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學生學習語文興趣為何不再濃厚?
一些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為何不再濃厚?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教學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心理學認為,興趣是人對客觀事物的一種積極的認識傾向,是一種復雜的個性品質,它推動人去探求新的知識,發展新的能力。古代教育家孔子說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芭d趣是最好的老師”,“沒有興趣的學習,無異于一種苦役;沒有興趣的地方,就沒有智慧和靈感。”學生的思維活動是建立在濃厚的興趣和豐富的情感基礎上的,只要能喚起他們對學習的興趣,他們自然會進入學習的境界中,進行自覺、自主地學習。
有了興趣作伴,學生學習語文的熱情就會無限高漲,學習激情就會被充分點燃,學生就會全身心地投入到學習中,享受學習的過程,享受學習的快樂。有興趣作伴的學習,學生的情感始終是愉悅的,精神始終是飽滿的,成效自然是高效的。
然而,在現實的學習中,我們的一些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不再濃厚,學習的熱情不再高漲。他們感受不到學習的快樂,更多的,他們只是完成學習的任務。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了學生的這種學習情況呢?
一、教師自身的原因。
教師的教學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學生的學習。如果教師對教學沒有表現出濃厚的興趣,課堂教學缺乏足夠的激情,學生又怎么會興趣盎然、滿懷激情地投入到學習中去呢?作為教師,我們必須自問:我們對教學是否充滿了興趣?我們的課堂是否充滿了激情?當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不再濃厚,我們是否應該更多地思考自己的教學呢?
二、學生自身的原因。
教學中,經常會遇到這樣的情景:教師一腔熱血、激情四射,一些學生卻面無表情、無動于衷。教師的滿腔熱忱付諸東流、化為烏有,這不能不讓教師感到心痛。的確,由于種種原因,我們的部分學生沒有表現出語文學習的興趣,這也是一個客觀現實。
三、教材的原因。
毋庸置疑,教材上所選的課文都是名家名篇,都是經過精挑細選的美文佳作,集思想性、人文性、知識性、趣味性于一體,十分適合學生的學習。但同時不可否認,教材的部分課文太過注重思想性、人文性,忽視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和愛好,忽視了學生學習的感受。
四、學習語文的渠道過于單一,學習的方式過于簡單。
教學中,課堂成了學生學習的唯一場所,語文課本成了學生學習的唯一用具,大量的練習擠占了學生們課外閱讀和實踐活動的時間。語文學習成了識記、誦背、練習、考試……這樣的學習,學生會喜歡嗎?學生會感興趣嗎?
篇2:創設情境激發興趣構建農村初中語文有效課堂
創設情境,激發興趣,構建農村初中語文有效課堂
瓊海市煙塘中學吳乾煌
【摘要】新課程標準指出: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是“教學之本”。教師要充分調動和盡力保護每個學生的學習熱情與積極性,激發熱愛祖國文字的情感。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多給學生創設各種學習、活動情境,引導他們認真觀察、思考、操作、討論,更多的讓學生參與整個教學知識的形成過程。使學生“愿學、樂學”。
【關鍵詞】初中語文課堂情境創設學生學習興趣有效
新課程改革已推行了多年,但新課程理念在許多農村學校還沒有得到很好的貫徹實施。在絕大多數學校,做教師的依舊是一本教案、幾支粉筆,做學生的依舊是一支鋼筆、一個筆記本;依舊是教師負責教,學生負責學,我講你聽,我問你答,我寫你抄,學生消極被動地接受知識。教師唱主角,學生當配角,填鴨式,滿堂灌,禁錮了學生的思維能力,折斷了學生想象的翅膀,挫傷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到頭來,教師忙得焦頭爛額,學生累得苦不堪言,教學活動收效甚微。因此,創設情境,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是構建農村初中語文有效課堂的一項重要任務。
那么,怎樣才能激活課堂,營造出生動活潑的教學氛圍,提高教學的有效性呢?結合教學情景簡單談幾點:
一、創設導語情景激發學習興趣
孔子曾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我國古代教育家也主張這個“樂學原則”。俄國大作家列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