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范文大全 > 關注幼兒需求優化育人環境

關注幼兒需求優化育人環境

2024-08-01 閱讀 2260

文章來源制度大全

qiquha.coM

關注幼兒需求,優化育人環境

適宜的幼兒園環境是幼兒發展的必備條件,要與幼兒的年齡特點、情趣愛好、個性特征相匹配協調,幼兒的身心健康才能得到保障,才能獲得自由、自主、創造、快樂的發展。

1.設備完善,尊重差異

我園十分重視硬件建設,每年都投入大量資金優化辦園條件,使園容園貌常換常新。三所園均集多功能活動室、舞蹈室、圖書室、科學發現室、美工室、生活館等專用室于一體。我園是省e學習試點學校,和上海滴滴學堂聯合研發電子教材,生動有趣的動漫游戲滿足幼兒好奇、好玩心理,幼兒在人機對話中感知、體驗。主題廊道“中國味”、“海底世界”、“版畫大廳”“琴棋書畫”等特色鮮明,滿足了幼兒學習、游戲的需要;有良好的照明、通風、消防、防寒、降溫設備等為保教工作的全面開展奠定了堅實的物質基礎。同時注意到不同年齡階段,幼兒身心發展存在著個體差異,為了適應這種差異,在軟硬件方面均有所考慮,比如,洗手池、舞蹈把桿、籃球架高低錯落等。

2.區域布局,開放自主

為了給幼兒創造一個寬松、合理、科學地游戲環境,對活動室進行了統一的規劃和布局,劃分成了一個個自由的游戲空間。本部南樓、分部分園所有活動室重新設置布局,實現區域化,幼兒大部分活動在區域中進行;圖書室、美工室、生活館、棋牌區等專用室,一改以前專用室變相集體教學的活動模式,也變身區域化,幼兒自主選擇區域,進行小組個別化學習探索;走廊和大廳是室外場地和室內環境的通道,也有它獨特的價值。我們依據方位特點、空間大小和游戲區需要,打制櫥柜、教師自制隔斷,添置物品游戲材料,也進行區域化布局。我們不忽視任何一個角落,就連通道、拐角都收納為活動區域,達到“盤活空間、寸土寸金,無閑地、無死角”,最大限度的支持和滿足幼兒通過直接感知、實際操作和親身體驗獲取經驗的需要。

3.綠美兼顧,怡情健體

大自然是孩子天然的課堂,讓幼兒親近自然,體驗生活,感受美。我們開辟小農莊、果樹園、小土坡、飼養角等自然生態環境。小農莊演繹著四季的更替,每個班級一塊種植區,孩子們可以根據需要隨時進入,一起播種、觀察、澆水、除草、施肥,一起收獲,孩子們體驗勞動的艱辛、享受勞動的過程、收獲勞動的快樂。花草樹木蘊含著豐富的課程資源,承載著課程的使命,各種花草四季競相開放。蘋果、柿子、櫻桃等掛滿枝頭,孩子在觀察、采摘、品嘗、分享中積累感性經驗;飼養角中的小動物成了孩子們的牽掛和樂趣,入園離園、餐后散步時,總不忘去喂食和送水。魚池里的小魚也牽動孩子們的心,查看水質成孩子自發的工作:變綠的水有毒嗎?冬天冰下的小魚能呼吸嗎?這些問題都是孩子共同關注的焦點,孩子在思索、追問和探究中形成科學的情感和態度;班級的自然角也成了幼兒觀察四季的窗口;我園還建造了攀巖墻、沙池、籃球場、竹梯、假山洞、小山坡等,幼兒自主選擇、自由結伴、自設玩法。自己調控器械的時間和次數,選擇一種或幾種,活動由高控走向自主,玩法由單一走向多元。

4.心理環境,和諧溫馨

輕松、愉快的心理環境,包括師幼之間、幼幼之間、師師之間的關系乃至幼兒園的園風、班風。我園教師以濃濃的愛心和責任心,營造寬松的活動氛圍,一日活動中以專業化保教行為做幼兒活動的支持者、合作者和引導者,使幼兒感到教師是他們的親密伙伴;并幫助幼兒在游戲中互相協商角色、交換玩具,建立互助、友愛的伙伴關系,提高幼兒游戲的主動性、積極性。另外教師之間真誠相待、友好合作潛移默化地影響幼兒的情緒和情感。教師行為規范、舉止端正、語言文明、態度自然、動作輕柔、著裝大方,以良好的自身素質為幼兒樹立了榜樣。

文章來源制度大全

qiquha.coM

篇2:營造良好育人環境共拓基礎育人空間為農村基礎教育做出貢獻

營造良好育人環境共拓基礎育人空間為農村基礎教育做出貢獻

摘要:經濟在飛速發展,社會在不斷的進步,精神文明與物質文明建設應同步進行。而教育工作的深入開展與落實對精神文明建設的作用不言而語。特別是網絡教育還不夠發達的農村,更應多關注,多傾斜投入,力爭達到教育的均衡發展。深入農村基礎教育建設工作,結合農村實際及社會發展趨勢,利用優質網絡資源,革新育人觀念,搞好家庭、學校、社會全力結合,為農村基礎教育建設做出貢獻。

關鍵詞:創新育人環境優質網絡資源農村基礎教育均衡發展提升做出貢獻

轉眼間,已在農村從事基礎教育工作12年有余。回顧這些年來,經濟在飛速發展,社會在不斷的進步,在經濟大潮的推動下,農村外出務工的人群不斷增多,約占總人口的五分之二左右。物質文化水平在進步的同時,我總覺得精神文化水平在局部是不能同速而語的。例如:有些年輕人為了掙錢放棄了學業的;有為了“下海”而放棄了家庭,荒廢了孩子美好學習時光的;為了贏利不惜犧牲廣大學生大好前程的“商家”;為了所謂的形象工程而沒能潛心搞教育的個別工作者們……為了能更好的投身教育,改變這種局部的落后與不協調,愿和大家一起深入農村基礎教育建設工作,通過不斷的引導、創新,改變這種不利于基礎教育工作的局面。

怎樣能夠改變基礎育人環境,充分利用網絡資源,搞好家庭、學校、社會三結合呢?我想,應從以下幾方面做好工作。

一、宣傳引導,轉變觀念:每個家庭應做到“外出務工、孩子學習”兩不誤,甚至孩子的將來更為重要,在權衡利弊間作出合適的抉擇。

不可否認,現在的打工熱潮,催生了許多暴發戶,這些是原來想都不敢想的。他們背井離鄉,將子女及年邁的老人留在家中,經濟寬裕了,富足了,但孩子的精神世界無形中貧乏了。部分家庭觀念不強的家長還造成了家庭的破裂,造成了大量的單親家庭的存在。親情教育的缺失及隔代管理所帶來的弊端日益嚴峻。筆者從事教育這十幾年,均在寄宿制學校任教,由于家長長期外出務工導致孩子內向、自我封閉、成績下滑嚴重、性格缺陷等的大有人在。老師們做了大量的工作,但是這些孩子在生活中表現出來的親情渴望讓老師們覺得問題日益突出。縱使家長給孩子提供豐衣足食,但通過調查,孩子們對家長的思念及擁有親情的渴望是任何東西都無法替代的。在我自己所教的學生群體中,就有因家長外出打工,由爺爺奶奶照看孩子,大量的金錢供應著孩子,家長總認為,這樣可以彌補那親情的缺失,但孩子的自制力是有限的,所以出現大肆揮霍,比吃穿,玩游戲等,成績直線下滑;還有部分學生對家長充滿了埋怨與責怪,基本行同路人;更有甚者,部分學生導致性格缺失,走上了嚴重的違法犯紀的不歸路。這些事情不是虛造聲勢,也不是道聽途說,而是我在平時生活中的真實所見所感。所以我認為,務工掙錢固然重要,但不能誤了孩子的前程,不能將發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再在孩子身上重演。親情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是必不可少的,希望家長轉變觀念,均衡一下,讓本富足的親情在孩子身上不再是奢望。孩子是我們的希望,我們東奔西走,忙忙碌碌,最終還是為了孩子,為了孩子能有更加美好的明天!因為在我們的身上,我們失去了太多,我們感觸頗深:沒有知識是萬萬不行的,知識改變命運,所以,在孩子享受教育的大好時光這一關鍵時期,我們不能顧此失彼,應權衡利弊,作出取舍,作出自己正確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