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課教學反思:用心營造政治幸福課堂
政治課教學反思:用心營造政治幸福課堂
所謂幸福,是指處于一定社會經濟關系和歷史環境中的人們,在創造物質生活條件和精神生活條件的實踐中,感受到目標和理想實現后而得到的精神上的滿足。作為教師,營造幸福的課堂,離不開師生間的互動,應該是高效的課堂,學生能在愉悅的情感體驗中完成學習任務的;同時,一堂幸福的課必須是有效益的,并且在有限時間內求得了最大的教學效益。現在,我以本學期上的一堂課《幸福的味道》來談談如何營造政治的幸福課堂。
首先,幸福的課堂肯定是來自師生間的互動,而課堂要“動”起來,教師在其中扮演著引路人的角色。在課堂一開始,我便以一首《拍手歌》導入,在上第一節課的時候,原本的計劃是我放音樂,由學生來唱,因為歌曲很熟悉,我認為學生會主動參與,結果卻大相徑庭,這是值得反思的,原因在于,歌曲雖熟悉,但是環境卻是很正式的課堂,老師高高在上的姿態沒放下來,學生自然不會“肆無忌憚”地唱歌。于是,在第二次的教學中,我改變方式,先大聲唱起來動起來,這樣學生一下子放松了,跟著一起唱。這樣,課堂導入自然是取得了放松和獲得快樂的良好開端。其實,課堂上不應該有太多的束縛,輕松、愉悅的氛圍,更能激發學生的思維。
第二,幸福的課堂,學生是課堂的主體,教師應該是“授人以漁”,而非“授人以魚”。有時,作為老師,每當孩子們有問題暫時答不上來或是答不全時,我們迫不及待地幫助他們解決,而忽視了指導學生自己解決問題,這不利于發揮學生的主動探究的能力,從而造成學生過分依賴老師,學生學起來沒有興趣感,老師教起來沒有成就感。而要做好“引路人”這個角色,教師在問題和材料設計上得花功夫,問題設計要有啟發性。比如,我在講解“幸福的真諦”這個看似抽象的問題時,引入了很多學生郊游、取得優異成績,以及生活中老人、病人、忙碌了一天的上班族等等圖片,讓大家說說他們的幸福感分別是是什么,然后很自然地過渡到,由此你感受到什么呢?學生很快就能想到“不同人的幸福是不一樣的,沒有統一的標準”,“幸福是具體的”等這些知識點。這樣,學生通過自努力獲得答案,自然獲得了快樂,提高了學習的積極性,而作為老師,學生掌握了知識,老師自然有了成就感,這樣,雙方都幸福了。
第三,幸福的課堂,別忽視了學生們的“成功體驗”。心理學家做過這樣的實驗:將兩只大白鼠放進一個裝有水的容器中,發現他們在水中掙扎了大約8分鐘的時間久慢慢停止,最后完全放棄了。但是,假如在大白鼠掙扎了5分鐘時放入一塊木板,讓他們借助木板爬上來,等若干天之后再將這兩只大難不死的大白鼠放進同樣的容器中,令人驚訝的事情發生了:他們竟然掙扎了24分鐘,比沒有獲救經歷的大白鼠多了16分鐘。也許經過掙扎之后的大白鼠有一個信念:只要堅持掙扎下去總能獲救。正是這股看不見的精神力量讓它們堅持到最后。換句話說,頭腦中的記憶發揮了不可估量的作用。這種情況同樣適用于人:曾經在舞臺上風光的人會無意識地制造再次登臺的機會,以體驗再次風光的感覺。成功的體驗是一筆巨大的財富,老師們有意識地給孩子制造一些成功的體驗同樣非常重要。
比如在進行課堂鞏固練習時,有學生做錯了一兩道題目,可能有時我們會習慣性地批評學生粗心大意,或是剛學的知識沒有認真領會。但我們可以這樣對學生說:“這些題目大部分你都做對了,前幾次錯了三四個,現在你進步了,再接再厲啊。”這個“以小夸大”的方法,對學生比較管用。還有一種“無中生有”的鼓勵方法,當學生回答了問題,但是答案卻不正確的時候,教師可以這樣說:“這個題目雖然你答得不夠完美,但是我看到你的主動思考,看得出來你很專注和認真,我相信這樣的學習態度會讓你進步更大。”然后拍拍學生的肩,點頭微笑,這種非語言的信息更能傳達老師的真誠。其實。學生從來不缺少優點,缺少的是發現的眼睛。要讓學生獲得成功的體驗,老師可以把眼光放寬點,不要僅限于學習是否有好成績方面。我們可以表揚學生積極思考,語言流暢,很幽默;我們可以表揚孩子回答問題很大方,很自信等等。總之,課堂是立體的,我們可以從多方面讓孩子獲得成功體驗。
第四,高效的課堂是幸福的。這就離不開教師自身素質的培養,課前的精心準備,加強專業的培訓,體驗到“充電”的幸福,只有這樣,課堂上才能做到從容自如,課堂才會是靈活、靈動的。
教學過程是師生共同成長的過程,因此其本身應該是師生雙方體驗幸福,享受幸福的過程。讓我們在心靈里點亮幸福的燈盞,用嶄新的理念,飽滿的激情,無窮的智慧,去實踐幸福的課堂,擁抱幸福的明天。只要理想不滅,幸福,就在燈火闌珊處!
篇2:達明中學高一政治課教學反思
達明中學高一政治課教學反思
站在高一年級的盡頭回望,在新環境下,我的政治課教學經歷了從很不適應到有所適應的過程,使我對教學有了新的認識。
一、學科素質幾近空白
教學須從ABC起始學生的基礎是教學依據之一。中學學生升高中,政治學科不是中考科目,中學的政治課,對基礎知識不作要求,政治學科的知識儲備,運用政治學科知識分析認識事物的能力,政治學科的思維,學習政治學科的方法,等等無從談起。進入高中,政治學科知識陡然以艱深難懂而又對學習者素質有較高要求的現實出現在面前時,學生無論如何也不能適應,政治課教學處于艱難境地。政治課教學只能小步走,低臺階,課時授課內容要少,教學運行進一步退半步,下一節課將本節課所學的知識變換方式予以再學習,直至掌握。教學從最簡單的ABC開始,教給學生聽、說、讀、寫,這就是A.。所謂B,就是手把手地教給學生讀題,做答案。C就是通過具體知識的學習,引領學生學習政治學科的學習方法、學習技巧。教學中萬不可操之過急。要取得學校的支持,多給一些課時,用以緩解教學任務與教學時間的尖銳矛盾,沒有時間保證是不能把整體素質這只木桶上的短木塊加長的。
二、“兩懶”的學習行為
教學要富有引力政治課學習,需要積極動腦,勤于動手。可我們的學生對淺顯的知識,清澈見底的問題,還愿意學習、思考,知識深一點,問題拐一點彎就“知難而退”,腦懶。學習中學生不愿記筆記,不愿做用文字表達的文字題,只愿做寫字母打對號的選擇題,手懶。學生這種淺嘗輒止、不求甚解與長于看而短于寫,樂于淺想而苦于文字表達的“兩懶”的學習狀態,嚴重制約政治學科乃至整體素質的提高,是政治課教學中要解決的重大問題。政治課學習的過程是學生生命成長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理應洋溢著幸福,充滿著成功,要讓學生懂得這種幸福與成功往往離不開痛苦與失敗。政治教師要用自己的智慧引導學生理解幸福、把握幸福、創造幸福、享受幸福;把學生推離失敗,引向成功。在教學活動中,教師要創造機會讓學生以主人的身份去獲取自己能獲取的知識,適時讓其展示所獲成果,并發自內心的給予鼓勵,讓學生享受到幸福與成功。問題設置要小臺階、多臺階,引導學生一步一步沿著思維的臺階登上光輝的“頂點”,使學生領略到“無限風光”,從而享受到幸福與成功。解決手懶問題也可照此辦理。
三、“不動”“被動”的學習情態
教學要著力于激動生命政治課學習抑或是任何一種學習都是學習主體生命的律動。政治課堂上常有這樣的現象:老師在組織學習,趴著的,說閑話的,看課外書的,漫不經心的,生命在這里斷檔,雖然在老師用肢體、眼神或語言提醒制止下,表面終止了這些現象,誰又能說清其思想是否轉到學上來了呢?缺乏熱情,沒有主動,思維游離于學習之外的學習是沒有也不可能有效果,盡管造成這種狀況有諸多原因。面對這種境況,政治課教學要在教育的本質上找注解,要激動學生的生命,努力使學生的事,學生自己想做,愿做,樂做,逐步使學生的興趣濃厚起來,學習的習慣好起來,自覺主動性強起來,以致形成穩定的后勁很足的學習能力。我們不能改革教材,但我們可以變換教學方式,引激動生命的元素進課堂,使教學變成一道靚麗的風景,從而吸引學生參與其中,使得生命壯麗成長。例如,將知識競賽引進課堂,將生動有趣的蘊含哲理地情景及事例納入教學,等等,都能使學生樂此不疲,筆者就曾享受過這種教學幸福。如果說面前的政治課教學是一座山,我只是在爬山的路上邁出了一步,我將努力攀登,不斷創造新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