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標新理念在農村學校落實實現以人為本思想
新課標、新理念在農村學校的落實實現以人為本的思想
【內容提要】:全面實施素質教育,全面實施基礎教育課標改革是當前教育領域的一場深刻變革,作為這場變革中站在第一線的我們在不斷地學習新課標,嘗試著正確領會新課標的精神和理念,期望能更好地應用于教學實踐,為推進基礎教育的改革盡自己的微薄之力。看了很多,聽到很多,我也想了很多。我想新課標給我們帶來的新理念是:學習方式的變革、以人為本思想、課標觀念、全新的教材觀等。
【關鍵詞】:新課標、品味、體驗、身體力行
全面實施素質教育,全面實施基礎教育課標改革是當前教育領域的一場深刻變革,作為這場變革中站在第一線的我們在不斷地學習新課標,嘗試著正確領會新課標的精神和理念,期望能更好地應用于教學實踐,為推進基礎教育的改革盡自己的微薄之力。看了很多,聽到很多,我也想了很多,借此機會把自己對新課標的一些粗淺的認識整理成文,希望能得到大家的指點,并與同仁們共勉。
第一,學習新課標,品味學習方式的變革
“本次課標改革的重點之一是如何促進學生學習方式的變革,學習方式的變革迫在眉睫!它關系到我們的教育質量,關系到師生的校園生活質量。我們今天必須倡導新的學習方式,是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的學習方式。這也是實施新課標最為核心和最為關鍵的環節。”新課標強調師生互動、互教互學。
引用沃德的一句話說“平庸的老師傳達知識;水平一般的老師解釋知識;好的老師演示知識;偉大的老師激勵學生去學習知識。”教師們都明白這樣一個道理:要想讓學生學到東西,學生自己得渴望學習,而不是要老師逼著學。實現這一學習目標的惟一辦法就是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擔任主角。任何老師都不能讓人學好,學生必須愿意學習,而且努力學習才行。新課標理念認為學習是一項參與性的活動。學生學習的方式是實踐
篇2:新課標下語文教師角色定位
新課標下語文教師的角色定位
內容提要:
新課標下,語文教師又要怎樣扮演自己的角色呢?首先,語文教師應在學生與教材之間起著“橋”的作用,讓學生走進教材,與教材交流,教師的任務就是解決學生與教材交流時出現的障礙和引導學生更好地理解教材。在閱讀上教師應做打開學生閱讀視野的大門的鑰匙,要求我們不能整天圍著教材轉,要給學生創設良好的課外閱讀環境,讓學生從課堂學習中走向課外學習。在學生人文精神的滲透上教師要做藝術感染的天使,引導學生發現教材、生活中的美,從而感受、創造美。在創新精神上做學生的開路先鋒,教師要超越自我,敢讓學生向自己挑戰,培養學生的批判精神。
隨著語文教學的發展,我們語文教師對自己的角色要不斷有新的認識,不管我們扮演什么角色,都是為了學生素質的提高。
關鍵詞:新課標語文教師角色定位
語文教學是一臺戲,教師只有演好自己的角色,才能提高這臺戲的質量,然而許多教師在教學中往往越俎代庖代替學生思考或代替作者言論,這不是語文教師應扮演的角色,下面我談談對語文教師應扮演角色的幾點認識:
一、語文教師應在學生與教材之間扮演“橋”的角色。
教材是語文知識的載體,學生是獲取語文知識的主體。教師的任務是如何能讓學生從教材中獲取知識,教師這座橋就是讓學生走進教材,與教材交流,我們的任務就是解決學生與教材交流時出現的障礙和引導學生怎樣更好理解教材。我們不能把我們對教材的認識強加給學生,同時要承認學生對教材的理解的差異性,總之,教師要扮演好橋的角色,就是讓教師不要越權代替學生思考代替作者言論。要讓學生充分與教材交流。
教師如何能扮演好橋的角色呢?首先,提起學生對教材的興趣,否則就是橋搭了學生也不愿意通過。這一點我認為應從減輕學生閱讀時的心理壓力,提高學生感悟上入手,要讓學生感受到閱讀教材是一種享受,而不是沉重的負擔。教學時不讓學生感到閱讀就是為了回答問題和做“條塊”式的分析,而要他感到閱讀是為了感受一種美。其次,我們要設計好教材這個誘餌,充分挖掘教材中學生發現不了或感受不到的藝術美和思想美,使學生感到教材不僅是知識的載體而是藝術,思想的結晶,要讓學生萌發從教材中感受到這些東西的欲望,最后我們在教學中重點教給學生理解教材的方法,讓學生運用這種方法獲取知識。
二、在閱讀上教師應做打開學生閱讀視野的大門的鑰匙。
閱讀是人類獲取知識的主要途徑,是語文教學的一個重要方面,對提高學生的素質,健全學生心靈人格有重要作用,社會各方面已形成共識,但現實中許多做法,仍值得各界的探討。下面,再就閱讀的視角、角色、空間作個探討。
1、閱讀活動中的視角定位
多年來,語文教育習慣于用理性肢解人文性很強的文學作品,用理性肢解禁錮學生的審美評價想象,總試圖“通過少數經典范文的反復嚼爛,讓學生舉一反三,讀懂天下所有文章”。對于語文教育的弊端,一位特級教師曾一針見血地指出:我們的語文課正逐漸變成一門純粹的技術課,語文教育正在異變為一項純粹的技能培訓和手藝磨練課。抽象意義上的語文教學,讓學生在文山題海中跋涉,使閱讀一直難走出惡性循環的怪圈。
語文學習與做其他事情一樣都有個量變到質變的過程,“操千曲而后曉聲,觀千劍而后識器”。閱讀教學不應是“深挖洞”,更應是“廣積糧”,閱讀量不夠,感性認識不足,哪來理性的飛躍。閱讀本質不是技能訓練,而是通過在大量的以了解內容或獲取信息為中心的閱讀中提高閱讀能力和語言水平,“點燃學生的感知想象思考創造,照亮學生的心靈、釋放生命的力量”。
篇3:新課標要求下小學寫字教學策略研究
新課標要求下小學寫字教學的策略研究
【內容摘要】
隨著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小學寫字已成為造就跨世紀全面發展人才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新課標指出:寫字是學生應具備的一項重要的語文基本功,寫字教學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鞏固漢字的手段,對于提高學生的文化素養起著重要作用,必須從小打好寫字的基礎。現代信息技術是綜合性的教學媒體,既能提供圖像、文字、圖表、符號等視覺信息,同時又能傳遞言語、音樂和其他音響等聽覺信息。利用現代信息技術輔助教學的資源優勢,可以改變師生對寫字課的認識,豐富寫字課的教學手段,讓學生享受漢字的美,
會大大提高寫字教學的效率,收到最優的教學效果。
【關鍵詞】新課標小學寫字教學策略研究
【正文】
新課標指出:寫字是學生應具備的一項重要的語文基本功,寫字教學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鞏固漢字的手段,對于提高學生的文化素養起著重要作用。但實際的學習過程中小學生寫字草草了事,寫不出一手令人滿意的字的現象比較普遍,這與我們平時的寫字教學有很大關系。所以傳統的寫字教學呼喚新的高效的變革。
**年9月我校的“班班通”教室有“電視--電腦”配置變為“紅外觸摸一體機”,為我們教師提供了綜合性的教學媒體,既能提供圖像、文字、圖表、符號等視覺信息,同時又能傳遞言語、音樂和其他音響等聽覺信息。我所帶的寫字課也充分發揮了信息化教學手段的優勢,積極創設情景激發學生興趣,采用豐富多樣的教學手段,注重陶冶學生的情操,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改變了我對寫字課的認識而全面提高課堂教學質量,促進學生整體素質的全面發展。具體做法如下:
一、通過信息化教學激發了學生對寫字課的興趣
目前我承擔小學四到六年級六個班的寫字教學任務。新課標對第二學段的寫字要求是:對學習漢字有濃厚的興趣,養成主動識字的習慣且能使用硬筆熟練地書寫正楷字,做到規范、端正、整潔。用毛筆臨摹正楷字帖。起初我以為自己寫了一手比較好的字,就可以勝任寫字課教學,并簡單的認為寫好字就是讓學生多練,不斷地煉。可隨著時間的推移,我才發現單憑一手好字是遠遠不夠的。一塊黑板、一支粉筆、一張嘴、一本寫字教材已不能滿足現在的教學,容易讓學生產生厭倦心理。如何讓學生變“讓我寫”為“我要寫”?托爾斯泰說過:“成功的教學所需要的不是強制,而是激發興趣。”
(一)通過書法名家的小故事激趣
教學中我搜集一些書法名家的小故事等,通過播放讓學生整體感知名人的藝術人生和漢字書法藝術的魅力,激發學生熱愛漢字藝術的情趣。例如播放動畫片王羲之每天“臨池學書”、清水池變“墨池”的故事,讓他們學到了勤奮;岳飛在沙上練字的故事,使他們學到了自強不息……片中人物的外貌、神態、動作歷歷在目,還有獨具個性的語言,再加上動畫所表現出來的童趣,一下子把學生的目光牢牢地吸引住了,學生個個情緒高漲,為課堂教學奠定了良好的情感基礎。學生贊嘆不已,繼而產生發自內心的學習愿望。
(二)通過欣賞書法作品激趣。
為了開闊學生的視野,我將各種不同格式(如條屏式、扇面式、團扇式、古詩式等)的硬筆書法名家名作制作成多媒體課件,在上課時,把一幅幅章法不同、風格不一的書法作品展示在學生面前,如顏真卿的《勤禮碑》,柳公權的《玄秘塔》,歐陽詢的《九成宮》等,讓學生欣賞,為學生講解他們各自的風格、影響,讓學生明白中國書法是我國幾千年來燦爛文化的結晶與瑰寶,并不失時機地把國際友人對中國書法的贊美,把知名人士對中國書法的論述講給孩子們聽,激發孩子們的民族自豪感,讓孩子們明白書法是我們民族獨有的藝術,繼承和發揚民族文化是責無旁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