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研究性學習實施方案
根據教育部《關于進一步加強普通高中新課程實驗工作的指導意見》(教基[20**]6號)精神,結合我校實際,研究制訂《廣東江北中學研究性學習實施方案》
一、成立“研究性學習”實施小組
組長:z
副組長:z
成員:z、各年級級組長、各班班主任、高中各科老師。
二、研究性學習學分認定的基本原則
每個學生都要以個人或小組的形式完成研究性學習任務,兩年至少完成1個以上的課題研究。
完成研究性學習課題可獲得獲得15個學分,每個課題是否完成的依據是:有完整的《廣東江北中學研究性課題審報表》;有研究性學習成果和結論。
三、研究性學習活動實施中的任務分解
1.班主任:全面負責本班學生的研究性學習,主要任務是:
①負責課題小組人員和課題小組組長的確定,每個班根據學生人數可安排10個小組,每個小組為6人左右為宜。
②指導課題小組自由選擇指導老師,或協調老師選擇課題小組。
③根據學生研究性學習活動的過程和成果,給予學分的認定。
④對本班學生研究性學習結果整理歸納送交教研處備案,每學年推薦2~3個優秀課題上報學校。
⑤每學期召開一次研究性學習總結會或成果匯報展示會(要求至少有2名以上課程委員會成員參加)
2.導師:協助班主任負責本班的學生研究性學習,主要任務是:
①利用課堂上課,使學生進入問題情境階段,使學生愿意參加研究性學習,并產生一定的興趣。
②協助班主任確定本班的課題小組成員和組長。
③指導課題小組自由選擇指導老師,或協調老師選擇課題小組。
④協助班主任,根據學生研究性學習活動的過程和成果,給予學分的認定。
⑤協助班主任,每學年推薦2~3個優秀課題上報學校。
⑥協助班主任每學期召開一次研究性學習總結會或成果匯報展示會。
3.指導教師:每個班的課題小組可根據情況選擇一個授課教師作為本課題小組的指導老師,授課教師也可根據情況選擇課題小組,每位教師(主要是高一教師)所指導的學生人數不得少于25人。
指導教師的主要任務是:
①指導研究小組確定課題,并完成開題報告②指導課題研究過程材料的完成(主要是要學生完整填寫《研究性學習學習記錄冊》)。
③每學年把所指導的課題小組的《開題報告》、《研究性學習學習記錄冊》和《研究成果》等材料進行整理,送交班主任和導師(班主任和導師根據以上材料對學生進行學分認定)(研究成果可以是研究論文、實驗報告、調查報告、活動方案設計、科技作品、錄象資料等多種形式)
4.年級組長:根據本年級的特點具體組織本年級的研究性學習,協助教研處做好相關的檢查考核工作,以及有關資料的收集和整理,搞好本年級研究性學習活動的經驗交流和成果展示
5.教學處:指定專人負責研究性學習管理的具體事務,主要職責是:
①負責班主任、導師、和指導教師對研究性學習指導工作的考核評價與管理。
②負責對每個班級學生學分的認定進行審核。
③負責對學生的研究成果整理、歸檔。
④每學年負責組織一次研究性學習展示會,每學年編輯一本《研究性學習優秀研究成果集》。
四、研究性學習課程內容參考
1.自然環境類:主要是從研究人與自然的角度提出的問題,如環境保護、生態建設、能源利用、動物保護、天文研究等方面與個人生活背景相關的課題
2.歷史文化類:主要是從研究歷史與人的發展角度提出的課題,如鄉土文化研究、民俗文化研究、歷史遺跡研究、名人思想與文化研究、校園文化研究、、傳統道德研究、傳統文化與現代文明研究、東西方文化比較研究、民間文學、藝術研究、影視文化研究、時尚研究等
3.社會生活類:主要是從保護人與社會關系的角度提出的課題,如學校規章制度的研究、社會關系的研究、企業研究、社區管理、社團活動、人群心理、人口研究、城市規劃、交通建設、法制建設、政治制度、社會經濟發展、宗教研究、貿易與市場研究、科技與生活等相關的課題
4.個人發展類:主要是從關注個體成長的角度提出的課題,如學生社團的研究、群體研究、學生消費研究、學校制度與學生成長、班級制度與文化、流行音樂、時尚文化、行為方式研究、同學關系研究等與學生生活直接相關的課題
5.跨學科綜合類:主要是從科學技術與時代發展角度提出的,與中學的學科知識有一定的聯系,但主要是需要多學科參與的有助于了解當代前沿科學的綜合學習課題,如遺傳與化學、納米技術、計算機與多媒體技術、基因工程與克隆技術、產權經濟、組織行為、等與現代化生活息息相關的新事物的研究課題
五、研究的步驟指導
指導教師指導學生研究課題一般包括以下步驟:確定課題--制定計劃--搜集材料--整理分析--總結報告--交流評價--研究成果。
六、有關要求:
學校要求所有教師(特別是高一教師)都要積極開展“研究性學習”教學活動,全體教師要把這項工作看成是象上課和批改作業一樣不可缺少的職責。每位教師(主要是高一教師)所指導的學生人數不得少于25人,并落入正常工作量中,達不到要求的視作未完成正常工作,超額完成的給以獎勵,并與課時津貼和超工作量掛鉤。導師的工作量學校將另行研究予以考慮。以后將教師是否有效指導和開展“研究性學習”活動作為考核、獎勵和晉級的重要指標。此方案根據學校學生研究性學習活動發展的情況,以及學校資源(物質資源和人力資源)的發展情況在實際操作中進一步完善。
廣東江北中學教學處
篇2:研究性學習過程中指導教師的職責
1.指導教師在研究性學習課程實施過程中,承擔對學生學習的教育、組織、管理和指導的職責,保證自己所指導的課題組的研究工作能有序、有效地進行。
2.了解時代對教師的要求,通過研究性學習課程的實施,全面提升自己的素質,轉變自己的教育教學觀念和教學行為,調整自己的知識結構,實現從傳統的知識傳遞者的角色向學生學習的參與者、組織者、促進者、指導者的角色的轉變。
3.參加學校、教研組、年級組組織的各種培訓、研討、交流、聽課等活動,深入鉆研本學科及相關學科知識,熟悉研究性學習課程流程,探索這一課程的規律和特點,提高自己的科研能力,激發繼續學習的熱情,培養綜合運用相關知識解決現實問題的意識和能力。
4.按時參加備課和教研活動,積極發表自己的觀點和創意,工作盡職到位,欣賞和學習其他教師的長處和優點,學會與其他教師合作。
5.對學生課題研究的每個環節——確定選題、搜集資料、明確課題研究方向、制定研究方案、開展課題研究、做好結題展示和總結答辯等,給予學生具體、明確、全面的指導。指導學生,除了與本專業知識相關、屬于學科前沿的內容外,還包括:科研方法、學習策略、與人交往、心理調適、團隊協作、安全防范等。教師的指導,更多地側重在方法、思路和信息等方面。所有的指導,都要掌握好尺度,點到為止,引導學生自主地計劃、決策并解決課題研究中所面臨的問題,鼓勵學生大膽想像、質疑、探究和創新,培養學生良好的道德情操和思維品質。
6.根據學生課題研究的需要,按規定程序與電教室、實驗室、圖書館等部門聯系,落實使用的時間、人員和要求。如發生沖突,要進行協調。學生需要做實驗時,指導教師要事先審核學生的實驗方案,提醒學生注意實驗操作規程及安全,及時了解學生實驗的進展情況。技術含量高及有一定危險性的實驗,指導教師一定要到場指導,但不能代替學生進行實驗。
7.平等參與學生的課題研究,虛心向專家、同行等學習求教,向學生學習,教學相長,建立新型的師生關系,與學生一起開發對課程實施有價值的校內外教育資源。
8.通過各種途徑和方法,及時了解學生課題的研究進展情況,與學生共同討論如何解決他們所遇到的困難和問題,要求課題組及時做好每次活動的記錄,要求每個學生做好研究筆記,隨時檢查,并及時給予指導。
9.指導學生課題組成員的互評和自評;和班主任一起負責學生課題組課程實施的評價、考核、評優等工作。
10.推動學生積極開展課題研究,鼓勵學生發揮特長及想像力,使其研究成果具有一定的創新性和社會價值。
篇3:研究性學習過程中學生課題組組長的職責
1.學生課題組組長在研究性學習課程實施過程中,主要負責團結全組同學并帶領大家積極投入每個階段的學習活動,完成各階段的工作目標和任務。
2.一般由學生民主推舉產生;以身作則,尊重組員,虛心聽取各方面的意見,要有研究成本意識,做好協調工作,處理同學之間出現的矛盾和分歧,對小組課題研究計劃的實施和組員的管理負有責任。
3.在教師的指導下,帶領全組制訂課題研究方案,撰寫開題報告,開展課題研究,完成結題報告和小組總結,參加年級統一組織的開題評審、成果展示、答辯、考核等活動。
4.負責課題小組成員的分工,根據組內成員的特長和興趣愛好,合理有效地進行人員配置,明確本組人員各自的責任,要求大家認真履行,對不能完成任務的組員及時進行批評、督促。
5.組織召開課題小組會,討論課題研究中遇到的問題,商量解決的辦法,反思前面的工作,確定活動內容和方式。
6.做實驗和到校外活動,要按規定獲得老師的批準,提醒組員注意活動中的安全。
7.認真按時填寫活動量表,詳細記錄每次活動的情況,做好小組成員的考勤工作;每周向教師匯報課題實施情況,反映課題研究中遇到的問題,聽取老師的意見。
8.經常組織小組成員向其他課題組學習取經,相互交流,取長補短。
9.組織小組成員掌握評價標準和評價方法,客觀公正地開展自評和互評,填寫評價量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