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范文大全 > 增強課堂教學中合作學習

增強課堂教學中合作學習

2024-08-01 閱讀 9247

文章

來源制度大全

課件

如何增強課堂教學中的合作學習

《綱要》倡導幼兒的學習方式應以主動參與、探究發現、交流合作為主。課堂教學是師生彼此敞開心扉

、相互理解、相互接納的對話過程。在這樣的教學過程中,師生形成了一個“學習共同體”,他們都作

為平等的一員參與學習,進行心靈的溝通與精神的交融。那么,如何增強課堂教學中的合作學習呢?

一、設計“大問題”和發散性問題,擴大合作互動空間

所謂“大問題”即粗線條式的問題。這種問題應有很大的包容性和可選擇性,它可讓幼兒對解決問題作

策略的選擇、材料的選擇、思路的選擇,而不僅僅是對某一具體操作方法的選擇;可讓幼兒對解決問題

的設計作多種假設與猜測,而不僅僅是按既定程序作一蹴即就的驗證。當教師把“大問題”和發散性問

題拋擲給幼兒,就如把幼兒投置于一個偌大的陌生領域,他們可以放開手腳,但在茫然四顧之際又必須

加強聯系找到救生之路。此即為幼兒擴大了互動空間和互動需求。

二、捕捉并重組課堂信息,調整互動

在幼兒園的日常教學過程中,仍普遍存在著教師為實施自己的“教案”、為完成教學任務而漠視幼兒課

堂表現的現象。往往在老師的不經意間,幼兒產生了一個典型的疑問、生出了一朵創新思維的火花,掠

過一絲情感的變化,如果我們老師善于把這些細微之處流露出來的信息捕捉出來,加以重組整合,或許

可以引發一場激烈的討論,引起深刻的認同,廣泛的共鳴,給下面的課堂帶來一份精彩。因此,在幼兒

合作學習過程中,教師要在小組間巡視,針對學習過程中出現的各種問題及時引導,幫助幼兒提高合作

技巧,并注意觀察他們學習和人際關系等各方面的表現,做到心中有數;并要讓學習有一定困難的幼兒

多思考、讓他們多一些發言的機會,保證他們達到基本要求;同時,也要讓學有余力的幼兒有機會發揮

自己的潛能。合作學習通過幼兒間的互動交流能夠實現優勢互補,增強了孩子的自信心,增加了動手實

踐的機會,同時也促進了他們的個性發展。

三、學會傾聽

傾聽就是傾聽別人的見解,要聽懂別人說的重點、難點以及解題的方法與思路,聽的時候還要分析他的

方法和思路與自己的是否一致,從而改進、吸收。傾聽別人發言、理解別人是與人產生互動的前提。傾

聽別人發言的時候,就是幼兒理解別人的時候,也是幼兒把別人與自己比較、對照的時候。可是,現在

課堂上常有幼兒不善于、沒有耐心傾聽別人的發言。所以,在一位幼兒發言之后,我經常會叫另一位幼

兒復述別人的發言、概括別人的發言,這有利于幼兒傾聽習慣的培養。

四、學會分享

當別人的見解和我不一樣的時候,我就反思他的方法是否正確,當他的方法比我還要好的時候,我就吸

收過來為我所用,這就分享了別人的思維方法和學習成果。這正如肖伯納說:“如果兩個人一人一個蘋

果,互相交換仍然是一人一個蘋果,如果兩個人一人一種思想,互相交換則變成了一人兩種思想。”同

樣,在小組合作學習中,如果四人小組中的每個幼兒都有不同的方法,則每個幼兒都學習到了四種方法

,還可以選擇最好的方法。而對于那些能力較弱的孩子,教師要打開他的話盒子,給他們更多的機會,

用簡單的問題讓他們回答,再用積極、肯定、鼓勵的語言激勵他們,使他們樹立信心,大膽發言。

總之,真實的課堂教學是一個具有時間、空間、人際間等多向維度的立體系統,其間充滿了即時的、不

確定的、無法預料的成份。因此,我們要用孩子的眼光看世界,要遵循幼兒的認知規律,巧妙創設問題

情境,讓幼兒在合作學習中張開想象的翅膀,去發現、去探索,讓課堂真正成為幼兒學習的樂園。

文章

來源制度大全

課件

篇2:運用班班通促進學生學習主動性優化課堂教學結構

運用“班班通”促進學生學習主動性,優化課堂教學結構

尖山鄉燕朝小學覃登嬋

摘要本文著重從“班班通”教學設備在課堂教學中的運用,“班班通”輔助的教學活動,給教學帶來的活力;但在應用中也存在不足。在課堂教學系統中,應讓學生學會學習、學會發展。運用“班班通”,讓學生主動參與自主運用,促進學生學習主動性,優化課堂教學結構。

關鍵詞“班班通”精心備課高效課堂學生為主體

隨著農村“班班通”工程的實施,電腦、投影、白板進入了每個班級的課堂之中。硬件的改善促使我們每個教師必須跟上時代的步伐,讓“班班通”服務于我們的教學成了一個迫在眉睫需要解決的問題。用“班班通”技術來改造傳統的課堂教學,可以活躍課堂氣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可以大大地提高課堂教學效率,開展“班班通”技術輔助教學符合現實的需要。下面就如何用好“班班通”談談我粗淺的想法。

一、教師要精心備課

利用“班班通”有利于營造課堂氣氛,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學習興趣是學習動機中最活躍的因素,學習興趣的產生主要取決于學習內容的特性、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和學生對學習的愉快情感的體驗。在以往的課堂教學中,教師為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多是采用講故事、實物展示、或是幻燈片輔助等方法。但是這些方法都難免容量小、手段單一。而以計算機為核心的信息技術具有“班班通”集成性、交互性等特點,能有效地激發學生興趣,使學生產生強烈的學習欲望,從而形成學習動機。備課是老師們必須完成的一項根本任務,日復一日,年復一年,老師們慢慢地把寫教案當成了一件苦差事,而用“班班通”技術寫教案,這樣,一方面將給老師們帶來許多的方便,免除了很多案牘之苦;另一方面備的課因運用多種媒體而可能使質量有所提高。有的老師說,街上有賣現成的教案,有沒有賣現成的“班班通”教案?如果有,可以買現成的回來用,多方便。事實上,這樣的教案有人搞出來了,由于有文字教材配套,比較容易流通、發行,但是它往往不能反映教學特征和教師的教學風格,問題很多,不能適應千差萬別的教學需要。這樣的“班班通”教案就像樣板戲一樣,肯定是沒有生命力的。因此必須要編制出充分反映教師本人的教學風格,能夠滿足教學需要的“班班通”教案。除了教師要會使用計算機以外,用“班班通”技術備課的兩個基本條件,一是要有一個使用便捷、簡單易行的編輯系統和編輯工具;另一個要有“班班通”資料庫。這樣,我們才能使用編輯工具調用資料庫中的各種資料,編我們使用的教案。那么對于教師來說,需要會使用編輯系統和擁有“班班通”資料庫。現有的編輯系統(工具)有多種。只是“班班通”資料庫難以建設。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只要我們每個教師從一節課一節課開始積累,資源庫的建設也不是無法攻克的堡壘。

二、教學課堂要高效

“班班通”教學具有新穎性、互動性、趣味性、娛樂性、知識性的特點,這些特點能極大地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能讓學生的學生的學習興趣維持下去。由于“班班通”教學充分利用了各種信息的載體(譬如:視頻、動畫、聲音、圖片以及各種互動的手法),充分調動了學生的腦、耳、眼、口等器官,使學生在不知不覺的愉快氣氛中發揮出自己學習的主動性,從而使他們的整個身心都投入到學習活動中來。學生在學習活動中,積極參與、積極思維,大腦思維高度活躍,從而能使問題以最快的速度、最清晰的思路和最靈活簡潔的方法得以解決。創造出一個和諧、高效的課堂氣氛,促進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班班通”在教學過程中,是傳遞信息、溝通交流的組織者和交流者。在組織和交流的過程中,可能會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的興趣,但不能說“班班通”的功能就僅僅是如此。媒體在傳遞過程中,是通過現代化的手段,如放大、定格、再現、動畫演示等再現課文文字及相關知識的,其數據庫、動畫演示、緊缺資料再現功能應該在整個教學中占主體地位。因此,設計軟件時,不能僅僅圍繞學生興趣而設計,過多地追求軟件的花哨效果,造成有些“有趣”的東西可有可無,沒有實際價值。“班班通”課件應當充分利用聲像文字媒介對教材中的語言文字媒介進行詮釋,進行繪聲繪色的情景創設,創造認知“沖突”,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應該依據信息傳遞與反饋原理教學的實際需要去設計,依靠“班班通”的放大、縮小、定格、再現等技術,使學生開拓思路、勾沉舊事、引發想象,將媒介、感知與材料“三位”融于一體,在人機交互中啟發學生的想象能力、邏輯推理能力、抽象思維能力以及文字的閱讀理解能力。

篇3:和他人溝通交流合作學習在小學信息技術課堂教學中應用

合作學習在小學信息技術課堂教學中的應用

摘要:隨著社會的發展,越來越多的家庭呈現“421”的家庭格局(即四位老人,父母和一個孩子),這就無可避免地出現家長溺愛的現象,使得這一代的孩子很容易形成“以自我為中心”,不善于與他人溝通交流。與此同時,新的時代卻越來越注重與人合作的精神,這就使得新時代的學生面臨著巨大的考驗。教育是社會發展的原動力,因此,面對新時代的考驗,我們的教學也要進行相應的改變,而學習方式的轉變則是極為重要的一個環節。本文將結合教學實例具體談一談新型學習方式中的“合作學習”在小學信息技術課堂中的應用的一些相關看法。

關鍵詞:合作學習;小學信息技術;課堂教學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中明確指出:“改變課程實施過于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現狀,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培養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因此,合作學習的運用就顯得尤為重要。

一、什么是合作學習

合作學習,顧名思義,就是促進學生在異質小組內互相鼓勵、互相督促,在

不斷成長、不斷進步的學習過程中完成學習任務,最后以小組總體表現作為評價依據的教學理論和策略體系。

二、合作學習的重要性

(一)增強互動,拓展思維

從它的含義中可以看出,合作學習關鍵點在于“互動”。它不再局限于師生互動,而是拓展到師生互動、生生互動中去。在傳統的課堂中,教師既要承擔“導演”的職責,負責將教學流程進行下去,又要承擔“演員”的職責,將未能正常進行下去的教學環節講解出來,這樣的自導自演,學生根本無法參與其中,久而久之,就會失去學習的興趣,課堂也完全變成教師一個人的“舞臺”,學生的學習效率自然很低。但合作學習卻不同,教師一轉身變成了“咨詢者”、“管理者”,讓學生自主去學習,相互幫助、相互鼓勵地去闖過一個又一個的難關,并在思考過程中充分擴散思維,得到最大程度的發展。

例如,我在設計《你好,計算機》這課時,發現本課內容相對枯燥,可操作性不強,如果照本宣科的講授,學生吸收效果一定不好,因此,我在設計的過程中,增加了繪畫設計的環節,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先動手設計一臺計算機,并在上臺向其他同學展示的過程中,講解設計原理,即想讓它實現什么功能,這極大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組內合作氛圍大增,每個人都爭先恐后地發表自己的觀點,最后我順勢總結,并向大家展示現有的計算機機型、配件等,學生接受起來也容易了很多。

(二)相互促進,共同進步

建構主義認為知識是在一定的學習情境中被學習者主動建構的,也就是說學習者的學習心理是通過外部情境以及外部刺激引起的一種積極的心理變化,這種變化恰好是促進學習者學習的動機因素。[1]由于合作學習倡導“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進步”這一理念,因此,我們就可以利用合作學習對學生進行外部刺激,促使學生得到最大程度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