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進學生有效學習課堂教學策略論文
促進學生有效學習的課堂教學策略
摘要:一節語文課結束,我經常這樣捫心自問:在這節語文課中能夠回答學生學到了什么?記住了嗎?理解了嗎?會用了嗎?感動了嗎?會考了嗎?其實歸根結底就是說:這節課的課堂教學有效嗎?有效性是教學的生命,是教學的源泉。有效的課堂教學實際上是通過一定的教育教學活動,使學生的收獲達到預期的最佳效果。
關鍵詞:明確目標;當堂訓練;當堂反饋
一節語文課結束,我經常這樣捫心自問:在這節語文課中能夠回答學生學到了什么?記住了嗎?理解了嗎?會用了嗎?感動了嗎?會考了嗎?其實歸根結底就是說:這節課的課堂教學有效嗎?有效性是教學的生命,是教學的源泉。有效的課堂教學實際上是通過一定的教育教學活動,使學生的收獲達到預期的最佳效果。這里的教育教學活動不僅僅指教師的教,還包括學生的學以及學習過程中的師生互動。可以說課堂是開展教學活動的核心陣地,知識的傳授、能力的培養、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養成,核心在課堂。因此課堂教學的效果直接關系到教學的質量和人才培養的實際價值。那么,我們如何來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呢?如以是我的幾點做法:
一、明確目標
目標要做到“四要”即:一要明確,二要具體,三要恰當,四要完整。
案例:人教版小學語文三年級下冊《女媧補天》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學習本課生字詞,書寫“熊”,鞏固識字方法。
2.能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了解課文大意,感受神話故事的神奇。
3.通過詞句的品讀學習課文第一自然段,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體會“幸福”和“可怕”的畫面。
學習目標:1.在短時間內(約8分鐘)學習本課的生字詞,書寫“熊”。
使能目標:(1)拼音的拼讀。(2)大批量識字的方法。(3)書寫的規則和技能
學生起點能力:已掌握拼音和字形的識字方法和書寫漢字的經驗
學習目標:2.讀課文,了解課文大意,感受神話故事的神奇。
使能目標:(1)能連詞成句,連句成段地閱讀。(2)知道故事的起因、經過、結果。(3)要有神奇的故事情節
學生起點能力:(1)已掌握按順序地讀(2)已掌握按事情順序復述內容。(3)要有一定的現實認知。
學習目標:3.品讀重點詞句,想象畫面,體會“幸福”和“可怕”
使能目標:(1)找出重點詞句,理解字面意思。(2)觸發想象的情境。(3)產生認同感或共鳴感。
學生起點能力:(1)已掌握理解詞語的方法(2)有相關感受的生活體驗
二、先學后教
“先學后教”是新課程改革下,課堂教學結構的全新闡釋,目的在于轉變師生課堂地位,以此來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進而提高課堂教學效益。所謂“先學”,即在課堂中,教師先明確課堂學習目標,然后提出自學的具體要求,最后進行學前指導,學生帶著問題在一定時間內自學教學內容并完成檢測性練習,形成反饋。具分為:
(1)常規性先學:所謂常規性先學,我們重點把它放在閱讀和雙基的學習上。
(2)引導性先學:所謂引導性先學,是指針對教材(篇章)的目標精要、重難點等,確立以導學提綱、預習指要、實踐操作、收集材料、社會調查等形式作為先學指南或拐杖。這些富有特色、形式多樣的導學,具有“吊胃口”的作用和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充滿挑戰性、趣味性和探索性。
(3)拓展性先學:所謂拓展性先學,是指學生在自主學習的基礎上,由教師指導參閱與教材內容有關聯的課外讀物、材料、了解社會、歷史背景,以更好地解決、學習教材。
“先學”的具體步驟:
1.揭示課堂教學目標。
2.進行自學前的指導。在揭示了教學目標,讓學生自學之前,教師要提出明確的自學要求,既自學什么內容,用多長時間,還要交給學生自學的方法。如看書是圍繞思考題獨立看書,還是邊看書,邊討論,邊解決疑難問題等等。
3.學生自學。在學生自學時,教師主要“導”在兩個方面:(1)督促學生按照教師的方法自學,確保完成自學任務,及時表揚速度快、效果好的學生。(2)通過行間巡視、個別詢問、板演、提問、討論等形式進行調查,最大限度地暴露學生自學中的疑難問題,并認真分析傾向性還是個別問題,是舊知回生還是新積壓方面的問題,把主要的、傾向性的新問題進行梳理、歸類,為“后教”作好準備,這實際上是教師在進行“第二次備課”
篇2:新課程理念下提高初中信息技術課堂教學有效性策略
新課程理念下提高初中信息技術課堂教學的有效性策略
摘要:課堂教學是實施素質教育的主要陣地,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的培養,應該首先從課堂教學上予以突破,而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就成為當前的首要任務。本文在理論和實踐上對提高初中信息技術課堂教學的有效性進行了闡述,通過創設情境,巧用答題器,小組協作,加強實訓,提高課堂教學的實效,從而構建高效的信息技術課堂。本文堅持*****和新課程理念,立足于教育教學實際,對于在初中信息技術課堂教學中如何提高有效性,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和價值性。
關鍵詞:初中信息技術;課堂教學;有效性
什么是有效教學?有效教學理念源于20世紀上半葉西方的教學科學化運動,它的核心問題就是教學的效益,即什么樣的教學是有效的?所謂“有效”,主要是指教師在通過一段時間的教學之后,學生所獲得的具體的進步或發展。也就是說學生有無進步或發展是教學有沒有效益的唯一指標。可以看出,有效教學就是有效率的教學。凡是能夠有效地促進學生的發展、有效地實現預期教學目的的教學活動都可稱之為“有效課堂教學”。信息技術課堂有效教學是指教師遵循信息技術課堂教學活動的客觀規律,在課堂教學規定的時間內,能夠合理運用教材,采取恰當的教學方式方法,營造健康和諧的學習環境,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促進學生主動參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獲取信息技術知識,培養學生創新性地使用信息技術的精神和實踐能力,從而提升學生的信息素養,促進學生全面健康發展的教學。如何提高初中信息技術課堂教學效率,讓每個學生在每節課上都學有所得是新課程改革中值得讓我們初中信息技術教師深入研究的問題。
教師作為課堂教學的組織者和實施者,是構建有效課堂教學的直接操縱者,教師的教學策略直接影響著課堂教學效率的高低。我們應該讓信息技術課堂教學煥發出它本身應有的生命活力,從而實現信息技術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一、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興趣是學習最好、最直接的老師,是學習的基礎和前提,是誘發學生學習動機,集中注意力的重要因素。建構主義理論認為,學習總是與一定的社會文化背景即“情境”相聯系的,在創設情境下進行學習,可以使學習者能利用自己原有認知結構中的有關經驗,去同化和索引當前學習的新知識,從而賦予新知識以某種意義。學生的學習,只有在一定的“情境”中產生正確的學習動機和濃厚的學習欲望,這樣學習才會有主動性和積極性,才會使思維活動得以啟動運行。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如果教師不想方設法使學生進入情緒高昂和智力振奮狀態,就急于傳授,那么這種知識只能使人產生冷漠的態度,不動感情的腦力活動就會帶來疲倦。”有了真實的情境就能一下子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強烈的學習欲望,使學生的學習狀態由被動變為主動,在輕松愉快的學習氛圍中學到知識。所以,在信息技術教學時精心設計一個情境顯得尤為重要,也是有效教學的前提。創設情境的方法很多,如一首音樂、一張圖片、一段動畫、一篇精美小文等都可以起到誘發興趣的效果。著名特級教師于漪說:“在課堂教學中要培養激發學生的興趣,首先應抓住導入新課的環節,一開始就把學生牢牢地吸引住。”導入新課是一節課的重要環節,俗話說“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好的導入能集中學生的注意力,引起學生的認知沖突,打破學生的心理平衡,使學生很快進入學習狀態。在信息技術課堂教學中,本人重點在上課的時候創設情境,讓學生在情境中主動構建學習的欲望。比如本人在上七年級《信息技術》第二章第四節《文件管理》一課時創設了亞運圣火傳遞的情境,首先提問學生目前大家最關注的體育盛事是什么?當時是**年廣州亞運會籌辦期間,學生都異口同聲地回答是廣州亞運會,本人再引出課題:我們今天以圣火傳遞的形式來學習文件和文件管理的內容。學生們一聽就樂了,想著自己也可以傳遞亞運圣火,心里充滿了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的欲望,帶著這種好奇心和求知欲走進新課的教學,學生們的情緒高漲,能夠主動地參與到教學中來。再如在學習電子表格Excel的公式與函數時,創設讓學生運用公式法和函數法統計開心農場各種農作物的總產量、各月平均產量和收益的情境,學生學得不亦樂乎!實踐證明,枯燥無味的學習,給學生帶來的只能是無窮無盡的學習煩惱和壓力,引人入勝的教學情境,能使枯燥乏味的課堂變得生動形象,讓學生帶著快樂的心態去求知和學習,把學習場景變成一個生動、活潑的情境,能激發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將學生的求知欲完全調動起來,使課堂充滿生機和活力。
篇3:探究在課堂教學中進行高效小練筆訓練策略
探究在課堂教學中進行高效的小練筆訓練的策略
陳朝香儀征市香溝中心學校
摘要:課堂上的“小練筆”是讀寫結合的有效載體。課堂“小練筆”打開了學生手腦并用、聽說讀寫并舉的局面。那么,提高課堂小練筆的有效性就顯得尤為重要。本文中,筆者概括了課堂“小練筆”存在的問題,分析導致這一問題的原因,探究了在課堂教學中進行高效的小練筆訓練的策略。
關鍵詞:小練筆有效性策略
課堂上的“小練筆”是讀寫結合的有效載體。課堂“小練筆”打開了學生手腦并用、聽說讀寫并舉的局面。教師如何在語文課堂教學中進行高效的小練筆訓練,使我們的課堂更為有效呢?
一、現階段課堂“小練筆”存在的問題:
筆者在長期教學過程及平時調查研究過程中,發現小練筆存在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一)小練筆索然無味。老師在設計課堂小練筆時,缺乏全面的思考,使課堂小練筆出現了生搬硬套的現象,學生無法體會到語言文字的妙處,學生沒有練筆的興趣。如:學習《普羅米修斯盜火》練的是:你想對普羅米修斯、宙斯、赫剌克勒斯分別說些什么?由于學生缺乏生活體驗,只會寫出一些干巴巴的陳詞濫調,沒有達到課堂練筆的目的。
(二)小練筆華而不實。教師設計小練筆時,預設的目標雖好,但教師沒有充分考慮學情,定位過高,不貼近學生。課堂上看起來有學生講得不錯,但實際上只限于幾個優秀的學生,大部分學生往往無話可寫。
(三)小練筆千篇一律。課堂小練筆是讀寫結合的有效形式,教師找準了訓練切入點,還應進行細致指導,讓學生學會遷移運用。但有的教師僅僅告訴學生這是哪一類的練筆,沒有進行細致指導,造成學生簡單模仿,千篇一律。如:學習《燕子》一課,請學生仿照課文第1段總分的寫法,用一兩句話來介紹一種你熟悉的小動物。而對于如何抓住動物的外形特征這一點沒有進行重點指導,學生的思路沒有打開,沒有達到訓練的效果。
(四)小練筆淺嘗輒止。有的教師在學生完成練筆后,根本沒有時間細致地交流,只是淡而無味地評一評。由于沒有對學生練筆的優缺點進行及時表揚和指正,完全是為練而練,練評脫離,極大地挫傷學生的練筆激情。這種流于形式的課堂練筆顯然是高耗低效的。
二、對上述現象存在的原因分析:
(一)教師設計的小練筆重形式而輕實質。教師認為在課上安排小練筆,似乎就體現了新教材的理念,小練筆可以為課堂套上一個美麗的花環。但是,教師缺乏正確的引導,導致許多學生寫的大多是雷同的套話,老師沒有什么特別的要求,沒有標準,老師也不會對其進行太多評價,導致學生寫時隨心所欲,出現一些錯別字和語法問題,這樣的小練筆老師往往是不檢查的,學生不當堂反饋,錯誤就得不到及時地糾正,甚至有時反饋了,很多教師也姑息其中的一些“小”毛病。這樣不僅不利于學生練筆能力的提高,也浪費了寶貴的課堂時間。
(二)學生對小練筆沒有高度重視。學生總認為,既然是小練筆,當然就沒有字數的限制,沒有內容的限制。這樣,寫出來的文章,多數是胡亂編寫,應付了事。
三、在語文課堂教學中進行高效的小練筆訓練的策略:
綜上所述,小練筆已經在實踐中出現了這樣那樣的問題。教師如何在語文課堂教學中進行高效的小練筆訓練呢?筆者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了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