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結:有效培養小班幼兒生活自理能力
文章來源
制度大全課件
小結:有效培養小班幼兒的生活自理能力
《綱要》指出:幼兒不是被動的“被保護者”,教師要尊重幼兒不斷發展的獨立需要,在保育幼
兒的同時,還要幫助和指導他們學習生活自理能力,鍛煉保護能力。幼兒自入幼兒園以后,在幼
兒園的日常活動量占據幼兒的大量時間,這就為教師的指導提供了充足的時間保證,更能加強教
育效果。為使每個孩子都能得到最好的發展,幼教工作者必須采取各種有效的方法,幫助和指導
他們,使他們能夠在各自的基礎上有所發展,通過教師的指導幫助,使孩子獲得必要的能力與對
生活自理能力的提高。
《綱要》總則第四點指出:幼兒園教育應尊重幼兒身心發展的規律和學習特點,充分關注幼兒的
經驗,引導幼兒在生活和活動中生動活潑、積極主動地學習。
一、明確目標,端正思想
根據托兒的年齡特點和身心發展規律,小班幼兒在日常生活方面應達到的能力目標是:
1、進餐
●在老師的指導下,會使用餐具:右手拿勺,左手扶碗;
●在老師的幫助下,坐姿自然:座位固定,雙腳放在桌子下面;
●在老師的指導下,基本保持桌面干凈,地面干凈,身上干凈,碗內干凈。
2、睡眠
●在老師的幫助下,能將鞋子脫下并放在指定的地方;
●在老師的幫助和指導下,學會自己穿脫褲子和衣服;
●能按老師的要求,輕輕走進午睡室,臨睡及起床時保持安靜;
●午睡時能自己表示大小便。
3、盥洗
●在老師的提醒下,知道洗手要先卷衣袖(長袖邊短袖);
●在老師的幫助下,掌握正確的洗手方法:小肥皂抹一抹,自來水沖一沖,小毛巾擦一擦;
●在老師的幫助下,會自己脫褲子,解大小便。
有的老師可能與有的家長的想法一樣,認為孩子還小,有的事情讓孩子做,反而會更添麻煩。比
如,讓孩子自己吃飯,會吃得滿桌滿地都是飯菜,還得幫他們收拾;讓他們自己穿衣褲、穿鞋襪
,穿反了,還得幫他脫下來重新再穿,又浪費時間又麻煩,還不如自己替他們做了。其實,幼兒
的日常生活活動,不僅僅是一項維護孩子生存,增進幼兒健康的必要活動,而且還是一項重要的
教育活動,是向幼兒進行各方面教育,促進他們全面發展,是向幼兒進行教育的好時機。通過對
幼兒日常生活的護理和能力的培養,可促進他們社會性和情感的發展,引起他們對周圍事物的興
趣,發展他們的自理能力,加強對語言的理解和運用。因此,幼教工作者必須抓住這個良好時機
,利用多種有效的方法對幼兒進行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的培養。
二、把生活能力培養寓于易讀易記的兒歌中,寓于有趣的活動中
教師在指導幼兒學習時,要根據幼兒的認知特點,用淺顯易懂的語言和動作,向幼兒講解、示范
,使幼兒聽懂所要掌握動作技能的具體方法和完成步驟,便于他們更好的進行模仿。比如,在教
幼兒學習洗手時,為了讓每個孩子都能看清洗手的正確方法和步驟,我就端來了
了盆水,組織幼兒圍坐成半圓,邊念兒歌邊配合相應的動作;排好隊,向前走。做什么?去洗手
。小肥皂抹一抹,自來水沖一沖,小毛巾擦一擦。小手洗的真干凈,我們大家拍拍手。兒歌內容
淺顯易懂,幼兒容易理解和掌握,在日后的洗手活動中,我都會和小朋友們以便排好隊,一邊念
著兒歌洗手,這樣小朋友們不但都能掌握正確的洗手方法,還學會了兒歌。再如:學吃飯,我們
在培養小朋友吃飯時尊重和培養讓其自己吃飯的欲望,讓孩子自己吃自己的飯,雖然邊吃邊掉飯
粒,但老師還是堅持讓小朋友自己吃完,隨時幫助幼兒拿勺的姿勢,我們老師還不時提醒幼兒吃
飯時要坐好、慢慢吃、不掉飯、不把菜灑出來、好好吃、吃得胖胖的,現在的孩子偏食現象較多
,這時我就在飯前設計了兔媽媽請客,請喜歡吃菜的小朋友來吃,讓其他小朋友看他是怎么嚼的
,看著他吃得那么香其他幼兒也很想吃了,在進餐時兔媽媽鼓勵小兔子使他們吃得更快。同時也
讓他們明白,自己的事情只有自己學著做,本領才會越來越大。
三、要循序漸進,培養幼兒的自信心和成功感
自信心是在實踐活動中通過各種親身體驗及適當的教育形成的,只有在實踐中積累成功或失敗的
體驗,才能對自己的能力有所認識。因此,教師應提供機會讓孩子去試一試、做一做。同時應注
意根據托兒的能力和發展特點,遵循發展性教學原則,逐漸增加活動的內容,做到由易到難,由
簡到繁,逐步提高。還有在吃帶皮、帶包裝紙的點心時,我不是一個個替他們剝好了給他們吃,
而是教給他們正確的操作方法和步驟,通過自己的努力和教師適當的幫助,提高他們的積極性,
更好的實現目標。再如,午睡時,有的孩子自己在脫衣服,可是由于沒有掌握動作要領,他們有
的怎么也脫不下來,有的把里面的衣服也脫了下來,急的他們大叫:老師,我脫不來。這時,我
先幫他們把兩只衣袖脫出,再由他們自己脫出頭部,或者,先幫助他們把頭部套進,再由他們自
己把衣袖穿上。在這些過程中,每當孩子獲得了一絲的進步,我都會與他們同樣的喜悅,祝賀他
們取得了成功,讓他們感受到成功的愉快。這樣,他們就會傾注全部的熱情和努力,去爭取更新
的成功。
四、運用有效應用行為,培養幼兒良好的日常生活習慣
所謂的有效應用行為,就是為順利達到預先設定的目標,獲得滿意效果而采取的一種行為方式。
在此,教師可以通過設置不同階段的增強物和正強化的方式,最終順利達到預定的終點目標,并
使其成為一種固定的行為習慣。比如,班里這學期有個新來的小朋友,吃飯一定要用兩只碗,一
直放飯飯,一只用來盛湯,然后還要老師喂,一口飯一口湯的,不這樣吃他就不肯吃飯,讓你簡
直沒辦法。偶然一次活動中,我發現她非常喜歡老師表揚他,肯定他。于是,在后來的吃飯中,
只要他有一點點的進步,我就馬上第一時間的表揚他,肯定他,盡管中間還有不大肯自己吃飯的
現象,但他還是進步了很多,我也實現著自己的諾言多表揚他,肯定他。現在他不用老師喂了,
吃飯也開始跟上小朋友的進度,并且只要一只碗吃飯就可以了。
其實孩子雖小,但對自己所作所為同樣也渴望獲得成功,受到贊揚。因此,幼教工作者在教育孩
子學習過程中,可充分運用表揚和鼓勵的手段。一顆五角星、一件小玩具、一塊小糖果、一句話
:寶寶真能干,在我們看來是微不足道的,可在孩子們的眼里它的意義卻非同一般。
五、把生活能力的培養寓于情景中
每個孩子都喜歡游戲,因為游戲是孩子們的天性。所以幼兒園把游戲作為組織活動的最基本的方
法。游戲不但有利于幼兒社會化過程屯可以鞏固和豐富幼兒的知識,可以發展幼兒的語言和智力
,蘇霍姆林斯基說:世界在游戲中向孩子展現,孩子的創造才能也是在游戲中顯示,沒有游戲也
就不可能有完美的發展。采用游戲的方法,能把幼兒難以理解或簡單的指令變成有趣的模仿活動
,或具體的游戲情節。提高幼兒學習的興趣,使托兒在輕松愉快的條件下學會自我服務的能力。
比如說教孩子空褲子,我對孩子們說,這里有兩個山洞(兩只褲管),兩列火車(兩條腿),現
在火車要鉆山洞羅,小心一旬火車鉆一個山洞,千萬別碰頭。孩子們一邊說著:開火車了,一邊
就把兩只腳伸進去了。再如,有的孩子在吃飯時挑食或突然鬧情緒了,不愿吃飯或菜,我就說:
哎呀,你的爸爸(媽媽,爺爺,奶奶等)在你心里,他們肚子餓了,你快喂他吃飯吧。這樣他們
就會很快把飯吃完。
此外,我們在操作區,投放了一些塑料瓶蓋讓幼兒擰擰蓋蓋,還放置了用可樂瓶制成的瓶娃娃和
黃豆、蠶豆、小勺等,讓幼兒做喂寶寶游戲,在娃娃家布置一些娃娃,讓孩子們給娃娃洗臉、洗
手、穿衣、穿鞋,在游戲操作中,發展孩子的手眼協調能力,鍛煉小肌肉,使幼兒的自理能力得
到鞏固和強化,得到生活體驗,得到生活能力鍛煉。
六、把生活能力的培養與家長工作聯系起來
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要做好小朋友的培養和訓練是離不開家長的配合。為此,我們請家長
在家配合進行自理能力的培養,在召開家長會時,向家長宣傳孩子能力培養的重要性,談談培養
的方法和孩子們進步等,我們還通過評比小紅花的活動,即孩子在某一方面自理能力達到要求有
所提高時,就著安康網上獎勵他一朵小紅花,這樣,家長對孩子的情況一目了然,并能督促家長
積極地與老師配合,共同提高孩子的生活技能。這樣,注重了孩子的個體差異,又為孩子的發展
給予了充分的肯定。
綜上所述,幼兒生活自理能力的培養是幼兒園工作的重要內容,在不斷提倡素質教育的今天,提
高幼兒的生活處理能力非常重要,陳鶴琴先生十人重視幼兒的習慣的培養,認為“習慣養得好,
終生受其福,習慣養得不好,終身受其罪。”培養幼兒的良好的生活衛生習慣和生活處理能力,
能為其一生奠定基礎。
文章來源
制度大全課件
篇2:利用學習游戲培養幼兒生活自理能力
利用學習游戲培養幼兒的生活自理能力
吉林省柳河縣涼水河子鎮中心校崔錦順
【摘要】幼兒自理能力的形成,有助于培養幼兒的責任感和自信感,以及自己處理問題的能力,對今后的生活也產生了深遠的意義。為了使幼兒們將來能成為祖國的建設棟梁,從小培養他們的生活自理能力是相當迫切和必要的。因此,我們必須注重對幼兒自理能力的培養,使幼兒們健康快樂的成長。
【關鍵字】幼兒自理能力學習游戲
眾所周知,當今社會中孩子們的地位在家庭中往往高于一切。一個孩子,有著龐大的家庭組織,爺爺、奶奶、爸爸、媽媽、外公、外婆等,所有的人都在盡力呵護著自家的孩子,吃的、穿的、玩的,一呼百應。別人家的孩子有的我家孩子要有。家長對孩子提出的要求一味地滿足。甚至習慣于當孩子的保姆、奴隸。對孩子的生活大包大攬、越俎代庖,有些家長認為這些都是小事,只要對孩子好,做牛做馬也無怨無悔。在這樣環境中成長的孩子自理能力可想而知。
《幼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指出:有著健康教育的目標之一是:要幫助幼兒形成良好的生活習慣、衛生習慣,使他們“有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但是在保教工作開展過程中卻很難做到這一點。追其原因,責任在于我們的家庭教育。
有位教育家在呼吁:“過度地嬌慣孩子將會導致孩子缺乏必要的自理能力”。可惜的是,許多家長依然堅持自己的溺愛習慣。將孩子身為一個正常的獨立個體所具備的獨立自主能力剝奪。讓人匪夷所思的是,這種剝奪還打著愛的旗號。家長并沒有意識到他們的所作所為已經傷害到孩子,這是對孩子的不信任和不尊重,作為父母、老師我們必須盡早培養孩子的自理能力,讓孩子盡早獨立,更好地激發他們的潛能。下面,我結合多年的教育實踐經驗,談談自己在保教工作中怎樣培養孩子的自理能力。
1、有意識地讓孩子產生自理意識
大部分家長特別心疼孩子,總以為孩子干活非常辛苦,生怕孩子在干活的時候碰到磕到;有的家長缺少耐心,認為孩子做事太費時間,還不如自己幫他干。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孩子們喜歡模仿大人,跟著大人們做事。比如:看大人們打掃衛生、洗衣服,他們也要跟著干,這就證明孩子心里已經萌發了想要獨立的愿望,作為家長應該珍惜這可貴的時機,敢于放手讓孩子去做他們想做的事。
2、利用生活培養幼兒的自理能力
生活活動是一日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環節,在幼兒園培養幼兒生活自理能力,必須重視生活活動中的培養。實踐過程中,利用了一切生活活動的機會,如:小便、洗手、吃飯、睡覺等,經常鼓勵他們自己穿脫衣服、洗手、睡覺、起床后自己疊被子,對個別能力差的進行個別的輔導。同時我們要管理與放手結合,增長孩子的個人能力,讓孩子自己去判斷。孩子的成長離不開大人的關心,但也不能完全依賴于大人。作為家長、老師在很多事情上我們應該做好孩子的參謀。一些重要的事情如學跳舞、畫畫、彈琴等,千萬不要將自己的喜好或意愿強加在孩子身上。
3、利用學習活動培養幼兒自理能力
針對生活自理能力的培養,結合了學習活動的形式,如;有些孩子吃飯的時候總是把飯粒掉在桌上或者地上,這時給他們獎《漏嘴巴》的故事,讓幼兒們體驗故事情節的同時,了解不應該做漏嘴巴,從而督促幼兒改掉不良習慣,養成吃飯時不掉飯粒的良好生活習慣。在培養幼兒生活自理能力過程中,在適當的時候選擇一些適合內容的學習活動,有效地促進了幼兒的發展。
4、利用游戲活動培養幼兒自理能力
篇3:在游戲中培養幼兒生活自理能力
文章來
源制度大全課
件
怎樣在游戲中培養幼兒生活自理能力
所謂生活自理能力是指孩子在日常生活中照料自己生活的自我服務性勞動的能力,它是一個人應具備的最基本的生活技能,包括自己穿脫衣服、鞋襪,收拾整理衣服,獨立進餐,自己洗臉等等。幼兒生活自理能力的形成,有助于培養幼兒的責任感、自信心以及自己處理問題的能力,對幼兒今后的生活也會產生深遠的影響。但現在的大部分孩子普遍依賴性強,生活自理能力差,不能很好地...
所謂生活自理能力是指孩子在日常生活中照料自己生活的自我服務性勞動的能力,它是一個人應具備的最基本的生活技能,包括自己穿脫衣服、鞋襪,收拾整理衣服,獨立進餐,自己洗臉等等。幼兒生活自理能力的形成,有助于培養幼兒的責任感、自信心以及自己處理問題的能力,對幼兒今后的生活也會產生深遠的影響。但現在的大部分孩子普遍依賴性強,生活自理能力差,不能很好地適應新的環境。所以培養幼兒的生活自理能力至關重要。
造成以上孩子生活不能自理的原因有很多,最主要的要數家長長期以來對孩子施行不良的教養態度和方法。隨著獨生化程度的提高,家長對孩子往往寵愛有加,對孩子的要求百依百順,對自己的孩子百般呵護,事事包辦代替,從而導致孩子失去很多自己做事的機會。也有的家長對培養孩子生活自理能力認識不足,認為孩子現在年齡小,需要大人照顧,等孩子長大了自然而然地就會了,用不著現在刻意地去教他。還有的家長因為工作比較忙,沒有時間關心孩子吃飯、洗漱等一些小事上(他們覺得那是小事),認為讓孩子自己吃飯、自己洗臉,只會把家里弄得一塌糊涂,等孩子吃完了還不得作父母的收拾,倒不如大人喂來得省心又省事。其實家長的這些做法都是不可取的。如何在游戲中培養小班幼兒生活自理能力呢?
1、讓幼兒通過玩水.玩肥皂泡泡來培養他們的洗手能力
幼兒們雖然喜歡洗手,可不懂如何把手洗干凈,常把衣服弄的濕濕地,于是我告訴幼兒洗手前先把袖子拉上一點點,水龍頭開的小一點,先搓手心,再搓手背,我還自編了洗手詩歌“我們都是好寶寶,打開水龍頭洗小手,先把小手淋濕了,按一下香香的洗手液,搓啊,搓啊,搓搓手心,搓啊,搓啊,搓搓手背,搓啊,搓啊,搓搓手指頭,搓啊,搓啊,搓我的小手,搓好的小手要沖干凈,打開水龍頭洗小手,先把小手淋濕了,讓我們沖干凈洗手液,沖啊,沖啊,,沖沖手心,沖啊,沖啊,,搓搓手背,沖啊,沖啊,,搓搓手指頭,沖啊,沖啊,小手沖干凈,細菌不見了!”通過形象的洗手游戲,幼兒們掌握了基本的洗手方法,幼兒們不會用肥皂,我讓幼兒開始了一個新的游戲,水和肥皂就成了他們的新玩具,我讓幼兒看到手上哪兒臟乎乎,就把肥皂來來回回的擦在那兒,肥皂和水用手搓產生了許多泡泡,孩子們可興奮了,在玩中他們發現肥皂泡越搓越多,泡泡漸漸由白變黑,被水沖走了.孩子們在玩肥皂泡泡的游戲中漸漸學會使用了肥皂.
2、為了幫助幼兒學會自己吃飯,我們在生活區開設了“給小動物喂食”的游戲。用硬紙板剪成各種可愛的動物頭部形象(如小貓、小狗等)貼在鞋盒上,并把嘴巴部位挖空,便于幼兒喂食。同時準備黃豆、小麥等大大小小的“食物”供幼兒練習。每天到區域活動時間,孩子們都爭先恐后地去玩,連平時不愛吃飯的姜波也搶著去玩。有一天,姜波又在喂小貓吃飯,只聽她口中念念有詞:“小寶寶,來!‘爸爸’喂你吃飯飯,吃完了飯飯,爸爸帶你去玩海洋球。”邊說邊舀起一勺黃豆小心翼翼地送到“貓寶寶”的嘴里,看著“貓寶寶”順利地吃下,心滿意足地又喂上第二口,還不住地夸獎到:“恩,寶寶真乖,要多吃飯飯,寶寶才會長大!”瞧,多盡職的“爸爸呀!”我一直冷眼旁觀,沒有打斷她當“爸爸”的熱情。在講評活動情況時,我表揚了他,并讓其他的孩子向他學習。然后,提出對他的要求,希望他也像他的“貓寶寶”一樣乖,多吃飯飯,長得高高大大的。他聽了高興地點點頭,小朋友們都露出了羨慕的表情。接連幾天,姜波的爸爸媽媽告訴我說姜波這幾天吃飯都很認真,吃完了還不忘給爸爸媽媽看看,雖然吃得很慢,但那是他自己吃的,我及時地表揚了他的進步。以后每當姜波姜波的爸爸媽媽告訴我姜波吃飯問題出現反復時,我就提醒要向“貓寶寶”學習,做個乖孩子。在我的鼓勵下,姜波堅持了下來。現在已能較快地自己吃完飯了。為增加興趣,動物的“嘴巴”可以挖成不同形狀,如圓形、正方形、三角形,提供的“食物”也可以有相應的形狀上的變化。
3、為了讓幼兒學會自己穿鞋子,我設計了“穿鞋比賽”的游戲。一個暖和的下午,我說:“小朋友,今天我們來穿鞋比賽吧。”喜歡游戲是孩子的天性。孩子喜歡有成人參與游戲,尤其喜歡和老師做游戲。在游戲中你和他不再是老師與幼兒的關系,而是平等的同伴關系。這樣的關系有利于放松他的心情,使他能自由自在地練習穿鞋子。贏了很有成就感,還會叫你跟他比,他會為此感到自豪;輸了他會不服氣,總想贏一次,而要求再來。如此不管是輸還是贏,他卻不斷地重復著一個動作:穿鞋子。同時也讓這種能力不斷地發展提高。這樣的游戲對于老師和幼兒來說是獲得了雙贏,既讓幼兒學會了自理,又增進了老師與幼兒之間的感情。
4、創設情境,以“情境表演”的游戲方式,幫助幼兒掌握正確的洗手方法。準備幼兒洗手時的照片七張(分別代表“七步洗手法”的七個步驟),配以朗朗上口的“兒歌”,加上老師的示范講解,教幼兒“五步洗手法”,能幫助幼兒較快地掌握怎樣正確地洗手。兒歌是這樣的:第一步,挽起小袖;第二步,打濕小小手;第三步,擦點香香皂;第四步,搓出小泡泡;第五步,用水沖一沖;第六步,擦干小小手;第七步關好水龍頭。教兒歌的時候,可以讓幼兒跟著老師徒手練習五步洗手法,等幼兒掌握了動作要領以后,就可以實地操作了。另外,在實踐中我發現,有的幼兒不會很仔細地看老師的示范動作,洗的時候就只搓手心,而把手背和手指間給漏過去沒洗。所以洗到第四步時,需要提醒幼兒:手心、手背都要搓,手指間也要搓。其實,人都是有惰性的,幼兒也一樣。很多東西教的當時學會了,很快就會遺忘的,開始的時候老師要辛苦點,時刻提醒他們按要求做好,慢慢地習慣了就好了。
通過一學期的鍛煉,現在我們班的孩子們都挺能干的,這些小不點都會自己吃飯.自己洗手,而且學會了用肥皂洗手,自己起床,穿鞋。.偉大的教育家陳鶴琴先生說過:“生活即教育”,在生活中用游戲的教育手段來培養寶寶的自理能力同樣具有重要的教育意義.
文章來
源制度大全課
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