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彩那天》教后反思
《中彩那天》教后反思
“一個人只要活得誠實,有信用,就等于有了一大筆財富。”每當我讀到這句話時,不由得令我感嘆,多么偉大,多么誠實,多么善良的母親呀。
誠實、信用會使人喜歡你,相信你,重用你,你在社會上就有機會工作,在工作中成長,你就有機會成為一個有價值的人。所以誠實、有信用,就等于是一大筆財富。文中的父親就擁有這份財富,上司器重他,他不會失業,朋友相信他,連彩票都放在他那兒。
海涅曾說“生命不可能從謊言中開出燦爛的鮮花。”而身為一個窮苦的汽車修理工的父親,卻有著如此崇高的精神世界,從他身上,讓我們懂得,誠信是人的精神財富,它比物質財富更為珍貴。當他打電話讓庫伯領走中獎的汽車,他失去了夢寐以求的汽車,得到的是人情和道義,是更多的真正的朋友,是心靈的寧靜和快樂。這同樣是一筆很大的財富,是金錢所買不來的。
在教這篇課文的時候,我緊抓住母親經常用以安慰大家的一句話,以及當中彩領取汽車時,“我”與父親迥然不同的神情去引導學生思考,為領悟下文父親正面臨一個道德難題做鋪墊。這一處是課文的教學難點,我首先讓學生反復閱讀7、8兩個自然段,懂得“道德難題”具體指的是什么?學生很會聯系上下文讀書,抓住“可以看出,那KI字用橡皮擦過,留有淡淡的痕跡。”這句話與父親的道德難題的聯系。最后,我又環繞父親是怎樣解決這個道德難題的?父親這樣做值得嗎?等問題,采用師生合作質疑的方法,師生互動,鼓勵學生說出自己真實的想法,營造一個和諧寬松的對話環境。幾乎全部同學都是認為值得,他們都想到了母親常用來安慰家里人的話“一個人只要活得誠實,有信用,就等于有了一大筆財富。”。找不到反對的意見,我只好把課文中的“我”激動地話語引了出來,讓同學們去體會“我”的想法。是不是庫伯是有錢人,我家生活拮據,就該把不屬于我們的汽車留下呢?因為時間關系已快下課了,我只好引導同學們去讀成年后的“我”的看法。再一次否定了留下汽車的想法,肯定了父親當時的做法,是“我”家最富有的時刻。誠實是人的精神財富,它比物質財富更為珍貴。看著孩子們天真的小臉,我不知道他們是不是真的心口如一,但是我希望這節課能讓他們記得這句話,“一個人只要活得誠實,有信用,就等于有了一大筆財富。”
課后我安排他們寫了課文后的小練筆,想象庫伯先生派人把汽車開走以后,“我們”全家人當時的表現。
篇2:小學音樂一年級第一課《春天》教后反思
在音樂教學中如何激勵學生學習興趣,讓學生在課堂中愉快地接受教學,怎樣充分利用孩子們豐富多彩的想象力,來完成教學任務,是我們音樂教學的一項重要研究課題。
在教學《春天》的時候,先讓學生利用課余時間自己去搜集有關春天的知識,然后在課堂上表現的時候,同學們顯得格外有興趣。學生對學習有了興趣,課堂效果會收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在教學過程中我采用分組討論的方法讓學生自己去感受,自己去創作。使學生自己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成為學習的主人,既突出了學生在課堂中的主體地位,同時讓學生在歡快的氣氛中學到了知識。變學生被動的學習為主動的學習。增強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課的后半部分,讓學生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力、創造力,自編歌詞,自編動作,并鼓勵學生大膽表現,給學以展現自我的機會,讓學生做到學以致用的同時大膽的進行發揮、想象與創造。激發了學生的表現欲望,鍛煉了學生的表現能力與創新能力。在整個課堂教學中以學生為主體,體現著以學生為本的教育思想,教師由一個傳授者變為一個指導者,一個引路人。
篇3:四年級《加法的運算定律》數學教后反思
四年級《加法的運算定律》數學教后反思
--用喜歡的方法表示
《加法的運算定律》是一節概念課,由于四年級的學生認知和思維水平還比較低,抽象思維比較弱,對于他們來說規律的理解歷來是教學的難點。為了解決這個難點,我做了以下的努力:
1.將現實的問題情境轉化成數學問題。
本單元的主要內容是運算定律,為此,我根據教材的編排充分利用主題圖,根據主題圖上的信息讓學生提出能解決的數學問題。這樣給學生創設了一個生活中的問題情境,使學生很自然的由這一現實的生活問題的出現提出相應的數學問題:(1)李叔叔今天一共騎了多少千米?(2)李叔叔這三天一共騎了多少千米?
2.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探尋規律。
英國教育家斯賓塞說過:“應引導學生進行探尋,自己去推論,對他們講的應該盡量少一些,而引導讓他們說出自己的發現應該盡量多一些。”
在初步認識了28+17=17+28這樣的等式以后,我問:這樣的等式你還能舉些例子嗎?(學生爭先恐后地回答)。我追問,如果一直這樣說下去,能說完嗎?(學生馬上回答我:不能。)我啟發道:這樣的等式有很多,在這里肯定有著某種規律,大家想知道嗎?(想)好,大家以4人小組為單位,研究這些等式里蘊藏的規律,可以用你們喜歡的方式來表示,但要說明表示的理由。這一開放性問題的出現,很快激活了學生的思維,充分發展了不同學生的特點、特長、和思維,學生興趣盎然,課堂氣氛十分的活躍。經過一番合作,學生的探究結果出來了,主要有這樣幾種:甲數+乙數=乙數+甲數;△+○=○+△;逗號+句號=句號+逗號;蘋果+香蕉=香蕉+蘋果;奔馳+寶馬=寶馬+奔馳;海王星+天王星=天王星+海王星;哭臉+笑臉=笑臉+哭臉;a+b=b+a等等,這時我又讓他們用文字敘述這一規律。然后我小結:在很平常的一些四則運算中包含了一些規律性的東西,我們把這些規律叫做運算定律。你能給它起個名字嗎?然后指著板書,有學生說叫“加法交換律”。我追問道:為什么?(生答:因為這是兩個數相加,只交換位置)我為學生的回答而吃驚,現在的孩子真是聰明。接著,讓學生用同樣的方法探究加法結合律。整個過程教師都是教學的組織者和引導者,這樣的設計,緊密圍繞并運用好問題情境,師生之間積極互動,教師引導學生自己去發現規律,并學會用多種方法表示,讓學生有一種成就感。然后引導學生運用前面的研究方法開展研究,由扶到放,初步培養學生探索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和語言的組織能力。
3、注意體現算法多樣化、個性化的數學課程改革精神,培養學生靈活、合理選擇算法的能力。
對于小學生來說,運算定律的運用具有一定的靈活性,對于數學能力的要求較高,這是問題的一個方面。另一個方面,運算定律的運用也為培養和發展學生思維的靈活性提供了極好的機會。教學時,要注意讓學生探究、嘗試,讓學生交流、質疑。相應地,老師也應發揮主導作用,當學生探究時,仔細觀察,認真揣摩學生的思路,酌情因勢利導,不失時機地給予適度啟發,當學生交流時,耐心傾聽,洞悉學生的真實想法,加以必要的點撥,幫助學生講清自己的算法,讓其他同學也能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