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筷子折了》科學教學反思
《筷子折了》科學教學反思
一、關于教學目標的確定:
在反復閱讀和理解教材的基礎上,我確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1、通過光的折射現象,讓學生體驗科學探究中邏輯推理及運用想象建立假設和理解的重要性;能嘗試運用光的折射知識對生活中的一些現象作出解釋。
2、對光的折射現象產生濃厚的興趣,想知道并愛提出有關光的折射方面的問題。
3、了解光的折射現象。
對于光的折射現象,學生很感興趣,但理解折射規律對于四年級的學生來說確實很難理解和掌握,所以把教學目標定位在“了解”而不是“理解”的層面上。只是讓學生對光的折射現象有所了解,能嘗試運用光的折射知識對生活中的一些現象作出解釋。但要力求通過本節課的學習,讓學生對折射現象產生極大的興趣,引發學生對折射現象的認真觀察和深入的思考,只有這樣,才能把探究時空有效的延伸到課下。如果課下孩子們能主動的去搜集有關資料、設計實驗繼續探究折射現象,那才是我們所期待的教學效果。
二、關于教學目標的落實:
為了更有效的落實以上教學目標,我采取了如下措施:
1、課前交流彌補知識斷層
在備課的過程中,我發現這幾課的教材編寫好像有點問題,出現了知識斷層。第一課《認識光》主要讓學生知道光是沿著直線向四面八方傳播的。第二課《玩鏡子》主要讓學生知道平面鏡能改變光的傳播路線。本課《筷子折了》主要讓學生了解光的折射。學生要認識折射現象,首先要知道我們是怎樣看到物體的。這一點非常重要。但是前幾課的教學并沒有涉及到這方面的內容,學生的生活經驗也沒有這方面的知識,出現了知識斷層。學生很難理解光的折射現象。所以課前我通過和學生交流,讓學生知道:我們之所以能看到物體,是物體把光反射到我們的眼睛里。
2、緊密結合學生生活經驗。
課始出示幾幅生活中的典型的光的折射造成的視覺偏差的圖片,組織學生充分交流:你看到什么現象?在生活中有沒有見過類似的現象?
課中師生交流:在岸上感覺水很淺,這是怎么回事?
課尾實踐應用:漁民向哪個位置用力,才能叉到魚?
3、首尾照應引入魔術表演
魔術表演是學生非常感興趣的,一上課,先表演“隔空變錢”的魔術,吸引學生的眼球,吊起學生的胃口,在學生特別想揭秘的時候,話鋒一轉:魔術的秘密要用到今天咱們要學習的知識就能解釋。臨下課,讓學生用用所學知識解釋課始的魔術“隔空變錢”,并教學生表演拓展魔術“消失的硬幣”。通過這樣首尾照應的魔術表演形式,能極大的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意識到許多魔術表演就運用了科學知識,科學就在我們身邊。
通過以上的措施,讓學生產生濃厚的興趣,引發學生對折射規律產生濃厚的探究興趣,從而主動求知繼續研究,將學生的探究興趣和探究活動延伸到課外。給學生一個平臺,他們會展現無限的潛能,創造無限的精彩,也會回報我們無限的驚喜,這正是我們追求的教學境界--------教是為了不教,教是為了引發學生的主動學習。
三、關于教學效果的呈現:
從課堂上實際的教學效果來看,還是令人比較滿意的。孩子們的學習熱情高漲,始終處于一種探究的氛圍當中,能夠用光的折射知識來解釋生活中的一些現象,并對這些現象產生了極大的興趣,有一種意猶未盡的感覺。
四、在教學中發現的問題:
課堂上學生的思維基本還是沿著正確的方向在行進,主要問題出現在驗證實驗環節。學生分小組用玻璃片和激光筆驗證光的折射,有的組操作成功了,有的組不成功,原因就是玻璃片太薄而激光筆的筆頭較粗,不容易讓激光筆射出的光進入玻璃,必須把玻璃片平移到桌邊。由于時間的原因,沒有將指導做的更到位更細致些。
課前的備課、課上對學生的關注、對教學節奏的把握,應該更充分些、更細致些、更到位些。
篇2:《制作生字卡片》科學教學反思
《制作生字卡片》科學教學反思
在最近教學的word軟件中,我發現了一個問題,簡單的功能介紹與操作因為趣味性不強,學生不是很愿意學。于是我設計了一些綜合運用練習,這就樣大大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制作生字卡片》一課是一年級美術課本上《制作字母卡片》一課給了我啟示,于是我自已編寫了這課教案,設計了這堂課。這節課的學習目標有三個:
1.學會插入文本框及在文本框中處理文字
2.學生給文本框添加不同的背景顏色
3.學會給文字添加漢語拼音
圍繞這三個學習目標我做到了以下幾點:
1.激趣導入,課一開始我給學生出示了測試認字的游戲,在第一關我給學生很簡單的漢字,他們輕而易舉地過關,正在他們得意之時我又出示一些難辨認的漢字,于是大部分人都讀錯,此時我及時在燈片上出示漢語拼音,很快引入了“格式”菜單中“中文版式-拼音指南”的學習運用,學生感覺新鮮有趣,學習興趣大大高漲。但學生計算機操作水平層次不一,有些接觸計算機較少學生沒有學會,由于課堂時間有限,我沒有及時反復給練習,以至于課后還是有少數學生沒有掌握添加拼音這一操作。我認為在以后的教學中有必要耐心的重復操作,顧及學困生,并在學生操作練習時多關注這些學困生。
2.自主探究,在每一項新授的內容時我都是把自主權教給了學生,讓學生自主探究,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例如提示學生找到“插入”菜單,插入一個文本框;在“格式”菜單中找到“拼音指南”;給文本框添加不同的背景顏色等等,由于學生操作水平有限,在幾個新授內容自主探究的過程中花費了很多時間,甚至有些部分學生根本找不到相應的菜單和選項,以至于下課時還有很多同學沒有完成練習。不過,我想我會堅持給學生自由學習的空間,在慢提升他們的操作水平的同時,也要讓他們學會掌握自主解決問題的方法和策略
篇3:《地球爺爺的手》科學教學反思
《地球爺爺的手》科學教學反思
本課以童話的形式,通過桃子落地的事,生動形象地告訴人們地心引力這一科學常識,引導學生留心身邊的科學,愛科學,學科學。
在教學本課時,我覺得比較成功幾點如下:
一、游戲形式導入。
教師有責任培養學生從小善于觀察、研究的好習慣。成熟的桃子落地是人們習以為常的現象,誰也沒去考慮過“為什么”。為了激發學生探究的興趣,我采用了游戲(玩紙飛機)導入,就把學生熟悉的生活“搬到”課堂上,調動了學生的生活和情感的積累,啟發他們架設并建構新知的平臺,使學生開始興趣盎然地注意這個平時沒去思考過的熟悉的現象。這樣,他們在對課文的探究性閱讀中必然是主動、積極的。
二、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體性、實踐性。
由學生自己來放飛紙飛機,這就使學生再次親身體驗、感受“地球爺爺”那看不見的“大手”,這很好地體現了學生學習的主體性和實踐性。
可以說,沒有成功的“激趣導入”,就沒有學生主動積極的閱讀探究和興趣盎然的朗讀練習實踐。課堂上飛紙飛機,學生學習探究的積極性被調動起來了。教學必須緊密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使他們切實感受到學習的“個人意義和價值”,使學生對所學內容興趣盎然,樂于探究;對小學低年級而言,高屋建瓴地組織小小游戲,有時可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師應當始終關注學生的情感體驗,調動學生的生活積累,幫助他們架設并構建新知的平臺。這些,是教學成功的基礎和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