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制度大全 > 中學科學教育規劃實施方案

中學科學教育規劃實施方案

2025-04-27 閱讀 8435

  為了全面落實*****、促進學校科學教育活動、激發學生“愛科學、學科學、用科學”的熱情,對學生普及科學知識、科學方法、科學思想,拓寬學生科技視野,豐富課余生活,培育科學文化素養,全面實施素質教育,保證我校20**-20**年科學教育規劃順利實施,特制定本方案。

  一、背景: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對中小學的教育與發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多樣化、個性化、特色化”是當今學校的發展方向和必然選擇。構建學校特色、改革教育模式、實現教育創新,培養全面發展而又有特長和個性的高素質人才,才能使我們的學校能在激烈的辦學競爭中脫穎而出。可以說,建設特色學校是現代學校成長的必然選擇。

  科學教育是知識創新和技術創新的基礎,在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過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獨特作用。*x同志指出: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建設科學教育特色學校,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是知識經濟時代基礎教育的重要任務,也是當前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重要目的。實踐證明,以“科學思想、科學方法、科學知識和科學精神”相統一的科技教育為載體,實施素質教育,弘揚學校的辦學特色,培養學生愛科學、學科學、用科學的習慣和能力,是實現基礎教育可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

  *x同志指出:要營造崇尚真知、追求真理的氛圍。科學文化是學校科學特色生長和發展不可或缺的土壤與搖籃。充分利用學校的科學教育資源和設備優勢,精心設計和布置校園的科學文化環境,建設個性化的富有實效的校內外科學活動陣地,培養熱愛和精通科學教育的有特長的教師群體,營造富有個性特色的科學文化氛圍,才能提升學生的科學素養,發展學生的科學特長,點燃學生發明創造的火花,才能真正實現“學校有特色,學生有特長”,找到學校特色建設的生長點。

  二、總體目標

  依據中學生心理和生理特點,按照新課改精神要求,積極為學生搭建科學教育平臺,開展各種豐富多彩的科教活動,使學生了解掌握基本的科學知識與技能,體驗科學探究活動的過程與方法,培養良好的科學態度、情感與價值觀,培養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促進學生提高廣泛學習科學文化知識的積極性,提高學生的科學文化素質,使廣東江北中學成為在省內知名的科學教育特色學校。

  三、主要工作

  (一)完善組織,加強指導

  成立廣東江北中學科學教育領導小組:

  組長:z副組長:z

  成員:z數學、物理、化學、生物、地理、機器人、通用技術、信息技術教研組長和學科競賽輔導教師

  領導小組負責學生科學教育領導工作,依據學生興趣個性,組織學生成立各類科學小組,有計劃、有目的地開展豐富多彩的科學教育活動。

  (二)廣泛宣傳,激發興趣

  依托教學處、學生工作處,通過班會課、黑板報、校園廣播站、宣傳櫥窗、閱覽室、讀報欄等陣地,廣泛宣傳科普知識、科學常識,并聘請科學教育專家來校作科教報告等宣傳形式,不斷激發學生的科學興趣,培養學生樹立科學思想、崇尚科學精神,努力學習科學知識,提高綜合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創新能力。

  (三)內外結合,整合資源

  我校的科學教育內容基本定位在理科方面,以科學基礎常識類的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為依托、信息技術、數理化生等學科競賽、機器人和科技創新競賽等為主,結合研究性學習活動的開展,為了開發教育資源,學校一方面要充分利用本校師資隊伍,發揮各實驗室的作用,另一方面要聘用校外相關專家、學者來校指導教學,利用社會科普教育基地資源,共同實施科學教育。此外,利用寒、暑假,要求學生閱讀科普文章,探究身邊科學,敘寫科普讀后感,并走進有關科普場所參觀學習,因地制宜,創造條件,養成學生在校內、校外都有愛科學、學科學的意識和行為。

  (四)圍繞課改,整合課程

  依據新課改方案和課程標準,按照國家課程、地方課程、校本課程相結合的原則,在開齊開足國家課程、地方課程的基礎上,設置有利于學生個性特長和科學才能發掘的具有廣東江北中學特色的校本課程,結合綜合實踐活動課及研究性學習,全面組織學生參與科學教育活動。

  (五)立足校本,開發教材

  學校針對科學教育課程的需要,組織有關教師通過選擇、改編、整合、補充、拓展等方式,對國家課程和地方課程進行再加工、再創造,開發編寫更加符合素質教育實際需要、彰顯我校學生個性特點校本教材系列,重點圍繞學生生活、身邊的科學以及動手實踐制作等方面的科學內容,教材的編寫,注重基礎性、普及性和趣味性,注重激發和培養學生“愛科學、學科學、用科學”的熱情和習慣。

  (六)強化實踐,提升質量

  學校科學教育目的是為了培養學生科學素養,重點是培養學生科學知識、技能和科學方法,從而形成科學精神思想。為了提升科學教育質量,要突出強化學生動手實踐能力的教育和訓練,組建多項學生科技小組,走進學校的網絡課室、物理、化學、生物探究室和實驗室,進行演練實踐。有的學科還要走出校門,到綜合實踐實習基地、到工廠、到農村生態園去參觀實驗,并努力構建校外科技場所與學校科學校本課程相銜接的有效機制,為提高科學教育質量服務。

  (七)拓展形式,廣泛活動

  在開設科學校本課程、組建科學活動小組、普及知識、強化訓練的同時,要廣泛開展課外科學教育有關活動,要利用班級團隊活動,組織學生參加社會上各種適合其年齡特點和認識規律的科普活動,試行“六個一”和“六個小”活動,“六個一”即:讀一本科普讀物,寫一篇科普讀后感,聽一場科普知識講座,看一部科普影視,參觀一次科普展覽,做一名科普宣傳員;“六個小”即小發明、小論文、小制作、小實驗、小種植、小養殖。通過開展活動,擴展學生的知識面,也更加推動學校科學教育的深入發展。

  (八)競賽評比,展示特色

  為培養學生良好的科學素養、情感與價值觀,不斷激發學生接受、參與科教積極性,并發揮其創造性,學校要定期舉辦校園科技成果展示活動,集中宣傳展示學校科學教育的成果,營造學校科學教育氛圍,更加激發學生愛科學、學科學的興趣,提高學生科學思維品質。

  科技展示的主要內容為:邀請專家作科技專題報告、參觀地方科普展覽館、組織省市科技競賽獲獎同學談體會感受或進行演講、學生研究性學習成果展示、科技制作作品展覽、學生小發明作品展覽、學生種植、養殖作品展覽、學生科技制作現場演示、學生科技創意、科技設計展覽等。

  在學校評比展示的基礎上,要動員全體學生積極參與省市有關部門組織的有關科普的評比活動,組織精英能手,參加國家、省、市組織的有關科學創新大賽活動,并力爭獲得優異成績,為學校爭光添彩。

  四、具體工作

  (一)構建科技教育管理網絡

  實行“統一領導,條塊結合,形成合力”的原則。由校長掛帥,分管領導負責牽頭,各處室互相支持、協調,成立科技教育領導小組,構建科技教育管理網絡,制定校園科技文化建設規劃,保障科技教育項目、崗位、陣地、教師和物資的落實,保證科技教育活動的扎實開展。

  (二)組建科學教育骨干隊伍

  加強教師的科學知識和技能培訓,聘請學有特長、熱愛科學的老師,擔任學科競賽教練和學校的科學教育輔導員,以點帶面,提高教師科學教育的整體素質;并聘請校外科學界的專家擔任學校科技顧問和輔導員。

  (三)制定執行科學教育方案

  通過科學教育領導小組的共同研究和協商,制定學校科學教育的“六個一”活動方案。每學年的科技成果展示活動中均要開展科普專題講座、參觀訪談、實地考察等教育活動;展示一年來師生、學校在各個方面取得的科技教育成果。

  (四)開發科學教育課程資源

  科學教育的主渠道是課程、主陣地是課堂。只有積極探索和開發適應地方和社區經濟發展要求的學校課程,才能有效地解決“只有共性,缺乏個性”的課程體系所造成的“千校一面”的現象;只有開發具有實踐性、綜合性、可選性的校本課程,才有利于實施素質教育,極大滿足學生的學習興趣,開闊眼界,豐富校園文化生活,促使學生的全面和諧發展。為此,要進一步因地制宜、揚長避短、發揮優勢,抓住課程改革中課程開發難點,將科學教育校本課程開發與校園文化建設合二為一,不斷完善科技特色校本課程的內容,重點在優化地方人文教育資源、整合社區科技教育資源、激活校園文化教育資源三方面加強實踐完善。

  (五)豐富校園科學文化資源

  為積極營造科學教育這一特色校園環境,我們將科學設計,合理布局,精心布置,使校園文化環境在學校科學教育的輿論導向、氛圍烘托和寓教于景方面發揮作用,積極創設科學校園、綠色校園、人文校園。校園閉路電視系統、天文觀測系統、校園網系統“三網合一”,建設科技畫廊、科普園地。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強領導,合力推進。領導小組要認真負責本方案的實施,積極引導安排好學校的科學教育活動。

  (二)培養師資,挖掘資源。要定期組織安排有關教師進行科學教育理論、教改經驗等方面的學習、探討。除學校現有的科技類教師外,還要根據課程開設的需要,聘請校外的專家來校作專題、專項指導,促進學校科學教育的良性發展。

  (三)規范管理,形成制度。課程設置、教學內容、實踐操作都要有相應的計劃,教師備課、上課,課內外實驗制作,教務處要有跟蹤管理,專項活動組織安排的時間、地點、內容、人員,都要明確具體,責任到人,做到有計劃、有方案、有落實、有管理、有措施、有結果、并要注意積累活動過程性材料。

  (四)保障硬件,方便教學。配備好各專用教室,完善科學教育所需的設備,逐步建設好科技活動室,科技作品陳列室等科學教育活動場所,以滿足科學教育教學的實際需要。

  (五)激勵機制,積極助推。在實施科學教育過程中,教師的教育教學與輔導,學生的學習參與與實踐等,每學年都要進行推優和表彰,特別是對參加省市科技制作競賽獲獎的教師和學生,學校將給予一定的獎勵,共同激發師生的科學教育的積極性。

  (六)加大投入,實現目標。學校科學教育,既要費功夫、花時間,又要有相應的經費支撐,為確保學校能創辦成我市科學教育的特色學校,學校將采取多種措施,形成多渠道投入機制,保證學生參與的科技實驗活動所需材料、設備用具的經費投入、人員開支,為科學教育方案實施提供資金保障。

  廣東江北中學

篇2:小學未成年人科學素質行動實施方案

  灣紅小學未成年人科學素質行動實施方案

  為貫徹落實國務院頒發的《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計劃綱要》,按照市科協《關于貫徹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計劃綱要的實施意見》,結合我校實際情況,特制定本方案。

  一、工作目標

  認真落實全國未成年人科學素質行動的任務和要求,推動學校科學教育的發展,廣泛開展多種形式的課內外科普教育活動,建立校外教育資源與學校科學教育有效銜接機制。通過實施未成年人科學素質行動,培養廣大未成年人對科學技術的興趣和愛好,增強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引導樹立科學思想、科學態度,提高未成年人科學素質水平,努力培養具有較高科學素質的新一代。

  二、主要工作任務和措施

  (一)完善基礎教育階段的科學教育,提高學校科學教育質量

  1、認真落實科學課程的設置和教學,推進科學課程的全面實施。針對不同年齡階段學生特點,注重課程的綜合性與連貫性,使小學生掌握必要和基本的科學知識與技能,體驗科學探究活動的過程與方法,培養良好的科學態度、情感與價值觀,發展初步的科學探究能力,增強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

  2、結合地方的實際情況,普及保護生態環境、節約能源資源、心理生理健康、安全避險等知識。加強“珍愛生命、遠離毒品”和崇尚科學文明、反對愚昧迷信的宣傳教育。

  3、加強學校實驗室建設和綜合實踐活動基地建設。繼續推動實驗教學普及建設,加強學校實驗室建設和信息化建設,使學生有足夠的實驗室、實驗儀器設備。

  (二)廣泛開展課外科技活動,促進課外科技活動與學校科學教育的有效銜接

  1、向未成年人宣傳*****,重點宣傳我國人口眾多、資源有限、人均占有資源遠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的基本國情,使未成年人從小樹立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和可持續發展的意識。

  2、開展多種形式的科普宣傳活動和社會實踐,增強未成年人對科學技術的興趣和愛好,使其初步認識科學的本質以及科學技術與社會的關系,培養社會責任感以及交流合作、綜合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3、全面落實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實施,開展課外科技活動,讓未成年人有充足的時間和機會進行實踐活動,引導未成年人增強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

  4、充分發揮科技工作者和科研院所的作用,組織開展“大手拉小手科技傳播行動”、科技專家進校園(社區、科普基地)、“走進科學殿堂”、“青少年科技后備人才培養計劃”等活動,組織科學家與青少年面對面的科技交流活動。

  5、開展學生學科競賽、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電腦制作活動、“明天小小科學家”獎勵活動等青少年科技競賽活動,制定相關政策鼓勵更多未成年人參與到活動中。

  (三)充分發揮未成年人校外活動場所的作用

  1、充分發揮未成年人校外活動場所建設,注重利用科學教育資源,廣泛開展科普校外教育活動。

  2、開發與學校科學課程相銜接的科技活動資源,建立校外科技活動場所與學校科學課程相銜接的有效機制。

  (四)整合社會教育資源,充分發揮社區和家庭在未成年人科普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三、工作要求

  (一)將實施“未成年人科學素質行動”列入工作職責,納入工作計劃,落實工作經費。加強溝通和協調,形成工作合力。

  (二)加強學校的科學教育,重視未成年人的科學教育資源,探索校外科技活動場所與學校科學課程相銜接的有效機制。

篇3:科學發現室管理制度

  科學發現室管理制度

  1、保持室內地面清潔,做到“四無”:無灰塵、無痰跡、無瓜皮果殼、無紙屑,保持門窗、桌櫥明亮、清潔。

  2、愛護室內實驗用品,教育幼兒未經允許不得自私將物品帶出科發室。

  3、活動時,教師要注意幼兒安全,以免發生意外。

  4、活動時,教師要鼓勵幼兒探索,讓幼兒學會正確的操作方法。

  5、按照專用室活動安排表,入室活動,并做好活動記錄。

  6、活動結束后,及時做好整理工作,擺放好物品,排好課桌椅等。離開時,關好門窗、電燈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