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實施計算教學
如何有效的實施計算教學
縱觀小學數學教學,其中計算教學占相當大的比重,單從一張數學試卷的分值來看,100分的試卷中計算題一般都占了30多分,其中還不包括綜合運用中的計算。縱觀我們的計算教學,很少有教師選這個內容來上公開課,理由很簡單:枯燥、乏味,不像其它課型那樣高潮迭起??磥碛嬎憬虒W不僅重要而且有一定的難度,作為一名一線的數學教師理應抓好計算教學,為此我們教研組的老師對計算教學展開了深入的研討。
通過一段時間的研討我們發現在平時的計算教學過程中,存在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一、簡單的傳授教學。
在計算教學中教師常常走不出傳統教學的模式。教學過程極其枯燥乏味。
二、重算理,輕算法。
大多教師過于注重過程性目標的體現,忽視了知識技能目標的落實。
三、練習的時間和份量不夠。
很多教師認為計算的任務就是落實算理,練習的時間和練習的量都是可有可無,可多可少的。
四、估算教學的實用性不夠。
大多教師在估算教學中一味教學生如何去估這道計算題的結果,沒有強調估算結果的實用性。
五、忽視學生計算品質的培養。
學生計算能力差,計算老出錯,教師沒有要求學生找出錯的原因,于是學生老犯同樣粗心的毛病。
新課改背景下的小學數學計算教學該如何有效地實施呢?針對以上出現的問題我們教研組的老師采取了一些有效的對策:
1、在有價值的情景中體會計算教學的生命活力。
我們在學習小數和整數相乘時,僅僅用一道計算題如:3×0.8怎么算?通過算小數乘法讓學生去感受小數乘法是要把它轉化成整數乘法是遠遠不夠的,所以我在素材的選擇上考慮到學生平時買過文具。因此設計了如下環節:
開學了小明要準備三個練習本,練習本的單價是0.8元。
這時老師就問:每個練習本8角錢,小明買3個一共花多少錢?學生就會答出3×8=24角=2.4元。
老師接著問:每個練習本0.8元,小明買3個一共花多少錢?學生就會答出3×0.8=2.4元。
你們是怎么這么快算出來的,怎么算的呀!學生這時都迫不及待的搶著回答。通過這個特定的情景中,學生很樂意去探索去計算。
因此計算課需要教師精心設計課堂教學,改變以往例題單一的呈現方式,從教材的特點出發,從學生的實際出發,從兒童的心理特點出發,聯系現實生活,為學生創設一個充滿童趣、富有活力,讓學生樂學、愛學的學習環境,讓計算的課堂變得讓學生有所期待。
2、在理解算理的過程中突破算法上的難點。
課改后,大多數老師都認為計算課主要是讓學生理解算理,可是我們認為算理和算法從來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很難想像純算理的課該如何演繹,純算法的課該如何去落實。有經驗的教師總是在分析算理的同時突破算法。這位教師在教兩位數乘兩位數的一課中,將算理和算法進行溝通,下面是一個完整的板書。
23×2=46兩本書的價錢23
23×10=230十本書的價錢×12
46+230=27612本書的價錢46
23
276
在交流時教師圍繞兩個中心問題進行展開:
a、為什么新算法第二個積的末尾數要與十位數對齊?
學生1:因為它表示230,如果不與十位對齊就成23了。
學生2:因為10本書的價錢是230元不是23元。
學生3:這個23是與十位的1相乘,這個1是表示一個十,所以這里的23表示是的23個十,這里個位的0省略了。
b、為什么新算法要把兩次乘積分上下兩層寫?
學生1:因為兩層表示的意義不同,一個表示兩本書的價錢,另一層表示十本書的價錢,加起來才是十二本書的價錢。
學生2:分兩層寫意思過程很清楚,讓人好理解。
學生3:比較美觀。
學生的發言多么精彩呀!學生利用這種溝通,不僅理解了算理而且有效的突破了算法上的難點,這樣就不會出現錯誤的算法了。
3、在學會新算法之后保證練習及時有效。
談到練習,我們就想到那么幾個字:機械、單調、重復、枯糙等。但是我們必須明白計算是需要練習的,沒有一定量的練習作保證,教師很難及時糾正學生在計算方法上出現的錯誤,錯誤不能及時糾正,往往就先入為主。在第二天的練習中,學生就會沿用上節課的錯誤,通過一整天的消化吸收后,就會根深蒂固。只有提供充足和適合的練習,這樣學生的計算能力才能變得熟練和靈活。
在練習中我們還應該做到:針對性、層次性、思考性、綜合性等。
4、在估多估少中讓學生理解估算結果的實用性。
在估算的教學中,讓學生掌握一般的估算方法是不夠的,還應讓他們學會在實際情況下判斷是估多了,還是估少了。只有與生活實踐相結合,才會讓學生直正學到有價值的數學知識。在學乘法的估算時,估計一個值可以設計為估計積的范圍。這樣的處理能使估計的結果更具實用性,學生也就能更容易理解為什么要估和估了之后有什么用,而不是為“估”而“估”。如數學題:四年級同學去秋游。每套車票和門票49元,一共需要104套票。應該準備多少錢買票?
列式49×104≈________(元)
方法(1)49≈50104≈10050×100=5000元
方法(2)49≈50104≈11050×110=5500元
方法(3)49≈50104≈10550×105=5250元
以上的三種方法都是通過估算求出來的值,前兩種是教材中展示的估算方法,第三種是課堂中生成的。
對于上題的實際問題,同學們一致同意應“估多”,不能“估少”。因為估少了就不能秋游了。通過分析學生發現方法(1)中把49估成50,就多估了一個104;把104估成100,就少估了4個49,即196。多估的104和少估的196比較,是少估了,與實際情況不符。而方法(2)和(3)都是多估了,并且與實際相差不多,都是比較好的方法。從中讓我們明白了估算的教學不僅要學生學會一般方法,教會學生一些靈活的估算技能也很有必要,這樣才能讓估算教學落到實處,才能充分展現數學的魅力。
5、在嚴格規范的指導下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
學生的計算錯誤,大多是由:"粗心"造成的。常見的錯誤有:看錯抄錯題目;列豎式時數位沒對齊等;計算時不打草稿;一位數加、減計算錯誤導致整題錯;做作業時思想不集中。這就需要老師嚴格規范的指導,如:要求學生讀題的時候要不燥不急,用手指著題目一字一字地讀,必須仔細讀題多遍直到真正理解題目的意思了才可以動筆,這樣就不會看錯題了。列完式子后再核對一遍,檢查有沒有抄錯數。然后才列豎式計算,計算的時候必須先在練習本上算一遍,檢查好了才把最后結果寫在試卷上。全部完成后再仔細認真的檢查、驗算,檢查的時候不能馬虎,要動筆再算一遍。
對于那些習慣有所好轉的學生要多給予獎勵或表揚,日子長了學生就養成了細心謹慎的好習慣。良好的學習習慣的培養不僅是素質教育的要求,也是提高計算正確率的前提。因此教師必須嚴格要求學生。
我們從具體的實施中發現計算教學還有以下一些問題有待大家去思考與探索:
1、計算方法是不是越多越好?這么多的算法如何進行優化?
2、現在的計算課有像應用題教學的味道,都非常重視情境的創設,不用情景導入怎么展開新的計算方法教學的第一課時仍然值得研究。
3、如果學生在獨立試做時典型算法沒有能生成,生成不完時的處理藝術也值得我們繼續探究。
總之,計算教學是重要的,同時又是困難的,計算教學的改革是艱辛的,同時又是有益的。教師要時刻站在學生的角度去審視計算教學,以學生的眼光看待計算教學,唯有這樣,才能架起一座溝通與成功的橋梁。
篇2:計算機輔助教學CAI課件在歷史教學中作用
計算機輔助教學CAI課件在歷史教學中的作用
【摘要】:CAI課件就是計算機輔助教學,是一種綜合運用聲音、文字、圖像、動畫、視頻等多種媒體的現代教育技術。它把文字、圖片、視頻、聲音、動畫等集于一體,具有不受時間、空間限制的再現性和運動變化的可控性、模擬性以及強大的交互功能。它契合了初中學生仍以形象思維為主的思維特征,因此多媒體教學改變了傳統教學的信息傳遞方式,圖文并茂、聲像并舉,能夠有效地渲染課堂氣氛,它符合歷史學科的特征,在教學中越來越得到廣泛推廣和運用。
【關鍵詞】:CAI課件歷史教學作用優化教育
多媒體輔助教學是一種全新的教學方式,它可以使抽象的、枯燥的學習內容轉化成形象的、有趣的、可視的、可聽的動感內容,是歷史教學的發展趨勢。成功地運用多媒體教學不但能增強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而且在分析某個歷史事件的背景、原因時,還可以為學生提供直觀形象的圖片和場景,便于學生理解,對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也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CAI課件是ComputerAssistanteInstruction的簡稱,它是指以計算機作為媒體和工具所進行的教學活動。它像一位知識淵博、反應迅速、細致耐心的教師一樣,帶來了教育技術的飛躍。特別是在歷史教學中的應用,它很明顯的區別于傳統的歷史教學方式。它代表著一種新的教學理念,教學方式,必將給傳統的歷史教學注入新的內容。以下本人著重從兩方面來談談其在歷史教學中的作用。
一、對教師而言
1、改變傳統角色,增加課堂信息
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新的教育形勢對老師的要求更高了,它要求教師要根據教育事業的需要,不斷的調整自己的角色,總結教學經驗,改變傳統的教育教學方式。在歷史課堂教學中適當運用CAI課件,不僅改變原來教師過去“一言堂”的狀況,很好的迎合學生的認識水平和興趣愛好。也改變了以往只用小黑板、掛圖等簡單的教學輔助工具進行教學的形式,這種新技術又為教師接觸更豐富的教學資料提供了方便,這是以前所做不到的。教師在平時的備課或課前準備時,可以通過多媒體獲取大量的與教學內容有關的錄像、動畫等內容,再經過多媒體手段加工,就可以在課堂教學中給學生輸送包括錄像、動畫、圖表等綜合內容,突破原有教材的局限性。不僅幫助教師開拓思維,改變教師在課堂上傳統的角色和教學方法,教師也可以在適當時候強調自己是學習的推動者,而不是資料輸送中心。從而使學生明白教師在整個課堂教學中的地位和作用。
2、及時反饋信息,減輕學生負擔
傳統的教學方式是教師講得多,學生練得少。學生只要上課認真聽、記,下課背、默,這與減輕學生負擔、發揮學生的主動性是相違背的,老師也很難掌握學生的達成度。教學時如果把教材中的一些學生易混淆的觀點設計成判斷題,或設計成選擇題由學生來回答。教師操作按鍵,問答正確可以用中英表示:“正確”或“OK”;回答錯誤,屏幕則顯不“再試一次”等字樣。一定程度上呈現人機對話的教學方式,這種人機交互思想進一步體現了學生的主體作用,教師在操作過程中就能較好體現教師的主導作用。
篇3:信息素質教育在計算機教學中應用
信息素質教育在計算機教學中的應用
[摘要]21世紀是信息知識時代,人類社會已步入信息時代,這個時期也是中學生信息素質提升的關鍵時刻,中學生必須提升自己的信息素質,時時刻刻都要接受信息素質的教育,在這個高速發展的視覺經濟社會里,信息素質的高低是衡量一個人基本生存的能力,因此在計算機教學中開展信息素質教育顯得非常重要。文章從信息意識的概念、信息意識的培養、信息知識的獲取、信息能力的拓展、信息道德的樹立等四個方面探討了開展信息素質教育的途徑。
[關鍵詞]計算機課程信息素質教育
什么是信息素質?在國外是從20世紀70年代初開始的.信息素質最初的含義是"利用大量的信息工具及主要信息源使問題得到解答的技術和技能".國外學者對于信息素質的內涵,主要強調兩點:1、信息活動過程中(從信息感知到信息創造)所需要具備的能力;2、終生學習的能力保障.
美國圖書館協會19*x將信息素質定義為:(1)懂得何時需要信息;(2)知道解決某一問題需要何種信息;(3)能夠找到所需要的信息;(4)能對所需信息給出評價;(5)善于組織所需信息;(6)能夠有效地使用信息解決問題。
美國人波爾,將它概括為“利用大量的信息工具及主要信息源使問題得到解答的技術和技能”。在這個高速發展的視覺經濟社會里,信息素質的高低是衡量一個人基本生存的能力,因此,我們身為教師,在教學中,尤其是在計算機教學中應始終注重滲透信息素質教育。信息素質教育可以從以下四個方面著手進行。
一、信息意識的培養
信息意識,是人們利用信息系統獲取所需信息的內在動因。因此,如何調動這個動因,即是我們開展信息素質教育的切入點。
(一)改善教學環境
計算機教學,應盡量安排在機房或多媒體教室中進行,這樣可以盡力發揮充滿信息的多媒體教學環境的功能,應盡量避免在課堂教學中進行空洞的理論方法的講授,否則,學生的積極性就會受到打擊,學習興趣就得不到提高。通過制作與教學內容相關的多媒體課件、視頻,學生的眼睛就會亮起來,耳朵會豎起來,精神也隨之抖起來,信息意識也就會跟著啟動起來,全方位地調動了學生的信息資源,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使信息意識內化在學生的腦海里,從而開發和發揮學生的信息意識。
(二)注重教學環節
在現代教學中,教師的角色應該發生了巨大變化,由原來的知識的傳授者,轉變為知識的咨詢者、導航者、組織者。之所以這樣,教師在教學中首先要在“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