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語文低年級閱讀教學課標實踐解讀
小學語文低年級閱讀教學課標實踐解讀
海口市第二十六小楊艷
**修改版的《語文課程標準》中對之前語文課程是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修改為:(語文課程是一門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也就是說:學語文就是學語言用語言。學語言就是讓學生充分地朗讀,老師不要過度的分析講解課文,而要量力而行。用語言就是訓練學生在課堂上會說會寫。
新課標低段閱讀要求:
第一學段(1、2年級)閱讀目標和內容:
1、學生喜歡閱讀,感受閱讀的樂趣。養成愛護圖書的習慣。
2、學習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學習默讀。
3、結合上下文和生活實際了解課文中詞句的意思,在閱讀中積累詞語。借助讀物中的圖畫閱讀。
4、閱讀淺近的童話、寓言、故事,向往美好的情境,關心自然和生命,對感興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樂于與人交流。
5、誦讀兒歌、兒童詩和淺近的古詩,展開想象,獲得初步的情感體驗,感受語言的優美。
6、認識課文中出現的常用標點符號。在閱讀中體會句號、問號、感嘆號所表達的不同語氣。
7、積累自己喜歡的成語和格言警句。背誦優秀詩文50篇(段)。課外閱讀總量不少于5萬字。
有了目標的依據就有了方向和準繩,在低段閱讀教學中我們教什么?
列舉:《水鄉歌》第一和第二課時目標:
第一課時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朗讀課文,嘗試有感情朗讀。(讀文)
2、會讀本課10個生字,認識新偏旁“風字旁”和“衣字旁”,寫好“飄”、“裝”、“蕩”“船”“清”這5個生字。(識字寫字解詞)
3、初讀課文,大體了解詩歌主要內容,初步感受水鄉的秀麗風光和水鄉人民的美好生活。(明理)
第二課時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背誦課文。(讀文積累)
2、學會本課8個生字,識記3個生字,認識2個偏旁,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養成良好的書寫習慣。(寫字習慣)
3、讓學生感受水鄉秀麗的風光和水鄉人民的美好生活,激發他們熱愛大自然,熱愛生活的思想感情。(明理)
從課例可以看出閱讀教學總目標:識字、解詞、讀文、明理、積累、寫字。
那么,如何才能更好地達成教學目標,備課時教學內容的定位點很重要。第一課時該教什么?怎么教?是教學實踐中一直存在的疑惑。無論是觀摩課,評優課,還是展示課,幾乎沒有人會執教第一課時。其實第一課時在整篇課文的教學中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于永正老師就主張一篇課文首要達成的目標就是每一個學生都能把課文正確流利地朗讀出來。所以這個初讀環節是整體感知課文、理解課文的基礎,是培養良好語感的重要途徑,也是學生在校學習要獲得的一種最基本的語文能力。既然是一種能力,就需要我們有意識地訓練。
低段教學一般分為兩個課時,第一課時感知課文,學習生字詞,第二課時理解課文內容,對學生進行語文能力的訓練。今天,主要以《水鄉歌》這一課例為載體,我們一起探討第一課時該教什么?怎么教?
明確第一課時的教學目標
高林生老師反復強調:第一課時,還是應該緊抓字詞的教學,在引導學生讀通讀順課文的基礎上,幫學生理清文章脈絡,學寫好生字新詞,為第二課時教學做準備。我們在教學實踐中,正是把這當作我們第一課時教學的總體目標。簡單的說,我們的第一課時就是讀好書、寫好字,為第二課時的教學掃清障礙。如《水鄉歌》目標,重難點
篇2:提高語文閱讀教學效率須從深入解讀課文開始
提高語文閱讀教學效率須從深入解讀課文開始
做語文教師的都知道課文解讀的重要,曾有教育專家老師指出:教師要上好一節閱讀課,有三個關鍵:一是對課文要有正確深入的解讀,二是要創造性地進行教學設計,三是靈活機動的課堂實施。語文教學首先要解決的是課文解讀問題,而課文解讀的一個主要目的是要確定“教什么”的問題,這個問題不解決,研究“怎么教”很可能南轅北轍。在新課程背景下,要讓我們的閱讀教學真正凸顯語文學科的功能,體現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實現高效課堂,深入解讀課文無疑成為閱讀教學的根本之根本,從某種意義上說,課文解讀,已成為制約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效率高低、精彩與否的關鍵。那么,究竟應該如何通過深入解讀課文來實現語文課堂的高效呢?
品味精彩優美的語言文字,不僅可以讓學生進一步走進作者內心,觸摸作者的心跳,聆聽作者的心聲,獲得與作者、課文的感情共鳴,從而豐富學生的內心世界和情感世界,還可以在對語言文字進行揣摩、推敲、咀嚼、鑒賞中獲得美感與語感。同時,品味語言的過程,也是學生學習語言的過程,規范學生語言表達內化課文語言的過程。這一過程是細膩的、入微的、動態的,對學生來講是刻骨銘心的,學生通過品讀感悟到難以言表的愉悅感,這就是課文解讀有效性的最好見證。
朱熹說:“大凡讀書,須是熟讀。熟讀了自精熟,精熟后理自見得。”這是讀書人的切身體會。語文教師,是學生與課文間的一座橋梁。在平時的教學中,我們必須擔負起深入解讀課文的責任,認真鉆研教材,大到整篇課文,小到一個詞語,都要反復品味,仔細琢磨,整體觀照,力求讀通、讀厚、讀薄、讀準。只有這樣,我們在課堂上才能成為一個諳熟一切的向導,在前邊引領著,提示著,點拔著;學生才能自己讀,讀明白,讀得“言”“意”兼得,才能既看到課文表面的風景又領略到課文背后的絢麗。
篇3:小學四年級語文閱讀教學方法
淺談小學四年級語文閱讀教學的方法
近年來對小學語文教學的關注越來越多,其中對閱讀教學的關注尤其多。因為閱讀教學是小學語文教學的中心環節,培養閱讀能力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提高閱讀教學的效率是提高小學語文教學質量的關鍵。由于受傳統教育思想的影響,許多教師對學生的學習始終不放心、不放手,無論是識字、寫作還是閱讀都是“滿堂灌”,認為只有這樣才能讓學生達到教師所期望的目標。這種教學方法大大束縛了學生的思想個性,阻礙了學生充分發揮自身的潛力。作為一名語文老師,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轉變角色,以學生為中心
在閱讀教學中,基本的對話就是教師與學生的對話,學生與學生的對話,但是教師要清楚的認識到對話的中心是每一個學生個人,而不是我們教師。教師必須強調學生閱讀的自主性和獨立性,文本的意義是學生在閱讀過程中自行發現,自行建構起來的,要讓學生自己閱讀、自己會閱讀。所以要從各方面來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美國心理學家羅杰斯認為,要想培養學生的創造力,必須要形成發展學生的“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因為創造性活動從本質上講就是與眾不同,有創造力的人在心理上必須有“自由”、感到“安全”,自由能使人的潛能得到最大發揮。所以在閱讀教學中師生間應當建立一種平等、民主、親切、和諧的關系,確立學生閱讀的主體地位。
二、激發興趣,變被動為主動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有了閱讀的興趣,學生才能變被動為主動,自覺地投入到書的海洋中去遨游。孔子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但興趣的培養非一日之功,需要教師耐心地加以引導和培養。一般說來,學生對某科的學習目的是能夠明確的,問題是小學生的自制力較差,教師進行閱讀目的教育時,學生就“熱”一下,過一段時間,又“冷”了,這時需要教師注意適時調動學生思維的主動性。一是當學生認為對課文內容理解得差不多,沒有什么可想的時候,就追問一個可以加深理解的問題;二是當學生思考遇到困難時,就提出有點撥作用,能使學生豁然開朗的問題;三是當學生的思維處于抑制狀態,不愿思考問題時,就提出可能引起爭論的問題,以激發他們探討的興趣;四是當學生滿足于自己能從一個角度提出問題時。學生有了學習興趣,就能積極主動地學習。如小學四年級上冊學了《語文園地二》中的成語故事“胸有成竹”,后來學生對成語很感興趣,于是我讓學生課外搜集更多的成語故事來讀,讀完后讓學生來揣摩成語的意思,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三、指導閱讀,授之以“漁”
教會學生閱讀的方法首先是指導精讀。在指導學生閱讀時,要求學生先理解每字的意思,然后通解一句之意,又通解一章之意,相接連作去,明理演文,一舉兩得。這是傳統的三步精讀法。它是培養學生閱讀能力最主要最基本的手段。如教學《觀潮》第3、4自然段時,先讓學生細讀課文,想象畫面。再請同學們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第三、四自然段,寫潮來時的聲音和形狀,并分別用波浪線和直線畫出作者描寫錢塘江涌潮聲音和形狀的語句。這樣,學生才會設身處地、入境入情地讀書。既理解了內容,體會了感情,有領悟和學習了作者表情達意的方法。其次是指導速讀。在現代社會當中,對信息的篩選能力和篩選速度尤其重要。如果每篇文章都字斟句酌,則很難適應時代的要求,跟上時代的步伐。作為教師的我們應指導學生根據自身所需選擇讀物進行速讀,當然在速讀的同時也不能忽略對內容的理解,這樣學生們就能在最少的時間獲取盡量多的信息。再次是注重課外延伸。為了使學生逐步學會讀書,豐富學生的生活,開拓他們的視野,幫助他們積累生活經驗,可以選擇一些適合同學們閱讀的有關報刊、書籍,經常開展閱讀課外活動,有意識地指導學生閱讀。如我教學完《幸福是什么》后,搜集了有關幸福的名言,如:徐特立的“想不付出任何代價而得到幸福,那是神話”;果戈理的“如果有一天,我能夠對我們的公共利益有所貢獻,我就會認為自己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了。
四、重視朗讀,讀出“其義”
作為一名教師,我們都知道朗讀有助于學生深入理解課文內容。語文教學心理學的研究表明,小學低年級學生閱讀時注意力穩定性大多較差,而大聲朗讀能使他們保持注意力的穩定,有利于對課文內容的思維、理解和記憶。古人所說的“讀書百遍,其義自見”,即說明了這個道理。此外,朗讀可以培養學生的表達能力,包括口頭表達和書面表達兩種。無論哪種表達,都要求做到用詞準確、生動,語句通順、連貫,句式靈活、多樣,內容具體、清楚等。朗讀可以使學生對讀過的文字印象深刻。另外,通過朗讀課文,學生可以積累語言材料,把握各種句式,學到連句成段、連段成篇的方法,將會促進說話、作文能力的提高。比如教學《去年的樹》,我讓學生找出小鳥與樹、樹根、大門和小姑娘之間的對話,指導學生分角色朗讀,讓學生讀出當的情境和人物的心情……
五、讀寫結合,培養學生閱讀與寫作的能力
讀寫結合,這是語文教學的一大規律。讀可豐富詞匯、積累語言,為寫奠定基礎;反之,寫對讀又有促進作用,能提高讀的自覺性、積極性,能提高讀的質量。為此,每學期,我都要求學生做一定數量的讀書筆記,摘錄課外閱讀中自己喜歡的詞、句、斷,甚至篇。同時指導學生出黑板報、寫隨筆,要求主題突出,內容豐富,這就勢必讓學生自覺地進行課外閱讀,廣泛地收集所需要的材料。
總之,對培養小學生閱讀能力的教學非常重要,閱讀能力的培養對小學生的創造力、想象力等都有很大的幫助,對提高小學生的思維和豐富學生視野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小學時期是培養閱讀能力的黃金時期,小學生能在此期間養成獨立、自主的閱讀習慣,將會對其終身有益。因此,在語文閱讀教學活動中,教師要有意識地安排學生進行閱讀,多給學生想象的空間,要從多角度啟發學生進行閱讀等都是很有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