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的莖》科學教學反思
《植物的莖》科學教學反思
我們在科學教學過程中,經常遇到這樣的類型,學生對其有一定的了解,但了解又是不具體,甚至是錯誤的,本課就是這樣的一個典型。雖然學生有了一些經驗,但卻不夠深入。對于這樣的課型,如果按照教材按部就班的進行,是激不起學習的興趣的,自然也不會有好的效果。那怎樣才能激起學生學習的興趣呢?就要有意識地創設一個超過學生現有知識能力的情境,讓學生產生學習的欲望。
一、課前復習階段,通過思考總結,迅速完善了目前學生認知經驗。
通過對原有知識的簡單總結,提出了新的問題:水分和養料是如何到達需要的部位的?學生只要了解了植物身體的結構,就會很自然想到植物的莖。從而確認了植物莖的運輸作用,為本節課的研究確定了方向。在這個過程中,教師的引導必不可少。
二、學習新經驗階段,通過創設研究情境,讓學生的研究目的明確。
學生明確了本節課的研究內容,如何研究?對于莖的內部構造進行大膽猜想,在進行實驗觀察,豐富學生經驗。
三、拓展經驗,加深了理解,實現了對分析方法的再次利用。
在學生通過環割現象分析出莖的表皮有運輸養料的作用。其實也是應用探究運輸水分的已有經驗,解決新問題,獲得新經驗。
從本節課授課過程看,學生始終有研究的愿望,探究的興趣濃厚,課堂討論相當熱烈。教師要實現對課堂的準確掌控,教師有效引導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當然在課堂中呈現的學生已有經驗不足,教師應該在課前多做些交流,鞏固已有經驗。另外,課堂上學生對于實驗結論的得出存在困難,也反映出課堂問題設計的不夠合理,總之,本節課還需要再用心雕琢。
篇2:《制作生字卡片》科學教學反思
《制作生字卡片》科學教學反思
在最近教學的word軟件中,我發現了一個問題,簡單的功能介紹與操作因為趣味性不強,學生不是很愿意學。于是我設計了一些綜合運用練習,這就樣大大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制作生字卡片》一課是一年級美術課本上《制作字母卡片》一課給了我啟示,于是我自已編寫了這課教案,設計了這堂課。這節課的學習目標有三個:
1.學會插入文本框及在文本框中處理文字
2.學生給文本框添加不同的背景顏色
3.學會給文字添加漢語拼音
圍繞這三個學習目標我做到了以下幾點:
1.激趣導入,課一開始我給學生出示了測試認字的游戲,在第一關我給學生很簡單的漢字,他們輕而易舉地過關,正在他們得意之時我又出示一些難辨認的漢字,于是大部分人都讀錯,此時我及時在燈片上出示漢語拼音,很快引入了“格式”菜單中“中文版式-拼音指南”的學習運用,學生感覺新鮮有趣,學習興趣大大高漲。但學生計算機操作水平層次不一,有些接觸計算機較少學生沒有學會,由于課堂時間有限,我沒有及時反復給練習,以至于課后還是有少數學生沒有掌握添加拼音這一操作。我認為在以后的教學中有必要耐心的重復操作,顧及學困生,并在學生操作練習時多關注這些學困生。
2.自主探究,在每一項新授的內容時我都是把自主權教給了學生,讓學生自主探究,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例如提示學生找到“插入”菜單,插入一個文本框;在“格式”菜單中找到“拼音指南”;給文本框添加不同的背景顏色等等,由于學生操作水平有限,在幾個新授內容自主探究的過程中花費了很多時間,甚至有些部分學生根本找不到相應的菜單和選項,以至于下課時還有很多同學沒有完成練習。不過,我想我會堅持給學生自由學習的空間,在慢提升他們的操作水平的同時,也要讓他們學會掌握自主解決問題的方法和策略
篇3:《地球爺爺的手》科學教學反思
《地球爺爺的手》科學教學反思
本課以童話的形式,通過桃子落地的事,生動形象地告訴人們地心引力這一科學常識,引導學生留心身邊的科學,愛科學,學科學。
在教學本課時,我覺得比較成功幾點如下:
一、游戲形式導入。
教師有責任培養學生從小善于觀察、研究的好習慣。成熟的桃子落地是人們習以為常的現象,誰也沒去考慮過“為什么”。為了激發學生探究的興趣,我采用了游戲(玩紙飛機)導入,就把學生熟悉的生活“搬到”課堂上,調動了學生的生活和情感的積累,啟發他們架設并建構新知的平臺,使學生開始興趣盎然地注意這個平時沒去思考過的熟悉的現象。這樣,他們在對課文的探究性閱讀中必然是主動、積極的。
二、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體性、實踐性。
由學生自己來放飛紙飛機,這就使學生再次親身體驗、感受“地球爺爺”那看不見的“大手”,這很好地體現了學生學習的主體性和實踐性。
可以說,沒有成功的“激趣導入”,就沒有學生主動積極的閱讀探究和興趣盎然的朗讀練習實踐。課堂上飛紙飛機,學生學習探究的積極性被調動起來了。教學必須緊密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使他們切實感受到學習的“個人意義和價值”,使學生對所學內容興趣盎然,樂于探究;對小學低年級而言,高屋建瓴地組織小小游戲,有時可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師應當始終關注學生的情感體驗,調動學生的生活積累,幫助他們架設并構建新知的平臺。這些,是教學成功的基礎和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