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范文大全 > 面對新課程教師與同學心靈溝通

面對新課程教師與同學心靈溝通

2024-07-31 閱讀 7326

面對新課程教師怎樣與同學心靈溝通

臨澤縣一工程小學潘進軍

作為一個教育心理學的范疇,教師與同學的溝通總是一雙方互為主客觀為前提的,溝通雙方都是相互關系的發明者,有時相互認識的對象,在交往中雙方都應接受對方,受到對方的影響并有某種收獲,一起享用對方的經驗與體會,也才干真正“教學相長”,一起發展。

在保守的學校教育中,教師與同學的關系是傳授與接受的關系,很難形成互動,合作的氛圍。而新課程理念要求在學校教育中確立新型師生關系,為少年兒童的全面發展和健康生長發明有利的條件。那么,面對新課程,教師怎樣與同學心靈溝通呢?作為一名小學語文教師,我是這樣做的。

1、充沛傾注愛心面對新課程作為引導者和實施者的教師來說,與小同學心靈溝通的首要條件就是給同學以發自內心的真摯的愛,才干真正的了解同學,也才干愛同學所愛、想同學所想、急同學所急,把同學的憂慮當自身的憂慮。一旦當同學感悟到老師真誠地熱愛他時,就會激起他們心靈的火花,把教師當做最可信賴的人,并毫無保存地將心靈的大門向老師敞開,告訴你在他幼小的內心深處的秘密。

第一:教師熱愛同學,關心是起點,也是溝通的基礎。這就要求我們像關心自身的小朋友一樣去關心他們的學習、生活:像保護自身的眼睛一樣保護同學,不論是優等生、中等生、差等生都要一視同仁,尤其是對差生,更要給予更多的關心和鼓勵。當同學正待奮起的時候,你能送去的和時的微笑;當他們置身迷途的時候,你能夠和時給予指點;當他們失群、深感孤獨的時候,你能和時給予關心,送區一份溫暖;當同學犯了錯誤,感到內疚的時候,你能給以語重心長、慈母般的勸慰。假如抓住了這些有利的教學時機,只要幾句話,幾分鐘就能發生巨大的心靈感應,引起強烈的情感共鳴,收到“心又靈犀一點通”的藝術效果。

第二:必需尊重和信任每一位。其中,關鍵的工作是培養和保護同學的自尊心,睜大眼睛發現同學的每一處優點,繽紛給予和時而恰當的鼓勵,正確對待處置同學的每一處錯誤,決不能“上綱上線”,態度生硬,而更應注意批評的技巧,在教育的整個過程中,自始至終堅持對同學堅持尊重的態度:尊重同學的人格;尊重同學的情感;尊重同學的個性;有禮貌地對待他們,只有這樣,同學才會向你敞開心扉。

第三:教師對同學的愛還應充沛體現出嚴格要求。嚴格要求是較之慈祥、和藹可親、關心更為深刻的愛,它將為我們合格地、高質量地培養人才奠定基礎。假如缺乏嚴格要求,同學就會像一株樹苗生出杈枝,不會成材。當然一味的“嚴”,往往會適得其反,事倍功半。我們應根據小同學的年齡特征、性格特征、心理特征和特殊的環境特點寬嚴并進,寬容待人,在具體的教育實踐中發明條件與他們達到心理相容。

2、充沛給予協助貫徹疏導原則,協助同學思想上的進步,就要作到曉之以理,動之以情,鍥而不舍,導之以行,以利于同學思想品德的形式和健康發展。例如:我班上有一位男同學的學習和紀律都很差,與許多任課老師的關系都很僵,但他的乒乓球卻打的很好。有一次,我發現他正在打乒乓球,就走過去與他對練起來。在乒乓球上下翻飛時,師生對話也展開了:“你有不少的缺點,但也有優點。你的體育就很好,三好已經占了一好了,只要你努力,一定也會成為一個好同學的”。這個同學從未曾想到自身能和“三好”沾邊。我的幾句鼓勵的話溫暖了他的心,竟成了他進步的起點。

教師要充沛了解同學的心理特點,協助他們消除心理障礙。這就要對同學的心理狀態作具體的分析,掌握同學思想“疙瘩”的來龍去脈,有的放矢地進行疏導,從而促進同學心理的心理發展。

盡量給予生活上的協助,也會讓他們感到溫暖,銘記于心的,特別是對家庭經濟有一定困難的同學,更是如此。

3、充沛展現民主新課程規范要求教師與同學不再是學校教育中的施教者與受教者,宜倡議建立一種平等合作,對話理解的新型師生關系,師生應處在同一起跑線上。

首先,教師應放下“架子”主動與同學接觸,到同學中間去和他們一起生活、學習、勞動,一起娛樂、聊天,一起做游戲,一起研討生活,個人理想,讓同學感受到你的真實存在,是理解他們的,是可愛的可信賴的“朋友”。

其次,班級所開展的活動應該掉“老師絕對權威”的保守陋習,充沛發揚民主作風。諸如班委干部的選拔,各級“三好生”“優干”的確定,班內的重大活動等,要讓同學發揮主動精神,積極建議,參與評議,陳說各自的、各方面的理由,而不是“老師說了算”的結果。這不只培養了同學主人翁精神和參與意識,也進一步融洽了師生的溝通。

再次,定期召開民主生活會。師生之間可以傾心交談,也可開展批評與自我批評,特別是教師自己,更要在會上深入淺出地剖析自身的思想行為,工作中的得與失,讓同學感覺到你的誠心,這就促進了同學間、師生間的誤會和隔閡的消除,增進感情上的溝通與交流。

總之,在師生之間的互動中,教師會得到很多啟發。“教學相長”,“教,然后知缺乏”確是“民主性的精華”。在實施的新課程面前,我們必需得接受“長江后浪推前浪”的實際,新課程理念要求在學校教育中確立新型的師生關系,構件融洽、和諧的學習氛圍,教師和同學之間的相互溝通和交流就成為學校教育的核心要素而不能有絲毫的忽略。

篇2:校訊通為學校和家庭搭建了一座溝通心靈橋梁

校訊通為學校和家庭搭建了一座溝通心靈的橋梁

摘要:學校、家庭,作為孩子成長的兩個重要“搖籃”,對孩子的教育和成長都發揮著非常重要的教育作用。當前校訊通業務的開辦,極大的方便了學校和家長的溝通,使學校教育教學工作開展得更加扎實有效。利用校訊通的短信平臺,可以更有效的開展學校的教育教學工作。老師利用校訊通和學生家長進行溝通,即了解學生家庭情況,提高教育教學效果,又指導家長走出家教誤區,掌握科學的家教方法,更對學生的安全多了一層保障。學校有緊急或重大事情可以通過短信平臺通知全體學生及家長。校訊通為學校和家庭搭建了一座溝通心靈的橋梁。

關鍵詞:家校聯系;校訊通;橋梁

一、家校溝通對孩子教育的重要性

學校、家庭,作為孩子成長的兩個重要“搖籃”,對孩子的教育和成長發揮著非常重要的教育作用。前蘇聯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經指出:沒有家庭教育的學校教育和沒有學校教育的家庭教育都不可能完成培養人這一極其細致和復雜的任務。這就是說教師和父母都是無可替代的孩子的教育者。學校教育要想取得成功,必須要有家庭教育的密切配合,而良好的學校教育是建立在良好的家庭教育基礎之上的。眾所周知,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學校,也是人生就讀時間最長的一所學校。而父母應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師,也是最重要的啟蒙教師。家庭教育不是學校教育的簡單重復,是與學校教育互為補充的一條重要途徑。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又這樣說到:“教育的效果取決于學校家庭的一致性,如果沒有這種一致性,學校的教學、教育就會像紙做的房子一樣倒塌下來。”由此可見:家校聯系在教育教學中的重要性可見一斑。而我們每個人都知道,要教育好孩子,單靠老師或者是家長是不行的,因為任何一方對孩子的了解都不夠全面.而通過家校的聯系,使得學校和家庭能更全面了解孩子,這樣有利于孩子的發展。特別是家庭教育,它既是學校教育的基礎,又是學校教育的補充。因此,作為一個教育工作者,必須意識到家長對學校教育教學工作的重要性。

家校聯系就需要教師經常與家長溝通,因為溝通是家校合作的基礎。家校之間要想建立伙伴關系,合作關系,雙方必須要高度地相互信任,而這種信任只有在一種長期的相互接觸、相互溝通中才能建立起來,如果只是在學生發生問題時雙方才接觸,就容易導致家校關系向相反的方向發展。在交流中老師及時反映學生在校在家的情況,及時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家長也可以向老師反映孩子在家的學習、生活等情況,甚至可以向老師請教一些教育方法,這樣雙方統一教育思想,共商教育方法,達到家校合力通氣,共同協調配合。才能達到教育好孩子的目的。學校的教育往往是有目的、有計劃的,而家庭教育卻常常是非計劃的,家長更多地通過情感的和經濟輔助之紐帶對子女施加影響。進行有效的家校溝通就能讓家長了解學校教育方式、內容和要求,以便使家長能在對孩子的教育過程中,配合學校開展教育,保持與學校教育的一致性,使學生能更健康地成長,隨著我國經濟的飛躍發展,電腦走進了千家萬戶,寬帶深入了農村的各個角落,信息技術對人類的生活帶來巨大的變革,它對我國的教育也產生了積極的效應,為學生提供了最理想的學習環境同時也改變著傳統的教學模式,特別當“校訊通”走進校園后給學校教育插上了信息化的翅膀。學校開辦了校訊通業務,極大的方便了學校和家長的及時溝通,使學校教育教學工作開展得更加扎實有效。

篇3:校訊通便于師生及家長間心靈溝通

校訊通便于師生及家長間的心靈溝通

町店完小衛麗芳

作為一所處于網絡信息化時代農村小學,,教師如何用信息化方式與家長多方面、多途徑地進行聯系、溝通,有針對地做好家長工作,連接學校和家庭呢?兩年前,我們學校安裝使用了校訊通。通過校訊通來和家長聯系,具有傳統溝通方式所不能比擬的優勢:快捷、有效地傳遞信息;便利的交互功能;節省時間,提高效率。小小一條短信,運用得當,在家校聯系中可以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

一、校訊通便于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高效接軌

“零投入,就能實現教育管理信息化水平的提升。”對于學校而言,最具吸引力的是,不需要花任何費用就能通過校訊通平臺實現高效、快速、便捷的教務教學管理。在家校互動方面,通過“校訊通”家校互聯平臺,教師可以將學生成績、家庭作業、學校管理信息、學生在校表現、德育評價、班主任留言、學校新聞等信息發送至家長手機,家長也可通過短信形式直接回復給教師,向教師詢問學生情況,確保家校之間信息的順暢傳遞。家長即使上班、出差在外,也能及時了解孩子在校的情況,家校互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