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范文大全 > 《中國百年社會風俗變遷》研究性學習課題開題報告結題報告

《中國百年社會風俗變遷》研究性學習課題開題報告結題報告

2024-08-03 閱讀 3493

《中國百年社會風俗變遷》研究性學習課題

學校:

班級:

小組成員:

1、研究背景

社會風俗的變遷既是一百年來政治變遷,經濟轉型,外來影響等作用下的產物。又是政治、經濟、文化、教育等變革的表現。社會風俗不是細枝末節的小事,而是關系的社會發展的大事,很值得我們下一番功夫來研究它。

2、研究目的意義

(1)了解近代以來人們社會習俗和生活變化的史實,探究其變遷的原因和背景。

(2)分析比較歷史現象理解歷史發展對人們的思想觀念和社會生活的影響。

(3)掌握社會習俗和近代服飾、餐飲、居室建筑與家具陳設的變化情況。通過歸納、比較社會習俗和生活的變遷情況,培養歸納發展特征的能力。通過思考“為什么近現代中國社會習俗和社會生活會有如此大的變化”等問題,培養站在歷史發展的角度思考問題的能力。

3、研究的方法

通過對比不同時期,不同地點的歷史事件或歷史現象進行對比研究,分析其異同,探究其原因。這是歷史比較的研究方法。

4、研究的重點及主要內容

(1)社會風俗和生活變化的原因、特征。

(2)中國社會變動對人們生活產生的影響。

5、研究步驟

(1)確立選題

(2)根據確定的題目內容,調查對象制定具體的行動計劃。

(3)搜集有關社會變化的資料、圖片、走訪老人、社區以及相關專業人員,了解社會變遷的基本情況。

(4)分類整理所獲得的各種材料,進行對比分析,探究百年社會風俗變遷的原因和影響。

(5)將成果整合或制成演示文稿進行展覽。

6、資料收集手段

依據研究內容,通過圖書館,博物館,互聯網,家庭等搜集資料,在收集資料的過程中要注意資料的真實性,可靠性典型性。

調查問卷

一、中國百年社會背景

二、從衣食住行方面談談近代中國社會習俗的變化。

三、引起中國百年有哪些原因。

四、社會風俗變遷的影響有哪些。

五、人們的思想觀念發生怎樣的變化。

六、社會的變遷對我們當代人有何啟發。

《中國百年社會風俗變遷》研究性學習課題開題報告

風俗是一種特殊的文化,所包含的內容十分廣泛,衣食住行、生產交通、婚喪嫁娶、節日喜慶…那一項也離不開民眾的思想和生活需求,離不開與之相適應的政治和經濟基礎。風俗的變化可以說是全方位的,是近代社會變遷的重要組成部分,并與近代社會轉型相始終。涉及到社會各個角落、各個層面。

一、服飾風俗的的變遷

1、進入近現代以后,服飾變化的趨向:

開始由拘謹、保守、呆板、等級森嚴,逐漸向美觀、適體、方便、平民化轉變。

2、服飾變化的原因:

(1)A、在古代,服飾和階級、身份緊密相聯,有著繁復的制度和規定。

B、隨著*戰爭打開中國大門,中國進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社會結構隨之產生變動,西方文化、生活方式推動著個性的解放,首先體現在穿著上擺脫舊的規定的束縛。

(2)內因:西方文化的傳入。

外因:中國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的變革引起物質生活的社會習俗的變遷。

3、服飾變化的具體表現:

(1)男子服飾變化的情況:

A、長袍馬褂是近代男子的通常服飾,20世紀上半葉仍然流行。

B、西裝的傳入在*戰爭以后,民國成立以后流行開來,成為男子禮服之一。對中國服飾的改革具有重要的推動作用,揭開了“斷發易服”的序幕。

C、辛亥革命后,中山裝形成。中山裝以特有的政治含義很快被中國的知識分子和青年學生接受并迅速推廣開來。此后幾十年,中山裝大為流行,成為中國男子喜歡的標準服裝。

D、在新中國后的很長一段時間內,人們都穿著千篇一律的灰色中山裝或藍色解放裝。20世紀五六十年代列寧裝、干部裝流行。

E、gg開放以來,人們的服飾由單調走向五彩繽紛、款式多樣。日新月異的時裝令人目不暇接。

(2)女子服飾變化的情況:

A、晚清普通女子著裝寬松肥大。

B、觸西式服裝后,旗袍出現并不斷革新。

C、20世紀五六十年代連衣裙流行。

(3)gg開放以后中國服飾從封閉走向開放,逐漸與國際接軌。

二、飲食風俗的變遷

1、近代中國菜系的形成和發展:

中國是世界上飲食文化發達的國家,至清代已逐漸形成了川、粵、魯、淮等各種菜系。*戰爭以后較長的一段時間里,中國社會的飲食習慣并未發生明顯的變化。

2、西餐的傳入以及對中國傳統飲食的影響:

(1)西餐傳入的時間、原因:

1840年*戰爭以后,隨著西方列強蜂擁而入,來中國的洋人與日俱增,從而把西餐烹飪技術帶入中國。

(2)對中國傳統飲食的影響:

西餐中常用原料進入餐桌,經營西式食品的食品店出現。辛亥之后,在一些大城市,吃西餐成為一種時尚。說明西式飲食已引起了中國飲食習俗的較大變化,豐富了我國人民的日常生活。

(3)gg開放以來:

人民的生活水平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中華人民已經基本解決了過去幾千年沒有解決的溫飽問題,而且黨和政府非常關注人民生活質量。1987年又發動了“菜籃子工程”,使豐富的蔬菜、肉蛋、海鮮擺上了百姓的餐桌。粗糧和綠色食品受到歡迎,人們改善了自己的膳食結構,注重講究營養。在節假日人們更多地走出了廚房,去餐館搞家庭聚餐和朋友聚會。

三、居住建筑風俗的變遷

1、居住習俗的變化的原因:

由于受西式建筑風格的影響以及城市化程度的提高。

2、居住習俗變化的表現:

(1)中國傳統住宅的樣式。北方的四合院、西北高原的窯洞,通常中國傳統民居以平房為主,這主要與中國有廣闊的土地以及建筑材料、建筑技術落后有關。

(2)*戰爭以后,在沿海城市傳統的中國民居中,開始出現了供外國僑民和中國有錢人居住的西式花園洋房。一些巨商富賈和大官僚,蓋起了洋樓。城市住宅中,有電燈和自來水,為廣大市民的生活提供了方便。但是,城市的老式房屋和農村的茅草房仍舊大量存在,如中國傳統的北京四合院和西式的花園洋房。

(3)中國居室建筑的逐漸西化,中西合璧成為典型特征。

(4)新中國成立以后,尤其從80年代開始,黨和政府推出安居工程工程政策。居民住房不斷得到改善,不僅人均居住面積擴大,而且室內裝修和居住環境也有了明顯的改善。

3、此外,與西式建筑的引進,鋼鐵、水泥、機制磚瓦、建筑五金、自來水、電燈等也大量應用。使近代中國居民尤其城市居民的居住習俗發生重大變化。

四、出行風俗的變遷

1、出行習俗是與交通工具緊密聯系在一起的。

傳統的代步工具逐漸被新式交通工具所取代,牽引動力由人力、畜力向機械演進,是交通近代化的趨勢。

2、出行習俗的變遷的表現:

(1)在傳統社會,代步工具主要是馬車、牛車、轎子、木船以及騎馬、騎驢、騎駱駝等。其共同特點是多用畜力、人力或自然力,速度慢、活動范圍小。交通落后,必然造成社會的落后。

(2)在近代,隨著西方的火車、輪船、電車、汽車、自行車、摩托車等的引入,逐漸導致了中國傳統交通工具的變革。使傳統的交往方式發生了很大變化。

五、婚喪風俗的變遷

1、婚姻禮俗的變化:

(1)近代婚姻風俗。締結婚姻從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發展到反對包辦婚姻,主張婚姻自由。婚姻禮俗也開始刪繁就簡,仿效西方的新式婚禮。在這之中,資產階級知識分子的提倡以及西方觀念的傳入起著相當大的作用。

(2)建國后,現代婚姻習俗的變化:自由戀愛、婚姻自主成為時尚,擇偶標準與人們的價值觀密切相關。婚禮本身的變化體現出時代發展的印記。

2、喪葬禮俗的變化。

(1)19世紀末20世紀初:中西舊式新式并存,舊式趨于簡化,民間多為舊式。

(2)建國后:土葬改為火葬。

六、節日風俗的變遷

1、中華民族的節日習俗獨具特色,近代的歲時令節從總體上仍然沿襲自古以來的民間形成的節慶習俗,如元旦(春節)、元宵節、端午節、中秋節、臘八節等,但這些節日是依據傳統歷法而來,屬于封建農業文明的產物,且多有傳統民間信仰色彩,因此,它有不適應近代工業社會的落后性也是非常明顯的。

2、清末已有改歷的呼吁,梁啟超于1910年就撰寫《改用太陽歷法議》一文,主張采用太陽歷代替陰歷。民國政府成立后,斷然于1912年1月2日宣布全國改用陽歷,以求與國際上通行歷法相一致。改歷后,必然引起歲時節日習慣的變化。首先就是一些有意義的新式節日、紀念日相繼出現在人們的政治生活和日常生活之中。

3、是受西俗影響,圣誕節、情人節等也在城市中普及。這些都為中國的節日時令習俗增添了異彩。

七、禮儀風俗的變化:

1、在*戰爭以后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里,傳統的社交禮俗和祭典禮俗,包括稱謂、見面禮等仍在社會上占據主導地位。人們見面要行作揖、拱手、請安等禮。跪拜本是互相致意的姿勢,但在封建時代成為敬重、臣服的一種禮節,以體現封建社會的等級尊卑,跪拜主要對尊長,最隆重的是行三跪九叩大禮,平輩之間一般用作揖、拱手方式即可。與此相適應還有一套“大人”、“老爺”、“太太”、“老太太”等稱謂。

2、然而,開國以后,在沿海通商地區,受西方平等觀念影響,先是在新式知識分子內部,逐漸采用握手、鞠躬等見面方式,并且用“先生”、“女士”、“小姐”、“同志”取代了先前的稱謂。

3、1912年民國成立后,又明令廢除社交中實行的叩拜、相揖、請安、拱手等舊禮節,改行鞠躬禮為主。行鞠躬禮,使用“先生”、“君”的稱呼,反映出近代社會人與人之間的平等關系。總之,脫帽、鞠躬、握手、鼓掌等新禮俗逐漸成為中國通常的“文明儀式”、“文明禮”,反映出社會禮俗的進步趨向。此外,在城市中交際舞的流行、生日聚會以及同事宴請等,都反映出近代交際習俗的新變化。

八、消費風俗的變遷

1、消費習俗的變遷原因:

近代西方資本主義的侵入以及中國新式商業的產生和迅速發展,對傳統消費習俗產生巨大沖擊,并直接導致了消費習俗的變遷。

2、變遷的表現:

(1)在*戰爭后的道光年間,享用洋貨在上層社會已漸成時尚,不過開始僅限于通商口岸等少數地區和官僚富裕之家,到19世紀末,隨著通商口岸增加到70余個,于是洋貨消費遍及各階層,即使在云南交通偏僻之地的商店里,也可見到不少洋貨,而且其售價并非貴得驚人。

(2)此外,賽馬、賽船、網球、足球、西餐、啤酒、西式點心、西式飲料、公園、室內音樂會、電影、電燈、電話、自來水、郵政、電車等西式生活方式無不影響到中國人消費方式的改變,使中國人消費結構、消費內容均發生重大改變。

《中國百年社會風俗變遷》研究性學習課題結題報告

一、調查研究成果

世紀之交,百年話題成了熱點和亮點。許多學者從不同的學科,以不同的方式回顧一個世紀來中國社會的變化。社會是文化的載體,俗話說“俗隨時變”,歷來風俗的變遷總是和社會的變遷緊密聯系在一起的。百年來,中國社會經歷了農業社會、工業社會到信息社會的轉變,作為民眾生活組成部分的風俗文化,適應社會的變遷,變得越來越五彩繽紛,目不暇接。

風俗是一種特殊的文化,所包含的內容十分廣泛,衣食住行、生產交通、婚喪嫁娶、節日喜慶、信仰禁忌……哪一項也離不開民眾的思想和生活需求,離不開與之相適應的政治和經濟基礎。風俗的變化可以說是全方位的。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風俗,正所謂牽一發而動全身,變俗之風不可逆轉。就依婚俗而言,在20世紀50年代以前,中國廣大的民族和地區還實行包辦婚姻,“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幾乎成了婚姻的代名詞。隨著時代的發展,現在已經被自由戀愛婚姻所代替。婚禮形式也變得豐富多彩,集體婚禮、旅行結婚、空中婚禮等五花八門。婚姻制度的變化也帶來了家庭結構的變化,過去的四世同堂的大家庭不見了,代之而起的是兩代人居住的小家庭。計劃生育政策的推廣,使這種小家庭在中國人的生活中越來越普遍。居住風俗也是如此。在城市,過去單門獨戶的居住方式,被現代化的居民小區所取代,人們從一個平面的空間,遷入立體的高樓大廈,現代化社區的生活條件雖然得到很大的改善,但人與人之間的關系變得越來越疏遠,真有點“老死不相往來”的味道,人際關系疏遠了。衣著的變化更是日新月異,曾經是國服的長袍馬褂已經是很遙遠的記憶,唯有旗袍還出現在禮儀生活之中,連中山服都退出歷史舞臺時,時裝領導了服飾文化的新潮流。流行色彩和款式成為時尚。這從一個側面說明中國風俗文化的變遷。

民眾創造風俗文化的目的,一方面是為了規范人們的行為,另一方面則是供人們欣賞和享受。創造和享受是一種美學的追求。愚昧與科學,傳統與現代化,在美的法則面前,會自然追求和淘汰,21世紀的中國風俗文化,將會變得更加絢麗多姿,更加富有中國傳統特色。

二、中國百年社會風俗變遷意義

19世紀40年代以來的我國社會生活和習俗發生了重大變遷,這些重大變化與社會政治、經濟的發展密切相關。

*戰爭國門洞開,動蕩中的中國近代社會生活開始向世界文明靠攏以來;新中國的誕生使得人們有了新生活和新風尚,尤其是在gg開放以來人們在衣食住行發面發生了顯著的變化。

這些變化說明開放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只有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中華人民的生活質量才發生了質的變化和重大飛躍,中國才會發生真正意義上的巨變。

三、課題探究

1、中國百年社會風俗變遷的原因

(1)由于近代西方文明的傳入。

(2)近代工商業經濟發展的結果。

(3)受到維新思潮、辛亥革命、新文化運動等民主思潮的推動等。

2、中國百年社會風俗的的特點

(1)經濟體制的變化和經濟發展水平的提高;政治制度的變革;科技革命對人們物質生活和精神的影響;思想啟蒙的作用。

(2)由以往的閉關自守,轉而為面向世界;由過去的封建傳統天下,變為向近代化的趨進.

既具有追新慕異,去土存洋的特點,又表現為新舊并存現象。

(3)近百年中國社會生活的變遷具有巨大,深刻和急驟的特征。百年中國。

(4)近百年中國社會生活的變遷又具有不平衡的特點.沿海變化快,內地變化慢,城市變化快,農村。

3、中國百年社會風俗變遷歷程

中國近現代物質生活,經歷了由閉關自守向面向世界、由過去的封建傳統天下向近代化、現代化的趨進。中國近現代物質生活在*戰爭后直至民國成立由于西方思想、生活方式的傳入呈現出中西合璧、洋化的趨勢,建國后,由于意識形態的支配又重新趨于中化、獨立化,gg開放以后,由于與世界的聯系愈加緊密,逐漸又跟上國際的潮流。

四、研究性學習心得體會

從20世紀初至21世紀初,中國走過了不平凡的歷程,這一百多年里,人們的社會生活發生了極大的變化。這些變化就在人們身邊,并不斷被我們祖輩,父輩和我們感受著。感受著偉大的祖國從衰弱逐漸走向富強,人們由饑餓貧困走向安居樂業,富足小康。感受著美好的明天。

篇2:自主協作信息素養研究性學習信息技術教育與學生素質培養

自主、協作、信息素養的研究性學習信息技術教育與學生素質的培養

[內容摘要]自主能力、協作能力、信息素養、大綜合素質、研究能力將是未來人才的重要素質。我校開設信息技術實驗班,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協作學習,引導學生開展研究性學習,同時培養學生的信息素養、大綜合素質。

[關健詞]自主、協作、信息素養、研究性學習、大綜合、大綜合素質、信息技術實驗班、多功能網絡教室、超文本、超文本資源庫、學科式綜合性課件、問題式綜合性課件、主線式綜合性課件

一.案例--《渭城曲》信息技術實驗班教學過程

1、教師導讀

設置教學重點、難點、目標,提出學習任務、學習問題,指導分組,提供部分網站、網址、文本。以一組為例:

篇3:小學數學研究性學習意義和目

小學數學研究性學習的意義和目的

《九年制義務教育全日制小學數學教學大綱》闡明了數學的重要作用:“數學是學習現代科學技術必不可少的基礎和工具。它在日常生活、生產建設和科學研究中,有著廣泛的應用。因此掌握一定的數學基礎知識和基礎技能,是我國公民應當具備的文化素養之一。”又指出:“小學數學是義務教育的一門重要學科。從小給學生打好數學的初步基礎,發展思維能力,培養學習數學的興趣,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對于貫徹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教育方針,培養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公民,提高全民族的素質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小學數學教學要求我們以唯物辯證法為指導,理論聯系實際,使學生在掌握基礎知識的同時,發展智力,培養能力,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和求知欲,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小學數學的研究性學習則是在教師的指導下,是學生自己發現問題,帶著問題運用觀察、比較、分析、判斷、推理等研究手段自己獲取新的知識,使問題得到解決的一種學習活動。這種學習能有效地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提高學生數學邏輯推理的思維能力,提高學生問題解決的策略能力,從而達到小學數學教學的目標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