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能實現課堂教學信息化和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整合
如何才能實現課堂教學信息化和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整合
橫橋中心小學梁紅娟
摘要:無論基礎教育如何改革,學校教育的核心環節依然是課堂教學,“如何才能實現課堂教學信息化和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整合”是當今廣大教師研究的課題。我校全面開通了“班班通”,充分運用網絡資源實施課堂教學成為教學的一種常態。語文教師必須思考和探索如何把網絡的運用同教學目標、教學過程緊密結合起來,以達到最佳的教學效果,創建一個適宜語文學習的情境。
關鍵詞:教學手段、專師生關系、課堂興趣、語文教學
我校全面開通了“班班通”,充分運用網絡資源實施課堂教學,通過實踐教學本人對“班班通”教學得出如下感受:
1、“班班通”的運用打破了傳統的師生關系
傳統的師生關系理念雖然有教師應尊重、愛護、理解學生的觀念和要求,但它更強調的是以教師為主體,教師的尊嚴是神圣不可侵犯的,教師的答案是權威性的,教師在教育中占絕對支配地位。在這種傳統觀念的影響下,某些教師心理上有較強的優越感,往往放不下架子,不愿以平等的身份和學生交流,不能主動與學生交心;而在學生看來,教師總是比自己懂得多,學生幾乎都依賴于老師,這就嚴重地抑制了學生的創新能力的發揮。
學校建成了“班班通”以后,我們發現學生在課堂上的自主性、創新性得到很好的發展,他們隨時可以上網了解這種信息、掌握各種知識。這時,教師是知識擁有的權威者的信條正在受到沖擊,“生不必不如師,師未必賢于生”的現實,促使教師靜下心來,重新審視自己的角色地位:一方面,迫使自己奮起直追,不斷充電;另一方面,以合作者、指導者的身份與學生平等地交流,使學生真正參與到知識的探求過程之中,特別是在教學活動中碰到疑難問題時,師生共同利用網絡工具尋求解決。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能更多地考慮學生學習能力、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的培養。
2、在語文作文教學中運用“班班通”
傳統的語文作文教學,往往是教師布置給學生一個寫作的題目或者一段材料,然后提出若干寫作要求,學生根據要求進行構思創作。雖然也有不少佳作問世,但是與隨筆等寫作形式相比較,佳作的質量與數量明顯不占優勢。隨筆之所以能引發學生寫作的熱情,就因為教師指導學生在網絡環境下,讓學生擁有寬泛的寫作空間,學生能夠自由選擇寫自己所喜與所想,特別是緊密聯系學生的親身體驗,能很好地開闊學生的寫作思路。因此,在語文作文教學中,我們努力為學生設置一個寫作情境,讓學生能有所體驗有所創造,采用研究性學習的方式進行作文的教學。
首先分析了學生的寫作現狀:學生的作文,往往缺少歷史的厚重感和中國文化的底蘊。一則與他們的生活經歷有關;另一則與生活環境有關系。但是,從學生的閱讀量來說,在語文教材和語文老師的推薦下,學生還是讀了些古文與古詩,對中華民族的文化還是有一些了解的。如何在其了解的情況下,幫助他們更深入的思考,從而領會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在寫作時,能適當引用所知的詩句,是本次的作文學習試圖達到的目的之一。
篇2:農村小學信息化教育在課堂教學中運用
淺談農村小學信息化教育在課堂教學中的運用
摘要:教育信息化的核心內容是教學信息化。教學是教育領域的中心工作,教學信息化就是要使教學手段科技化、教育傳播信息化、教學方式現代化。教育信息化,要求在教育過程中較全面地運用以計算機、多媒體和網絡通訊為基礎的現代信息技術,促進教育改革,從而適應正在到來的信息化社會提出的新要求,對深化教育改革,實施素質教育,具有重大的意義。農村小學大都處于偏僻的窮山溝,這里只有山的凝重,風的孤獨,學生大多數都是留守兒童,山高水遠阻擋了學生的好奇的眼睛,他們見識少,很多東西沒有聽過,更沒見過。怎樣在農村小學利用信息化教育技術進行有效的教與學,達到比較理想的教學效果呢?本人在教學實踐中總結出如下經驗。
關鍵詞:農村小學信息化教育教與學
教育信息化是指在教育領域運用計算機多媒體和網絡信息技術,促進教育的全面改革,使之適應信息化社會對教育發展的新要求。教育信息化的核心內容是教學信息化。教學是教育領域的中心工作,教學信息化就是要使教學手段科技化、教育傳播信息化、教學方式現代化。教育信息化,要求在教育過程中較全面地運用以計算機、多媒體和網絡通訊為基礎的現代信息技術,促進教育改革,從而適應正在到來的信息化社會提出的新要求,對深化教育改革,實施素質教育,具有重大的意義。農村的學生見識少,很多東西他們沒有聽過,更沒見過,怎樣在農村小學利用信息化教育進行有效的教與學呢?
一、充分利用多媒體現代教育技術,創設教學情境,激發學習興趣。
我國教育家孔子曾經說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興趣是引導學生學習的最好的老師。特別是農村的學生,他們大都處于偏僻的窮山溝,在這里只有山的凝重,風的孤獨。學生大多數是留守兒童,山高水遠阻擋了他們好奇的眼睛,也阻擋了外面的精彩世界。多媒體的引入,就像課堂教學中的一個“魔術師”、望遠鏡和萬花筒,它讓學生的視野變得更寬更遠,因此在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方面,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多媒體可以借助聲、光、影、像,化遠為近,化虛為實,把大量的感性材料直接展現在學生眼前,使教學內容更加具體、生動、形象。這比教師的抽象講解、有限的板書更容易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引發學生興趣,使學生很快地、效果顯著地進入教師創設的學習情境之中。
(一)利用多媒體精彩導入,激發學生求知的欲望。
一堂課巧妙的開頭設計,有利于創設良好的課堂教學情境。農村的學生由于見識少,在這個環節使用多媒體手段,可以激發學生強烈的求知欲,增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例如:教學老舍先生的《草原》時,大多數學生沒走過草原,沒見過“綠色的地毯”似的草原,沒見過“大白花”似的羊群,沒見過蒙古包……為引起學生的興趣,在導入新課時,通過電腦屏幕把草原的美景一下子展示在學生面前,那“無邊的綠毯繡上白色的大花”,那“到處翠色欲流”的美景,把學生深深地吸引住了。他們仿佛正走在草原中,仔細地品味著……正如課文中所講的:“這種境界,既使人驚嘆,又叫人舒服”的感覺一樣。寓教于樂,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用形象生動的畫面,標準逼真的情境朗讀,悅耳動聽的音樂背景,能把農村的學生帶入一個有著豐富美學信息的學習情境中去,讓農村的學生在這里耳濡目染,主動探索美,發現美,感受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