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里有什么》科學教學反思
《土壤里有什么》科學教學反思
一、一條主線貫穿整課
本節課以“土壤里有什么”為主線展開對土壤的研究,通過觀察“土壤里有什么”,設計實驗驗證“土壤里有什么”,知道土壤不是一種單純的物質,它是腐殖質、砂、粘土、無機鹽、水、空氣等物質的混合物。基于對教材這樣的理解和認識,我設計了幾個大的環節:
1、觀察土壤:
土壤像媽媽一樣養育了許許多多的的動物和植物,那么她是用什么來養育他們的呢?土壤里究竟有些什么呢?下面我們先來觀察土壤。
2、借助水來研究土壤:
我們知道了土壤的成分,下面繼續研究土壤,怎么研究呢-----借助水
3、借助火來研究土壤:
除了用水研究土壤,我們還可以用火來研究--給土壤加熱會怎樣呢?
4、學生嘗試總結:土壤是一種怎樣的物質(混合物)?
二、兩種實驗展開探究
本節課我設計了分組實驗和演示實驗,力求讓每個學生都參與到實驗研究當中,力求讓孩子們對土壤的每一種構成成分都有一種直觀的、準確的、全面的認識。
(一)分組實驗
1、觀察土壤:土壤是孩子們非常熟悉的,要研究“土壤里有什么”,最直接的辦法就是親自觀察一下,所以我就讓學生盡早的去接觸土壤、觀察土壤,這里我讓學生分小組進行觀察,為了保證觀察的有效性,老師提出了明確的要求:⑴把土壤放在白紙上仔細觀察,必要時可以借助放大鏡,⑵用鑷子把發現的東西分類放成幾小堆。
2、設計實驗驗證土壤里有水、空氣:學生觀察到土壤里有腐殖質、砂、土,老師啟發引導他們進一步思考:土壤里還有什么?(水、空氣)你能設計實驗來驗證土壤里有水、空氣嗎?
(二)演示實驗
驗證腐殖質、無機鹽的實驗,主要讓學生了解實驗方法、觀察實驗現象,為了更好地組織學生觀察和交流,也考慮實驗安全性(驗證無機鹽的實驗,玻璃加熱后很容易爆裂),我設計了演示實驗。
三、三維目標全面落實
在科學課堂上我們除了要落實科學知識、科學探究目標,也要兼顧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只有全面落實三維目標,才能更好地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通過本課的學習,要讓孩子們知道土壤就像我們的媽媽,為動植物提供了食物和生存的空間,也為人類提供了衣食住行的材料來源,我們應該怎樣樹立一種愛護土壤、保護土壤的意識。課前,我向學生出示墨勒阿格的名言“大地,你是萬物之母。”師生交流對這句話的理解。課后,引導學生合理處理實驗后的土壤,都是在落實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從情感的內化到具體行為的外化。
從課堂上學生的參與情緒和效果來看,應該說基本達到了課前預設的三維目標。反思課堂,也存在不少問題:
一是課始學生比較緊張,不敢發言。老師雖然鼓勵和表揚,起到了一定的效果,但也不是很理想。也就是說在第一個環節的設計上還有所欠缺,應該考慮重新設計。
二是腐殖質的實驗,我課前經過反復的考慮,才最終確定做演示實驗。但如果將演示實驗改成分組實驗,學生的認識可能會更直觀更深刻。
篇2:《制作生字卡片》科學教學反思
《制作生字卡片》科學教學反思
在最近教學的word軟件中,我發現了一個問題,簡單的功能介紹與操作因為趣味性不強,學生不是很愿意學。于是我設計了一些綜合運用練習,這就樣大大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制作生字卡片》一課是一年級美術課本上《制作字母卡片》一課給了我啟示,于是我自已編寫了這課教案,設計了這堂課。這節課的學習目標有三個:
1.學會插入文本框及在文本框中處理文字
2.學生給文本框添加不同的背景顏色
3.學會給文字添加漢語拼音
圍繞這三個學習目標我做到了以下幾點:
1.激趣導入,課一開始我給學生出示了測試認字的游戲,在第一關我給學生很簡單的漢字,他們輕而易舉地過關,正在他們得意之時我又出示一些難辨認的漢字,于是大部分人都讀錯,此時我及時在燈片上出示漢語拼音,很快引入了“格式”菜單中“中文版式-拼音指南”的學習運用,學生感覺新鮮有趣,學習興趣大大高漲。但學生計算機操作水平層次不一,有些接觸計算機較少學生沒有學會,由于課堂時間有限,我沒有及時反復給練習,以至于課后還是有少數學生沒有掌握添加拼音這一操作。我認為在以后的教學中有必要耐心的重復操作,顧及學困生,并在學生操作練習時多關注這些學困生。
2.自主探究,在每一項新授的內容時我都是把自主權教給了學生,讓學生自主探究,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例如提示學生找到“插入”菜單,插入一個文本框;在“格式”菜單中找到“拼音指南”;給文本框添加不同的背景顏色等等,由于學生操作水平有限,在幾個新授內容自主探究的過程中花費了很多時間,甚至有些部分學生根本找不到相應的菜單和選項,以至于下課時還有很多同學沒有完成練習。不過,我想我會堅持給學生自由學習的空間,在慢提升他們的操作水平的同時,也要讓他們學會掌握自主解決問題的方法和策略
篇3:《地球爺爺的手》科學教學反思
《地球爺爺的手》科學教學反思
本課以童話的形式,通過桃子落地的事,生動形象地告訴人們地心引力這一科學常識,引導學生留心身邊的科學,愛科學,學科學。
在教學本課時,我覺得比較成功幾點如下:
一、游戲形式導入。
教師有責任培養學生從小善于觀察、研究的好習慣。成熟的桃子落地是人們習以為常的現象,誰也沒去考慮過“為什么”。為了激發學生探究的興趣,我采用了游戲(玩紙飛機)導入,就把學生熟悉的生活“搬到”課堂上,調動了學生的生活和情感的積累,啟發他們架設并建構新知的平臺,使學生開始興趣盎然地注意這個平時沒去思考過的熟悉的現象。這樣,他們在對課文的探究性閱讀中必然是主動、積極的。
二、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體性、實踐性。
由學生自己來放飛紙飛機,這就使學生再次親身體驗、感受“地球爺爺”那看不見的“大手”,這很好地體現了學生學習的主體性和實踐性。
可以說,沒有成功的“激趣導入”,就沒有學生主動積極的閱讀探究和興趣盎然的朗讀練習實踐。課堂上飛紙飛機,學生學習探究的積極性被調動起來了。教學必須緊密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使他們切實感受到學習的“個人意義和價值”,使學生對所學內容興趣盎然,樂于探究;對小學低年級而言,高屋建瓴地組織小小游戲,有時可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師應當始終關注學生的情感體驗,調動學生的生活積累,幫助他們架設并構建新知的平臺。這些,是教學成功的基礎和前提。