少于5萬字。

有了目標的依據就有了方向和準繩,在低段閱讀教學中我們教什么?

列舉:《水鄉歌》第一和第二課時目標:

第一課時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朗讀課文,嘗試有感情朗讀。(讀文)

2、會讀本課10個生字,認識新偏旁“風字旁”和“衣字旁”,寫好“飄”、“裝”、“蕩”“船”“清”這5個生字。(識字寫字解詞)

3、初讀課文,大體了解詩歌主要內容,初步感受水鄉的秀麗風光和水鄉人民的美好生活。(明理)

第二課時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背誦課文。(讀文積累)

2、學會本課8個生字,識記3個生字,認識2個偏旁,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養成良好的書寫習慣。(寫字習慣)

3、讓學生感受水鄉秀麗的風光和水鄉人民的美好生活,激發他們熱愛大自然,熱愛生活的思想感情。(明理)

從課例可以看出閱讀教學總目標:識字、解詞、讀文、明理、積累、寫字。

那么,如何才能更好地達成教學目標,備課時教學內容的定位點很重要。第一課時該教什么?怎么教?是教學實踐中一直存在的疑惑。無論是觀摩課,評優課,還是展示課,幾乎沒有人會執教第一課時。其實第一課時在整篇課文的教學中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于永正老師就主張一篇課文首要達成的目標就是每一個學生都能把課文正確流利地朗讀出來。所以這個初讀環節是整體感知課文、理解課文的基礎,是培養良好語感的重要途徑,也是學生在校學習要獲得的一種最基本的語文能力。既然是一種能力,就需要我們有意識地訓練。

低段教學一般分為兩個課時,第一課時感知課文,學習生字詞,第二課時理解課文內容,對學生進行語文能力的訓練。今天,主要以《水鄉歌》這一課例為載體,我們一起探討第一課時該教什么?怎么教?

明確第一課時的教學目標

高林生老師反復強調:第一課時,還是應該緊抓字詞的教學,在引導學生讀通讀順課文的基礎上,幫學生理清文章脈絡,學寫好生字新詞,為第二課時教學做準備。我們在教學實踐中,正是把這當作我們第一課時教學的總體目標。簡單的說,我們的第一課時就是讀好書、寫好字,為第二課時的教學掃清障礙。如《水鄉歌》目標,重難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