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范文大全 > 利用多種手段激發同學學習語文興趣

利用多種手段激發同學學習語文興趣

2024-07-31 閱讀 9272

一、實驗背景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它是同學在學習過程中的內驅力,是由學科內部的刺激喚起的生理機制的潛能而發生的一種驅使同學去學好功課的內在動力。現代心理學認為,青少年心智發展的根本原因是一種內在的認知需要。激發同學學習的興趣是求得課堂高效率的最佳途徑。語文教學重在培養同學良好的識字、寫字、閱讀、習作等方面的能力素質。語文課堂本不應該是一潭死水,而應該是一條浪花跳躍、水聲淙淙的清澈小溪。而這一切,都離不開課堂的“激趣”。“激趣”即激發同學的興趣,它不同于簡單的講笑話、造笑料,而是要求語文教師充沛利用好教材、同學這兩個因素,讓濃厚的求知興趣貫穿于語文課堂教學的全過程。

**年6月,巴東縣民族實驗小學在州級骨干教師易紅的主持下,開展了“激發同學學習興趣引導同學自主學習”(簡稱“激趣導學”)的課題研究。該課題在我校進行四年多以來,我們語文課題組30位研究教師,進行了積極的探索,從教材中、從生活中等渠道挖掘“趣味點”。在課前活動、課中訓練、課外活動等環節上,找到“趣味點”,想方設法地激發同學學習語文的興趣,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二、實驗目標

1、從感性到理性循序漸進地,有計劃、有戰略地激發同學的閱讀興趣,并使之逐漸增強。

2、在習作訓練中,培養同學熱愛生活、觀察生活、表達生活的良好習慣。培養同學在習作中寫自身的感受、寫對人和事的態度,在潛移默化中提高語文素養。

三、實驗過程

第一階段(**年9月--**年7月)。在全校開展主講研究課、示范課活動。我們第一輪組織學校的崔昌玉、劉紅云、譚明翠、陸衛、王虹、肖開旭、譚俊等十多位骨干教師展示閱讀、作文教學課堂風采。整個課題組教師通過觀課、議課活動,摸索總結出了語文激趣導學的初步模式:

1、導語感染式。即“轉軸撥弦三兩聲,未成曲調先有情”。

2、圖片輔助式。利用直觀、形象的圖片,再現生活情境,激發同學的學習興趣,協助同學理解課文內容。

3、音樂熏陶式。在課前或者課中播放優美的旋律,有助于營造和諧的教學氛圍,渲染情境。

4、質疑探究式。將教材中的重點難點轉換成問題,然后通過分組討論或同桌交流等形式,引導同學進行探究,在探究中發現,在活動中提高。達到“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導學效果。

5、情境體驗式。讓同學上臺分角色朗讀,扮角色演講,按角色扮演課本劇等,充沛體驗“角色”在特定的場所下的感受。

此外,還摸索出了用朗讀、競賽、故事誘導、以練促講、播放影視片段、演示直觀教具等等激趣導學方式。使語文課堂充溢生機和活力。

第二階段(**年9月--**年7月)。在第一階段的基礎上,我們又組織了向東進、歐陽淑萍、何新宇、柳艷、龔月梅、向娟、曾凡玲、聶東明等十多位教師展示閱讀、作文、語文綜合活動課堂教學課例。觀課后緊接著進行議課活動,隨著獻課教師的說課,觀課教師的討論發言活動的一步步開展,老師們更加明白了語文激趣導學的一些戰略和方法。

(一)故事導入,誘發興趣

寫字課相對來說枯燥、乏味,小同學年齡小、自控能力差,指導同學練字,假如只是一味地向他們講解偏旁部首,結構造型,機械重復點、橫、豎、鉤等寫字技巧,久而久之,同學就會感到厭倦,為了調節同學的學習情趣,低年級語文教師向秀敏很有方法:她經常引用典故,激發同學寫字的興趣。向老師在課堂上給同學講“王獻之練字”的故事,說王獻之每天堅持臨寫,幾年后,院中十八口清水缸都變成了墨池。同學們都說王獻之了不起,他勤奮學習,堅持不懈,還說要學習他,好好練字,將來也成書法家。這樣一激,同學練起字來就格外賣力,在這種氣氛中跟同學講解書寫方法、筆畫知識效果明顯提高。

在閱讀課堂上,崔昌玉老師總是以一些中外名人故事激發同學的求知欲望。她在教學*的《詠梅》時,課前給同學們講述*從青年時期到老年時期,愛學習、心胸寬廣、樂觀豁達的超人品質,講述這首詞的寫作背景,讓同學們對*有一個較為清晰的感性了解。介紹南宋詞人陸游《詠梅》的寫作背景和詞人的有關情況:陸游的原詞是他堅貞不屈的品格的寫照。陸游生活在金朝派兵攻打宋朝的時代,面臨山河破碎的實際,他力主抗戰,然而遭到的卻是投降派一次次的打擊和排擠。詞中那株生在荒郊野外的梅花,在斷橋邊自開自落,無人理睬,暮色將臨,無依無靠,已經夠愁苦了,卻又遭到了風雨的摧殘,這顯然是陸游倒霉遭遇的縮影。陸游雖然飽經摧殘,屢遭打擊,但矢志不移。他就像那株梅花一樣,不想去爭艷奪寵,任憑百花的妒忌與排斥,即使粉身碎骨,也不改變堅定的信念和堅貞不屈的品格。這樣同學們在學習《詠梅》時,就比較輕松的理解了詩詞的含義。體會到這兩首詞,雖然寫的都是梅花,但由于*和陸游所處的時代不同,性格不同,經歷不同,審美情趣不同,所以詞的思想內涵也就明顯的不同。這樣就能從“待到山花爛漫時,她在叢中笑”的句子中,品味到毛主席贊揚梅是報春的使者,春來了,給萬物帶來了生機;一年之計在于春,春給人們帶來了希望……深刻的寓意,還能感受*的偉人風范。這樣,很好的激發了同學誦讀和積累*詩詞的興趣。

(二)場景導入,激發熱情

譚明翠老師在執教口語交際課《春天在哪里》時,根據一年級同學的特點,她選取了一首旋律活潑明快,內容和教材十分貼近的歌曲《春天在哪里》導入新課,輕松的引導同學進入明媚的春天景象,并且讓這首音樂貫穿整堂課,時而作為活動背景音樂,時而作為活動主旋律,主次分明地發揮了這首歌曲在課堂中的激趣作用。

劉紅云主講習作課《漫話寒假生活》時,采取用寒假生活場景--“小朋友們堆雪人”、“吃團年飯”、“拜年”、“滑雪車”等圖片激趣的方法,將同學們收集的假期生活圖片資料,利用多媒體展示給大家看,打開同學思路,先讓同學口述,再將口述內容寫下來,提高了同學們的寫作興趣,打開同學們的思路,把同學們引入快樂的寒假生活中去,激起同學們對寒假生活的表達欲望。

崔昌玉老師在教學《學寫活動局面》的習作時,就是先組織同學進行“扳手勁”競賽,再指導同學用自身的語言描述競賽局面,表達出場上運動員、場外觀眾和拉拉隊員的各種表示。同學們高興的參與活動,積極地表達自身的觀察所得,沒有“寫作文”的壓力,很輕松地掌握了“寫活動局面”必需要做到場內場外氣氛呼應,先描述景物再描述人物,“點”、“面”結合等要點。

(三)從學具入手--激發同學的參與情感

老師們都記憶猶新,一次,崔昌玉老師在指導習作訓練《我是老師最可愛的小東西》時,利用一個小盒子作教具,給同學們創設了一個真實而神秘的感覺,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師:把用黃色綢緞蓋住的東西小心翼翼的放在講臺上。再揭開黃布,出現了一個裝飾得很漂亮的方形盒子。

生:眼睛睜得更大了,表情中寫滿問號,等待著與眾不同的事發生。

師:小心的輕輕搖動盒子又放回原處,示意盒子里面的東西很貴重,說:“小朋友們,盒子里有一個老師最喜歡的非同一般的小東西,

猜一猜,會是什么呢?”……

這節課,崔老師順應小朋友們好奇的天性,創設情境讓同學復蘇各種知覺,在盡情參與學習活動后獲得獨特的自我感受,并且自由的運用語言表達思想,從“想到的”到“說出的”再到“寫成的”,自然而然接受了觀察的訓練。并通過“能看”的誘惑激發同學大膽的展示自身的效果,不只體現了“個性化作文”的基本內涵,還培養了同學觀察、表達的能力,養成了他們積極向上、樂于觀察表示的情感態度。

譚俊老師在教學口語交際課《夸家鄉》時,就設計了“介紹家鄉的風景”、“介紹家鄉的物產”、“介紹家鄉的人物”等活動,同學們帶來了很多巴東土特產,在課堂上展示,還熱情的要他人品嘗。同學們在整個課堂上充溢學習的激情,充溢表達的欲望。

(四)以讀為本,誘發興趣

陸衛老師執教《葡萄溝》一課,她采取有效的方法激發同學學習興趣做到了老課新上。陸老師利用二年級小朋友的特點,課堂上使用兒童化語言,以商量的語氣,以平等的身份,走下講臺和小朋友們一起學習、一起交流,讓同學們有一種民主、寬松、和諧的學習氛圍。她制作了生動的課件很好的服務于課堂教學。首先讓同學從電子地圖上找到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土魯番的位置,再用一串串紫微微、水靈靈的葡萄畫面,用新疆老鄉親切和諧的畫面來調動同學閱讀的興趣。在此基礎上,她很好的引導同學進行“讀”的活動,讀出自身的情感,讀出美美的滋味。

王虹執教《白楊》時,就引導同學運用多種方式反復讀課文,在默讀中思索“白楊”的品質,在分角色朗讀中體會“爸爸”說的話的深刻含義,在誦讀中升華作者扎根邊疆、建設邊疆的美好情感。

(五)以課件為輔,調動感官刺激

小學語文教材中,很多課文都是文質兼美的佳作,文中具有景物美、情感美、文字美等特點。教師假如能恰到好處地利用天網資源來上課,會讓同學們有耳目一新的感覺,學習情趣達到最高。可以說上下幾千年,縱橫數萬里,宏觀的、微觀的世界都可以在網上找到資料,再通過多媒體再現于教室這個幾十平方米的空間。利用網上資源逾越了時空束縛,逾越了視聽的極限,真是應有盡有,奇妙無窮。我們課題組老師在教學中很好的利用了這一條件。像《桂林山水》、《我的戰友邱少云》、《海底世界》、《美麗的小興安嶺》……

在研究中,我們組的研究教師盡量在網上瀏覽不少資料,使課堂有聲有色,生動活潑,同學學習積極性很高,教學效果很好:例如學習《中華世紀壇》這篇短文時,同學由于沒有感性認識,無法透徹理解“世紀壇”的方位和特點,我便當用網上資源,很輕松地解決了這個問題。學習《群鳥學藝》這樣的童話時,我也是利用課件把籠統的知識變具體,把遠離我們生活的東西變得形象化,使同學學習語文猶如觀看故事片、動畫片一樣輕松愉快……

網上資源能吸引同學注意力是它的生動性,形象性。它能具體逼真地將知識的信息傳送給同學。從我們的語文學科講,文章中精粹的語言,能使同學回味無窮,終生受益。惟妙惟肖的描述讓同學發生一種美的陶冶,美的享受。而課件中聲情并茂,七彩流動的畫面,能使同學如臨其境,效果更佳。課件中色彩斑斕的畫面,悅耳動聽的聲音播放……使同學在課堂上好像沉溺在一種優美的旋律中,這樣的課堂,能加深同學對語言文字的理解,對篇章的記憶。在這樣的情景中,同學的思維更活躍,師生關系更融洽,學習效果會更好。

例如三年級課文《翠鳥》寫的非常美,但由于同學們沒有見到過這種鳥,對翠鳥的外形特征、捕魚動作理解有困難,但是利用了網上資源,難點便迎刃而解。鄧崇香老師在上這一課時,很好的利用資源,學習效果很好。課件中優美的畫面配以聲情并茂的鳥鳴聲,讓同學身心融入文中描繪的動態美之中。這樣能很好的突破教學難點。

(六)讓同學參與籌劃活動,調動學習興趣。

**年4月29日下午,我們學校五年級五個班300多名師生,以班級為單位,分別舉行了別具一格的“勞動懇談會”。一來,以這種特殊的形式,慶祝“五一”國際勞動節。二來,完成北師大教材中的語文實踐活動的展示。其實,這次活動,從頭至尾都是同學籌劃的。

半個多月前,同學們學習了北師大語文教材“勞動”主題單元的課文。受課文啟發,同學回家后就積極主動的做一些力所能和的家務勞動,還收集大量的勞動圖片等資料,做成了生動的演示文稿,而且還細致地調查家里一年的勞動效果,記錄家長辛勤勞動的一天,邀請家長到學校為大家上勞動教育課。除此之外,同學們還準備了詩歌朗誦、舞蹈等節目,有的同學還從家里帶來了自身養的花,還有同學親手制作了“勞動勛章”。主持人由同學擔任,串聯詞由同學寫,經過充沛的準備之后,終于勝利的舉行了這次別具一格的慶祝活動。

我在活動現場,不只感受到小朋友們活潑歡快的舞蹈,雄壯豪邁的集體詩朗誦,而且聆聽了不同職業的家長講述自身的勞動經歷,聆聽了小朋友們描述自身的勞動開端,聆聽了同學暢談勞動體會和今后的勞動計劃。有的同學在發言中說,今后要以勞動為樂,以勞動為榮,在日常生活中多協助家長分擔家務,鍛煉自身獨立生活的能力,不辜負家長、學校對自身的教育和關心……

這次勞動懇談會雖然在熱烈的掌聲中結束了,但是,大家都余興未盡,舍不得離開。因為“熱愛勞動”這個籠統的道理,已通過寓教于樂的活動,深深地扎根于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小皇帝”們心中。同時,由老師、家長、同學一起參與的主題教育活動,也讓同學留下了難以忘懷的記憶。

從這次活動中,同學成了活動的主角,教師從“臺前”逐步走到“幕后”。教師的角色定位為同學學習的指導者、參與者、組織者、促進者和伙伴,因此,同學對這樣的活動非常感興趣。

(七)將課本內容向課外延伸,激發學習興趣

篇2:創設情境激發興趣構建農村初中語文有效課堂

創設情境,激發興趣,構建農村初中語文有效課堂

瓊海市煙塘中學吳乾煌

【摘要】新課程標準指出: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是“教學之本”。教師要充分調動和盡力保護每個學生的學習熱情與積極性,激發熱愛祖國文字的情感。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多給學生創設各種學習、活動情境,引導他們認真觀察、思考、操作、討論,更多的讓學生參與整個教學知識的形成過程。使學生“愿學、樂學”。

【關鍵詞】初中語文課堂情境創設學生學習興趣有效

新課程改革已推行了多年,但新課程理念在許多農村學校還沒有得到很好的貫徹實施。在絕大多數學校,做教師的依舊是一本教案、幾支粉筆,做學生的依舊是一支鋼筆、一個筆記本;依舊是教師負責教,學生負責學,我講你聽,我問你答,我寫你抄,學生消極被動地接受知識。教師唱主角,學生當配角,填鴨式,滿堂灌,禁錮了學生的思維能力,折斷了學生想象的翅膀,挫傷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到頭來,教師忙得焦頭爛額,學生累得苦不堪言,教學活動收效甚微。因此,創設情境,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是構建農村初中語文有效課堂的一項重要任務。

那么,怎樣才能激活課堂,營造出生動活潑的教學氛圍,提高教學的有效性呢?結合教學情景簡單談幾點:

一、創設導語情景激發學習興趣

孔子曾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我國古代教育家也主張這個“樂學原則”。俄國大作家列夫

篇3:一些學生學習語文興趣為何不再濃厚?

一些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為何不再濃厚?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教學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心理學認為,興趣是人對客觀事物的一種積極的認識傾向,是一種復雜的個性品質,它推動人去探求新的知識,發展新的能力。古代教育家孔子說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沒有興趣的學習,無異于一種苦役;沒有興趣的地方,就沒有智慧和靈感。”學生的思維活動是建立在濃厚的興趣和豐富的情感基礎上的,只要能喚起他們對學習的興趣,他們自然會進入學習的境界中,進行自覺、自主地學習。

有了興趣作伴,學生學習語文的熱情就會無限高漲,學習激情就會被充分點燃,學生就會全身心地投入到學習中,享受學習的過程,享受學習的快樂。有興趣作伴的學習,學生的情感始終是愉悅的,精神始終是飽滿的,成效自然是高效的。

然而,在現實的學習中,我們的一些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不再濃厚,學習的熱情不再高漲。他們感受不到學習的快樂,更多的,他們只是完成學習的任務。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了學生的這種學習情況呢?

一、教師自身的原因。

教師的教學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學生的學習。如果教師對教學沒有表現出濃厚的興趣,課堂教學缺乏足夠的激情,學生又怎么會興趣盎然、滿懷激情地投入到學習中去呢?作為教師,我們必須自問:我們對教學是否充滿了興趣?我們的課堂是否充滿了激情?當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不再濃厚,我們是否應該更多地思考自己的教學呢?

二、學生自身的原因。

教學中,經常會遇到這樣的情景:教師一腔熱血、激情四射,一些學生卻面無表情、無動于衷。教師的滿腔熱忱付諸東流、化為烏有,這不能不讓教師感到心痛。的確,由于種種原因,我們的部分學生沒有表現出語文學習的興趣,這也是一個客觀現實。

三、教材的原因。

毋庸置疑,教材上所選的課文都是名家名篇,都是經過精挑細選的美文佳作,集思想性、人文性、知識性、趣味性于一體,十分適合學生的學習。但同時不可否認,教材的部分課文太過注重思想性、人文性,忽視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和愛好,忽視了學生學習的感受。

四、學習語文的渠道過于單一,學習的方式過于簡單。

教學中,課堂成了學生學習的唯一場所,語文課本成了學生學習的唯一用具,大量的練習擠占了學生們課外閱讀和實踐活動的時間。語文學習成了識記、誦背、練習、考試……這樣的學習,學生會喜歡嗎?學生會感興趣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