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術環境下研究性學習
淺談信息技術環境下的研究性學習
摘要:本文論述了研究性學習的必要性和信息技術環境下開展研究性學習的可能性,同時也論述了信息技術環境下研究性學習的主要優、缺點以及有針對性地對信息技術環境下研究性學習方式中出現的不足提出了彌補的方案。
關鍵詞:信息技術環境研究性學習
在傳統的課堂教學中,教師面向學生傳播知識技能,可以通過學生的動作、表情以及練習了解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和掌握程度,據此調整自己的今后的教學策略,但是這種方式往往以教師傳授為主,學生處于被動地位,不利于個別化學習。新課標指出:”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與學生積極互動、共同發展,要處理好傳授知識與培養能力的關系,注重培養學生的獨立性和自主性,引導學生質疑、調查、探究,在實踐中學習,促進學生在教師指導下主動地、富有個性地學習。”新課標還要求“引導學生調整學習方式,提高他們的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及研究性學習的能力,使他們具有終身學習的能力。”
在新課標的實施中,學生成了學習的主人,在教學過程中自主學習,主動探索。教師不再是那個高高在上的教學的控制者,而與學生站在了平等的教學起跑線上。教學成了師生共同參與、相互交流的雙邊活動,在這項活動中,學生努力發揮自身主觀能動性,積極探究,培養自己的學習能力;而教師的工作則是創造更自由開放、富有情境性、利于學生主動參與的環境,其目的是為了更好發展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在教學中,教師可以采用多種方法,通過多種途徑,引導和激勵全體學生的主動參與、銳意創新。學生有了充分的自由思考空間,才能在學習過程中形成自學能力和創新精神,也就是所謂的在學習過程中培養學習能力。教學是教與學的交往、互動,師生雙方相互交流、相互溝通、相互啟發、相互補充,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與學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經驗和知識,交流彼此的情感、體驗和觀念,豐富教學內容,求得新的發現,從而達到共識、共享、共進,實現教學相長和共同發展。作為新課程標準中綜合實踐活動主要內容之一的研究性學習則是指學生基于自身興趣愛好,在教師的指導下從自然、社會和學生自身生活中選擇和確定研究專題,主動地獲取知識、應用知識、解決問題的學習活動。研究性學習強調學生通過實踐,增強研究和創新意識,學習科學方法,發展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而隨著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計算機網絡技術等信息手段在教育教學中的普遍應用為拓展研究性學習的時空范圍,提升研究性學習的效果提供了必要的支持。同時信息技術手段的設計與應用要致力于為學生創造反思性的、自主合作研究的學習情景和問題情景,防止陷入純粹的技能訓練。
信息技術對研究性學習的支持作用,即信息技術環境下開展研究性學習的可能性
資源性支持。資源性支持指網絡可以提供豐富的研究性學習資源。網絡是計算
機與通信這兩大現代技術相結合的產物。代表著當前計算機體系結構發展的重要方向。現代計算機通信網絡是開發教育網絡以發展新型教育的物質基礎。教育網絡可以伸展到任何地區,用戶能極其方便地共享網絡中的一切教育資源。因此,作為教師在指導學生進性研究性學習是應該充分利用好網絡技術的這一優勢。網上的資源可以幫助師生確定研究主題、論證主題,也可以幫助學生查閱與研究主題相關的研究動態。
交互性支持。交互性支持指信息技術可以創建協作學習環境,實現學習者之間、
學習者與教師以及教師與教師之間的交流與合作。網絡信息技術可以吸納空間巨大的信息流,傳遞呈現幾何級數增長的各種知識和信息,構筑龐大的“知識產生系統”,不斷地汲取新的知識,同時淘汰舊知識,進而加快了知識系統新陳代謝的速度,呈現一種良心循環,使教育真正實現終身化、多樣化和國際化。傳統的學校教育滯后于社會與科學技術的要求,而網絡技術則可以幫助學生在進行研究性學習過程中實時地向用最好的學校、教師和課程從而受益。在網絡上學習者之間以及學習者和教師之間可以進行在線交流,解決研究過程中出現的疑難問題,獲取各種信息,學生和教師的活動范圍得以拓展。尤其是學習者之間可以在網絡上自由討論、疑難問題討論和協作學習,這無疑和傳統的課堂學習、小組討論方式一樣豐富了教學方式。網絡技術這種交互性的支持在研究性學習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篇2:研究性學習過程中指導教師的職責
1.指導教師在研究性學習課程實施過程中,承擔對學生學習的教育、組織、管理和指導的職責,保證自己所指導的課題組的研究工作能有序、有效地進行。
2.了解時代對教師的要求,通過研究性學習課程的實施,全面提升自己的素質,轉變自己的教育教學觀念和教學行為,調整自己的知識結構,實現從傳統的知識傳遞者的角色向學生學習的參與者、組織者、促進者、指導者的角色的轉變。
3.參加學校、教研組、年級組組織的各種培訓、研討、交流、聽課等活動,深入鉆研本學科及相關學科知識,熟悉研究性學習課程流程,探索這一課程的規律和特點,提高自己的科研能力,激發繼續學習的熱情,培養綜合運用相關知識解決現實問題的意識和能力。
4.按時參加備課和教研活動,積極發表自己的觀點和創意,工作盡職到位,欣賞和學習其他教師的長處和優點,學會與其他教師合作。
5.對學生課題研究的每個環節——確定選題、搜集資料、明確課題研究方向、制定研究方案、開展課題研究、做好結題展示和總結答辯等,給予學生具體、明確、全面的指導。指導學生,除了與本專業知識相關、屬于學科前沿的內容外,還包括:科研方法、學習策略、與人交往、心理調適、團隊協作、安全防范等。教師的指導,更多地側重在方法、思路和信息等方面。所有的指導,都要掌握好尺度,點到為止,引導學生自主地計劃、決策并解決課題研究中所面臨的問題,鼓勵學生大膽想像、質疑、探究和創新,培養學生良好的道德情操和思維品質。
6.根據學生課題研究的需要,按規定程序與電教室、實驗室、圖書館等部門聯系,落實使用的時間、人員和要求。如發生沖突,要進行協調。學生需要做實驗時,指導教師要事先審核學生的實驗方案,提醒學生注意實驗操作規程及安全,及時了解學生實驗的進展情況。技術含量高及有一定危險性的實驗,指導教師一定要到場指導,但不能代替學生進行實驗。
7.平等參與學生的課題研究,虛心向專家、同行等學習求教,向學生學習,教學相長,建立新型的師生關系,與學生一起開發對課程實施有價值的校內外教育資源。
8.通過各種途徑和方法,及時了解學生課題的研究進展情況,與學生共同討論如何解決他們所遇到的困難和問題,要求課題組及時做好每次活動的記錄,要求每個學生做好研究筆記,隨時檢查,并及時給予指導。
9.指導學生課題組成員的互評和自評;和班主任一起負責學生課題組課程實施的評價、考核、評優等工作。
10.推動學生積極開展課題研究,鼓勵學生發揮特長及想像力,使其研究成果具有一定的創新性和社會價值。
篇3:研究性學習過程中學生課題組組長的職責
1.學生課題組組長在研究性學習課程實施過程中,主要負責團結全組同學并帶領大家積極投入每個階段的學習活動,完成各階段的工作目標和任務。
2.一般由學生民主推舉產生;以身作則,尊重組員,虛心聽取各方面的意見,要有研究成本意識,做好協調工作,處理同學之間出現的矛盾和分歧,對小組課題研究計劃的實施和組員的管理負有責任。
3.在教師的指導下,帶領全組制訂課題研究方案,撰寫開題報告,開展課題研究,完成結題報告和小組總結,參加年級統一組織的開題評審、成果展示、答辯、考核等活動。
4.負責課題小組成員的分工,根據組內成員的特長和興趣愛好,合理有效地進行人員配置,明確本組人員各自的責任,要求大家認真履行,對不能完成任務的組員及時進行批評、督促。
5.組織召開課題小組會,討論課題研究中遇到的問題,商量解決的辦法,反思前面的工作,確定活動內容和方式。
6.做實驗和到校外活動,要按規定獲得老師的批準,提醒組員注意活動中的安全。
7.認真按時填寫活動量表,詳細記錄每次活動的情況,做好小組成員的考勤工作;每周向教師匯報課題實施情況,反映課題研究中遇到的問題,聽取老師的意見。
8.經常組織小組成員向其他課題組學習取經,相互交流,取長補短。
9.組織小組成員掌握評價標準和評價方法,客觀公正地開展自評和互評,填寫評價量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