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之我見
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之我見
澄邁縣紅山小學謝定謀
閱讀教學是語文教學的靈魂。閱讀教學的核心應該是“讀”,“讀”是培養學生綜合性語文能力的客觀要求和最要重途徑。忽視“讀”或“讀”不到位,學生語感的培養和聽說讀寫技能的訓練變成了無源之水。
一、讀是閱讀教學的核心
文字語言的訓練,最重要的是語感訓練。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的“以讀為本”已成為小學語文教師的共識。在閱讀教學中安排充足的時間,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受到熏陶,讀到了位,學生語感的培養才可能到位,語文綜合能力才能真正得到提高。
教師要訓練學生在讀書的過程中根據課文內容展開豐富的想象。而只有多讀,學生的想象才可能豐富,思維能力才能迅速提高。小學階段的學生“物欲未染,知識未開,則多記性,少悟性”。利用學生記憶的黃金時代使之多讀熟記佳詞妙語,精美詩文,就能夠更深入地體悟遣詞用語之妙,學習布局謀篇之法,而學生在讀書實踐活動中所感知領悟的寫作技法,往往是教師在作文課上難以指導出來的,指導學生誦讀,特別是用心靈去讀,去傾聽,去傾訴的閱讀教學方法,真正使感悟
篇2:提高語文閱讀教學效率須從深入解讀課文開始
提高語文閱讀教學效率須從深入解讀課文開始
做語文教師的都知道課文解讀的重要,曾有教育專家老師指出:教師要上好一節閱讀課,有三個關鍵:一是對課文要有正確深入的解讀,二是要創造性地進行教學設計,三是靈活機動的課堂實施。語文教學首先要解決的是課文解讀問題,而課文解讀的一個主要目的是要確定“教什么”的問題,這個問題不解決,研究“怎么教”很可能南轅北轍。在新課程背景下,要讓我們的閱讀教學真正凸顯語文學科的功能,體現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實現高效課堂,深入解讀課文無疑成為閱讀教學的根本之根本,從某種意義上說,課文解讀,已成為制約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效率高低、精彩與否的關鍵。那么,究竟應該如何通過深入解讀課文來實現語文課堂的高效呢?
品味精彩優美的語言文字,不僅可以讓學生進一步走進作者內心,觸摸作者的心跳,聆聽作者的心聲,獲得與作者、課文的感情共鳴,從而豐富學生的內心世界和情感世界,還可以在對語言文字進行揣摩、推敲、咀嚼、鑒賞中獲得美感與語感。同時,品味語言的過程,也是學生學習語言的過程,規范學生語言表達內化課文語言的過程。這一過程是細膩的、入微的、動態的,對學生來講是刻骨銘心的,學生通過品讀感悟到難以言表的愉悅感,這就是課文解讀有效性的最好見證。
朱熹說:“大凡讀書,須是熟讀。熟讀了自精熟,精熟后理自見得。”這是讀書人的切身體會。語文教師,是學生與課文間的一座橋梁。在平時的教學中,我們必須擔負起深入解讀課文的責任,認真鉆研教材,大到整篇課文,小到一個詞語,都要反復品味,仔細琢磨,整體觀照,力求讀通、讀厚、讀薄、讀準。只有這樣,我們在課堂上才能成為一個諳熟一切的向導,在前邊引領著,提示著,點拔著;學生才能自己讀,讀明白,讀得“言”“意”兼得,才能既看到課文表面的風景又領略到課文背后的絢麗。
篇3:小學四年級語文閱讀教學方法
淺談小學四年級語文閱讀教學的方法
近年來對小學語文教學的關注越來越多,其中對閱讀教學的關注尤其多。因為閱讀教學是小學語文教學的中心環節,培養閱讀能力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提高閱讀教學的效率是提高小學語文教學質量的關鍵。由于受傳統教育思想的影響,許多教師對學生的學習始終不放心、不放手,無論是識字、寫作還是閱讀都是“滿堂灌”,認為只有這樣才能讓學生達到教師所期望的目標。這種教學方法大大束縛了學生的思想個性,阻礙了學生充分發揮自身的潛力。作為一名語文老師,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轉變角色,以學生為中心
在閱讀教學中,基本的對話就是教師與學生的對話,學生與學生的對話,但是教師要清楚的認識到對話的中心是每一個學生個人,而不是我們教師。教師必須強調學生閱讀的自主性和獨立性,文本的意義是學生在閱讀過程中自行發現,自行建構起來的,要讓學生自己閱讀、自己會閱讀。所以要從各方面來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美國心理學家羅杰斯認為,要想培養學生的創造力,必須要形成發展學生的“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因為創造性活動從本質上講就是與眾不同,有創造力的人在心理上必須有“自由”、感到“安全”,自由能使人的潛能得到最大發揮。所以在閱讀教學中師生間應當建立一種平等、民主、親切、和諧的關系,確立學生閱讀的主體地位。
二、激發興趣,變被動為主動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有了閱讀的興趣,學生才能變被動為主動,自覺地投入到書的海洋中去遨游。孔子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但興趣的培養非一日之功,需要教師耐心地加以引導和培養。一般說來,學生對某科的學習目的是能夠明確的,問題是小學生的自制力較差,教師進行閱讀目的教育時,學生就“熱”一下,過一段時間,又“冷”了,這時需要教師注意適時調動學生思維的主動性。一是當學生認為對課文內容理解得差不多,沒有什么可想的時候,就追問一個可以加深理解的問題;二是當學生思考遇到困難時,就提出有點撥作用,能使學生豁然開朗的問題;三是當學生的思維處于抑制狀態,不愿思考問題時,就提出可能引起爭論的問題,以激發他們探討的興趣;四是當學生滿足于自己能從一個角度提出問題時。學生有了學習興趣,就能積極主動地學習。如小學四年級上冊學了《語文園地二》中的成語故事“胸有成竹”,后來學生對成語很感興趣,于是我讓學生課外搜集更多的成語故事來讀,讀完后讓學生來揣摩成語的意思,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三、指導閱讀,授之以“漁”
教會學生閱讀的方法首先是指導精讀。在指導學生閱讀時,要求學生先理解每字的意思,然后通解一句之意,又通解一章之意,相接連作去,明理演文,一舉兩得。這是傳統的三步精讀法。它是培養學生閱讀能力最主要最基本的手段。如教學《觀潮》第3、4自然段時,先讓學生細讀課文,想象畫面。再請同學們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第三、四自然段,寫潮來時的聲音和形狀,并分別用波浪線和直線畫出作者描寫錢塘江涌潮聲音和形狀的語句。這樣,學生才會設身處地、入境入情地讀書。既理解了內容,體會了感情,有領悟和學習了作者表情達意的方法。其次是指導速讀。在現代社會當中,對信息的篩選能力和篩選速度尤其重要。如果每篇文章都字斟句酌,則很難適應時代的要求,跟上時代的步伐。作為教師的我們應指導學生根據自身所需選擇讀物進行速讀,當然在速讀的同時也不能忽略對內容的理解,這樣學生們就能在最少的時間獲取盡量多的信息。再次是注重課外延伸。為了使學生逐步學會讀書,豐富學生的生活,開拓他們的視野,幫助他們積累生活經驗,可以選擇一些適合同學們閱讀的有關報刊、書籍,經常開展閱讀課外活動,有意識地指導學生閱讀。如我教學完《幸福是什么》后,搜集了有關幸福的名言,如:徐特立的“想不付出任何代價而得到幸福,那是神話”;果戈理的“如果有一天,我能夠對我們的公共利益有所貢獻,我就會認為自己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了。
四、重視朗讀,讀出“其義”
作為一名教師,我們都知道朗讀有助于學生深入理解課文內容。語文教學心理學的研究表明,小學低年級學生閱讀時注意力穩定性大多較差,而大聲朗讀能使他們保持注意力的穩定,有利于對課文內容的思維、理解和記憶。古人所說的“讀書百遍,其義自見”,即說明了這個道理。此外,朗讀可以培養學生的表達能力,包括口頭表達和書面表達兩種。無論哪種表達,都要求做到用詞準確、生動,語句通順、連貫,句式靈活、多樣,內容具體、清楚等。朗讀可以使學生對讀過的文字印象深刻。另外,通過朗讀課文,學生可以積累語言材料,把握各種句式,學到連句成段、連段成篇的方法,將會促進說話、作文能力的提高。比如教學《去年的樹》,我讓學生找出小鳥與樹、樹根、大門和小姑娘之間的對話,指導學生分角色朗讀,讓學生讀出當的情境和人物的心情……
五、讀寫結合,培養學生閱讀與寫作的能力
讀寫結合,這是語文教學的一大規律。讀可豐富詞匯、積累語言,為寫奠定基礎;反之,寫對讀又有促進作用,能提高讀的自覺性、積極性,能提高讀的質量。為此,每學期,我都要求學生做一定數量的讀書筆記,摘錄課外閱讀中自己喜歡的詞、句、斷,甚至篇。同時指導學生出黑板報、寫隨筆,要求主題突出,內容豐富,這就勢必讓學生自覺地進行課外閱讀,廣泛地收集所需要的材料。
總之,對培養小學生閱讀能力的教學非常重要,閱讀能力的培養對小學生的創造力、想象力等都有很大的幫助,對提高小學生的思維和豐富學生視野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小學時期是培養閱讀能力的黃金時期,小學生能在此期間養成獨立、自主的閱讀習慣,將會對其終身有益。因此,在語文閱讀教學活動中,教師要有意識地安排學生進行閱讀,多給學生想象的空間,要從多角度啟發學生進行閱讀等都是很有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