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范文大全 > 《泥娃娃》之教后反思

《泥娃娃》之教后反思

2024-08-01 閱讀 5627

《泥娃娃》之教后反思

《泥娃娃》是浙美版小學二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第一課,屬于造型·表現領域。是為了培養學生的動手制作能力,激發學生的環保意識而設置的課程。

本課我通過“摸一摸,說一說”、“學一學,試一試”、“看一看,講一講”、“做一做,評一評”、“想一想,議一議”等一系列教學手段,充分調動學生的主動探究意識,力求使學生從多感官、多渠道、多角度的參與步入“情”和“趣”的泥塑世界。在教學中以學生發展為本,把學生興趣、需要、經驗擺在重要位置,尊重學生個性化的創作,培養其自信心,調動學生潛能,發展學生的對泥塑作品的表現力,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從而解決本課重難點。

課后我對本課進行了反思,得出以下幾點精彩之處:

一、思路清晰化繁為簡

捏泥人粗胚--動態泥人(扳)--裝飾泥人(主題創作),泥娃娃創作從這三方面逐步深入,簡化了學生的創作難度,使最后出來的作品效果令我相當的滿意。

二、動態創作激發興趣

在泥娃娃的趣味性和形象上下了不少的功夫,一節課上要體現一個完美的泥娃娃是不可能,所以我重點抓住了泥娃娃的動態表現來創作。從扳動泥娃娃的手、腳、腰、頭等來創作,從而使學生創作出的泥娃娃的動態表現非常的生動。

三、作品欣賞目的明確

欣賞名家作品上,在試教后聽了指導師及同行的意見后進行了多次修改,分別從欣賞泥娃娃的整體--表情--動作--再整體,使學生欣賞的目的性更明確,這也體現在了最后的學生作品上。

四、主題豐富作品精彩

最后作品的創作,以4人為一小組進行主題創作,經過主題作品欣賞--小組討論確定主題--小組學生表演主題內容,達到人人清晰創作主題,使學生小組合作創作的作品,主題明確,形象生動,既能突出個體的特色,同時也能體現小組的合作。

同時,本課也存在著以下一些不足之處:

一、課堂語言組織有待加強

在本堂課中,本人在過渡語上還有待加強,若事先將過渡語設計得更加藝術性,會使課堂環節過渡更自然。另外,在評價學生的用語上,也顯得有些單一,似乎都在用“不錯”這個詞,如若多改換幾句評價語,會使評價更明確。

二、欣賞環節的提問應具體化

在欣賞名家作品時我都這樣提問:“你喜歡它什么?為什么?”顯得單調籠統,學生一時無從回答,應給學生提出具體的問題,引導學生去回答,提高學生審美能力。

三、加強板書設計

本課使用了多媒體教學,雖然大部分的知識,比如制作的過程和方法都已經以動態的錄象形式展現給學生,但最好同時能以靜態的板書形式呈現出來,這樣動靜結合的方式更能讓學生對制作的過程和方法加深印象。雖然本課中板書了方法,但在板書制作過程中卻出現了一些失誤,只書寫了一半,沒有起到鞏固的作用。

通過對本課的反思,我覺得本課的全過程就是一個教師引領學生自動學習,積極探究的一個過程。

篇2:小學音樂一年級第一課《春天》教后反思

在音樂教學中如何激勵學生學習興趣,讓學生在課堂中愉快地接受教學,怎樣充分利用孩子們豐富多彩的想象力,來完成教學任務,是我們音樂教學的一項重要研究課題。

在教學《春天》的時候,先讓學生利用課余時間自己去搜集有關春天的知識,然后在課堂上表現的時候,同學們顯得格外有興趣。學生對學習有了興趣,課堂效果會收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在教學過程中我采用分組討論的方法讓學生自己去感受,自己去創作。使學生自己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成為學習的主人,既突出了學生在課堂中的主體地位,同時讓學生在歡快的氣氛中學到了知識。變學生被動的學習為主動的學習。增強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課的后半部分,讓學生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力、創造力,自編歌詞,自編動作,并鼓勵學生大膽表現,給學以展現自我的機會,讓學生做到學以致用的同時大膽的進行發揮、想象與創造。激發了學生的表現欲望,鍛煉了學生的表現能力與創新能力。在整個課堂教學中以學生為主體,體現著以學生為本的教育思想,教師由一個傳授者變為一個指導者,一個引路人。

篇3:四年級《加法的運算定律》數學教后反思

四年級《加法的運算定律》數學教后反思

--用喜歡的方法表示

《加法的運算定律》是一節概念課,由于四年級的學生認知和思維水平還比較低,抽象思維比較弱,對于他們來說規律的理解歷來是教學的難點。為了解決這個難點,我做了以下的努力:

1.將現實的問題情境轉化成數學問題。

本單元的主要內容是運算定律,為此,我根據教材的編排充分利用主題圖,根據主題圖上的信息讓學生提出能解決的數學問題。這樣給學生創設了一個生活中的問題情境,使學生很自然的由這一現實的生活問題的出現提出相應的數學問題:(1)李叔叔今天一共騎了多少千米?(2)李叔叔這三天一共騎了多少千米?

2.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探尋規律。

英國教育家斯賓塞說過:“應引導學生進行探尋,自己去推論,對他們講的應該盡量少一些,而引導讓他們說出自己的發現應該盡量多一些。”

在初步認識了28+17=17+28這樣的等式以后,我問:這樣的等式你還能舉些例子嗎?(學生爭先恐后地回答)。我追問,如果一直這樣說下去,能說完嗎?(學生馬上回答我:不能。)我啟發道:這樣的等式有很多,在這里肯定有著某種規律,大家想知道嗎?(想)好,大家以4人小組為單位,研究這些等式里蘊藏的規律,可以用你們喜歡的方式來表示,但要說明表示的理由。這一開放性問題的出現,很快激活了學生的思維,充分發展了不同學生的特點、特長、和思維,學生興趣盎然,課堂氣氛十分的活躍。經過一番合作,學生的探究結果出來了,主要有這樣幾種:甲數+乙數=乙數+甲數;△+○=○+△;逗號+句號=句號+逗號;蘋果+香蕉=香蕉+蘋果;奔馳+寶馬=寶馬+奔馳;海王星+天王星=天王星+海王星;哭臉+笑臉=笑臉+哭臉;a+b=b+a等等,這時我又讓他們用文字敘述這一規律。然后我小結:在很平常的一些四則運算中包含了一些規律性的東西,我們把這些規律叫做運算定律。你能給它起個名字嗎?然后指著板書,有學生說叫“加法交換律”。我追問道:為什么?(生答:因為這是兩個數相加,只交換位置)我為學生的回答而吃驚,現在的孩子真是聰明。接著,讓學生用同樣的方法探究加法結合律。整個過程教師都是教學的組織者和引導者,這樣的設計,緊密圍繞并運用好問題情境,師生之間積極互動,教師引導學生自己去發現規律,并學會用多種方法表示,讓學生有一種成就感。然后引導學生運用前面的研究方法開展研究,由扶到放,初步培養學生探索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和語言的組織能力。

3、注意體現算法多樣化、個性化的數學課程改革精神,培養學生靈活、合理選擇算法的能力。

對于小學生來說,運算定律的運用具有一定的靈活性,對于數學能力的要求較高,這是問題的一個方面。另一個方面,運算定律的運用也為培養和發展學生思維的靈活性提供了極好的機會。教學時,要注意讓學生探究、嘗試,讓學生交流、質疑。相應地,老師也應發揮主導作用,當學生探究時,仔細觀察,認真揣摩學生的思路,酌情因勢利導,不失時機地給予適度啟發,當學生交流時,耐心傾聽,洞悉學生的真實想法,加以必要的點撥,幫助學生講清自己的算法,讓其他同學也能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