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范文大全 > 小班幼兒早期閱讀能力培養

小班幼兒早期閱讀能力培養

2024-08-01 閱讀 3494

小班幼兒早期閱讀能力的培養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閱讀越早,對智力發展越有益。”孩子的閱讀開始越早,閱讀時思維過程越復雜,閱讀時對智力發展就越有益。七歲前就學會閱讀,即學會早期閱讀,就會練就很重要的一種技能邊讀邊思考邊領會。

  然而閱讀是一個多元復雜的歷程,兒童需要在閱讀過程中尋找到適合的途徑、積累閱讀經驗,從而建立起自主閱讀的能力。以下是我幫助幼兒建立早期閱讀能力的一些簡單做法。

一、從興趣入手,激起閱讀動機。

  幼兒的內部動機可以保證閱讀活動的順利進行,并能取得積極的閱讀效果。因此,培養幼兒的內部動機是十分重要的。而我是通過以下兩方面來激起幼兒的閱讀興趣的。

  (一)創設溫馨環境,激發興趣。

  閱讀興趣不是天生就有的,創設溫馨、舒適的閱讀環境能很好的激起孩子的閱讀興趣。

  1、舒適的物質環境。

  “今天你看到了什么?”是我們班新創設的閱讀區。在這一區域中,有深受孩子們喜愛的圖書,每一本圖書還都有屬于它自己的書袋,這樣既不占空間又方便孩子取放,還能幫助孩子養成及時將不看的書寶寶送回家的好習慣;除此之外還有陪孩子一起閱讀的小玩偶、讓孩子坐得更舒適的軟椅子等;同時,區域的四周我們還運用溫馨的粉色包裝紙裝飾了一番,環境布置中我們還體現了孩子的參與性,讓孩子一起來折折、畫畫、貼貼,使孩子們感受到成功的喜悅,孩子們也更想進入他們自己裝飾的環境中來游戲了,因此,孩子們在這樣舒適、溫馨的環境中,主動閱讀的想法更強烈了。

  2、寬松的心理環境。

  每天飯后的“講故事”時間是孩子們最喜歡的,但也是我最頭疼的,“坐好!”“用耳朵聽好!”“別擠過來了!”……這些話每天都要重復很多遍。因為孩子們不停地擠就會不斷地發出刺耳的椅子與地面的摩擦聲,同時也會擁擠并影響到原本認真傾聽著的小朋友,為了盡可能讓全體幼兒都能認真參與到這個活動中,所以我每講一個故事都會不斷重復那些話語。雖然如此,但效果仍不見好轉。于是:“為什么孩子們仍然不停地往我身邊擠呢?”“為什么就不讓孩子們往我身邊擠呢?”……這些疑惑及想法不停地在我腦中閃爍。

  又一天飯后,孩子們仍然不斷地擠到我身邊,我忍住想阻止孩子不斷擠過來的樣子,仍然講著故事,心里卻在想著:“如果不組織會發展到一個怎樣的狀態呢?”我很投入地講著,也不知道是什么時候刺耳的聲音變輕了,原本因不斷擁擠而相互地碰撞也沒有了,孩子們有的站著、有的坐著、有的俯出身體、還有的撐著膝蓋……大家看著我膝蓋上的圖書,聽著我講的故事,別提多認真了,時不時地還和我進行互動,如:我問“你們猜接著會遇到了誰呢?”,小朋友們會看著圖片,根據上面的動物形象進行猜測,不管是參與性還是認真程度都與之前不準擁擠時大有進步。

  有了這次良好的嘗試后,每天師生閱讀時我都不要求孩子一定非要坐下來,只要孩子們能認真聽,并時不時地看看圖書上的圖片內容就行了。由于較全部坐好聽故事時的氛圍更加寬松,所以孩子們的主動參與性反而更強了。在孩子們和老師的共同閱讀中,我還能根據故事圖片的難易程度適當地提問“它們是誰呀?”“在什么地方呢?”“他們心里在想什么呀?”……幫助幼兒有目的地觀察并描述圖片,不斷增強幼兒的閱讀能力。

  其實孩子們會不斷擁擠的原因很清楚,他們都想知道老師的故事是從哪里看出來的,都想看看老師講的故事內容是怎樣的。我們要滿足孩子的好奇心,提供足夠寬松自由的閱讀氛圍,讓幼兒產生主動閱讀的積極性,不要為了讓自己好組織而阻礙了幼兒的發展,其實只有讓幼兒產生了主動參與的積極性才能真正使老師從“教”的過程中獲得解放,使幼兒學會自主閱讀、自主學習。

  漂亮、溫馨、舒適、自由的閱讀環境使孩子閱讀得更認真、仔細!千萬不要忽視環境在幼兒早期閱讀中的影響力。

  (二)提供合適書籍,激發興趣。

  閱讀區中提供了很多書籍:有孩子們自己從家里帶來的、有班級里的幼兒雜志、也有老師講過的故事書……通過一階段地觀察發現:孩子們對于老師講過的故事書特別感興趣,經常會爭著看,在閱讀時還能簡單復述老師所講的故事內容。這一情況反映出:由于那些書是自己看得懂的,所以喜歡。由此也可以推斷出:孩子們有時不喜歡看書或者看書沒耐心,可能是由于那些書孩子們看不懂,如果多提供老師講過的、他們看得懂的書籍,相信孩子們看書的積極性會更高。

二、從游戲入手,提高閱讀習慣。

  “這些書是誰扔的?”“這些書是誰撕的?”“快把書撿起來!”……這些話語幾乎是開學第一個月中老師每天必喊的,特別是到了中午集體閱讀時間,剛撿干凈的地面只要老師轉個身,肯定又會飄落幾張。更讓你感到頭疼的是就算你叫破喉嚨,只要不是叫自己的名字,是沒有人愿意主動將地上的書撿起來的,這就是新小班的特點。不過也確實,他們剛從家庭走入學校,昨天還在家要媽媽幫忙穿衣服、要奶奶喂飯,今天怎么可能馬上主動地把掉在地上的書撿起來呢。對付他們看來用純說教的方式是行不通的,想個什么好辦法來培養幼兒閱讀的習慣呢?

  一次語言活動中,“小狗”這一手偶教具的影響力使我想到了一個辦法:教師變換身份,改變以往命令試的口氣,而是用孩子們喜愛的各種事物身份來提要求。接著我就利用這種游戲的形式嘗試了一次培養幼兒的閱讀習慣。

  在飯后的集體閱讀時間里,我觀察著孩子們閱讀的習慣:有的把書卷起來當望遠鏡玩;有的把書捏在手里從來沒看過;有的在一點點地撕書角;有的是倒過來看書的:還有的翻書時大手大腳,把整張書頁都撕了下來。看到這些情況,我沒有用文章一開頭的那些話,反而拿出自制的手偶書寶寶套在手上邊演示邊說:“哎呀,我的好朋友書寶寶怎么都在哭呀?”小朋友們被手偶吸引住了,有的就說:“因為它被扔在地上了!”……教師繼續以書寶寶的身份說:“不光被扔在地上,我外面的漂亮衣服也被人撕掉了,還有的把我倒過來拿,把頭放在下面,腳在上面,好難受啊!”小朋友們的眼光都被吸引了過來,而且對“書寶寶的話”相信不已,我趁著這一勢頭繼續扇情說:“我們都是乖寶寶,不會讓書寶寶哭的,對吧,來看看你的書寶寶在不在哭?”聽完我的話,每個孩子們都很認真地看看自己的書:倒著拿的轉過來了;啃書腳的停止了;當望遠鏡的馬上放下來;手上沒有書的連忙從地上撿起來。一會兒時間,各種閱讀中的壞習慣都糾正了。

  又如:一次晨間區域活動中,孩子們爭搶著進入閱讀區,“老師,是我先進來的!”“老師,我也想看書!”……聽到這些話你就能想象出當時閱讀區有多熱鬧了吧!經過一番調解后,周冠霖等四位小朋友留了下來。周冠霖是一位非常調皮的孩子,平時學習活動中能集中注意十分鐘的話已經是非常了不得了,今天,他能有始有終地閱讀嗎?果不其然,他進入閱讀區后一會兒摸摸玩偶,一會兒看看墻面上漂亮的裝飾品,根本就沒有閱讀的想法。我就利用周圍的小動物,問他:“你喜歡閱讀區這個地方嗎?那你想留在這里玩嗎?”孩子不假思索地點頭說要。“要的話你就要和書寶寶玩游戲,看一個故事或找出一個有趣的地方,這樣周圍的小動物(玩偶)就會喜歡你,你愿意嗎?”“好的!”周冠霖肯定地回答了。接著他從書袋里拿一本書安靜地坐了下來,于是一頁接著一頁地翻,看到好玩的地方還會與同伴交流一兩聲。

  我相信,雖說小班幼兒對各項規則要求都易忘,但經過老師不斷地用生動有趣的游戲形式來提醒,孩子們肯定能逐步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的。因為“游戲”始終是幼兒最喜愛的活動之一。

三、從引導入手,增強閱讀能力。

  “隨便亂翻幾頁”、“倒著看書”、“幾頁同時翻”……這些都是小班幼兒自由閱讀時普遍出現的問題。確實,小班幼兒的各項能力水平決定了他們還不會獨立完整閱讀完一本書,即時看,他們也是漫無目的的。根據小班幼兒的認知水平,我采取師生共同閱讀的形式,邊引導邊閱讀,逐步增強幼兒的閱讀能力。

  在閱讀活動《農夫和蛇》中,我首先請孩子們聽老師講故事,但是有傾聽要求:老師講到哪里,小朋友們就要指在哪里,如果小朋友們指的速度沒有跟上,我會重復講某一個地方,直到孩子們找到為止,確保讓故事內容和圖片內容相一致,接著再引導幼兒自由閱讀,由于已經了解了故事大概,對圖片內容也有了一定理解,因此在自由閱讀時孩子們相對會講了很多,也愿意講了。

  各項能力都是在實踐中得到發展的,教師要注意不斷激發幼兒新的閱讀興趣、養成更好的閱讀習慣,并根據幼兒不同年齡階段的特點采取不同的引導方式,逐步從手把手地共同閱讀到幼兒完全獨立閱讀轉變,使幼兒的閱讀能力得到穩步發展。

篇2:利用電教媒體拉近與文本距離提高學生們閱讀能力

利用電教媒體拉近與文本的距離提高學生們的閱讀能力

摘要:在現實課堂中,有很多同學不知如何與文本對話,有時教師為了在40分鐘內完成教學任務,不得不以自己的分析來牽引學生的閱讀。為了讓學生在直觀中與文本對話,較快走進文本,可利用電教媒體拉近與文本的距離。

關鍵詞:電教媒體;文本;距離

閱讀就是要讓學生充分地讀書,獨立、深入地與文本展開對話。在現實課堂中,我發現許多學生都是被動的學習,老師問什么,就答什么。他們不知如何與文本對話,有時教師為了在40分鐘內完成教學任務,不得不以自己的分析來牽引學生的閱讀。因此,我以課堂為載體,摸索如何利用電教媒體拉近與文本的距離,引導學生學會與文本對話,以提高他們的閱讀能力。

一、在情境中與文本對話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只要學生有了學習的興趣,必將會由被動的學習變成主動的學習。因此,我努力營造和諧的課堂氛圍,利用多媒體創設情境,讓學生情不自禁地進入情境中,與文本對話。

如教學《虎門銷煙》一課,為了幫助學生理解銷煙這一壯舉,我播放一段視頻,再現銷煙場景,理解壯舉,升華情感。播放完后問學生:假如你是在場的中國人,看到這樣的場面,你心里有什么感受?假如你是在場的*販子們,你又有什么感受呢?從哪體會到的?

在教學《長征》一課,雖然五年級的學生對語言文字有了一定的理解能力,但是學生對長征的背景、意義因為距離時間太遠不一定了解,會給學生理解把握詩詞的內容、思想感情帶來一定的困難,其中“金沙江戰役”、“飛奪瀘定橋”、“過雪山”等故事學生可能不知道,需要結合查找到的資料來了解。但是,鄉鎮學校的學生在查找資料方面比較被動和有局限性,我一方面布置學生自行查找資料,另一方面準備好“紅軍長征路線圖”和《飛奪瀘定橋》視頻片段通過多媒體輔助教學。

二、通過朗讀與文本對話

“以讀為本”是我們這幾年閱讀教學中一直提出的口號。的確,新課標特別強調“讀”的重要性: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我覺得它是讓學生理解文本,感悟文本最好的途徑之一。因此,在一堂課中,我總有安排學生讀的環節。如果是一些抒情性的文章或重要的語句,更是離不開讀。如《西風胡楊》、《秋天的懷念》、《桂林山水》等課文都很適合指導學生朗讀,通過朗讀與文本對話,把朗讀和感悟課文很好地融合起來,品味感悟語言,讀懂文本。

許多課文錄音材料,我們都可以搜集到。一是可以利用錄音機播放課文錄音帶,二是把下載到課文錄音插到課件中,在需要時播放,讓學生通過聆聽,感受意境和升華感情,也為自己的感情朗讀提供示范。

三、繪畫思維導圖與文本對話

思維導圖,它的特點是因文想圖,因圖導學。我用這種形式讓學生閱讀課文內容,以一種更容易、更直觀的方式與文本對話。他們有的從課文的內容去繪圖,有的從課文的表達方式上去繪圖,有的抓住重點詞句去繪圖等,都能夠形象闡明各自學習理解到的內容、觀點和看法。這樣一來,語文課程的抽象性趣味化,學生收獲更多,印象更深。

我班學生一開始是不明白的,為了讓學生了解思維導圖這一形式,我除了理論說明外,還借助多媒體展示范例,讓學生明白如何通過繪畫把你對這篇課文的預習情況展示出來。如:

不少學生畫出來的思維導圖很漂亮,許多學生學會了畫思維導圖之后,變得更加積極主動地投入到閱讀思考之中。

篇3:閱讀教學中創新思維能力培養

閱讀教學中創新思維能力的培養

海口龍峰實驗小學李才杏

發揮語文學科的思維功能,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是語文教學體現素質教育的一項重要內容,也凸現了新的課改精神。這就要求教師優化課堂教學,創造機會挖掘學生的創新能力,鼓勵學生不囿于教師的思想,學習中大膽奇思妙想,逐步形成創造性思維,使創新成為一種自覺行為。下面談談教學中的粗淺體會。

一、創設課文情境,激發創造性思維

在閱讀教學中,教師的主導作用是激發學生求知欲,揭示教材中重點及疑難問題,引導學生去想象教材所描寫的情境是激發學生積極的創造性思維的有效手段。例如《西門豹》這一課,西門豹是怎樣破除迷信的,辦法妙在哪里?教學時首先運用投影展現西門豹懲治巫婆、官紳的場面,從巫婆、官紳驚慌失措的狼狽相,讓學生感受到西門豹破除迷信,為民除害,實屬大快人心之事。接著啟發學生思考:西門豹在懲治巫婆和官紳頭子時,他是怎樣說和怎樣做的?讓學生以課文為依據,設身處地想象表演。通過創設情境激發了學習興趣,加深了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如教《驚弓之鳥》一文時,我利用投影及講故事方式創設情境:“古時候,魏國有個射箭能手叫更贏,有一天,更贏跟魏王到郊外去打獵,看見一只大雁慢慢地從遠處飛來,邊飛邊叫,就對魏王說:‘大王,我不用箭,只要一拉弓就能把它射下來。’大王不相信,這時更贏就左手拉弓,右手拉弦。只聽‘嘣’的一聲,那只大雁就從半空中直掉下來。同學們,你們知道這是為什么嗎?答案就在課文中。”……

情境教學時充分利用形象,創設典型場景,把認知情感與思維活動結合起來,拓寬教育空間,促使學生產生渴望學習的內驅力,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激發學生創造性思維。

二、引導質疑問難,發展創造性思維

古人云:“疑者,覺悟之機。一番覺悟,一番長進。”在閱讀教學中發掘教材中的想象點、歧義點、疑難點,引導學生質疑問難,是發展創造性思維的重要手段。如《撈鐵牛》一文,懷丙指導撈鐵牛的過程本身就體現了創造性。對課文內容,學生不難理解,但是要領會撈鐵牛的創造性思維過程,了解其打撈原理,卻不是那么容易。在教學過程中,學生提出了很多疑問:“為什么要在船上裝滿沙土?”“為什么要慢慢地把沙土往河里鏟?”“為什么要用兩只船綁在一起?”“鐵牛真的能撈起來嗎?”“不往船上裝沙土,直接拖鐵牛不行嗎?”……教學中,我不急于回答這些問題,而是引導帶著這些問題再讀課文,然后在教師指導下讓學生動手做“撈鐵牛”的實驗。通過邊實驗、邊觀察,學生緊皺的眉頭舒展開來,一個個問題迎刃而解,他們不僅感受到了創造性活動帶來的喜悅,還獲得了水有浮力的知識。教師在誘導學生質疑問難時,要引導學生注意提問手法,根據不同的文章,可從解題入手,提挈全篇,或從矛盾處巧設懸念,或從關鍵內容處設問,內容對比處提問,細節處提問……形成有價值的課堂沖突,激活學生思維,促其樂此不疲地去探索、去辨析、去推敲。

三、強化整體認知,培養思維的全面性

在閱讀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從整體上把握課文的結構、內容和思想內涵,理清文章句、段、篇的構思脈絡,抓住最關鍵的內容,通過多種客觀條件的列舉或詳細觀察細節,理解它的內蘊和中心,培養思維的全面性。如《貓》這一課,講到貓的脾氣“古怪”,說它既“老實”,又“貪玩”,又“盡職”……只是老實,絕對不是古怪,只有貪玩和盡職、溫柔和固執、膽小和勇猛這樣互相矛盾的特征集合在一起時,才構成了貓的“古怪”。這樣相反相成對立統一的啟發,突出了貓的可愛,激活了學生思維,拓寬了學生的認識領域。又如《太陽》一文教學中,采用了“有了……才……”明確太陽的正面作用,又采用“如果沒有……就沒有……也沒有”從反面證明太陽對地球的作用,在正反的訓練中,培養學生思維的全面、透徹性。

思維能力在各種能力中居于核心地位,是各種能力發展的基礎。要培養跨世紀基礎人才,實現由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的轉軌,小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能力尤為重要。我們必須抓住一切機會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能力,使學生從小養成勤思、善思的習慣,為將來發展成創造型人才打好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