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學主體性學習數學課堂教學模式探究》階段總結
新課程規范的基本理念是“以同學發展為本”,同學是學習的主人。在課堂中讓同學有合作交流、操作實踐、自主探索的機會,充沛體現出同學學習主人翁精神,充沛發揮同學的主體作用。
“主體”只一而無二,“一”指的是同學,而保守模式的課堂教學,一是課堂上教師都是“一言堂”,牽著同學走,削奪了同學自主進行知識探索的權力,讓他們機械地獲取知識,容易使他們發生依賴的思想;二是教和學的方法由教師設定。教學是“滿堂灌”或“問答式”,課堂中只讓局部同學發表“高見”,多數同學是“視而不見”等。而主體性教學突破了保守的教學觀念,徹底轉變了課堂中教師和同學的角色,同學是課堂的主人,教師只是教學活動中的組織者、指
導者和參與者。同學在平等、和諧、寬松的氛圍中自行獲取知識,不知不覺就增強了同學的勝利感、自信心,培養同學的選擇性、自主性、能動性、發明性。
實驗又近一年,回顧進行的工作主要有如下幾個方面:
1、小組合作學習
在課堂上通過小組合作學習,可以建立新型的民主的師生關系,構建以同學探索為主的課堂教學結構,能讓同學自主地、合作地、發明性地獲取知識,鞏固知識,促進全體同學數學素質的全面提高,在合作學習中教師是同學的組織者、參與者和指導者。例如:教學“9加幾”的實際問題時,先通過合作動手擺小花,第一行擺了藍花9朵,第二行擺的黃花是5朵,再組織同學觀察,小組合作交流,黃花里有幾個?紅花有幾個?紅花的朵數是藍花朵數的幾倍?讓同學運用已有的知識,自主探索中得出計算方法。
2、重視同學個性
在主體性教學實踐過程中,同學是學習的主人,教師必需尊重同學的個性,重視同學的學習興趣,允許不同的同學學習不同水平的數學,同學以不同的速度學習數學,使每一個同學都獲得勝利感。例如:教學“5、4、3、2加幾”一課時,通過多媒體課件出示:紅花5朵,藍花4朵,黃花3朵,白花2朵。讓同學說出它們個是幾朵?再分別加9,可以用不同的方法。
3、培養操作能力
數學知識來源于實踐,學習數學知識同樣離不開實踐操作。所以在小組合作學習中要讓同學操作實踐。在教學中用實物、教具、學具讓同學通過拼一拼、折一折、畫一畫,同學動手實踐后理解和掌握。例如:在教學“認識直角”時組織小組合作用兩個相同的三角板拼出直角,用不同形狀的紙片折出直角,再在點子圖上畫出直角,在這讓同學通過拼、折、畫中去掌握知識。
4、培養同學主動獲取數學知識的能力
(1)引導同學主動地提出問題,自主探索。在主體性教學把課堂還給了同學,鼓勵同學多問個為什么,有充沛的考慮時間,有自主探索的空間,能從各種信息中提出想要知道的問題,想求出什么?如:在教學乘法的有關應用題時,有道題是這樣的,有一跑道男孩跑了3圈,女孩跑了2圈,跑道的長是400米,在這讓同學通過圖中提供的信息提出自身想要知道的問題。這時同學提出了許多有價值的問題。
生:我想知道女孩比男孩少跑了多少米?
生:男孩比女孩多跑了多少米?
生:一共跑了多少米?等問題。
通過提問題的形式,激勵同學思維的靈活性。
(2)培養同學自主探索的能力。
良好的學習習慣是獲得好的學習效果的基礎,在課堂上教師為同學搭建適當的自主探索學習的平臺。在教學中盡量讓同學在解決問題中獨立探索或小組合作尋求方法。例如:在教“兩位數加兩位數的進位加法”時,以合作研討的形式來教學,充沛調動同學的積極性,一起發現問題,培養起主動學習的能力。首先設計了一項分類活動,在分類活動中同學發現像44+38這樣的進位加法有困難,從而發生學習進位加法的興趣。然后研討44+38的算法有哪些?在研討后,同學交流算法時,出現了許多精彩回答,他們想出了好多種方法,以下是他們想到的方法:
生1:40+30=704+8=1270+12=82
生2:44+30=7474+8=82
生3:44+40=8484-2=82
生4:44+8=5252+30=82等……
在這一環節中,教師完全把課堂交給同學,讓同學充沛體現出主體地位。
實驗只進行了二年,在上級領導的關心和支持下,經過大家一起的努力,已初見效果。我的教學觀念轉變了,同學的個性也得到了發展,各方面的能力大幅度的提高。但是仍有許多缺乏,相信在今后的不時努力和學習中會克服。
篇2:先學后教當堂訓練課堂教學模式在歷史課程教學中基本應用程序
“先學后教、當堂訓練”課堂教學模式在歷史課程教學中的基本應用程序
1、導入、板書、示標。(3分鐘以內)
【目的】
讓學生總體上知道本節課的學習任務和目標要求。
【步驟】
(1)導入新課并板書課題;
(2)明確本節課的教學目標。
【注意事項】
(1)指定目標要準確,例如,這節課要了解什么,理解什么,掌握什么,認識什么,會運用什么知識解決那些問題等。
(2)交代目標時,語速要慢,讓學生理解并能記住學習要求。
2、學生自學前的指導。(1分鐘左右)
【目的】
讓學生知道在多長時間內,自學什么,怎么自學,必須達到什么要求,屆時怎樣檢測自學效果等。
【步驟】
(1)布置自學任務;
(2)指導自學的方法;
(3)明確自學的要求
【注意事項】
(1)明確自學內容。讓學生知道學什么。有的教材內容單一,安排一次自學。有的教材內容多,可視情況分幾次中學。每一次自學前都要交代清楚從哪里學到哪里。
(2)教給學生自學的方法。例如看書,是獨立圍繞思考題看書找答案;還是邊看書,邊與同桌討論,邊解決疑難。
(3)明確的提出自學要求。即用多長時間,達到什么要求,屆時如何檢測等。
3、先學。(10分鐘左右)
【目的】
(1)讓學生按照教師的指導,自己卻閱讀、思考,自己解決所遇到的問題,對一時不能解決的問題提出質疑。通過讓學生親自動手、動眼、動口、動腦,品嘗獲得知道的愉悅,使學生成為學生的主題,鍛煉學生的自學能力,通過質疑問難,培養學生發現問題的能力。
(2)通過口答、筆答、板演等形式,檢查敘述自學的效果,充分暴露學生自學中存在的問題,并歸類整理,確定教的內容、方式。
【步驟】
(1)學生自學
(2)完成檢測性練習
【注意事項】
(1)學生自學時,教師督察一定要認真,千萬不能走過場。有的學生可能沒有自學習慣,或不善于自學,或自覺性不高,但教師不能放任。對自學認真的學生要給予表揚。這樣,被表揚的會更認真,其他同學也會變的認真起來,自學的質量和效率就能不斷提高。
(2)學生自學時,教師應到學生中去,做過細的調查,調查的重點是中差生,了解他們自學中的困難,把學生自學中存在的問題抓到手,并整理歸類,個別問題隨時個別解決,典型問題在后教中再重點講評。
4、后教。(10分鐘左右)
【目的】
通過學生討論,教師點撥、歸難、補充、更正,學生所學知識進一步深化,進一步條理化,為運用所學知識去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做好準備。
【步驟】
(1)交流,中上生評判、更正。
(2)教師點撥、補充、更正、歸納。
【注意事項】
(1)教的內容應該是學生組學后還不能掌握的地方,即自學過程中暴露出來的主要的傾向性的疑難問題,對學生通過自學已掌握的一律不教。
(2)教師不能就題講題,只找出答案,而要找出規律,真正讓學生知其所以然,并適當的滲透思想教育。
5、堂完成課堂作業。(6分鐘以上)
篇3:小班化教學中課堂教學模式:自主合作探究課堂教學模式
淺談小班化教學中的課堂教學模式--“自主、合作、探究”的課堂教學模式
摘要:小班化已成為當今發達教育的一種共同趨勢。小班化的小組互動合作學習,強調學生積極主動的參與意識,通過學生親身實踐體驗,重視生生、師生之間的合作交往,促使學生外部活動逐漸內化,從而完成知識的“發現”與“獲取”過程。我們結合學生的實際和教材的實際,在教學中嘗試互動式教學,讓互動合作貫穿于課堂教學的整個過程,充分發揮教學合一的優勢,讓學生在體驗習,交流中學習,在觀察中學習。
關鍵詞:小班化;自主;合作;探究
小班化教育為實施素質教育創造了一個嶄新而又廣闊的空間,它能讓學生享受多種教育資源,增加接受教育的機會,從而使每一位學生全面而有個性地發展。它是在小班配置的條件下,以培養創新意識、創新能力、創新精神和以人的發展為本為核心的素質教育觀支配下的教育活動體系,形成以師生發生多向、充分的課堂交往教學為特征的教育過程,體現出合作與交往、強調個性化學習的小班教學特征。
合作教學,不僅能快速有效地提高教學質量,同時對學生的身心發展也起到促進作用。學生的學習應該是全方位的。學習不僅指知識的獲得,更重要的是在學會共同探究知識獲得的過程中,培養合作能力。小組學習活動是合作教學的最基本形式,在教學中,充分利用學生之間的和諧互動,使學生由競爭對手變成合作伙伴,在合作學習*同達到教學目標,培養合作能力。小班化教學為學生合作學習提供了方便?,F就“自主、合作、探究”的小班化課堂教學模式,來談談我自己的一點切身體會。
一、小班化教學中要強調自主學習
新課程的重體驗,重實踐,讓學生親自體驗,看一看、聽一聽、聞一聞、嘗一嘗、說一說、摸一摸、做一做、想一想,都能促使學生學會發現,學會思考,進而學會創造。然而在小班課堂教學中,教師的種種教學行為,更輕便的使學生成為發現者、探索者,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使學生將學習轉化為一種心理需求,充分發揮他們的內在潛能,喚醒他們的覺悟,發展他們的個性,啟迪他們主動思維、主動學習、主動想象、主動實踐,使其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得到培養,達到有效教學的目的。例如,口語交際《我會拼圖》這一課,我通過讓學生用不同的圓或半圓的紙片拼出新的圖形,學生由先感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