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制度大全 > 學生良好心理素質培養活動方案

學生良好心理素質培養活動方案

2025-07-20 閱讀 1421

  培養學生良好心理素質活動方案

  指導思想:為促進學生心理健康,普及心理健康常識,配合學校心理健康教育開展,為學生的健康成長營造積極向上的心理氛圍,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堅持育人為本,促進學生身心健康和諧全面發展。

  活動時間:2課時

  第一課時送上一縷陽光

  活動目的:使學生學會稱贊別人,懂得稱贊別人是增進同學之間友情的一種方式,幫助學生在交往中克服羞怯心理,勇敢地去與人交往。

  活動過程:

  (一)談話導入

  同學們,在寒冷的冬天,當一縷陽光照耀在你身上的時候,你會有什么樣的感覺呢?(溫暖、舒適)是的,在寒冷的時候,在黑暗的時候,我們需要陽光,因為陽光帶給我們溫暖、舒適,使我們心情愉快??墒?,你們知道嗎?并不只有太陽才能給我們帶來陽光,實際上,我們每個人都是一個小太陽,都會放射出溫暖的陽光。同學們,你們愿意做一個小太陽,給身邊的人送上一縷陽光嗎?(出示課題:送上一縷陽光)其實,想要送給別人陽光并不難,只要大家學會一項本領,那就是稱贊別人(板書:稱贊別人)

  (二)、學習稱贊別人的方法有的同學可能會說:“稱贊別人還不簡單嗎?”是這樣嗎?咱們請一位同學上臺來,大家一塊兒來稱贊稱贊他,看看同學們會不會稱贊別人。指名一位同學上臺,其他人稱贊他。(其中一位同學態度不夠真誠。詢問被稱贊的同學被別人稱贊是的感受,得出結論:稱贊別人時,態度一定要誠懇、真誠,這樣才能給別人帶去溫暖。而一味地奉承別人,缺乏真誠的態度,那么你的稱贊就會變成盛夏里的烈日,讓人感覺不那么舒服了。

  (三)小組活動

  1、同學們都明白了該怎樣稱贊別人,那么現在請大家拿出準備好的小卡片,在卡片上給你們這組其余的六位同學寫上一句贊語。受到稱贊的同學在卡片背面記錄下同學們稱贊你的話。完成后投入“陽光信箱”。

  2、小組活動、交流。

  3、老師從信箱中隨意抽去幾張卡片,讀給大家聽,并詢問稱贊別人時和被別人稱贊時的感受。

  (1)當別人稱贊你時,你的心情怎樣?

  (2)當你稱贊別人時,你覺得他(她)怎樣?

  5、給稱贊別人稱贊的好的同學頒發“陽光小天使”獎牌。

  (四)總結

  是的,同學們,讓我們去盡情的享受別人對自己的稱贊,也真誠的稱贊別人,為身邊的每一個人送上一縷溫暖的陽光吧!第四課時生活對我說活動目的:通過活動讓學生知道一個人的健康不僅指身體的健康,更包括心理的健康。讓學生爭做樂觀、自信、熱心的健康的人。

  指導思想:為促進學生心理健康,普及心理健康常識,配合學校心理健康教育開展,為學生的健康成長營造積極向上的心理氛圍,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堅持育人為本,促進學生身心健康和諧全面發展。

  第二課時生活對我說

  活動目的:通過活動讓學生知道一個人的健康不僅指身體上的健康,更包括心理的健康。讓學生爭做樂觀、自信、熱心的健康的人。

  活動過程:

  一、提出困擾,請求同學老師的幫助。

  生述:我的學習成績1-5年級一直比我的好朋友好,可最近的幾次考試我的成績卻都不如他,同學們你們能理解我現在的心情嗎?你們能告訴我應該怎么辦呢?

  同學討論。

  二、通過活動幫助有困難的同學領悟道理。

  1、出示兩個小人:一個是“太好了”,一個是“太糟了”,平時這兩個小人常常在你身邊。

  2、突然下雨了,他們各想到了什么?同學自由發言。(太糟了,我沒帶傘,又要淋雨了;太糟了,我最愛上的體育課又上不起來了;太糟了,今天穿的這身干凈衣服又要弄臟了??)(太好了,農作物可以“飽餐”一頓了;太好了,這場雨可以沖洗一下城市的灰塵,給我們帶來清新的空氣了;太好了,雨中的景色特別美??)

  3、兩種想法對我們有什么影響呢?

  4、講故事。一家有兩個小孩,大孩子整天愁眉苦臉,淚水不斷,另一個卻整天笑口常開,健康快樂。爸爸就感到非常奇怪了,同樣地對待這兩個孩子,怎么會有這樣不同的表現呢?一天,爸爸就特意買了一大堆的玩具悄悄地放在了大孩子的臥室里,準備給他一個驚喜,讓他也開心一下,樂一樂;爸爸又放了一堆狗屎在小兒子的房間里,想讓愛笑的小兒子也生一次氣。大家猜猜結果怎樣?不一會大兒子從房間里跑出來了,手里拿著玩具,氣乎乎地說:“我不在家,誰跑到我的房間玩去了?”一會兒小兒子也從房間里跑出來,滿臉興奮,大喊:“爸爸,爸爸,我在房間里發現有動物的糞便,是不是家里買了小動物?在哪兒呢?”他一邊喊著一邊還充滿期待地尋找著。

  5、從故事中我們又懂得一些什么呢?

  6、生活中你遇到失敗或在不順利的情況下一般會如何想呢?

  7、出示一張大白紙上面有一個小墨點,白色代表快樂,不快樂只是一個小墨點,可很多人只注意了墨點。

  三、小結。

  人無論在什么情況下,特別是面對失敗和逆境的時候也要微笑著說:“太好了!”,保持樂觀的心態。

篇2:小學寫作論文在作文教學中培養中學生心理素質

小學寫作論文在作文教學中培養中學生心理素質

安定區賀家岔學校包鵬

作文教學是初中語文教學的重點,是學生聽、說、讀、寫訓練的綜合體現。要全面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對寫作知識的傳授、寫作技能的指導,是必不可少的。但不能只抓這些方面,更重要的是在作文教學中加強培養學生的良好心理素質。

一個人的天賦是心理素質發展的基礎,而社會環境和學校教育才是心理素質發展的決定因素,因此,我們必須把培養學生的心理素質擺在首位。

在作文教學中要重點進行以下幾方面的心理素質的培養。

一.確立學生主體地位

(1)多寫日記

學生平時用“日記”的方式把一天中的生活見聞、感覺,以及豐富多彩的活動描述下來,發展其觀察能力,提高寫作技能。養成學生常動筆、愛動筆的習慣,讓學生積極主動、生動活潑地學習寫作,改變以往被動的“要我寫”為主動的“我要寫”。

(2)獨立完成

作文課要讓學生自己多觀察多思考,每次作文都要作好充分準備,上課寫作時讓學生在課堂上獨立完成。一旦發現抄襲要重寫。這樣學生便能潛移默化地養成實事求是的品格,自己應該做的力所能及的事自己做,而且要做就做最好。

二.激發學生求知欲望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愛因斯坦曾經說過:“我認為,對一切來說,只有喜愛,才是最好的老師?!边@對青少年來說尤為突出。興趣,在某種意義上講,是學生學習活動的重要動力。為了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我堅持做好一下幾點:

(1)愉快感染

以愉快的情緒去感染教育學生,有意識地為學生創造一個和諧快樂的學習環境,充分調動他們的積極性,自覺地提高學習質量。

(2)誦讀品味

讓學生欣賞優秀的作品,在作文講評課上,經常挑選好文章,有目的地進行朗讀,在誦讀中品味優美詞句,體會美的含義、美的寫作方法和美的精神境界。

(3)精心講評

每次講評先讓學生把自己的作品讀一遍,然后組織學生評議,之后教師總結,讓學生學有榜樣;特別要關注學困生的作文,對他們的一些好詞好句、好的開頭、結尾都應給予表揚并登記入冊進行評價,讓他們享受成功的喜悅。

三.聯系生活實際

(1)把握素材

語文的精髓是文章,文章的精髓是生活。作文教學必須讓學生打開聯系生活的通道,使學生有更廣闊的創作空間,提高創造力;讓學生留意自己身邊的一事一物、一情一景,把握好作文素材。

(2)以師為范

教師要以良好的行動感染學生、教育學生,以身作則,讓學生在日常生活中正確認識自己。我們班有個學生,上完體育課后身體不適,頭暈嘔吐,吐物滿地。我把臟物處理好后就把他從五樓背到樓下,并請車送他回家。這樣雖是一件小事,但卻讓學生領悟到不少的東西。他在一篇習作中寫道;“在回家的路上,我不斷問自己,胡老師的胃這么痛,但她還是咬緊牙關把和她一樣的高大的小俊同學背到樓下,她這種助人為樂的精神鞭策著我。我決心要改掉自己自私自利的不良習氣,做個樂于助人、關心集體的少先隊員。”

從這可以看出,生活是人的寫照。學生通過聯系生活正確評價自己,正確分辨是非,最終促使他們養成了良好的道德品格和文明行為。

篇3:中學生寫作心理素質培養

中學生寫作心理素質培養

注重對作文文本作分析指導;而忽視對寫作主體寫作心理素質的培養,這是中學階段,特別是高中階段寫作訓練中依然存在的傾向性問題。下面,結合筆者指導學生寫記敘文的實踐,談談自己對這個問題的思考。

一、深入生活,敏銳體察

文學作品,是作者對社會生活認識與體察的審美反映。一篇作文的完成,實質上要經過“體察--構思---表達”這三個階段。初學寫作者,往往注重后兩個階段的訓練:諸如構思布局,遣詞造句和運用各種表達方式等等,解決“怎樣寫”的問題,卻往往忽視第一階段--生活認識、情感體驗的整備和孕育。因而下筆時,常感到無事可論,無人可寫,無情可抒,無理可達,總之是無話可說,“寫什么”的問題,一片茫然。怎樣解決這一根本問題呢?這就需要培養學生認識生活、敏銳體察的能力。首先,要讓學生明確記敘的內容就是要反映社會生活(包括日常家庭生活),特別是一些有價值的社會生活--真的、善的、美的,能激起人們對美好生活向往和追求的。高爾基說,文學是人學;所以記敘文總是要記事寫人,要反映生活主體人的精神世界。其次,要學生深入生活;敏銳體察,加強寫作前客觀索材的積累。不少學生寫作拿著題目犯愁,或搜索枯腸,或草草敷衍;不是泛泛評敘,內容空洞,就是將以前看過或寫過的題材改頭換面,販賣出來;而顯得陳腐不堪。究其原因:一是對記敘文用形象反映生活、表達情思的形式特征沒有一個自覺追求;二是寫作前缺乏素材積累,記憶表象空乏。

學生在生活中沒有做有心人,對鮮活的人生世相熟視無睹,沒有理性的穿透力,而不能發現生活,發現美,更談不上藝術創造了。這是寫作問題的根本所在。怎樣深入生活?就是不僅要開拓視野,見多識廣,更要化熟為生,取精發微。這就需要獨具慧眼,具有敏銳的觀察力和捕捉力。許多作家善于把那些細小忽微的事物放大,剝開來寫--見微知著;善于把那些稍縱即逝的變化放慢,拆開來寫--化瞬間為永恒。他們的作品,為我仍提供了觀察、體驗生活的范例。魯迅把人力車夫主動攙扶跌倒的老婦人這一小事放大;寫成寓意深刻的《一件小事》,歌頌了勞動人民無私無畏的可貴品質。揭示了進進步知識分子在勞動者精神下嚴于解剖自己的心理特征,折射出五四時期知識分子時代精神的光芒;朱自清以〈背影》中用特寫鏡頭的手法把父親爬月臺買橘子的一連串動作,描繪出了一幅催人淚下的父愛子的永恒圖畫。從他們的作品,我們可以窺見在平凡的生活中作家目光的敏銳和情志的深婉。

二、參悟書本,陶冶情思

“勞于讀書’;逸于作文”;道出了閱讀和寫作的關系。中學生有計劃地多讀一些好文章,特別是精讀一些名篇經典,對于提高思想認識,陶冶情感;提高自己的藝術心理素質具有重要作用。學習寫作的人,以為閱讀文學作品就是為了學習藝術技巧。其實最主要的是學習作家洞察生活的能力和情感的體驗。學習他們怎樣觀察生活,捕捉材料,對生活獨特意義的挖掘和發現;以及情感體驗有什么特色。有志于創作的同學,讀作家作品,要領悟和訓練以下兩個重要的藝術心理素質:

一是獨具慧眼,對生活具有敏銳的觀察力和捕捉力;

二是別懷詩心,對生活能產生豐富細膩、奇異而復雜的情感、內含活躍、豐富而富于創造性的想象力。有了這兩個素質,就能洞察和捕捉形形色色、紛壇復雜的世態人情;能自感和再現細膩復雜、幽微變幻的心靈波光。精讀好作品,含英咀華,披文人情,就可讀出風格,讀出情感的共鳴與心靈的交融,并以此塑造一面敏銳的富于創造性的反映生活的心靈透鏡。“要有意識地使自己原始的、粗糙的、愚昧的、麻木的感情進入一種藝術的、凈化的、發達的、靈敏的個性化境界。要養成情感的自我檢驗習慣,要使自己的感情凈化、豐富,充滿自我再生機能,就不但要善于研究文學名著的社會內容,而且要從中研究大作家感情世界的豐富色彩。”(孫紹振《論作家的心理素質》)讀魯迅的《秋夜〉,我們感受到作者冷峻、幽深、出神入化而又色彩斑斕的心靈世界;讀宗璞的〈紫藤蘿瀑布》,與其說是在欣賞審美客體:‘紫藤蘿’流光溢彩、生趣盎然的自然美,倒不如說是在欣賞審美主體作者那被“紫藤蘿”所激活了的靈動豐富、細膩柔婉、思緒紛呈的人情美。多讀精品,能使我們直接受到作家藝術靈氣的熏染,理性光芒的燭照。

三、抒寫自我,專題評講

基于以上認識,藝術心理素質的培養,落實到寫作實踐中,在中學階段,記敘文寫作的基本原則是:寫作與生活緊密結合。提倡寫“身邊文學”、“校園文學”、“自我文學”總之是抒寫自我,寫“我”的所見所聞所感。筆者曾在高一年級進行過《我的世界》系列作文訓練,命了這樣一些題目,《發生在學生寢室的故事》、《中餐》、《放風箏》、《那時,我還小》、《雨中一曲歌》、《雨中蘭草花》等,都涌現出了優秀作品,因為這些題目,緊扣“自我”,激發了學生自我表現的欲望,學生有不吐不快的感覺。

要提高寫作水平,除了扎實的寫作實踐外,還加強必要的寫作理論指導,使寫作進人一種自覺自由的狀態。因此,每次作文前后作專題指導與評講至關重要。我曾著力進行過“選材專題訓練”,分“選質樸的題材”、“選新穎的題材”、“選典型的題材”;“構思專題訓練”,分“生活的藝術化”、“想象的藝術化”等;“抒情專題訓練”,分“略敘過程,詳寫情思”,“美的心靈在于豐富的層次與奇異的變幻”以及“抒情的幾種方式”等等,每次作文后,作專題評講,目的是想從實踐到理論,提高他們的藝術素養及寫作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