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小學生閱讀能力培養養成互相學習讀后交流習慣
對小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養成互相學習讀后交流的習慣
通榆縣烏蘭花明德小學陳宇李秀梅
【摘要】:閱讀教學作為小學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提高語文教學質量的根本所在,是解開語文教學之謎的關鍵,是廣大語文教師極為重視的一項教學內容。那么怎樣在閱讀教學中培養小學生的閱讀能力,掌握良好的閱讀策略教學、提高閱讀效果是擺在每一位語文教師面前的嚴峻理由,文章通過開展讀書交流活動、開展讀書匯報活動、激發興趣,愛上讀書、營造寬松的氛圍,個性在閱讀中飛揚
等方法,試圖探索出有助于培養小學生閱讀能力的教學方法,期望這些實踐經驗能夠為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水平的提高起到一些推動作用。
【論文創新點】學會讀后交流,互相學習,養成習慣
【關鍵字】小學生閱讀興趣培養
對于小學生的閱讀能力及習慣的養成已不容忽視,特別是在小學階段,是培養閱讀能力的起點。在小學語文課標中明確規定“具有獨立閱讀的能力,注重情感體驗,有較豐富的積累,形成良好的語感。學會運用多種閱讀方法。能初步理解、鑒賞文學作品,受到高尚情操與情趣的熏陶,發展個性,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然而,小學的閱讀能力一直是薄弱的,所以培養他們的閱讀能力就顯得十分重要。為了激發他們的閱讀潛能,使之成為良師益友,我想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去擴大知識面,來提高閱讀能力。
一、開展讀書交流匯報活動
讀書再交流,是開展閱讀的重要環節。肖伯納說過“倘若你有一個蘋果,我也有一個蘋果,而我們彼此交換這些蘋果,那么,你和我仍然是各一個蘋果;但是,倘若你有一種思想,我也有一種思想,而我們彼此交流這些思想,那么,我們每個人將各有兩種思想。”這段話足以說明了讀書必須切磋的道理,也告訴了我們開展讀書要交流活動的重要作用。所以,我們必須要多讀書,讀好書,再與他人分享,才會從中受益,來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讀書是為了汲取書中的養分,為了保證約束的讀書熱情,必須重視學生讀完書后的收獲。于是就可以利用手抄報、黑板報等活動,展開比賽,介紹名作家、名作品及自己的多少方法,這樣通過比賽展示自己所學進而激發學生的讀書熱情,從而使學生由“要我學”變成“我要學”。
二、激發興趣,愛上讀書。
就大部分學生而言,不愛讀書的比例多。也許認為沒什么必要,也許是因為不重視,總是以自我為中心,想學就學不想學就不學,這個觀念是不正確的,無論是將來從事什么工作,讀書都是必要的,豐富自己的頭腦,百利無一害。還有部分學生認為讀書既浪費精力有浪費時間,還要付出一定的經濟代價,只有觀念轉變才是真正的轉變,所以,應該通過各種方式方法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使他們愛上讀書。興趣是學生學習的內部動力,是學生學習積極性中最現實、最活躍的成份。學生只要對學習發生了興趣,就會促使各種感官,共同引起對學習的高度注意,從而為參與學習活動提供了最佳的心理準備。我國古代大教育家孔子也曾經說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他告訴我們,做任何一件事情,只要是喜歡做,愿意做,才能夠做好。同樣的道理:如果學生有了閱讀興趣,才能從內心深處對課外閱讀產生主動需要。因此,教師要努力激發學生課外閱讀的興趣,讓他們愉悅地進行課外閱讀,快樂地接受自己想要學習的語文知識。
篇2:讓現代信息技術成為培養羌族地區幼兒閱讀能力多面手
讓現代信息技術成為培養羌族地區幼兒閱讀能力的多面手
【摘要】幼兒早期閱讀能力的培養程度,將會影響其終身學習的學習能力和水平。羌族地區孩子因為語言和生活環境的影響,致使他們用普通話表達的完整性、連貫性、流暢性不夠,閱讀能力落后,培養他們早期閱讀的能力尤為重要。隨著幼教改革的深入,現代信息技術在教學中優化教學的作用日益凸顯。早期閱讀教育中巧妙應用現代信息技術,充分發揮信息技術的靈活性、新穎性、直觀性、趣味性、可操作性、互動性的優勢,可以深度挖掘閱讀教育的多層教育價值,大大縮短教育周期,促進羌族幼兒閱讀能力的提高。
【關鍵詞】現代信息技術;優化;早期閱讀教育;羌族地區幼兒;閱讀能力
近年來,世界各國的幼教專家們都十分關注早期閱讀,認為早期閱讀對孩子的口語表達能力和思維的發展等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幼兒早期閱讀能力的培養程度,將會影響其終身學習的學習能力和水平。羌族地區的孩子生活在山區,由于生活環境的局限,交通和信息相對閉塞,詞匯貧乏,平時都用四川話和本民族語言混合與人交流,加之受羌族的地方方言的影響,導致羌族地區幼兒用普通話表達比較困難,他們只能通過電視、音像制品和幼兒園的教學活動感受學習標準的普通話。他們用普通話表達的完整性、連貫性、流暢性非常不夠,閱讀能力落后,培養他們早期閱讀能力,提供閱讀圖書的經驗,前識字經驗與前書寫經驗,對于他們今后的學習發展都很有必要,也很重要,又可謂艱辛。要規范地培養和提高孩子的閱讀能力,學校對孩子進行系統的針對性的早期閱讀教育是必不可少的。
針對幼兒早期閱讀的重要性和緊迫性,“分享閱讀”走進了我們羌族幼兒園,為羌族幼兒閱讀能力的提高提供了良好的物質基礎。分享閱讀主要指在輕松、愉快的親密氛圍中,成年人和兒童并非以學習為目的,共同閱讀一本書的類似游戲的活動。其核心價值在于以輕松愉快的方式培養幼兒閱讀能力和興趣,它可以讓孩子感受閱讀、享受閱讀,是一個讓兒童從“聽故事”過渡到“讀故事”的安全橋梁;它不以識字為目的,卻可以讓兒童在不知不覺中學習漢字;它強調的是成人與孩子一起閱讀、共同分享其快樂,也是一種社會性互動的過程。分享閱讀是一種工具,重要的不是在閱讀中學習而是學會閱讀。分享閱讀配套的領讀音像資料的使用,能幫助幼兒學習普通話,豐富詞匯,促進幼兒語感的發展。但僅用分享閱讀領讀光盤輔助教學非常有局限性,它缺乏可操作性、互動性、不能瞬間實現反復傾聽和觀看的意愿等的缺憾,不能更快更好地促進幼兒主體性主動思考的意識、能力和語言文字運用的遷移能力的提高,多方面提高幼兒的閱讀能力,現代信息技術正好可以彌補這些缺憾,為培養羌族幼兒早期閱讀能力注入了生命力。因此,我們應適時、適量、適度地運用現代信息技術優化分享閱讀教學,有效的提高羌族幼兒的閱讀能力,讓其成為培養幼兒閱讀能力的多面手。
一、讓信息技術有效促進羌族地區的孩子使用普通話表達能力的提高
普通話是我國各民族共同的語言,學會了普通話可以在不同的地方與人交流,很快融入社會。羌族地區孩子由于地方方音太重,說普通話較困難,運用信息技術可以有效的幫助他們說好普通話。
(一)讓幼兒在教學中學普通話
在教學中,運用多媒體、DVD、錄音機多種形式,為幼兒播放教學中的兒歌、故事,鍛煉幼兒的發音吐字,對幼兒發不準或易發錯的音,可以反復強化練習,還可以找一些相關的圖片、碟片相結合,讓幼兒學說。這一種方法容易被幼兒喜愛、接受,它既可以糾正幼兒不正確的發音,還可以培養和提高學說普通話的興趣。
(二)讓幼兒在游戲中提高普通話的水平
游戲是幼兒喜歡的活動,所以教師可以利用有趣的游戲幫助幼兒練習發音,讓幼兒在游戲中輕松愉快地學習正確的發音,并練習用普通話交談。可以從互聯網上搜索適合幼兒的游戲教給他們,在游戲中,幼兒不斷地反復練習,學會正確的發音,很自然地融入說普通話的氛圍,逐步說好普通話。還可以做錄音游戲,讓孩子聽自己的發音,再對比標準的發音,也能促進幼兒普通話水平的提高。
篇3:小學老師培養學生閱讀能力和作文能力
小學老師如何培養學生閱讀能力和作文能力
遼源市西安實驗楊欣華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該以教師的分析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
(一)、如何學會閱讀文章。
每一位學生都是各不相同的生命體,他們對問題的理解,有自己的思想方式和個性特點.他們在閱讀中對文章產生感悟,必然會帶濃重的個性化傾向。學生的具體閱讀都有各自關注的焦點,都會于原有的知識水平、認識能力、生活經驗和閱讀習慣有關。即使對同一篇文章也會產生不同的感受。每一位學生進入文本,與作者進行深層次的對話,在角色體驗中,完成文本的理解、內化,語文素養得以完善,生命價值得以提高,個性得以張揚。這就要求我們在閱讀教學過程中要以多元的閱讀目標,多元的閱讀評價,使閱讀活起來,讓個性化閱讀充滿活力。
一、引導“愛讀”。讓學生充分預習,初步感知教材。
預習中查找資料,弄懂字詞意思,理清文章寫作順序、主要內容,畫出重點詞句,理解課文內容,并在初讀中思考、提出不懂的問題,課上交流、匯報。比如在教《草船借箭》一課前,我讓學生了解三國的形成、了解曹操、諸葛亮、周瑜、魯肅的為人特點。課上同學們熱情高漲,把諸葛亮的神機妙算、知人知天;曹操用兵多疑;魯肅為人誠信;周瑜疾賢妒能的性格特點分析的非常透徹。課后不少同學又捧起了《三國演義》,全班掀起了“三國熱”。
二、引導“悟讀”,培養學生“悟性能力”
“悟讀”應從“悅讀”開始。教學中,學生如果對文本有了興趣,有了期待,那么就會產生閱讀的沖動,從而給“悟”帶來動力。因此我們要個性化地處理教材,“掏”出文本中最寶貴的可感因素。如教學《荷花》時,可引導學生品味“白荷花在這些大圓盤之間冒出來”的“冒”字:a、“冒”還可以換成別的什么字?(沖、露、伸、探、鉆、長……)b、讀讀這段文字,體會體會,怎樣“長”出來才叫“冒”出來(用力、使勁、一個勁兒、生機勃勃……)c、課件變化、播放荷花錄象,引導學生想象冒出來的荷花想干什么?說什么?(白荷花在這些大圓盤中冒出來,仿佛要看看外面這個精彩的世界;白荷花在這些大圓盤之間冒出來,仿佛在向小朋友展示自己的努力……)通過引導比較品評文字,感悟到了作者用詞的分寸感;描寫的形象感。
三、指導“研讀”,培養學生自主能力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兒童在內心深處都渴望自己是發現者、探索者,這將促使他們更加積極主動地學習新知。”讓學生抓重點詞句讀講,側重感受揣摩訓練。讓學生選擇自己感受最深的語句,讀讀、想想、畫畫、演演,運用多種感觀體會語言含義,與課文情感產生共鳴。探究語言規律,可以讓學生談談自己讀懂哪些語句,文章為什么這樣命題?這樣開頭、結尾?課文寫了什么?怎樣寫?這樣寫好在哪里?你知道為什么這樣寫?所有的這些讓學生自己體味出來。
我們在教學中只有根據課文內容,提煉出有價值的探究問題,引導學生主動地去發現,去探索,才能有效地訓練學生的思維,培養自主能力,從而真正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和綜合素質。在學習《軍神》一課時,我摒棄了以往逐段講讀,層層設問的教學方式,著力引導學生緊緊抓住“為什么沃克說劉伯承是一個真正的男子漢,一塊會說話的鋼板?”“為什么沃克說劉伯承堪稱軍神?”這兩個問題,讓學生通攬全文,自主讀書,探究閱讀,看看從課文中哪些詞句可以表現劉伯承的精神。這種自主性的閱讀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閱讀興趣。他們潛心讀書,邊讀邊標出有關語句,積極討論,大膽交流著自己的見解,體現著發現者的愉悅。
注重“創讀”,尊重學生獨特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