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動式作業對提高學生學習語文學習興趣研究
互動式作業對提高學生學習語文學習興趣的研究
海口市龍華小學韓春
語文,應該是一門很有趣味性、很生動靈活的課程。但遺憾的是,由于種種原因,我們的語文總是顯得不盡如人意。特別是語文作業,更是讓學生覺得是一項枯燥乏味的任務,不是僵化的死記硬背式就是機械式的摘抄,最讓學生頭疼的就是要挖空心思,絞盡腦汁寫那些虛偽的編造的作文。很多學生曾經告訴我,靠這樣的辦法得到的語文分數往往也不理想,漸漸地我們的學生對語文這門學科失去興趣。因此,基于這樣的事實,我們課題組的語文老師,對如何布置互動式作業提高學生對學習語文的興趣做了深入細致地研究,目的是重新喚起學生們熱愛語文的熱情,激發學生自主學習、主動探究的習慣!
著名教育心理學家布魯納說過:"知識乃是一個過程,不是結果,成功的教學是必須喚起學生對學習的動機與興趣。”語文是最基礎的課程,它具有工具性、人文性的特點。要想學生樂于學習語文,就要從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入手。因為興趣是一種無形的力量,它能推動學生探求新知,使學生產生強烈的求知欲,達到學習語文的最佳狀態。那么,如何運用互動式作業提高小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呢?根據新課改的要求結合自己平時的教學實踐,我認為應做到以下幾點:
一、改變作業形式,激發學生興趣。
常規的語文作業,大多數是在課堂上和家里的書桌上完成,以書面作業的形式居多。然而,要想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我們可以適當地改變作業的形式。人的情感體驗是在一定的情境中產生的,做作業也是一樣。如果教師善于設計不同形式的作業去吸引學生,調動學生健康的情感體驗,就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感到做作業也是一件快樂的事情。小學語文課文內容豐富,體裁各異。教師要依據小學生心理特征及認知規律,注意挖掘文本內在的樂趣,有意識地布置有趣的作業,創設一定的情境,吸引學生的學習欲望,推動學習的進程。例如:我在教學五年級下冊第六單元前,發現這單元有《七律長征》和《彭德懷和他的大黑騾子》以及《大江保衛戰》等文。這些文章中提到的事件對于現在的小學生來說,是歷史久遠的。于是我們就將這一單元的預習作業布置為:1、參觀紅色娘子軍紀念館或觀看一部紅軍長征時期的電影2、聽爺爺、奶奶或家長講講戰爭時期的故事3、和父母交流學習感受。通過改變預習作業的形式讓學生了解了歷史,也了解了大概的事件。有一些感興趣的孩子,甚至上網搜集了當時的歷史知識與家長交流。作業的布置還要在課堂上反饋,第二天上課前,我沒有急于講課,而是讓學生充分地交流他們了解到的知識,學生們談得深刻,有不懂的地方互相討論,紛紛說出自己的感受、收獲。這樣互動式地交流調動了更多學生的學習興趣。加上老師的適時點撥,學生覺得歷史久遠的事件變得更有意思了。在課堂上和課后,我通過改變互動作業的形式,有時讓孩子去剪一張紙,有時是讓學生自己動手做一道美食,有時是讓學生去書店找一些資料,有時是做一件家務活,有時是做一個小實驗,有時是觀察一種植物……使語文作業不再是單一的抄抄寫寫、讀讀背背了。學生們覺得,原來語文作業可以有那么多方式,那么有趣。盧梭說:“教育的藝術是使學生喜歡你所教的東西。”我們布置的互動式作業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參與,喚起其濃厚的學習興趣,使學生不知不覺地進入教學的情境和達到引人入勝的效果。
二、優化作業種類,培養學生興趣。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是一門綜合性和實踐性很強的學科”。作業的設計應努力體現語文學科的“綜合性和實踐性”的特點。我在教學中對語文作業的形式和內容進行了改革嘗試,著眼于鼓勵學生自主探究式學習,致力于活動性、實踐性作業設計研究,以期達到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的目的。
心理學家,龍華小學,海口市,趣味性,人文性
篇2:充分利用現代教育技術手段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培養學生各方面能力
充分利用現代教育技術手段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各方面的能力
隨著現代教育技術的不斷深入發展,電教媒體在教育教學領域中得到了廣泛的運用。它的運用適應了小學生的認知規律,符合小學生的年齡特征,為教育教學工作注入了新的活力,對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推進新一輪課程改革起到了越來越明顯的支撐作用。由于多媒體具有形象性、直觀性、生動活潑、信息容量大、知識結構新、應用廣、效率高、效果突出、聲文圖像并茂等特點,不僅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能加大課堂密度、提高課堂容量,使學生獲得最佳的學習效益。
蘇聯心理學家贊可夫主張在教學過程中,要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十分重視學生的“情緒生活”,設法造成一個愉快的生動活潑的學習氣氛。而作為基礎教育的小學教育階段的當務之急,必須徹底改變過去那種死讀書、讀死書的沉悶氣氛。在教師的幫助下,積極主動地學習,充分調動他們的主觀能動性、獨立性和創造性;促進教育思想和觀念的現代化。運用電教媒體,創設樂學氛圍,讓電教媒體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發揮最佳作用不失為一條行之有效的途徑。
一、創設意境,激發興趣
教育家夸美鈕斯說:“興趣是創造一個歡樂和光明的教學環境的重要的途徑之一”。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它能激發求知欲望,促進思維的活躍,保持學習的持久。而多媒體就象一個“魔術師”,借助“聲、光、影、像’,化遠為近,化虛為實,把大量的感性材料直接展現在學生眼前,使教學內容更加具體、生動、形象。這較之教師的講解、板書更容易誘發學生的求知欲,激發學生興趣,使學生很快進入教師創設的學習情境之中。《美麗的小興安嶺》一文,抓住小興安齡一年四季景色變化特點,描寫了小興安嶺的美麗誘人與物產豐富。這篇課文,語言流暢,文質優美,字里行間流露出作者對小興安嶺無限的情與愛。然而,由于小學生生活經驗少,對小興安嶺沒有感性認識,任憑教師“千呼萬喚”,學生對小興安嶺的“情”也難以激發起來。而借助電教媒體,進行情境教學,便能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上這一課時,我先告訴學生,今天老師將帶大家到小興安嶺去作一次愉快的旅游。同學們興致盎然。然后我又用語言描述:請大家上飛機,閉上睛睛。然后,我按下錄音機鍵,教室里響起隆隆的飛機聲,逼真的聲音仿佛真讓學生感到乘上了飛機,來到了小興安嶺。同學們一睜開眼睛就從大屏幕上看到春天的小興安嶺:冰雪剛剛融化,一只美麗的小梅花鹿在小溪邊喝水……再依次觀看了夏天、秋天、冬天的小興安嶺。還領略了幾味名貴的中藥材。看完同學們情不自禁地議論開來;小興安嶺的樹真多啊,小興安嶺真美啊……學生們置身于小興安嶺的美景中,心中怎能不涌動起由衷的情,由衷的愛,這里運用電教媒體,達到了“入境始與親”的目的,在這樣的氛圍中學生怎能不樂于觀賞和學習呢?
二、以景思情,加強理解
某種情感的產生是在一定的情境之中產生的,借助圖像烘托,音樂渲染等手段促使學生進入教材所描寫的特寫情境中,便能使學生的情感自然而然地與作者的情感交融在一起,入境生情,學生對事物的感受和情感體驗越深刻,對事物的感知理解便越深入,思考分析也越透徹。
篇3:低年級趣味課堂培養學習興趣
低年級趣味課堂培養學習興趣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小學語文教學應立足于促進學生的發展,為他們的終身學習、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礎。我認為:在低年級,語文課堂上最主要的是培養學生對語文的興趣。
一、課堂語言趣味性,促進學生主動學習。
識字、寫字是低年級教學重點。為了達到《語文課程標
準》提出的學生“喜歡學習漢字,有主動識字的愿望”的目標,我在識字、寫字教學中,恰當運用趣味性的語言,不僅活躍課堂氣氛,融洽了師生關系,還促進了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讓每位學生都喜歡學習漢字。筆順規則是低年級識字、寫字教學中的一大難點。教學中,我抓住低年級學生直觀形象的思維特征,恰當發揮趣味語言這一潤滑劑的作用,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教“回”字時,許多同學老是喜歡先封口后寫里面的部分。課上,我按照同學們錯誤的筆順把這些字寫在黑板上,并風趣地說:“你們也太不禮貌了。明明見爸爸回來了,還先把門關上,叫爸爸怎么不生氣?”學生聽了,個個心領神會。
二、課堂情境趣味性,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低年級的課文短小精悍,在閱讀教學中,我著重培養
學生的語感,學生在朗讀的同時也在接受美的熏陶,讓說話訓練與朗讀訓練緊密相連。如,我在教《小小的船》時,作了如下設計:(配樂,師描述并貼“夜空圖”;生閉上眼睛根據描述做動作,想象)讓我們一起飛向藍天,坐到月亮上。看,藍藍的天上有許許多多星星一閃一閃,在向我們眨眼。彎彎的月亮多像一只小船,讓我們飛吧,飛吧!飛上藍天,坐到月亮上。(貼上小女孩)師問:小姑娘只看見閃閃的星星、藍藍的天,你坐在月亮上還看到了什么?說話訓練:我坐在月亮上,看見()。學生爭先恐后地回答后,反復指導朗讀課文第二句。在這樣富有童趣的情境中讀讀練練;誦讀感受語言美,學生讀得美美的,并很快悟出其中之意;說話時想象意境美,學生從不同的角度展開說話:東方明珠、長城、流星、外星人等一一閃現在他們眼前。扎實培養了學生的語感,學生學習興趣盎然。
三、課堂作業趣味性,喚起學生學習欲望。
作業的設計可寫、可讀、可看、可操作、可玩耍,讓
每項活動增加目的性,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性,讓聽、說、讀、寫與演、唱、畫、做等多種形式相結合,讓學生動手、動腦、動口,符合他們好奇、愛動、形象思維占優勢的特點,把語文技能的培養與活動相貫穿,讓學生對作業充滿興趣。因此,我設計作業盡量使作業靈活新穎,富有情趣,吸引學生。如,很多學生喜歡繪畫,學習古詩《鵝》,我讓學生根據詩文畫一只“美麗的大白鵝”,把鵝在水中游的動作、神態用畫展示出來;學習問句,我讓學生做打電話游戲題,讓學生扮演打電話人、聽電話人互相問候,理解問句的語氣;很多學生喜歡寫模仿文,學了《四季》,我讓學生也當詩人寫一首《四季之歌》。這樣的作業喚起了學生的學習欲望,更樂意學習語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