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范文大全 > 小結:孩子觀察力是可以培養

小結:孩子觀察力是可以培養

2024-08-01 閱讀 7330

文章

來源制度大全課

小結:孩子的觀察力是可以培養的

首先,我們先來談談觀察是什么?觀察是一種感知客觀事物的心理過程。幼兒觀察力的發展,對他獲得新的知識、發展智力和良好的心理品質有著很重要的作用。那么,怎樣來培養幼兒的觀察力呢?下面是我的一些個人的見解。

可以讓多種感覺器官參與認知活動,培養幼兒的觀察興趣。為幼兒選擇一些色彩鮮明作為觀察對象。在引導幼兒觀察時,讓幼兒的多種感覺器官參與認知活動。如觀察水果時,可以讓幼兒用眼睛看、用手摸、用嘴巴嘗,這樣獲得各種水果的形狀、顏色和味道。也可以帶幼兒到大自然中去,認識外面的大千世界,親眼看看春天到來將要破土而出的各種各樣的禾苗與小草,從而認識春天這個季節。成人還可用自己的情感和語言來感染幼兒,使他們產生喜歡看的愿望。當幼兒產生興趣后,注意力就會集中了。

幼兒觀察的條理性是很差的,這就需要培養幼兒觀察的系統性。因此,我們要引導幼兒有目的的、全面地觀察某一事物。如觀察大公雞,可先引導幼兒觀看雞頭、雞身、雞腳,以后再進一步觀察公雞和母雞有什么異同。邊看邊引導,還可提出一些問題讓幼兒回答。這樣幼兒的觀察力就會得到很大的提高

為幼兒提供良好的環境和觀察的對象。要積極主動地為幼兒提供一些觀察條件,讓幼兒多去自然角、種植園地、科學發現室、圖書室、美術室、生活活動室、建構室等,帶幼兒多去外面走走,散散步,還可以按季節組織幼兒郊游等。讓幼兒在實踐活動中進行觀察,提高他們的觀察能力。

總之,我們要在日常生活中為幼兒提供全方位的觀察機會,還要選擇幼兒容易理解的事物,循序漸進地啟發他們思考,讓他們從小就養成認真觀察事物的習慣,發展他們的觀察能力。

文章

來源制度大全課

篇2:培養數學教學中學生觀察力

如何培養數學教學中學生觀察力

陵水縣文羅初級中學吳女元

觀察是指人對周圍事物或現象進行全面、深入的察看,按照事物或現象的本來面目,研究和確定它們的性質和關系的一種心理現象。數學教學活動中的觀察,就是有意識地對事物的數和形的特點進行感知活動,即對符號、字母、數字或文字所表示的數學關系式、命題、幾何圖形的結構特點進行的察看。

那么,數學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觀察力呢?筆者以為可著重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激發濃厚的觀察興趣

學習是由內在的心理因素引起的,內在的動機比外驅力更活躍、更持久,更具有主動性,而興趣則是內在學習動機的集中體現。激發學生對觀察產生濃厚的興趣,教師可采用許多方法:

以美引趣。學生對美具有一種近乎天然的向往。數學具有自身的魅力,數學美集中在數學的簡單、統一、對稱、奇異等方面。數學圖形所展現的外在形式美、數學的抽象概括性所體現的簡單統一的內在美、數量關系與空間形式所呈現的對稱美、數學思想所表現的奇異美的原則,充分利用數學自身的特征和特有的美,引導學生通過觀察發現并發掘數學中的美,就能激發學生對觀察的濃厚興趣,激勵學生求知的強烈愿望。

二、培養學生善觀察的習慣

觀察是引發學生學習的一種動力。后進生的觀察能力必然要差些,所以我們的老師就要有方法。采用豐富多彩的畫面去引導學生觀察,從而就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他們就能夠積極主動地去觀察思考,獲的知識,以至于突出了重點、突破了難點。這樣使學生體會觀察而帶來的收獲與興奮,就自覺養成了觀察的好習慣。

三、培養自主探索能力,進而培養善觀察能力

現在,有的教師為了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把“滿堂灌”變成了“滿堂問”,造成課堂教學的“熱火朝天”。教師一問,學生一答。有的問題很簡單,思維含量低,學生不用動腦就能回答;有的問題教師提的很有價值,問題提出后怕耽誤教學時間完不成教學任務,不給學生思考時間,做完暗示做提示,有時干脆來一個自問自答,問題的利用價值降低;另一種傾向是一節課總是學生在解決老師提出的問題,學生滿腦子的問題卻得不到解決,不給學生提出問題的機會。這樣無形中扼殺了學生的自主探索能力,同時扼殺了學生善于觀察的能力。

四、鼓勵合作交流,發現觀察能力

為了促使學生合作交流,在教學組織形式和教學方法上要變革,由傳統的教學方式轉變為小組合作交流學習等多種教學的自制形式。教師可指導學生在小組中從事學習活動,借助學生之間的互動,有效地促進學生的學習,以次來達成教學目標。只有理解了合作目標的意義,才能使合作順利進行。因此,在教學中,每次合作學習,教師大致應明確提出合作的目標和合作的要求。這樣,學生也能發現自己的觀察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